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和正能量

    創新是企業競爭的關鍵,核心技術更是重中之重。一般來說企業備戰科創有兩條路可走,也只有兩條。第一是外部引進,直接花錢跟別人去買專利,利用別人的技術實現自己的產品的升級。另一種是自主開發,自己去研發。但是不管那種都有不足,外部引進專利受限多,成本也不低,而且是比較落後的。自己開發耗時耗力成本高,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相關領域的人才,21世紀什麼都不缺,就缺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如果有合適的人才最好自主開發,鎖定前沿,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 2 # A亞特斯

    個人認為科創板是一個訊號,預示著中國經濟已經從追求速度的階段到進入追求質量的階段,未來將著力培養和打造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這意味著國家戰略的轉型升級,也意味著高科技的產業在未來將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援和更多的發展機會。

    對於企業而言,這種變化也是切身相關的。從來料加工、到自主製造、到自主研發,中國的企業已經逐漸成長為產業鏈上的有力競爭者,但是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型其實是很艱難的,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產業。因為這一類企業都是輕資產的企業,研發不能落地和大規模商業應用前,企業是沒有什麼資產和現金流的,想要從銀行融資是很困難的,國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了推動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進一步支援這些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科創板應運而生。

    那在新的政策趨勢下,面對全新的一個戰略板塊,企業應該如何備戰科創板?下面我們從科創板上市的標準和已經上市的科創板的特徵來進一步分析,嘗試給想轉型的企業拋磚引玉。

    解讀科創板的上市標準

    從科創板推出之初的行業定位來看,其主要針對的就是六大戰略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資訊科技、高階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產業都是中國未來重要的戰略發展方向,是突破關鍵行業核心技術,擺脫發達國家限制,提高打過實力的重要戲碼。因此,科創板的上市標準也充分借鑑了更為成熟的香港和耐斯達克市場的上市標準。

    但從針對的上市行業來看,科創板相比香港和納斯達克寬廣的行業範圍來說似乎要更窄一些,只有六大新興產業,而後兩者的行業範圍納斯達克的定位較為寬泛,包括生化、生技、醫藥、科技及零售連鎖服務等行業,只要商業模式有創新的新興行業都可以。

    從已有的五套科創板上市標準看,科創板的標準高於納斯達克的全球市場和香港的創業板市場。

    首先科創板對於擬上市企業都有市值的要求,而香港和納斯達克的上市標準是比較多樣化的,特別是納斯達克市場,由於其有分層,其上市標準就更為多維度。其次,科創板只要有一套標準是涉及到盈利的,其餘的標準都是透過市值、營收或者是現金流等進行多維度的評價,以便更多的新興創出企業能夠進入這個市場,下面就讓我們來細看一下這五套標準。

    1、市值+營收/市值+淨利潤

    目前科創板最低的上市標準是市值+營收/市值+利潤。也就是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最低市值為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

    達到這個標準的企業,應該說都是已經度過了發展初期,進入快速成長期的企業了,畢竟10億元的估值在,企業如果沒有核心的競爭力,相信也拿不到市場上這些投資機構的錢。而如果一個公司有了市值且盈利的情況下,公司未來的發展確定性應該是得到了一定的保證的,哪怕現在營收小一些,只要能夠造血,未來還是有機會成長起來的。

    2、市值+營收+研發

    這一套標準應該說一個比較全面的指標,針對的是發展規模較大且未能實現盈利的企業。市值不低於15億,最近一年營收不低於2億,且三年累計研發佔三年累計營收比例不低於15%。也就是如果一個公司在有了一定體量以後,即使每年都是燒錢研發,只要產品有銷路了,研發投入大一點,即使未盈利也是可以上市的。

    3、市值+營收+現金流

    這一套標準就更為嚴格,針對的是研發實力不一定很強,但是產品有一定競爭力的企業,但是這種企業雖然不一定盈利,但是其現金流必須為正,也就是可以允許在拓展市場的過程中的費用開支,但是企業的產品銷售和回款必須是正常的。其中市值不低於20億,最近一年營收不低於3億,且三年經營活動淨現金流累計不低於1億。正常來說,只要企業現金流為正,那未來市場拓展成功以後,產品的營收進一步擴大,盈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這種企業哪怕沒有很強的研發實力,只要具備產品競爭力,也是可以上科創板的。

    4、市值+營收

    這一套的上市標準的門檻是市值30億元以上且最近一年的營業收入不低於3億元。如果一個企業有一定的市值且有營收有一定的規模以後,證明公司的綜合實力和產品的銷售是沒問題的,這種企業通常也走過了最為艱難的發展初期,開始進入發展中期,這個時候只要企業穩步發展,盈利其實是問題不大的。不然企業也得不到市場機構對於其市值的認可,拿不到相應的融資。

    5、市值+研發

    最後一套標準,也是要求最高的未盈利的上市標準。這個標準中企業的市值不低於40億元,且產品研發和應用進入了較為實質的階段。因為未盈利的企業如果可以得到這麼高的市場估值,其實也間接說明了市場對於其研發實力的充分認可,畢竟很多上市公司也沒有40億的市值。

    比如人工智慧領域炙手可熱的商湯科技。根據最新一輪軟銀對其的投資估值,其估值已經超過60億美元。透過包攬全球頂尖的人工智慧人才,商湯科技的超算中心擁有8000+GPU,公司有有150人以上的博士人才,AR技術在短影片、相機、直播等方面亞太市場佔有率達到80%。正是基於對這一團隊實力的認可,在2017年公司未盈利時,商湯科技就已經可以拿到鼎暉投資、萬達集團、IDG資本聯合出資的1.2億美元。

    因此,從目前科創板的五套上市標準來看。個人覺得真正的科技獨角獸,也就是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非常高的企業,可能還不一定會選擇在科創板上市,而會選擇更為成熟且市場估值也不會低的香港或者美國股市。而留給國內其他企業的機會,則更多的集中在市值、營收、淨利潤和現金流上面來。

    所以國內的企業如果想轉戰科創板,應該明確企業自身的優勢,比如是渠道優勢還是研發優勢,還是其他優勢。根據自身的優勢和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制定一個長期發展計劃,最好能夠適用科創板的1-2套上市標準。

    那解讀了科創板的上市標準以後,我們把目光放回到已經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看看這些企業都有哪些特徵,以便進一步瞭解科創板上市標準在現實中的應用。

    第一批科創板上市企業的特徵

    2019年7月22日25家企業成為科創板的首批上市企業,這25家首批科創板企業平均市盈率為49.21倍,擬募集資金309.7億元。細分來看,市盈率最低的是中國通號,18.18倍;而中微公司最高,市盈率高達170.75倍。而融資規模上,中國通號擬募集資金最多,佔全部金額的33.9%,擬募集105億元,緊隨其後的是瀾起科技、容百科技,分別計劃融資23億元和16億元。

    上市首日,這25家科創板企業的股價表現不負眾望,當日25家公司平均漲幅為139.75%,成交金額逾485.08億,25家公司平均市盈率約120倍。其中N安集漲400.15%位居榜首,N心脈、N超導、N瀾起漲幅均超過200%。

    首批科創板上市企業的優異表現極大的吸引了市場的目光,這當中就有很多擬衝刺科創板的企業,那這些已經上市的科創企業到底又有哪些特徵呢?下面我將從經營資料、行業分佈、研發投入三個方面給大家做個簡單的分析。

    1、經營資料

    首先第一批這25家企業,全部都是盈利企業。25家公司在2018年的總營業收入為595.8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合計為69.18億。平均每家企業的營業收入和扣非歸母淨利潤為23.83億和2.76億。如果剔除了巨無霸中國通號後,24家企業的營收和扣非歸母淨利潤則變為8.15億和1.51億。其中11家營業收入低於5億,佔比44%,4家營業收入在5-10億,佔比16%,10家營業收入超過10億,佔比40%。而扣非歸母淨利潤只有2家低於5000萬,佔比8%,10家在5000萬-1億之間,佔比40%,13家超過1億,佔比52%。

    營業收入最大也就是融資最多的時從事軌道交通控制系統工程的中國通號,2018年營業收入為400.13億元,營收最低的則是主營智慧光電產品的新光光電,營業收入只有2.08億元,剛好滿足上市標準。

    扣非歸母淨利潤方面,盈利能力最強的也是營收巨無霸中國通號,其2018年扣非歸母淨利潤為32.95億,而盈利能力最弱的則是從事金屬3D列印裝置及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鉑力特,2018年的扣非歸母淨利潤只有3900萬。

    至於營收和淨利潤增速方面,負增長的佔比較少,其中營業收入只有從事平板顯示及積體電路的檢測裝置研發、生產和銷售華興源創,2018年營收增速為-27%和生產光學鏡頭及光電系統的福光股份,2018年營收增速為-5%。扣非歸母淨利潤增速方面,則有三家出現了同比下滑,分別是華興源創、福光股份和西部超導,下滑幅度分別為-20%、-4%和-1%。

    可見,從整體的經營情況來看,首批科創板上市企業的大部分都是質量比較高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經營規模,其具備較強的盈利能力,且其盈利的金額不低於現有創業板的上市公司,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盈利能力較弱的小企業,但佔比較低。

    2、行業分佈

    再看看首批科創板的行業分佈方面。25家科創板公司中,有13家是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佔比高達52%,其次是新材料和高階裝備製造業,均有5家,佔比為20%,而生物醫藥也有2家,佔比8%。本次上市名單,並沒有出現新能源和節能環保行業的上市公司,同時生物醫藥類的企業佔比也相對較低。

    這些公司有5家分別位於北京和上海,佔比20%,其次是江蘇有4家,廣東和浙江均有3家,陝西2家,山東、福建和黑龍江各1家。

    3、研發投入

    從研發投入的角度看,首批科創板那上市公司的總研發費用為30.98億,平均每家每年要投入1.24億進行研發,在營收中平均佔比為11.3%。如果剔除中國通號13.24億的研發費用,則平均每家的研發費用下降至7391.6萬。細分來看,研發費用在1億以內的佔了72%,共有18家,研發費用在1-3億的有6家,佔比24%,僅有1家的研發投入大於3億。

    如果從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方面去看,絕大部分的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佔的比例在5%-15%之間,合計佔到了總數的50%,而研發費用小於5%的只有16%,大於15%的有24%,說明企業整體還是非常注重研發投入的。其中佔比最高的是從事視覺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的虹軟科技,其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高達32%,相比研發投入絕對值最高的中國通號,其研發佔比只佔了營業收入的3%。

    這一資料如果和創業板對標上市公司進行比較,則可以看出明顯的差距。對比創業板上市公司45%的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在5%以下,25%的公司的研發投入佔比在5%-8%之間,也就是研發投入在8%以下的佔比高達70%,足見兩者在研發投入方面的巨大差距。

    綜上所述,首批上市的科創板企業,從淨利潤上看,暫時沒有出現未盈利的企業,盈利最低的企業也有3900萬。從營收上看,這些企業哪怕盈利能力較弱,也具備相當的營收規模,並不屬於小企業。而從行業上來看,主要還是集中在新一代資訊科技和高階裝備行業,未見新能源和新環保行業的企業。最後,也就是從研發情況來看,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明顯高於現有的上市公司的水平,而且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也遠高於同行的上市公司。

    因此,想要上科創板,企業必須要在相關的高新技術行業範圍之內;其次,有研發實力的最好,沒有研發實力的,也要具備相當的營業規模和對應的市值;最後,盈利能力並不是關鍵,哪怕盈利能力弱一些,只要有營收規模的,也不影響上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校服上的印跡怎樣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