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原來你在這李

    商鞅是個偉大的變革家,卻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他才華橫溢,卻不懂得收斂鋒芒激流勇退。所有死在國君手裡的人都犯了同一個致命的錯誤,功高蓋主,或者直白點說不能迎合國君的心思

  • 2 # 大秦魂的微博

    說老實話,我看見這類問題就覺得很憤慨。我想問問題主,人的生命的意義在於誰活的長久嗎?

    兩千年來,商君所受到的詬病,甚至是咒罵一直呈放大的趨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統治階級對此諱莫如深,有真像也不說破,明知是謊話也不揭露。

    我們的先賢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總結了天道,並推演人道,為我們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絕不只是活著。

    商君在他那個時代,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奇蹟,秦國不但不是六國所詆譭的虎狼之國殘暴統治,反而是布衣馳騖的平民的天堂。司馬遷雖然受他的老師董仲舒的影響,認為秦國欠缺仁政,商君刻薄寡恩,但他也在《史記》中承認,法行十年秦民大悅,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荀子在入秦考察的時候,對秦國各個方面的評價更是高度的讚賞,說觀察當地風俗,那裡的百姓淳樸,他們的音樂不下流汙俗,他們的服飾莊重而不輕佻,他們特別敬畏司法部門而服從法律,是上古之民啊。來到都城官府,那裡的百官嚴肅認真,無不謙恭樸素、敦厚禮貌、忠實守信而做事得當,是上古之官吏啊。進入這個國家,觀察那裡計程車大夫,出了自己的家門,進入公家的大門;出了公家的大門,回到自己家中,沒有私人的迎來送往(請客送禮);不相互聯合,不結朋交黨,無拘束卻沒有不明白精通(法律)而公正的,是上古之士大夫啊。觀察這個國家的朝廷,這個國家的朝廷清閒,聽政和決斷高效,各種事務不會遺留到第二天,安靜泰然好象沒有治理國家的人一樣,是上古之朝廷啊。

    這樣的朝廷能與任何時代的朝廷相比,科技可以比千年以前發達,但公平未必就與科技發達程度成正比。

    有些人無數次的問,無數次的拿商君的死來當成他人格有問題的證據,我覺得,商君的死最能證明的,就是那些被廢掉了世襲特權的貴族們對他的仇恨有多深!

  • 3 # 滄桑短笛

    贊成@大秦魂的微博 的觀點。補充幾點。

    一、以生死論成敗,是儒家無恥的“善終”論的變異。

    無論在歷史現實,無論國內國外,論一個人的成敗最普遍的標準,是對國家、民族做出的貢獻。生死論是蓬間雀理論。以商鞅而言,以變法而言,秦國六世堅守法治,是商鞅獲得的最高獎賞。中國歷史上,除了秦始皇的中央集權郡縣制,被後世繼承了2000多年,排名第一。商鞅變法是理所當然的第二。

    二、以生死論成敗,是對中華骨氣的消融。

    戰爭時期保家衛國犧牲的,比如黃繼光、董存瑞、邱少雲等一批先烈,為國家的獨立付出了年輕的生命。和平時期嘔心瀝血的,比如兩彈一星的功勳嘛,不少是工作環境太過惡劣,並有被輻射的高度危險。正是他們的犧牲,才有我們享受的核保護傘。

    若善終才是衡量成敗的標準,豈非在外敵入侵、國家為難之時,人人愛惜生命、躲避非正常死亡?面對蒙元、滿清、甚至倭寇的入侵,甘當漢奸才是正確的選擇?如此標準,民族的骨氣何存?

    在歷史上,武將死於戰場,文官不惜犧牲死諫君王,都是這個民族正義、鐵血的標誌。“武死戰、文死諫”才是正義、骨氣,才應該青史留名。如包拯、如海瑞。

    三、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比如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失去生命者又何曾有善惡、成敗之分?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而失去生命的人而言,儒家無恥的“善終”無疑是冷血、無恥和極端卑鄙的。

    善終論,可以休矣。太無恥了。

  • 4 # 無常的小跟班

    1,大家都知道偉大的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中華民族開創了萬世不朽的精神楷模。他的偉大功績,讓我們後世的每一箇中華兒女心嚮往之與敬仰。

    但是少有人知道為秦國統一華夏而奠定基礎的兩個重要人物。秦孝公贏渠梁,另一個就是商君衛鞅。

    2,大家都聽過的夏商周三代,甚至以前都是奴隸制度時代。春秋戰國那個時期屬於奴隸制,向封建制邁進的關鍵期,也可以算半奴隸半封建。天下諸侯紛紛透過改革變法,整肅吏治,而讓國家強大起來,比如魏國,齊國,楚國,這都是雄霸一方的霸主。

    3,秦孝公贏渠梁,繼位秦國國君之時。秦國一窮二白,面臨被魏國所滅的危險。就在這個歷史的節點,一代偉大的改革家,商鞅登上秦國政治舞臺,二人大刀闊斧的進行了一系列的秩序體制改革。為日後秦國統一天下,奠下堅實的基礎,直接帶領秦國從奴隸制邁向封建制,才有了後來的秦統一六國。

    4,秦孝公贏渠梁在世之時,能給商鞅提供一個安全政治舞臺,讓其大顯身手。秦孝公去世以後,商鞅死於秦國老氏族的反撲與新君秦惠文王的猜忌。

    人無完人,商鞅也是如此,衛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商鞅變法把秦國權貴們全部得罪了,一開始就註定他不得善了,所謂改革簡單點比喻就是把某些權貴,既得利益者吃嘴裡肉吐出來,按照功勞大小重新分配。讓根據功勞與奉獻來獲得利益,比如軍功制,打破原有的階級,按照貢獻來分配利益,實在是太難了……

    5,沒有永恆不變的法律,律法應需而定,因需而改。經常有人說商鞅所定製的律法太過殘酷,其實商鞅所定製的律法,只是符合他那個時代而已。我們不能以今天的角度去看他所處的那個大爭之世。

    6,商鞅無愧法聖二字,他所制定律法早已不符合今天時代,但它所代表的依法治國的精神,依法治國的理念,放在在當下社會並不過時,依然值得後世的我們去學習。

  • 5 # 托馬斯熊

    因為後臺死了,如果秦孝公比他晚死,那麼他就是善終。國家利益和貴族利益經常是矛盾的,如果要發展國家,勢必動了既得利益者的乳酪,所以如果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或者保護自己的人不是很穩定,不要嘗試改革與變法。

  • 6 # 鑑史馬後炮

    生死不是論成敗的依據。《春秋》有大義,《史記》一樣有大義。“固義之至也,忠之節也。是故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士固有殺身以成名,唯義之所在,雖死無所恨。何為不可哉?”這是秦國國相蔡澤對商鞅功成身死的評價,這段話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可見,古人不以生死論成敗,以成大忠大義而論成敗。

    提問者說商鞅因變法而發家,這種辭措並不適合,發家用來形容做生意的商人適合些。商鞅作為傑出的改革家,並不是不知道變法革者是“得罪人”的一件事。在商鞅推行變法之前,變法者吳起推行的“吳起變法”已經有了“前車之鑑”,吳起在楚國主持吳起變法,楚王一死,楚國失去利益的舊貴族集體發難將吳起亂箭射死在楚王靈前,致使吳起變法功敗垂成。可見,主持變法者為名利主持變法的可能性並不大。

    那麼變法改革者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要不計個人後患去革除封建地主的利益呢?蔡澤評價商鞅為君子、為士,說“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說“士殺身以成名,雖死無所恨”。其實,變法改革,並非是先秦法家一家的專屬,先秦諸子爭鳴諸家並起主張自家的治世理念也並非突然發生的現象,而是出於春秋數百年的亂世讓有志於改變亂世的先秦諸家士子對之前數百年戰亂不止的深度總結得出的自家主張。

    先秦諸子將治亂世作為治學理想,以自家學派成果作為治世依託,在春秋時期便開始的爭論,說當時百家爭鳴是學風開放的時代,不如說百家爭鳴是當時人們急切認定哪家是治世正道的時代。《淮南子》中說到,“諸子之學在於治時弊"。

    諸家學子治學為挽救世道,理想之高遠自然不計個人的生死,他們的精神理想也在“君子”、“士”中得到體現,並非儒家才有君子一說。法家作為先秦諸家中的一家,雖然治世理念有別於道、儒、墨三家,但是他們卻都是那個時代理想高遠的改革者,這是先秦諸子的共同點。只是改革的方式有輕重緩急之別而已,儒家提議以仁政習禮儀從個人教化改變漸漸到整個社會的轉變;墨家則以兼愛非攻認為主動停止戰爭的方試或制止戰爭發生以達到改變社會;法家的改革理念最務實,也最切中要害,就是剷除封建地主實行君主專制,富國強兵一統天下,形成統一的制度和統一的治理。

    所以,作為變法改革者的法家,天生就是封建地主的死對頭,因為封建地主在封國內有自己的領地,有自己的特權,而且掌握了絕大多數的財富,這些有大片領地且在政治上有特權的封建地主是社會不公的根源,而社會不公是動亂的根本,不革除他們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特權,治亂世無從談起。

    所以,要解決社會讓多數感到不公的問題,必須剷除封建權貴特權的問題,沒有特權就沒有不公不信,法家的理念就體現在“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之上。從前同一件事發生在貴族身上和發生在庶民身上是一樣的,法不責貴、“刑不上大夫”就是封建貴族的特權。

    如今舊貴族沒有了特權要與平民面對同樣的獎懲,必然仇恨變法的“始作俑者”,而讓他們失去特權和利益的法家就是他們報復的物件,變法者雖然身居高位,一旦所依靠的君國逝去,變法者就成了變法失利者瘋狂還擊的物件。吳起如此,商鞅也是如此。變法者不計個人生死,功成身亡也是意料之中,計較個人生死的人也成不了變法者。古人不以生死論成敗,以成大忠大義而論成敗的君子之德讓後世景仰。

  • 7 # 青華雨田

    秦國能從一個弱小的附屬國逐漸成長成一個超級大國,是和秦孝公時期他大力支援商鞅變法分不開的。

    說到商鞅變法,就必須提到商鞅這個人。商鞅是衛華人,哪他為什麼要跑到秦國去變法的呢?他的變法被支援推行,變法讓秦國國富兵強,被封於商地,然而商鞅最後的結局卻是五馬分屍,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來說說。

    商鞅早期在衛國相國公孫綽底下當小弟,公孫綽很有名,也知道他很有才華,於是公孫綽向衛惠王推薦他,很不巧,還沒有去推薦,衛惠王就病危了。於是衛惠王就召來公孫綽面見,就問公孫綽,如果你有不測,誰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公孫綽就說商鞅雖然年輕,但是很有才華,大王可以放心把國家交給他輔佐管理,衛惠王聽後沒有吭聲,公孫綽知道衛惠王沒有聽取他的意見。過了幾日公孫綽請求面交見衛惠王說,如果你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然後患無窮。公孫綽走後便立刻給商鞅說,你快點逃命去,我向大王推薦你,他沒有采納,我又給他說,如果不用你,就殺了你,你快點走,晚了就走不了。商鞅聽後大笑道,他既然不採納你的意見重用我,肯定也不會聽你話來殺我,我不必逃走的。果不其然,商鞅繼續就在衛國生活。

    當時秦孝公繼位時很年輕,但他一心想要振興國家,可謂求賢若渴,為了求賢他下告示道,如果有人能助我振興秦國,我要和他分土地。這句話可以說對人才很有力度,這個影響力傳到了衛國。商鞅聽到後,透過一個秦孝公旁的宦官舉薦見到了秦孝公。商鞅第一次和秦孝公見面談的是帝道,秦孝公沒感覺;第二次談的是王道,秦孝公還是沒感覺;第三次談的是霸道,秦孝公有點感覺了,第四次談的是強國之道,秦孝公這次聽得很興奮,決定重用商鞅。於是商鞅變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援,使秦國強大起來。

    商鞅變法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政治制度改革。一方面是把秦國小的鄉令合併成縣,縣官是由君主任命的,實行官僚制度,廢除世襲制,給國家輸入優秀的人才;再一方面是提倡軍功爵祿制,殺敵封官,有效刺激和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第二,經濟制度改革。一方面是廢除井田制,獎耕織,擴大了農民的農作面積,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另一方面,家裡有兩個男人,必須分兩家,稅收按家戶頭收,這樣稅收就豐富了;鼓勵支援其他國家的農民來秦國種地,自己國家的農民去當兵打仗。這個方法很明顯,秦國的農民忠誠度高,鼓勵去當兵殺敵,而其他國家的不太靠譜,那就去種地,這樣一來秦國軍隊就成了虎狼之師!商鞅變法是正確的,但是卻威脅到了秦國貴族的利益,所以變法可以說很不容易的,於是商鞅立木為信,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小故事,從此以後所有人都知道商鞅的話是算數的,這樣商鞅就樹立了威信!有一年,秦孝公的兒子犯了法,商鞅沒辦法,就去懲罰了太子的老師,在他臉上刺字,結果過兩年太子的老師不爭氣,又犯了法,商鞅就把他的鼻子割了,所以在秦孝公死後,太子秦惠文王繼位,他對商鞅懷恨在心,最後把商鞅給車裂了!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經濟家,他的變法使秦國從不入流的國家成長成一個強大國家,成功讓秦國得到了崛起。

    這樣的有才人,死得的確很可惜,可是歷史就是歷史,誰都改變不了宿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你編Mc歷史,你會怎麼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