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玥汐媽媽生活錄

    第一,適當的讓ta乾點活,比如暑假兼職,家務活等,讓ta體會勞動的艱辛,持家的辛苦。

    第二,引導ta看一些教育片,或者陪著ta一起看。你教的ta可能覺得這只是你個人的看法,沒有代表性,沒有權威性。透過“第三方”看到的,學到的ta會更容易認可與接受。

    第三,引導ta看一些相關書籍,帶給ta更多知識的同時也帶給ta更多感悟。

    第四,可以帶ta到你的工作場地去看看,讓ta知道你們的不容易,讓ta知道為人父母的艱辛。從而引導ta努力學習,希望ta以後可以有出息,不用再跟父母一樣辛苦。如果是家裡條件優越的,比如開公司的,辦廠的,也讓ta知道,雖然做老闆,但我們也還是沒日沒夜的工作著。

    第五,用正確的方式去愛ta。不要整天吼,整天罵,諸如什麼“我那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你不給我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嗎”之類的,脫離了愛,你再怎麼付出都是沒有用的,因為孩子並沒有感受到你愛ta,自然也就很難做到對你感恩。

  • 2 # 王一惠注意力作者

    培養孩子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可以這樣做。

    1.父母尊重孩子,不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場與角度和孩子共處,一個被尊重的孩子自然會習得尊重他人,一個自尊尊他的孩子一定對身邊的人、事、物存有感恩之心。

    2.父母做好表率,在家庭中不談論同事、親戚的閒話,不背後論人是非,孩子自然會從父母身上習得做人準則,吸收到心理發育的營養,以父母為榜樣,心也會和父母靠近,如此,自然對這樣的父母心存感恩。

    3.父母不以工作繁忙、人生辛苦為籌碼,拒絕陪伴孩子,從心理學角度講,工作繁忙及人生辛苦反映的其實是父母內在的匱乏,尤其是這種資訊傳遞給孩子,孩子接收到的只有被拒絕、被忽略,一個常常感受到自己被拒絕、被忽略的孩子總想透過索取試圖滿足自己的缺失,又怎會生髮出感恩之心?!

    以上三點,身為父母要常檢視,常覺察,該陪伴的時候不要少了陪伴,該給予的時候,要及時補給心理營養,一個內在豐盛的孩子一定會對父母、對社會心懷感恩!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

  • 3 # 擺渡課堂

    現在的小孩大多數是養尊處優慣了,他們沒有吃苦的念頭,只要幹一點點活他們都會覺得累,哪怕是洗碗掃地,在家根本不會去做,覺得這些活不是他們乾的,是父母乾的。所以,要讓他們去體恤父母的辛苦,體恤父母的養育之恩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因為他們沒有這種意識。小孩出現這種情況有以下原因:

    1.家庭

    家庭教育是小孩的啟蒙教育,父母的行為舉止會影響到小孩,比如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而言會缺少一方的愛,使得孩子在性格方面會有缺陷,要麼叛逆,要麼孤僻,要麼宅家裡,不與人交往,與正常家庭的孩子不一樣。而正常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不在家,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基本上會養成我行我素的性格,祖輩管不了他們,即使父母打電話回家教育,也只是停留在電話裡面,小孩在電話裡答應很好,但一掛斷電話該幹什麼就幹什麼,說是體恤父母的養育之恩更無從說起。

    2.社會

    在物慾橫流的年代,大家都競相角逐去掙錢,以金錢來衡量一個人,掙錢多就有用,沒掙到錢,文化再高也等於零。所以家長滿腦子都是錢錢錢,孝敬父母用錢衡量誰有孝心。回到家後待不住,要去打麻將,而且都是有經濟效益的,孩子的教育不操心,這樣,潛意識給孩子灌輸的就不是孝敬父母的思想,而且在家也不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做家務、孝敬長輩,那麼父母有什麼資格要讓自己的小孩體恤自己。

    以上兩點是主要的原因,但家庭因素是重中之重。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做什麼他們看在眼裡,雖然不會說,但父母的行為舉止卻深深地影響小孩,所以,在我看來,要想小孩體恤父母的養育之恩,就得從自身做起,我們要去為我們的父母做到兒女應做的事,去體恤父母的養育之恩,要以上率下,上行下效,我們自己帶好頭,才能讓小孩養成孝敬父母的好品質,以後才能體會到我們對小孩的養育之恩。

  • 4 # 果子橙子的媽

    一是身教勝於言教。

    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所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更何況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物件。家長首先要活出感恩的生活來。面對困難要勇敢接受;身處逆境要自強不息;圖謀大作要善始善終;春風得意要戒驕戒躁。要保持超越的心、幸福的心、從容的心、平等的心、柔軟的心、包容的心。記得要經常向孩子說“謝謝你”。向別人表達謝意是尊敬與禮貌最高的表現方法,也是建立與維繫人際關係的最安全方法。詹姆斯說:“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用感謝來滿足別人的人性需求,不但簡單又有報酬。我們要把它變成一種習慣,並能潛移默化我們的孩子。心存感恩與向人道謝是兩個讓人通往成功的習慣。學習感謝是邁向自我實現重要的一大步,也是我們教育孩子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法。

    二是讓孩子從感謝父母開始。

    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是來自父母那最簡單的衣食,最質樸的關懷,也無不傾注了父母對他們的辛勞和熱愛。這種愛是獨一無二的。這樣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理解並愛父母。最廉價、最實用、而且是最有效,那就經常讓孩子親吻擁抱一下爸爸和媽媽。比如給孩子削好了個蘋果,在給孩子的同時,做爸爸的或做媽媽可以這樣說:爸爸(媽媽)把蘋果削好了,你拿什麼來謝謝爸爸(媽媽),來親一下爸爸(媽媽)吧。這時孩子過來將小嘴貼在爸爸或媽媽的臉上,“吧”的一聲,這時再把蘋果給孩子,這裡也包括擁抱一下爸爸媽媽,從孩子呀呀學語開始,就培養孩子這種感恩和回報的意識。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增進了父子母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二是培養了孩子的感恩和回報的意識,使孩子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任何的索取都是有代價的,不是無償的;三是作為動物之間的擁抱和親吻本身就是一種愛的傳遞和交流的途徑,作為人是高階動物本身也不例外,所以我認為作為父母應該在孩子學說話時就開始這樣做,孩子長大了後會很有愛心和感恩的心。

    三是家長以身作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則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正如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中“媽媽給奶奶洗腳,孩子給媽媽端洗腳水”那樣,家長自己要經常對上一代人的付出表達感激之情,體現出感恩之心、之行。做父母的如果不關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會模仿父母。同時,父母還需有意識地激發和呵護孩子的感恩之心。

    四是讓孩子體驗辛苦。

    針對年齡特徵,選擇性地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瞭解家庭建設中的大事、難事,讓其適當吃些苦,多一些親身體驗。如果體驗不到關懷和愛等情感,光知道父母給我吃,給我用,對自己擁有和享受的一切容易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認為就是父母的義務,難以產生感激、感恩的心。現在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想不開,總是覺得這個世界欠他的,就是因為從小習慣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無條件地滿足了,他就認為別人的給予都是應該的,也就不懂得感恩。

    五是留意大自然。

    鼓勵孩子對他們周遭的事物引發的靈感心存感激。驚歎於風的威力和大海的浩瀚;雪花的無瑕、夜晚的星空,或山脈的粗獷之美。就如歌德所說的:“自然乃是神的一件活生生又看得見的華服。”前不久有這樣一則報道,文章的作者清晨在洛杉磯郊縣一所旅館的餐廳裡,發現有3個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頭給母親寫感謝信。孩子們說,這是我們每日必做的功課。作者細看了孩子們寫的內容,有“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等。原來他們寫給媽媽的感謝信不是專門感謝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是記錄下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他們幼小的心靈還不知道什麼叫恩德,只知道對於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應心存感激。他們對許多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只要你細心觀察,用心體會,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幸運。無論是天崩地裂,還是斜風細雨,一花一草,一顰一笑,都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禮物。

    六是是化態度為行動。

    一個小舉動,像是一個微笑,一件小禮物,像是一封賀卡永遠是受歡迎的。當一個孩子在家幫忙把碗盤放好,就是以行動表達了他對家庭與食物的感恩。當一個學生幫助老師提錄音機,就是以行動表達了他對學校與老師的感恩。在節假日,親手做些小禮物送給親人朋友,以表感謝之心。這也是學會感恩的一實際做法。青島一中學佈置了感恩作業。每天要學生完成。“今天有無給別人添麻煩?今天是否有進步表現?今天你最感激誰?”給學生布置感恩作業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反思,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加強自律,學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學生的健康心態,進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父母可以模仿此法。另外,北京一中學也有一特殊的作業--給父母洗腳,等等。都是將態度化做實際行動,從愛父母起。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將來又怎麼可能去愛事業、愛國家、愛別人?我們家長切記不可過度溺愛,將孩子實踐愛長輩的所有萌芽扼殺。中國早有名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形式到感悟。

    七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讓孩子經常注意社會上還有一些沒房屋住的家庭,父母喪失勞動力的,或是那些本身殘疾的,還有在街上乞討人們。在看過他們艱辛的生活以後,對自己舒適的生活又會是另一種體會吧。聽聽老人講講過去的事情,或是看一些描述艱苦生活的書籍和影片,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等。憶苦思甜,其實對現在的孩子會有一定的好處的。從

    橫向以及縱向多方位的比較,不要老是把眼光往上瞧,你比許許多多的人幸運,比上不足,比下那是足足有餘。

    八是作一本感恩集錦。

    同時要注意不要庸俗化。拿出一疊舊雜誌。翻閱它們並把認為值得感謝的畫面剪下來。將圖片貼在本子上,累積這些圖片。很快地,你將會擁有一本具視覺效果的生活感恩回憶錄。同時,把一些感恩的故事文章也剪下來,細心品味,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對別人的一點小恩惠感動不已,卻感受不到你最親近的人的大恩大惠。平時試著寫一些關於感激、感恩或感謝的字句,所有的形成一本感恩集錦。經常翻閱,經常地反省自己。

  • 5 # 蝴蝶為花醉1625

    王朔在《致女兒》書裡談到自己的父母: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中國父母的愛往往都是無私的,但愛不能單向,需要雙程,孩子需要知道父母愛自己,更需要知道父母也需要自己。

    但現實生活中,大多的子女與父母的關係從來都不對等的,一方有恃無恐地囂張,一方戰戰兢兢地守護,生怕一個不小心得罪了孩子。哪怕再生氣,仍然怕他們餓著,飯一頓不落地做,一如既往地把他們最愛吃的放到他們面前,髒衣服臭襪子照樣給他們洗得乾乾淨淨疊放整齊。

    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風雨無阻早出晚歸的賺錢,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他們信奉的永遠就是再苦不能苦了孩子這一信念。“只要你好好學習,其他的什麼都不用管,有爸媽在呢”。這也是我們很多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殊不知你的“良苦用心”孩子們並不領情,他們會嫌棄你一身髒兮兮的,在外面都離你遠遠的。並且刷著你捨不得用的血汗錢,買名牌、打遊戲、K歌、混酒吧。用你的養老錢,給各平臺主播十幾萬、幾十萬打賞的“敗家子”也比比皆是。等到哪一天你再也無法為他賺錢了,輕者會仇視你遠離你,重者可能還會拳腳相向,逼迫你給他錢用。

    為什麼你投入了那麼多愛在他們身上,換來的卻是一個個不知感恩的孩子呢,那是因為你太慣著他了,沒讓他體會到你的辛苦,只有讓孩子切身體會一下,他們才知道賺錢不容易,所以,在孩子學習之餘讓他們幫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如果可以的話帶他到你工作的地方看看,讓他幫你打打下手。

    還有就是從小就要教他養成孝老愛親的優良傳統,你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對你的雙親好一點,經常去看看他們,多關心一下老人的身體健康,常給他們做點好吃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動物尚且知道感恩父母,更何況人呢,所以,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千萬不要把他們當“公主”、“王子”撫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宋國人和楚國人往往會成為被貶低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