-
1 # 一墨空心字35498212
-
2 # 螢火蟲和小墨汁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大家得到的文化資源是越來越便利了。特別是作為剛剛升級做父母的成年人,一遇到寶貝成長的問題,可能最快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上網查資料或是翻閱書籍。有時辦法“對口”,問題處理得很順利;可有時處理起來確很棘手。為啥會這樣呢?因為大家只是吃了“快餐”,解決了表面問題,並沒有“根除病灶”。
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清楚什麼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發展: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兒童在3歲以後,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通常情況下兒童在2歲左右就已經開始發展自我意識了,比如表現為:我看到的東西都是我的;我喜歡的都是我的;但凡是我視線範圍內的物品都是我的。
在這種情況下,成人無需焦慮。只要告訴寶貝:“這是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拿。”孩子肯定會嚎啕大哭啊,這個時候,成人更要做到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告訴他(她):“看來你現在有點難過,你想哭就哭一會吧,媽媽或者爸爸會在這裡陪著你。”
這個時候的孩子無需我們給他們講大道理,和孩子共情並告訴孩子規則即可。
那麼孩子什麼時候需要從“自我”到“去自我”過渡呢?答案是“四周歲”。為什麼有的孩子都十幾歲了還處在自我意識裡無法自拔呢?想想我們的做法是否存在本末倒置呢?
1、在孩子需要被保護的自我意識階段(0--3歲)卻被家長當作“不良行為”扼殺了。
2、在四歲之後需要“去自我”的修正時,又被家長認為“沒必要”拒絕了。
家庭裡的“非黑即白”的思維需要改變一下了。許多成人都認為,要麼讓兒童服從,要麼他們就會分庭抗禮或放肆無禮。我們成人一定要明白,我們是想培養一個道德自主的孩子,而不是培養一個生活在監控下的孩子。要實現道德自主,我們不能滿足於孩子的服從,我們要向孩子解釋我們所瞭解的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區別。我們給孩子制定的目標一定是合理的,不要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我們如何建構一個為道德自主而生的孩子呢?1、成人與兒童之間相互尊重的關係是發展道德自主的基礎。互相尊重,意味著你尊重兒童和兒童尊重你都很重要。
2、持建構主義觀點的成人,總是盡力幫助兒童理解為什麼某種行為是可取的?為什麼某種行為是不可取的?
3、對幼兒提供適合年齡的選擇,並支援他們自行解決問題,這既是一種尊重兒童的方式,也是教兒童思考並幫助他們理解的方式。
4、當不良行為發生時,我們的紀律教育必須針對行為產生的原因,這樣教導才會有效。
以上方法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成人和兒童之間的關係的質量。
我們對孩子說話時,請仔細想想:我們說的話是孩子想要聽的嗎?我們是不是在教他們對我們熟視無睹?同時傳播我們這一連串的命令和批評呢?
教育無小事,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還是那句話:“遇到問題不要焦慮,先修復親子關係,再解決問題。”有時,我們會發現,親子關係一旦密切了,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
3 # 瓊媽育兒記
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識很高,如何讓孩子對父母有敬畏感,家長說話孩子能聽?
首先,我個人不認同把敬畏感這個詞用在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關係中。
敬畏感,是人們面對未知的、神秘的、權威的、莊嚴或崇高的事物時所產生的一種複雜感受。
敬畏感意味著敬重、但同時也意味著畏懼。
畏懼有時是一種恐懼、害怕;有時是一種謙恭、順從。
誠然,父母需要孩子對自己的敬重,孩子也必須對父母敬重;可是父母需要孩子對自己的畏懼嗎?孩子又需要去對父母畏懼嗎?
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識增高,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孩子正行走在獨立成長的道路上,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
誰能保證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曾給孩子帶來過一絲心理上的傷害。誰又能保證這種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對父母的敬畏是正常的呢?相反我認為孩子的自我意識是被壓抑了的,對個體的成長髮育也是極為不利的。
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基礎是尊重、理解、關愛、包容。國家間如此,家庭間如此,親人皆如此,父母與孩子之間也理應如此。想要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靠的也是父母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給予孩子尊重、理解、關愛、包容,而不是由孩子對父母的所謂敬畏感而來.也唯有如此,孩子才不會對父母關上溝通交流的心門,父母也才能夠在孩子那兒找到一個能夠“說話”的位置,孩子對父母的那些尊重、聽話、關愛也才會順其自然的來臨.
-
4 # 龍傲教育
建立敬畏感,才能幫助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立規矩要從娃娃抓起,不要等到他十二歲之後,小時候覺得不到時候,等孩子大了管不了了。
李玫瑾老師提到了十二歲。十二歲之後的孩子,他會覺得父母說什麼都煩,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會回答:哎呀,我知道了,煩不煩。
他們是即將走進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有了自己的判斷,家長已經說了十多年了,他們根本聽不進去了。
有些家長正如李玫瑾老師說的,這時候覺得孩子不聽話了,想要強橫的管了,可是往往適得其反。越想管,孩子越是想要和父母碰撞。
反觀之前的孩子,說他們有些天真,那是因為他們在探索世界,他們認知還不夠全,雖有自我意識,但獨立意識沒那麼強。
所以,家長說的道理,講的對錯,他們還是會聽的。有些父母十二歲之前覺得孩子還小,打不得,罵不得,毫無管教可言,等到孩子大了吃了苦頭,才發現為時已晚。
所以真正應該用心教育,建立規矩,建立敬畏的時候是孩子12歲之前。如果這個時間裡家長因為“愛”,忽略了教育,不能及時提醒孩子糾錯,使孩子有對錯觀念,那今後吃盡了苦頭又怨得了誰呢?
-
5 # 一墨空心字35498212
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軍事家叫孫武,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他的大名,包括家喻戶曉的《孫子兵法》就是由他所著,那在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的帶領下已經把吳國治理的蒸蒸日上,不過當時吳國軍隊裡面卻沒有統帥大軍作戰的大將之才,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伍子胥向吳王推薦了隱居在吳國之內的孫武,那孫武為了彰顯自己的本領,孫武肯定要秀一下,讓吳王刮目相看不然孫武怎麼能被吳王重用呢?
於是呢,孫武他就請求當場演練排兵佈陣之道,沒有想到吳王很痛快,馬上就很開心的答應了,馬上就問他說:那你演練的人手有要求嗎?需要精銳之師還是一般的新兵?孫武為了顯示自己的軍事水平,就刻意提高難度說,只要大王后宮裡面的嬪妃和宮女就可以了,於是,吳王就傳召了180名女子前往練兵場交給了孫武,在接過新兵之後,孫武就把他們平均的分成兩隊,然後將吳王最寵愛的兩名女子任命為兩隊的隊長,緊接著,又像他們所有人交代了演練的內容和要點,以及軍紀、軍威,那俗話說的好,先禮後兵,把醜話說在前頭,最後又指定自己的車伕和隨從為兩隊的檢查官,專門負責執行處罰,在一切準備好了之後,孫武就站到了點兵臺上,然後再一次向倆隊人馬講解操練的要領和方法,講完了之後,就問他們說:現在你們已經知道了簡單的操練口令,知道了前後左右的佇列規則,現在我們正式開始,咱們以擊鼓的聲音為令,聽到鼓聲你們就立刻開始行動,你們都清楚了嗎?在聽到兩隊人馬迴應“知道了”之後,便正是開始操練,可是沒有想到宮女嬪妃們完全不當一回事,把軍演當成兒戲,覺得好玩兒啊,互相之間亂作一團,根本就不服從指揮。
看到宮女嬪妃們的這些舉動呀,孫武又重新宣佈了一遍規則要領以及軍紀軍規,最後強調說在三令五申之後如果還不服從軍令,我就會按照軍紀軍規就地處罰,可沒有想到宮女嬪妃們還是老樣子,沒有把孫武的軍令放在眼裡,依舊我行我素,最後孫武很果斷的下令,將兩隊的隊長拉出去斬首,吳王一看著急了,自己心愛的兩名愛妃就要被斬殺了,然後馬上向前求情,並且說盡了好話,可沒有想到孫武卻不留情面的說到:武既然授命領兵,就要忠於王室,軍法不正何以盡王命。於是下令將兩名愛妃斬殺,然後又重新任命了兩名隊長,再次排兵演練,這一次整個軍隊面貌全新,士兵們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前後有序,全軍形如一體,雖然吳王對孫武斬殺了兩名愛妃有些不滿,最終還是聽從了孫武的勸諫,後來在孫武的統帥下,吳國大軍前後攻打了楚國,討伐了齊國,最終威震中原。
那麼,透過這個故事我們發現了什麼?
什麼是“威”?我們總是說立威,“威”到底是什麼,其實啊,“威”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它上演,但又必不可少的,比如說,誰也不願意看到兩名愛妃被斬殺,但關鍵時候不這樣做,又不足以揚軍威,所以威是什麼?是最後一種迫不得已才會使用的手段,他就好比是國家的法律,平時並不會經常被使用,但是它一直都在那裡,從來沒有消失過,它時刻在警醒著人們,告訴人們,有些事情就是萬萬不可以做的。
所以,父母要想樹立在孩子心目當中的威嚴,你就一定要立威。
在2016年,微博上曾經流傳一段這樣的影片,一個兒子痛罵自己的老爸,對老爸說:人家爹過年都是十萬八萬的,你瞧瞧你那樣,要多窩囊有多窩囊,我怎麼有你這個爹,人家過節都是收快遞,你倒好,是往外送快遞,你可真行呀你。整個過程,父親一聲都不敢吭,最後兒子還撂下狠話說,我告訴你,2017年之前如果我看不著iPHONE,你就給我當兒子,聽見沒,沒有想到父親竟然迴應說:聽見了。最後兒子又罵道:我忍你16年了,你給我記著,今年沒有iphone 7,我就沒有你這個爹,這事咋倆沒完,聽見沒,最後這個可憐又可恨的父親竟然真的雙膝下跪。
再比如,2015年,我接觸過一個孩子,因為要拿著壓歲錢去充值玩遊戲,父親不同意,最後竟然拿著刀把父親逼到廚房一個角落裡,直到父親妥協才罷休。
所以透過這些案例,我們會發現,當父母沒有了威嚴,就如同國家就沒有了法律,公司沒有了規章制度,結果可想而知,因此,請大家記住一句話:從來不會拒絕的家長就會失去管教孩子的主動權,就會被孩子喧賓奪主,從來不被拒絕的孩子,他就形成不了是非觀念,無法把握對錯的尺度,必然要走彎路,甚至是歪路,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你沒有辦法樹立起威嚴的形象,就會導致孩子在青春的叛逆時期,不聽管教而誤入歧途,甚至會出現影片中蹬鼻子上臉的情況。
但是家長在樹立威嚴的時候一定要避免陷入誤區裡,很多家長會把威嚴和怕畫上等號,他會簡單的認為孩子怕自己那就是有威嚴,那這很顯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請各位家長一定要避免使用下面這種不正確的方式去樹立威嚴,什麼方式呢?
兩個字,叫做:施暴。很多父母喜歡頻繁的發脾氣和使用暴力,試圖使用這種簡單粗暴的孩子嚇到孩子,結果發現,時間久了,孩子被罵皮了,也被打皮了,最終非但不能影響孩子,還會教會孩子以暴制暴,其實很多脾氣火爆的孩子都是這樣被培養出來的,所以請大家記住一個原則:大是大非重製裁,小事小非重引導。這些年,在快樂教育和賞識教育等理論的引導下,很多家長被灌輸了不能打孩子罵孩子,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講求平等,那其實我本人也非常推崇賞識教育,但是盡信之不如不現實,其實,每一種理論,它都不是絕對正確的,所以當孩子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果沒有了原則,越過了底線,父母就應該給到重重的制裁,你透過體罰也罷,其他手段也罷。
總而言之,一定要孩子長教訓,古人講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他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要告訴父母,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重製裁,你比如說,我的老爸從小隻打過我兩次,但是兩次都教會了我要有敬畏之心,所以發脾氣使用暴力不能是常態,小事小非面前還是要重視引導的,因此施暴和關鍵時刻的制裁是不一樣的,請大家一定要區分清楚。
-
6 # 螢火蟲和小墨汁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大家得到的文化資源是越來越便利了。特別是作為剛剛升級做父母的成年人,一遇到寶貝成長的問題,可能最快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上網查資料或是翻閱書籍。有時辦法“對口”,問題處理得很順利;可有時處理起來確很棘手。為啥會這樣呢?因為大家只是吃了“快餐”,解決了表面問題,並沒有“根除病灶”。
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清楚什麼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發展: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兒童在3歲以後,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通常情況下兒童在2歲左右就已經開始發展自我意識了,比如表現為:我看到的東西都是我的;我喜歡的都是我的;但凡是我視線範圍內的物品都是我的。
在這種情況下,成人無需焦慮。只要告訴寶貝:“這是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拿。”孩子肯定會嚎啕大哭啊,這個時候,成人更要做到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告訴他(她):“看來你現在有點難過,你想哭就哭一會吧,媽媽或者爸爸會在這裡陪著你。”
這個時候的孩子無需我們給他們講大道理,和孩子共情並告訴孩子規則即可。
那麼孩子什麼時候需要從“自我”到“去自我”過渡呢?答案是“四周歲”。為什麼有的孩子都十幾歲了還處在自我意識裡無法自拔呢?想想我們的做法是否存在本末倒置呢?
1、在孩子需要被保護的自我意識階段(0--3歲)卻被家長當作“不良行為”扼殺了。
2、在四歲之後需要“去自我”的修正時,又被家長認為“沒必要”拒絕了。
家庭裡的“非黑即白”的思維需要改變一下了。許多成人都認為,要麼讓兒童服從,要麼他們就會分庭抗禮或放肆無禮。我們成人一定要明白,我們是想培養一個道德自主的孩子,而不是培養一個生活在監控下的孩子。要實現道德自主,我們不能滿足於孩子的服從,我們要向孩子解釋我們所瞭解的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區別。我們給孩子制定的目標一定是合理的,不要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我們如何建構一個為道德自主而生的孩子呢?1、成人與兒童之間相互尊重的關係是發展道德自主的基礎。互相尊重,意味著你尊重兒童和兒童尊重你都很重要。
2、持建構主義觀點的成人,總是盡力幫助兒童理解為什麼某種行為是可取的?為什麼某種行為是不可取的?
3、對幼兒提供適合年齡的選擇,並支援他們自行解決問題,這既是一種尊重兒童的方式,也是教兒童思考並幫助他們理解的方式。
4、當不良行為發生時,我們的紀律教育必須針對行為產生的原因,這樣教導才會有效。
以上方法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成人和兒童之間的關係的質量。
我們對孩子說話時,請仔細想想:我們說的話是孩子想要聽的嗎?我們是不是在教他們對我們熟視無睹?同時傳播我們這一連串的命令和批評呢?
教育無小事,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還是那句話:“遇到問題不要焦慮,先修復親子關係,再解決問題。”有時,我們會發現,親子關係一旦密切了,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
7 # 瓊媽育兒記
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識很高,如何讓孩子對父母有敬畏感,家長說話孩子能聽?
首先,我個人不認同把敬畏感這個詞用在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關係中。
敬畏感,是人們面對未知的、神秘的、權威的、莊嚴或崇高的事物時所產生的一種複雜感受。
敬畏感意味著敬重、但同時也意味著畏懼。
畏懼有時是一種恐懼、害怕;有時是一種謙恭、順從。
誠然,父母需要孩子對自己的敬重,孩子也必須對父母敬重;可是父母需要孩子對自己的畏懼嗎?孩子又需要去對父母畏懼嗎?
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識增高,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孩子正行走在獨立成長的道路上,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
誰能保證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曾給孩子帶來過一絲心理上的傷害。誰又能保證這種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對父母的敬畏是正常的呢?相反我認為孩子的自我意識是被壓抑了的,對個體的成長髮育也是極為不利的。
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基礎是尊重、理解、關愛、包容。國家間如此,家庭間如此,親人皆如此,父母與孩子之間也理應如此。想要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靠的也是父母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給予孩子尊重、理解、關愛、包容,而不是由孩子對父母的所謂敬畏感而來.也唯有如此,孩子才不會對父母關上溝通交流的心門,父母也才能夠在孩子那兒找到一個能夠“說話”的位置,孩子對父母的那些尊重、聽話、關愛也才會順其自然的來臨.
-
8 # 龍傲教育
建立敬畏感,才能幫助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立規矩要從娃娃抓起,不要等到他十二歲之後,小時候覺得不到時候,等孩子大了管不了了。
李玫瑾老師提到了十二歲。十二歲之後的孩子,他會覺得父母說什麼都煩,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會回答:哎呀,我知道了,煩不煩。
他們是即將走進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有了自己的判斷,家長已經說了十多年了,他們根本聽不進去了。
有些家長正如李玫瑾老師說的,這時候覺得孩子不聽話了,想要強橫的管了,可是往往適得其反。越想管,孩子越是想要和父母碰撞。
反觀之前的孩子,說他們有些天真,那是因為他們在探索世界,他們認知還不夠全,雖有自我意識,但獨立意識沒那麼強。
所以,家長說的道理,講的對錯,他們還是會聽的。有些父母十二歲之前覺得孩子還小,打不得,罵不得,毫無管教可言,等到孩子大了吃了苦頭,才發現為時已晚。
所以真正應該用心教育,建立規矩,建立敬畏的時候是孩子12歲之前。如果這個時間裡家長因為“愛”,忽略了教育,不能及時提醒孩子糾錯,使孩子有對錯觀念,那今後吃盡了苦頭又怨得了誰呢?
回覆列表
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軍事家叫孫武,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他的大名,包括家喻戶曉的《孫子兵法》就是由他所著,那在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的帶領下已經把吳國治理的蒸蒸日上,不過當時吳國軍隊裡面卻沒有統帥大軍作戰的大將之才,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伍子胥向吳王推薦了隱居在吳國之內的孫武,那孫武為了彰顯自己的本領,孫武肯定要秀一下,讓吳王刮目相看不然孫武怎麼能被吳王重用呢?
於是呢,孫武他就請求當場演練排兵佈陣之道,沒有想到吳王很痛快,馬上就很開心的答應了,馬上就問他說:那你演練的人手有要求嗎?需要精銳之師還是一般的新兵?孫武為了顯示自己的軍事水平,就刻意提高難度說,只要大王后宮裡面的嬪妃和宮女就可以了,於是,吳王就傳召了180名女子前往練兵場交給了孫武,在接過新兵之後,孫武就把他們平均的分成兩隊,然後將吳王最寵愛的兩名女子任命為兩隊的隊長,緊接著,又像他們所有人交代了演練的內容和要點,以及軍紀、軍威,那俗話說的好,先禮後兵,把醜話說在前頭,最後又指定自己的車伕和隨從為兩隊的檢查官,專門負責執行處罰,在一切準備好了之後,孫武就站到了點兵臺上,然後再一次向倆隊人馬講解操練的要領和方法,講完了之後,就問他們說:現在你們已經知道了簡單的操練口令,知道了前後左右的佇列規則,現在我們正式開始,咱們以擊鼓的聲音為令,聽到鼓聲你們就立刻開始行動,你們都清楚了嗎?在聽到兩隊人馬迴應“知道了”之後,便正是開始操練,可是沒有想到宮女嬪妃們完全不當一回事,把軍演當成兒戲,覺得好玩兒啊,互相之間亂作一團,根本就不服從指揮。
看到宮女嬪妃們的這些舉動呀,孫武又重新宣佈了一遍規則要領以及軍紀軍規,最後強調說在三令五申之後如果還不服從軍令,我就會按照軍紀軍規就地處罰,可沒有想到宮女嬪妃們還是老樣子,沒有把孫武的軍令放在眼裡,依舊我行我素,最後孫武很果斷的下令,將兩隊的隊長拉出去斬首,吳王一看著急了,自己心愛的兩名愛妃就要被斬殺了,然後馬上向前求情,並且說盡了好話,可沒有想到孫武卻不留情面的說到:武既然授命領兵,就要忠於王室,軍法不正何以盡王命。於是下令將兩名愛妃斬殺,然後又重新任命了兩名隊長,再次排兵演練,這一次整個軍隊面貌全新,士兵們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前後有序,全軍形如一體,雖然吳王對孫武斬殺了兩名愛妃有些不滿,最終還是聽從了孫武的勸諫,後來在孫武的統帥下,吳國大軍前後攻打了楚國,討伐了齊國,最終威震中原。
那麼,透過這個故事我們發現了什麼?
什麼是“威”?我們總是說立威,“威”到底是什麼,其實啊,“威”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它上演,但又必不可少的,比如說,誰也不願意看到兩名愛妃被斬殺,但關鍵時候不這樣做,又不足以揚軍威,所以威是什麼?是最後一種迫不得已才會使用的手段,他就好比是國家的法律,平時並不會經常被使用,但是它一直都在那裡,從來沒有消失過,它時刻在警醒著人們,告訴人們,有些事情就是萬萬不可以做的。
所以,父母要想樹立在孩子心目當中的威嚴,你就一定要立威。
在2016年,微博上曾經流傳一段這樣的影片,一個兒子痛罵自己的老爸,對老爸說:人家爹過年都是十萬八萬的,你瞧瞧你那樣,要多窩囊有多窩囊,我怎麼有你這個爹,人家過節都是收快遞,你倒好,是往外送快遞,你可真行呀你。整個過程,父親一聲都不敢吭,最後兒子還撂下狠話說,我告訴你,2017年之前如果我看不著iPHONE,你就給我當兒子,聽見沒,沒有想到父親竟然迴應說:聽見了。最後兒子又罵道:我忍你16年了,你給我記著,今年沒有iphone 7,我就沒有你這個爹,這事咋倆沒完,聽見沒,最後這個可憐又可恨的父親竟然真的雙膝下跪。
再比如,2015年,我接觸過一個孩子,因為要拿著壓歲錢去充值玩遊戲,父親不同意,最後竟然拿著刀把父親逼到廚房一個角落裡,直到父親妥協才罷休。
所以透過這些案例,我們會發現,當父母沒有了威嚴,就如同國家就沒有了法律,公司沒有了規章制度,結果可想而知,因此,請大家記住一句話:從來不會拒絕的家長就會失去管教孩子的主動權,就會被孩子喧賓奪主,從來不被拒絕的孩子,他就形成不了是非觀念,無法把握對錯的尺度,必然要走彎路,甚至是歪路,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你沒有辦法樹立起威嚴的形象,就會導致孩子在青春的叛逆時期,不聽管教而誤入歧途,甚至會出現影片中蹬鼻子上臉的情況。
但是家長在樹立威嚴的時候一定要避免陷入誤區裡,很多家長會把威嚴和怕畫上等號,他會簡單的認為孩子怕自己那就是有威嚴,那這很顯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請各位家長一定要避免使用下面這種不正確的方式去樹立威嚴,什麼方式呢?
兩個字,叫做:施暴。很多父母喜歡頻繁的發脾氣和使用暴力,試圖使用這種簡單粗暴的孩子嚇到孩子,結果發現,時間久了,孩子被罵皮了,也被打皮了,最終非但不能影響孩子,還會教會孩子以暴制暴,其實很多脾氣火爆的孩子都是這樣被培養出來的,所以請大家記住一個原則:大是大非重製裁,小事小非重引導。這些年,在快樂教育和賞識教育等理論的引導下,很多家長被灌輸了不能打孩子罵孩子,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講求平等,那其實我本人也非常推崇賞識教育,但是盡信之不如不現實,其實,每一種理論,它都不是絕對正確的,所以當孩子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果沒有了原則,越過了底線,父母就應該給到重重的制裁,你透過體罰也罷,其他手段也罷。
總而言之,一定要孩子長教訓,古人講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他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要告訴父母,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重製裁,你比如說,我的老爸從小隻打過我兩次,但是兩次都教會了我要有敬畏之心,所以發脾氣使用暴力不能是常態,小事小非面前還是要重視引導的,因此施暴和關鍵時刻的制裁是不一樣的,請大家一定要區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