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周鵬1690

    作為一個同樣一事無成的人的回答: 慢慢的發現自己一事無成是有原因的 沒有自律性 不喜歡學習 社交能力差。 我現在選擇是健身鍛鍊肌肉 每天強制性完成健身專案,養成自我管控的能力

  • 2 # yingchiu19911006

    我們首先得找到自己對於成功的定位。找到目標後,可以細分自己的規劃,今天該做什麼,本月該達到什麼程度,今年該完成什麼。雖然人人企盼有一定的社會定位,但我覺得在做的過程中還是不要太功利。當然,如果不能達成目標,也別抱怨,畢竟人生多少有點宿命,盡力而為吧。

  • 3 # 字油

    孔子30而立,那樣的大家30才能立足社會。能在30歲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論腦力20歲是巔峰,論能力35歲是巔峰。很多能夠傳代的事業都不是30歲之前開創的。意識到30歲一事無成,你才剛起步。

  • 4 # 日常育兒經

    一事無成多半是關於工作,而工作卻不能常順人心。

    瞭解好自己的資源,做好自己的發展規劃,然後“盡人事,聽天命”。

  • 5 # 丁火談情話

    是誰規定30歲就必須怎樣的?成或不成不取決於年齡。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不一樣,心智成熟的速度也各不相同,自然成就早晚也不會相同!先靜下心來,分析一下自己為什麼沒有成功,找到不成功的原因,是習慣還是毅力,或是方法沒找對?然後迫使自己改正缺點繼續堅持!那麼當你40歲的時候就不會再問這種問題了。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成功與否,都是我們自己來界定的,主要看抱著一顆什麼樣的心來做事做人,方法對了配合持之以恆的態度不想成功都難!

  • 6 # 夜雨浮屠心

    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你所要做的,就是再堅持,再努力

    在努力中堅持,在堅持下奮鬥

    只要在路上,我們就不怕晚

  • 7 # 若素筆記

    (1)現實沒那麼糟,但主觀感受很差

    (2)自我期待值比實際水平高

    (3)懶惰、選擇太多、不懂的取長補短

    (4)不知從何做起,不知如何繼續

    我在文章“30歲,一事無成很迷惘,3個逆向思維,看透失敗焦慮的本質”,公開了方法論。大家可以看下。

    https://www.toutiao.com/i6774609440164282884/

    這裡簡單總結下。

    一,現實是否真的很糟,還是主觀感受差

    南韓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女主為了照顧孩子做了全職媽媽,連陌生人都可以指責:這個女人好命,拿老公的錢喝咖啡。智英不淡定了,在她心中,價值感屬於職場,至少需要被表揚。而現實是,沒人表揚一個媽媽,智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但現實是,她至少有個女兒,還可以忙裡偷閒喝咖啡,老公也很體貼。

    因此,你的一無是處是達不到別人對你的期待,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被滿足,還是沒錢,沒工作,沒安全感?再想想怎麼解決。

    二、自我期待值比實際水平高《身份的焦慮》書中說“美華人威廉·詹姆斯從心理學角度探索,人生在世,我們的自尊完全受制於時時督策我們的理想以及我們為理想所付諸的行動,取決於我們實際的現狀同我們對自身期待之間的比率,公式如下:

    自尊=實際的成就/對自己的期待

    我們理解的生活決定我們的幸福指數,也決定了 “一事無成”真相。那就是:努力獲取更多成就,或降低自己的期望。

    但當今網際網路的便捷之外,也造成巨大財富恐慌。很多人看人直播輕鬆就賺錢,有些人一夜暴富,有些人一夜成名,而這些人明明看起來跟自己沒差別,為什麼他們如此好運,我卻沒有。當今精英價值觀的催化下,一事無成的焦慮背後,更多人會選崇尚“奮鬥,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說,不妨問問自己,是我們對自己期待太高?還是真的不努力。

    三、懶惰、選擇太多、不懂的取長補短

    網路上有句著名雞湯:“最怕你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同款座右銘是雷軍的“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太多人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只做了一點點就陷入自我感動和自我可憐當中。

    還有些人活在猶豫不決中,怕失去當下厭倦的,又怕錯過未來想象的。如作者水湄物語在《30歲前的每一天》中,分享這些年無法回答的讀者問題:

    你覺得先工作再創業好?還是大學畢業直接創業好?

    你覺得轉行的話,應該先辭職還是再渡過一段時間呢?

    你覺得留在小城市,還是去大城市闖闖?

    ……

    所有問題都是假設性想象,都建立在“即將選擇”的事一定會比“當下的事”更好,更能成功的基礎上。

    成功沒有走哪條路更好,只有走好腳下的路。未來不是換個選擇更好,而是先做好當下。

    再就是,很多奮鬥中的人,總是額外相信,靠自己得永生,他們拒絕合作,也看不上別人幹活,什麼都想自己,單打獨鬥的成功是成功機率最低的一種。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懂得成功是結果為導向的人,敢於承認自我短板,學會最佳化資源組合,將精力投入在擅長領域,讓成事更近一籌。

    四、不知從何做起,不知如何繼續

    很多時候,很多“無成”都敗給“堅持”。有些人,一蹴而就。有些人,死在瓶頸期。只有克服惰性,實踐,再不斷檢驗,才能取得成就,收穫自我價值,產生經濟價值,最終抵達“成事”的彼岸。

    先舉個例子。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每天4點起床,寫作5小時,下午跑步1小時或者游泳1.5小時,讀書,聽音樂,晚上9點就寢。寫作5小時內,必須寫出10頁稿紙,每頁400字。有沒有靈感都要完成,且30年從未變過。

    但最早,他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曾透露:開始寫小說無從下手,隨心所欲的寫,讀起來就像流水賬。為了學習措辭,他開始翻譯美國小說家的作品,模仿敘述方式,用英文寫作,再翻譯成日文。透過“翻譯創作”掌握對文字駕馭的能力,漸漸地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寫作節奏。

    透過創作,投稿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獲得日本《群像》雜誌新人獎,正式轉行寫作圈。30多年勤耕筆綴,多部作品常年穩居暢銷書排行榜前列。

    這裡總結不知怎麼做成功一件事的方法論:

    1,選擇一件事去做,去做,比如,想當作家,至少先堅持寫作吧。

    2,你不知道該如何做,找一個這方面成功的人,去模仿他怎麼做的。

    3,在模仿完成後,去檢驗自己的成功。比如,你是做寫稿的,至少你要去平臺投稿,看看稿件是否被錄取。你是做生意的,至少開個店或試著賣貨。用物質回饋,口碑或專業人士指點,告訴你對在哪,錯在哪,才不至於閉門造車,時間久了,自己都放棄了。

    4,一件事完成入門、進階、深入全過程。即使不成功,也掌握了做成一件事的方法論。

    總之,堅持去做,得到專業人士反饋,有物質回報,人能產生價值感,就不會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了。所有一事無成,都在於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PS:做生意賠本的不算一事無成,大部分成功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大部分人都輸在“謀事”的階段,根本輪不到老天爺。

    我是若素,專注心理學,解答成長,婚姻,家庭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生一做英語閱讀就想睡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