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點觀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因為不只是岳飛很想把徽欽二帝救回來,基本上也是大宋全體國民的想法。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皇帝就是一個國家的天,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無不體現著皇帝的至高無上,而皇帝被擄走,不僅是皇室的事,也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恥辱,全體國民最大的恨,所以有“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迎回二聖,收復中原,這個共同目標,激勵著大宋子民英勇抗爭,所以有了宗澤的登高一呼,應著雲集,周邊義軍百萬,可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但這個口號只是前期,高宗為了凝聚人心,隨著高宗地位的穩固,岳飛也自覺的改變了思路,著重點在“還我河山”。

    後面隨著徽宗的逝去,這個口號也已經意義不大,剩下一個在位不久的皇兄欽宗,高宗根本不在乎,當然岳飛也有這個政治覺悟,所以也不提了。

    因此,岳飛想要救老皇帝,是因為國恥,也是因為響應高宗號召,這個口號並沒有伴隨岳飛,整個的軍伍生涯,只是出現在前期。

  • 2 # 小傷聊史

    我認為當時大宋每個愛華人士肯定都有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理想。

    北宋末年,金人背棄盟約攻宋,很快打到了宋都開封。昏庸無能的宋徽宗,竟然在危機關頭將皇位傳給了自己兒子宋欽宗,自己逃往南方避難。金人在開封軍民頑強抵抗下選擇暫時撤退,昏庸的徽欽二帝卻以為金人從此不會再來了,於是放鬆了戒備。沒想到金兵去而復返,但此時宋朝軍隊因為徽欽二帝大意,而被多數調離開封,徽欽二帝無奈前往金營議和卻被扣留。此後金人攻入開封,擄走後妃、皇族、貴卿、朝臣三千多口,並且將原本繁華的開封洗劫一空,將他們一起押解北上。因為這件事發生在宋欽宗靖康年間,所以人們將這段歷史稱為靖康恥。

    兩位皇帝被俘,皇族朝臣都被俘虜,相信這樣的恥辱在當時,只要有點血性人就一定有報仇雪恥的想法。岳飛最著名的話:“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可以說是當時所有宋人的心聲。

    但為什麼只有岳飛一直說迎回二聖,其他人卻顯得並不是很熱心呢?因為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明哲保身,他們都明白一山難容二虎的道理,所以大部分人仇恨只能埋在心裡,只有藝高人膽大的岳飛敢於做他人不敢為之事。

    可惜岳飛雖然忠心,卻因違背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法則,最終也難免一死。

  • 3 # 江湖小曉生

    直搗黃龍,迎回二聖。

    這裡的黃龍,指的其實就是黃龍府,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長春市附近,這裡是金人的老巢。岳飛要一路向北,打到黃龍府,實現趙匡胤都沒有實現的理想,這是何等的英雄氣魄。

    二聖,指的是宋徽宗趙佶,以及宋欽宗趙桓。這兩位在汴京城被金人捉了去,一同捉去的還有北宋幾乎所有的皇族以及文武大臣們。岳飛希望透過自己的北伐,將這兩位皇帝給接回來。

    那麼岳飛為什麼要直搗黃龍呢?

    黃龍府距離中原地區,實在是太遠。一方面是冰天雪地的地方,中原人不會適應這個地方的環境,另一方面人口少莊稼收成少,所以在當時來說沒有什麼戰略意義。

    所以宋朝在建國之初,就已經相當於是放棄了這塊地盤,任其自由發揮。沒想到的是,遼東這塊地盤上,成長起來了一個強大的民族,在風雪之中孕育出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那就是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大金帝國。

    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宋史》

    這個帝國的主體是女真人,也就註定了他們不會相容幷包地接納其他民族。於是乎浩浩蕩蕩的南下活動就此展開。金人和北宋聯合在一起,將常常欺負他們的大遼給滅了。

    可是誰也沒想到,金人在滅了大遼以後,調轉槍頭立刻南下挑戰北宋。北宋王朝的兵力不足以對抗強大的金人,結果就造成了汴京城陷落,北宋王朝遭受了奇恥大辱。

    北宋的滅亡,給岳飛心中造成的傷害,那是無法估量的。他沒想到自己的國家會在頃刻之間就滅了,所以當南宋建立起來以後,岳飛的目標,那就是恢復北宋的江山。

    僅僅如此那還不夠,岳飛不僅要恢復北宋的江山,還要滅了大金王朝,一雪前恥。金華人把北宋的國都汴京城給滅了,那麼岳飛就立志要把金國的黃龍府也給滅了。

    有這樣的氣魄和目標,岳飛這一生的所有努力,似乎都能夠得到實現。當然,只要高層能夠大力支援他。

    迎回二聖,那可是宋高宗自己開的口。

    為什麼會有迎回二聖的說法呢?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個說法是宋高宗趙構自己提出來的。因為二聖是他的父親和兄長,又都是宋朝的皇帝,沒有理由不為他們著想。

    如果宋高宗做了皇帝,立刻就忘記了父親和兄長在北方受苦的事情,那他哪裡還能夠擁有威信呢?所以這個口號是趙構自己發起的。

    當時所有人都在喊著這個口號,以此來激勵大家參與到抗金的事業當中去。因為只有全國上下一起抗金,那趙構這個集團才能夠坐穩江山。

    岳飛作為軍中的一名將領,他沒有理由不做這件事。所以岳飛也時常要迎回二聖,不過絕對不是岳飛一個人在喊,而是他的同僚們都在喊,這是國策之一。

    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況時危勢逼,兵弱財匱,而事之難處又有甚於數君者乎?君子於此,蓋亦有憫高宗之心,而重傷其所遭之不幸也。---《宋史》

    可是到了1135年這一年,情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宋徽宗趙佶在北方四國城病死了,從此再也沒有人去提迎回二聖的說法。

    尤其是岳飛,他知道二聖對宋高宗是有很大威脅的,尤其是宋欽宗趙桓,那可是在位的實權皇帝。他要是被弄回來,事情可就難辦了。

    宋徽宗當時已經是太上皇,所以他死了以後,只剩下一個宋欽宗趙桓了。如果這個時候再有人說迎回二聖的話,那就是跟宋高宗趙構過不去。

    所以從此岳飛再也沒有提過什麼迎回二聖,可見他還是很有政治頭腦的。這個時候他改口稱北伐是為了中興宋高宗的社稷,這說法就十分巧妙了。

    一方面是希望宋高宗繼續支援他北伐,另一方面是告訴宋高宗,北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完成宏圖大業,跟宋欽宗一點關係都沒有。

    岳飛得罪宋高宗,絕不是因為迎回二聖這麼簡單。

    宋高宗趙構有一個毛病,那就是不孕不育,這件事一直困擾著宋高宗。倒不是說他原來就這樣,他之前也是有過一個孩子的,可是後來在逃難的時候,因為驚嚇過度,所以喪失了生育能力。

    據我推斷,這是為了給皇家遮羞,宋高宗趙構應該是傷到了那個地方,所以再也沒有了生育的可能。

    既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那誰也不敢去觸碰這件事了。可岳飛偏偏要觸這個黴頭,為什麼呢?因為岳飛覺得國家必須要有繼承人才能穩定下來。

    宋傳九世而徽、欽陷於金,高宗纘圖於南京:六君者,史皆稱為中興,而有異同焉。夏經羿、浞,周曆共和,漢間新室、更始,晉、唐、宋則歲月相續者也。蕭王、琅琊皆出疏屬,少康、宣王、肅宗、高宗則父子相承者也。至於克復舊物,則晉元與宋高宗視四君者有餘責焉。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宋史》

    所以岳飛總是請求趙構快點立皇太子,可是趙構膝下無子,這讓他怎麼去做選擇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從旁系中選擇就好了。

    也就是說岳飛讓趙構選一個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來作為皇位的繼承人。這件事雖然有些荒唐,卻好像是唯一的選擇。

    可趙構心裡就很不爽了,萬一將來我又有了孩子,這該怎麼辦呢?所以他總是告訴岳飛,自己還很年輕,不要考慮這件事。

    岳飛的這個提議,讓宋高宗非常不開心。所以就算後來岳飛放棄了自己的這個提議,卻也成為了宋高宗心中永遠的痛。

    總結:君臣不和,大業不成。

    自古以來,君臣心和才有可能成就大業,因為諸葛亮和劉備心和,所以他們從一貧如洗,成長為帝國的領袖。

    因為唐太宗和手下的文武群臣心和,所以他們一起創造了貞觀之治。正是因為武則天和狄仁傑這一幫老臣們心和,所以武則天才有資格成為唯一的女皇帝。

    所以說只有君臣之間達到了心和,才能夠一起開創大業。然而宋高宗和岳飛,這兩個人卻心不和。

    宋高宗是非常了不起的明君,這是可以肯定的。他是為數不多能夠在南方撐起一片天下的皇帝,能夠抵擋金人的南下,宋高宗的決策也是比較出色的。

    而岳飛就更不用說了,軍事能力幾乎是無敵於天下。是人們心中的大英雄,也是當時所有士兵們的偶像。

    可這兩位優秀的人,卻無法做到心和。所以宋高宗和岳飛之間,永遠都無法默契合作,最終岳飛的悲劇其實也是可以想見的。

    參考資料:

    《宋史》

  • 4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因為南北宋人的氣節。

    什麼是氣節?

    這個問題很特殊,特殊就特殊在什麼是氣節,當我們翻遍了整個歷史恐怕都不知道氣節這兩個字究竟是怎樣定義的,但是如果我們讀過二十四史就會明白:哦,這就是氣節,那也是氣節。

    我們可以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從明朝開始就可以了。

    崇禎皇帝最終上吊南山,我們姑且可以稱之為他是有氣節的人。而在崇禎末年的時候,有一隻扁擔軍率領著二三百位老百姓拿著木棍去和清軍單挑,最終全部死掉,也是有氣節的人。

    清朝統治時期,有一些老百姓在砍頭還是砍發之間選擇了砍頭,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是有氣節的人。

    簡單講,他們為了做正義的事情可以犧牲一切,他們為了做正義的事情可以放下自己的性命,放下自己的所有利益,這些人都是有氣節的人。

    岳飛的想法

    岳飛的想法自始至終都非常的簡單,那就是收復失地,把之前的兩位老皇帝迎回來。

    大家都知道現,南方的第一輪皇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牌皇帝,因為在他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父親,這兩個人通通都被拉到了金國。

    而岳飛最想做的就是把之前屬於北宋的土地以及屬於北宋的人口,通通的爭取過來,成為南宋的土地和南宋的人口。

    簡單講的話就是:之前你侵佔了我的土地,我就要把土地奪回來。之前,你擄掠了我們的兩位皇帝,我現在就要把兩位皇帝給救回來。

    宋高宗的小心思

    宋高宗是誰呢?簡單講,他就是南宋的第1輪皇帝。

    宋高宗在執政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如果不短時間之內提高百姓的凝聚力,南宋可能會隨即滅亡。

    於是宋高宗直接下令,也就是這句話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由岳飛說出的,而是由宋高宗說出來的。哪句話呢?直搗黃龍迎回二聖。

    但是宋高宗和岳飛是有區別的,因為宋高宗只是說說而已,而岳飛卻真的去做了。

    天大的麻煩

    岳飛給自己帶來了天大的麻煩,而帶來這個麻煩之後,岳飛竟然一點都不自覺。

    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這個假設就是真正意義上迎回了二聖,那麼請問宋高宗算什麼東西?

    原來的正牌皇帝來了,那麼你還能不能當皇帝?

    所以當岳飛提出這個觀點,並且為之努力為之行動的時候,無形之中就已經觸犯了宋高宗的利益。當然正是因為觸犯了利益,這也為後續岳飛死得不明不白埋下了伏筆。

  • 5 # 隨意言之

    一直都有學者存在一種觀點,就是宋高宗之所以要殺死岳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句話。宋高宗因為擔心岳飛能夠北伐成功,而真的迎回二聖,導致自己做不成皇帝,而殺掉岳飛。對於這種觀點我也是持贊成態度的。單從軍事上說,無論誰都無法去否定岳飛。他的確就是那個年代的軍事天才,可以數次的以少勝多,組織多次大規模的兵團作戰,北伐戰爭連戰連勝,練兵有方,治軍嚴謹,愛兵如子,可以說岳飛幾乎具備了軍事家所應該具備的所有優點,但有一點,岳飛缺少一種政治智慧,岳飛不懂得帝王心。宋高宗的皇帝是因為自己父兄被困於金國而得來的,甚至可以說是代為理政,宋高宗繼位初期也曾經表示過自己要救回自己的父兄,這個說法其實也是便於自己能夠順利的得到大宋的最高統治地位。但問題是當宋高宗真正坐穩帝位,還回有這個想法嗎?其實,從親情上看,以及高宗畢生以來對親情的重視上看,他很在意他的父兄。他是想救回他們的。但為什麼當岳飛打著“迎回二聖”的旗號北伐時,高宗又緊張了呢。其實很簡單,高宗的想法只是救回來,救回來之後讓他們當太上皇,好吃好喝的供養著,這都沒問題,但唯獨不能去威脅自己的皇位。可岳飛的迎二聖回朝,在高宗這裡就並非救這麼簡單了,而是讓他們回來繼續坐皇帝。大家不要覺得我這個是在扣字眼,其實簡單的一個字在皇帝的耳朵裡真的會不一樣。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了皇位而手足相殘,父子相殺的,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位置,無論誰坐在那個位置都會變得比常人要更敏感。簡單的一個字,一個表情,在皇帝那裡就會有無盡的聯想。

    接下來我們在說說岳飛,岳飛為什麼執拗的要“迎回二聖”呢?真的是想讓宋徽宗當皇帝嗎。我覺得不是的,首先從君臣關係來說,岳飛第一次當兵的時候的確是宋徽宗,但宋徽宗根本都不知道他是誰,真正重用他的皇帝是高宗。他和高宗是有君臣之義的,也跟高宗更親密。第二從個人能力上說,宋徽宗繼位初期的確也有過異彩,但和高宗相比,起碼和這個時候的趙構比是不如趙構的,岳飛也不希望一個更差的人來當皇帝吧。拋開岳飛,我們站在二聖的角度上來考慮一下,他們即便回來了,也真的有臉面當皇帝嗎,面對滿朝文武他們能發號施令嗎?那麼岳飛又為什麼一定要“迎”回來呢?其實很簡單,第一,岳飛是忠臣,他的視角里主辱臣死,宋徽宗、宋欽宗二人再如何不堪也是大宋曾經的皇帝,在金國受辱,這是大宋的屈辱,自己和大宋都不能忍受這樣的屈辱。第二,起到號召作用,畢竟大宋還有他們兩個人的支持者,用這個口號也可以得到一部分支持者。第三,為君分憂,岳飛想救回宋徽宗和宋欽宗的原因除了為了自己與國家的尊嚴外,恐怕也有替高宗皇帝而救的原因吧,因為岳飛本身就是孝子,他的角度裡,宋高宗一定會因為父兄在番邦受苦而痛苦吧。

  • 6 # 歷史小皮球

    筆者認為,解救老皇帝相當於替國雪恥,十分符合岳飛的三觀,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抗擊外寇、保家衛國、馬革裹屍是最高的榮耀,而且解救二帝也是軍人的職責。

  • 7 # 老龔166916589

    這是忠心報國啊!二聖也曾是一國之主啊?岳飛不像秦檜和趙構,秦檜離間趙構‘’二聖回朝萬歲你往那裡罷‘’所以趙構和秦檜是一羅裡的貨,才有紹興議和,割地賠款,南北分治。

  • 8 # 文廟山居

    史載岳飛年青時(去世才39歲)曾騎馬繞北京城走過。後來他的直搗黃龍,就是要打到金國佔領的北京。打仗總要有口號,“靖康恥猶未雪”就成為最好的口號。可惜宋高宗趙構,從開封南逃的時候,身體受損不能生育。如果岳飛真的救回,宋朝二位老皇帝?即徽、欽二宗。高宗最終將丟失帝位。這也是高宗破壞北伐的原因。後來金國方面,必殺飛和議成。風波亭岳飛遇害,駐杭州南宋立國。但南宋真正立國,還是采石之戰後。

  • 9 # 星輝650

    岳飛在政治上很幼稚,頭腦很簡單,

    皇帝被人抓走了,搶出來,這是大多數愛華人士的直線思維。小兵,中下層武將這麼想很正常。

    而且這也是多年來趙構北伐的口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歲女生因早戀棄學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