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袁紹明知何進志大才疏,還慫恿他殺宦官。而且在本身兵力,只要好好謀劃就可以成功的情況下,明知董卓暴虐貪婪,還讓何進招董卓進京。曹操能看出來董卓進京會天下大亂,袁紹沒理由看不出來。所以,袁紹會不會是故意讓何進與宦官兩敗俱傷,再利用董卓攪亂天下,最後憑藉自己袁家四世三公的影響力另起爐灶,進而一統天下。
4
回覆列表
  • 1 # 圖說三國

      袁紹,字本初,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雖是庶子卻“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胸懷大志。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這又有什麼用呢?即使他隻身出逃能讓董卓心生忌憚,即使他曾坐擁河北四州,成勢力最大的諸侯,不照樣還是敗了嗎?這樣一個好謀而無決,不足以成大事的人,智商再高,再有名士風度又如何呢?的確,在曹操、郭嘉等人眼中,好謀無決是袁紹的代名詞,他以幼子生病為由,放棄攻打許都的機會,就是最好的證明。可是袁紹真的如此不堪嗎?

      答案是否定的,袁紹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懷有很大的野心,他的野心,他的大志,比孫曹劉更早,而且更大,大的令人心驚。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接下來,我們便一起看一下,他做過的幾件事情,從而切切實實的瞭解一個新的袁紹。

      一、暗中結交名士

      提起袁紹,我們往往會說,因為他出身於四世三公之家,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所以如何如何。其實袁紹作為袁家的庶子,有袁術在,袁家的人脈他能夠繼承的並不多。他之所以能夠做到“士多附之”,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他未及弱冠,剛剛進入朝堂不久,因為先服母喪,後服父喪,看似耽擱了六年。然而這六年他並非一事無成。《三國志》注引《英雄記》記載,他在這段時間裡,結交了大量的名士,並私藏受“黨錮”之害的人,從而積累下了巨大的名聲。甚至有宦官彈劾他陰養死士,他的叔父袁隗警告他“汝且破我家!”他也沒有放棄。試想,一個服孝結束後,依舊不接受朝廷任命的人,故意結交如此多的名士,併為自己積累名聲,真的無所圖嗎?

      答案是否定的,他做出此事的目的,在日後一次又一次的發揮了作用,例如他隻身出逃後,董卓不但不追殺,反而將其封為渤海太守;再如討董聯盟成立後,他越過了袁家嫡子袁術,成為了十餘路諸侯的盟主;之後他輕鬆拿下河北四州,並鞏固了在當地的統治,也與這個原因有關。

      二、召董卓入京

      雖然袁紹剛剛服孝結束後,拒絕了朝廷的徵召,但是“黨禁”取消之後,他又回到了朝廷,並受到了大將軍何進的欣賞,擔任司隸校尉一職,負責監察朝中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周圍郡縣的官員。眾所周知,漢靈帝時期,宦官亂政非常嚴重,於是靈帝駕崩後,袁紹立馬勸何進誅盡宦官。何進聽完他的建議之後,有些猶豫,再加上何太后的阻撓,只想殺幾個罪大惡極的。曹操也說:“閹豎之官司,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無惡,一獄吏足矣”,可是袁紹卻堅持讓何進召四方豪傑入京。

      試想堂堂袁家公子,真的一點都料想不到,外臣率大軍進入京師,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嗎?所以他的目的,很可能並非是誅盡宦官,而是引發天下大亂,然後在亂世中憑藉自己先前的鋪墊,脫穎而出。

      三、破壞討董聯盟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討伐董卓時,其主力軍是孫堅——擊敗胡軫的是孫堅,斬殺華雄的是孫堅(關羽溫酒斬華雄只是演義中的說法),兩敗呂布的是孫堅,將董卓逐出洛陽的還是孫堅。就在孫堅把董卓逐出洛陽,打算與其他諸侯齊心協力,進行追擊,從而匡扶漢室的關鍵時刻,他的後方根據地受到了攻擊,而動手的不是別人,正是所謂的盟主袁紹。《三國志》注引《吳錄》曰:“是時關東州郡,務相兼併以自強大。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在袁紹派周喁取豫州之前,孫堅被袁術表為了豫州刺史。

      眾所周知,袁紹是一個非常注重名聲的人,無論如何,他都不應該在這個緊要關頭,做出這等事情才對,可是他偏偏就這麼做了,而且他不但讓孫堅無奈退兵,還讓其徹底失去了匡扶漢室的雄心,加入了爭霸的行列。從此事中,我們也能夠看出,他想推翻漢室,卻又不想親自動手,只能把局勢攪渾的想法。

      這三件事中,不管是私自結交大量名士,為自己造勢,還是引外將進京,亦或是阻止孫堅匡扶漢室,需要的不僅是長時間的謀劃,還有果斷與魄力,這二者缺一不可。或許正是因為,他一直懷有這樣的想法,一直想讓漢室徹底分崩離析,然後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他才拒絕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提議。

  • 2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刀叔導讀:有野心,有實力,主要還是距離近。

    董卓出生於殷富的地方豪強家庭。當時岷縣屬於邊遠地區,與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鄰。董卓自小養尊處優,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種放縱任性、粗野兇狠的性格。史書載,董卓“少好俠,嘗遊羌中”,“性粗猛有謀”。

    董卓不僅體魄健壯,力氣過人,還通曉武藝,騎上駿馬,能帶著兩鞋弓箭,左右馳射。他那野蠻兇狠的性格和粗壯強悍的體魄,使得當地人們都畏他三分。不僅鄉里人不敢惹他,周邊羌人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董卓這樣的一個惡人,連奸雄曹操都想誅殺他,卻又為何董卓能聚集了那麼多的能人在身邊呢?

    董卓年輕時喜好結交遊俠,特別是有能力和地位的人。當時尚未發跡的董卓在涼州種田的時候,有部落首領到來,他二話不說,就把用來耕田的大牛屠宰了,用來招待這些部落首領。這些部落首領都萬分激動和驚訝,耕田的牛都宰了,那董卓還用啥來耕田啊,到時候可飯都吃不上了。

    於是,這些部落首領紛紛都給董卓送牛來了。董卓犧牲了一頭牛,卻得到了部落首領送給他的1000多頭牛。後來的董卓能崛起得那麼快,就是在於他很會搞這種人際關係,而且捨得花錢,這樣就能聚攏人心了。特別是得到李儒這樣聰明的軍師之後,董卓能夠做到言聽計從,一步步前進。

    因此,董卓能夠先於其他諸侯進京勤王,離不開李儒等人的出謀劃策。仔細分析,這一切都不是偶然。

    第一,距離近。

    董卓賄賂十常侍後得到晉升,漢靈帝拜董卓為幷州牧。但董卓在赴任幷州牧的路上故意磨磨蹭蹭,到了河東郡他就不走了,意思也很明確,他就是想看看漢靈帝如果去世,朝局會有什麼變化。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河東離當時東漢的都城洛陽不遠,董卓這一下賭對了,可以說從河東到洛陽很快就能到。

    第二,有實力。

    當時有野心又有實力的諸侯並不多。日後討伐董卓的大部分諸侯當時要麼不在任上,比如曹操和袁紹袁術兄弟以及韓馥等人當時還在洛陽,算不上地方諸侯。要麼實力不夠,要麼就是離洛陽太遠鞭長莫及,要麼就是身份敏感比如漢室宗室的幽州牧劉虞和益州牧劉焉等人。

    一個有野心,有實力,一直在等待機會的董卓,離洛陽又非常近,反應速度又很快,這才是何進召地方諸侯進京, 第一個趕到洛陽的是董卓而不是別人的原因所在。

    對於董卓來說,他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很久了。

    董卓其實還是做到了最大程度地和朝廷各方面勢力的合作,他廣闢名士,請到了蔡邕(士大夫代表)、袁紹的叔叔袁隗(世宦代表),竭盡心力尋求他們的支援。

    但是,董卓的示好甚至巴結,並沒有得到袁紹等人的迴應。董卓最後終於失去了耐心,手按寶劍,對袁紹發出了恐嚇:“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袁紹迴應:“天下健者,豈惟董公!”

    董罵袁“豎子”,袁沒有對罵,仍然客氣地稱董為“董公”,華族顯貴的風度一點沒減。袁紹言罷,“引佩刀,橫揖,徑出。”

    這就是史上牛逼的“引刀橫揖”,這種把禮貌與藐視、客氣與不屑集合在一起,很帥很酷很有味道,這應該是袁紹一生最帥時刻。

  • 3 # 文史磚家

    作為互不相容的兩大勢力,外戚與宦官間的爭鬥貫穿東漢帝國的始終,並在漢少帝時期達到巔峰,其最終的結果是宦官、外戚兩敗俱傷,朝廷則被軍閥董卓控制,漢末三國大亂世就此開啟。而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罪魁”,明著是大將軍何進,而實際“策劃者”卻是頭號陰謀家袁紹。那麼,袁紹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從而導致這種局面的發生呢?

    何進本是屠夫出身,因為妹妹何氏被徵選入宮並受到靈帝寵幸的緣故,一步步飛黃騰達,最終坐上了大將軍的職位。不過靈帝對何進並不放心,為了制約他的權勢,便任命心腹大太監蹇碩組建西園軍,並設定八校尉來網羅天下精英(袁紹、曹操都是其中的成員),以此來跟何進相抗衡,必要之時還可以剷除何進。

    可袁紹雖然歸屬於蹇碩,但跟何進卻是眉來眼去,尤其是靈帝駕崩、少帝即位後,更是透過門客遊說何進,並獻上誅殺宦官的計策。袁紹出身於權傾天下的汝南袁氏家族,加之才能、名聲俱佳,所以何進便將他“挖”了過來,提拔其做司隸校尉,共謀誅殺宦官之事。

    本來,何進意圖剷除的目標僅限於蹇碩等少數人,但是袁紹提供的建議卻是盡數誅殺宦官,讓士人輔佐何進執政(“遂與紹定籌策,而以其計白太后。太后不聽...進難違太后意,且欲誅其放縱者。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入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見《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

    這項建議看上去貌似合理,但實際上卻是一條無比陰毒,勢必將何進置於死地的計策。且不說宦官數量龐大、成員良莠不齊,如果不分區別的一概誅殺,難免會有濫殺無辜之嫌。更要命的是宦官與外朝勢力多有勾結,手中也掌握著大量的兵力,如果硬碰硬釀成流血衝突,造成的混亂局勢恐非輕易能解決。

    所以對待宦官集團最好的方式,是誅殺其中罪大惡極的禍首,而放過其他人,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帝國的長治久安。以袁紹的能力和見識,他必定也考慮到上述方方面面,然而卻依舊提出盡殺宦官的建議。那麼只能說明一點,他是想借助宦官與何進互相搏命的機會,達到“借刀殺人”的目的,待兩股勢力兩敗俱傷後,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等到何進誅殺蹇碩後,便想按照袁紹的建議,將其餘的宦官也一網打盡,沒想到卻遭到妹妹何太后的強烈反對(原因是宦官有恩於何家)。正當何進一籌莫展之際,袁紹適時地又獻上一計,建議他召集四方諸侯及大批豪傑,讓他們率軍入洛,借武力威脅何太后同意誅殺宦官(“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引文同上)。

    此項建議跟盡殺宦官一樣,都屬於無比歹毒的計謀,兩者綁在一起實施,必定會讓何進死無葬身之地。可笑的是,顢頇愚蠢的何進非但沒有猜透袁紹的用心,反而認定是良策妙計,準備依計而行。結果還沒等到諸侯進京勤王,何進便把性命搭了進去。中平六年(189年),大宦官張讓等人假稱太后懿旨,誆騙何進入宮奏事,在歷數他各種忘恩負義的行為後,在嘉德殿前將其斬殺。

    雖然何進沒有完成任務,但是他的死卻讓袁紹極為興奮,因為他正可以藉此事盡殺宦官,然後利用自己和弟弟袁術手中掌握的精兵,迅速控制京師,成為帝國新的執政者。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袁氏兄弟雖然殺盡宦官,但卻沒能享受到勝利的果實。原來就在袁氏兄弟與宦官混戰之際,涼州大軍閥董卓趁機進京奪權,並憑藉蠻力壓服、吞併城內外的其他部隊,成功地摘取了本應屬於袁紹的“果實”。

    袁紹機關算盡,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心中要多鬱悶有多鬱悶。因為不肯歸順董卓,不久袁紹便向東逃往至冀州。董卓逼走袁紹後,又強行廢殺少帝劉辯、何太后,並立陳留王劉協為帝,由此成為帝國新主宰。

    董卓上臺後各種倒行逆施,激起天下諸侯群起討伐,由此開始,中國歷史進入漢末三國大混亂期,時間一直持續到西晉滅吳,長達近百年時間。探究天下大亂的原由,何進當年的愚蠢該負主要責任,但鼓動他走上愚蠢之路的袁紹,更是難以復加的壞。

  • 4 # 泊圖泊途

    題主所說的“曹操能看出來董卓進京會天下大亂,袁紹沒理由看不出來。”我就不敢苟同。為什麼曹操能看出來,袁紹就能看出來呢?從歷史上來看,袁紹的戰略思想比曹操差多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看出來了,袁紹有沒有理由看不出來呢?所以不是“有沒有理由"這個問題,而是"能不能"這個問題。歷史又不是寫小說。

    袁紹謀臣沮授建議袁紹迎接天子,袁紹沒聽,你看,就算有人告訴他可行的建議,他都未必贊成。

    袁紹和何進在京城不好動手是因為有何太后的緣故,因此招外將是他們比較好的選擇。不過董卓還沒到呢,京城就亂了,這更不是袁紹能想到的。

    因此以袁紹的戰略眼光看,他未必能看的那麼長遠,也就是他真不一定知道董卓進京到底能發展到什麼地步。所以即便如題主所言董卓和何進鬧得兩敗俱傷,袁紹也很難預料“董卓會攪亂天下”,當然更不能準確估計再遠的道路,還是那句話,漢獻帝這麼大的資源都看不到。

    所以題主有點異想天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想thinkpadL530加根記憶體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