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圍爐趣談

    辛酉政變發生在1861年,即咸豐十一年。其時,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後,立幼子載淳登基,並託孤御前大臣載垣、肅順等人為顧命八大臣。慈禧太后即載淳生母與肅順等人宿怨積深,雙方為爭奪權力劍拔駑張。

    矛盾爆發點是慈禧鼓動慈安太后授意讓人上書,由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這下徹底激怒了肅順等顧命大臣,對慈禧可謂是恨之入骨,大有魚死網破,除之而後快的攤牌之勢!

    與此同時,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機警過人,頗有才幹,咸豐朝時卻不被重用,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對肅順一班實權派亦極為不滿。於是慈禧太后與奕訢等人一拍即合,暗自串通,發動政變,推翻了顧命大臣的輔政格局。

    從此,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垂簾聽政。但實際上,工於心計,善弄權謀的慈禧掌握了最高權力,並且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

  • 2 # 姜運倉

    1861年,慈禧聯合慈安與奕忻發動政變,驅散了載垣、肅順等八名顧命大臣,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垂簾統治。慈禧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第一,慈禧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女人。咸豐駕崩後,慈禧一直想獨攬大權。這樣就與肅順等被咸豐確認的輔襄大臣產生了矛盾,在經過激烈爭吵之後,慈禧決心發動政變,除掉這些人;

    第二,慈禧之所以與奕忻聯手,一方面是因為奕忻對自己的邊緣化地位不滿,與肅順等人有矛盾,這一點被慈禧看中;另一方面奕忻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參與談判,與入侵各國簽訂的《北京條約》,得到了西方國家的認可;與勝保等實力派關係密切等等;

    第三,慈禧最終能笑到最後,除了與奕忻等人的聯手之外,她與慈安掌握著兩枚頌布聖旨的印章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這也是咸豐牽制八位大臣留下的一手。在鬥爭的最後關頭,慈禧透過把外華人進京、火燒圓明園、咸豐外跑等事件栽贓給八大臣而贏取了民意。當然,肅順等人的失敗也與其過於自信輕敵有關。

  • 3 # 萬里行者始於足

    慈禧和奕忻的結盟其實是帝胤勢力和帝后勢力的結盟;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本意為平衡朝中三方勢力(朝臣勢力、帝胤勢力和帝后勢力),但卻因此而引發了朝中的動盪和政變。

    1.咸豐死時恭親王奕忻30歲、醇郡王奕譞20歲,雖年富力強,卻都是空有爵位的閒散親王、郡王,既不是大學士,也不是軍機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在大敵當前之際,咸豐皇帝和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莊,幾乎沒有一個人身臨前線,奕欣等卻要挺身在第一線,處理這些爛攤子,諸位兄弟本來就對咸豐登上皇位心懷不滿,且被免掉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統,要往承德奔喪又遭到拒絕,特別是奕忻作為咸豐皇帝的血親而未列入顧命大臣,於情於理,都不妥當,舊怨新恨,匯聚一起。

    2.兩宮太后--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握有"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如果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不加蓋"御賞"和"同道堂"這兩顆起、訖之章,那麼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是發不出"詔書"和"諭旨"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之議決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內臣擬旨而不經過顧命八大臣同意,加蓋"御賞"與"同道堂"兩章即能生效。

    3.咸豐甚是寵信肅順等人,肅順不但參與了當時所有的軍國大事,就連皇家事務也歸他管,甚至允許肅順平時身穿便服,並可隨意出入行宮,作為內宮之主的皇后鈕祜祿氏,對肅順隨意出入行宮的舉動極為不滿;不僅如此肅順早就對咸豐讓慈禧批答奏章、干涉朝政表示過異議,想必慈禧也有所耳聞,鉤弋夫人”的故事讓慈禧再無僥倖之心。

    4.在對待顧命大臣的態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

  • 4 # 關河南望

    1867年8月22日(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在熱河病死,遺命載垣、端華、肅順和御前大臣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改年號為“祺祥”。同時規定分賜皇太后及天子的“同道堂”、“御賞”璽為下達聖諭的符信,一切軍政事務由輔政大臣處理。

    但很快這種局面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慈禧暗中聯絡在京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以奔喪之名,赴熱河與兩宮密謀政變之策。奕訢領命後,旋即返京佈置。10月26日兩宮太后偕幼帝載淳啟程回京,肅順護送咸豐帝靈柩後行。

    11月1日兩宮太后抵京後立刻就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罷景壽等軍機大臣職。3日命奕訢為議政王,進軍機處,並以桂良等五人為軍機大臣。7日改年號“祺祥”為“同治”。8日詔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處斬,景壽、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職,穆蔭遣戍軍臺。東西兩太后於11月11日在宮內養心殿的“東熱閣”實行垂簾聽政,從此,慈禧開始掌控了清朝統治大權。

    這就是所謂的辛酉政變的由來,在辛酉政變之後,慈禧開始掌控清朝統治大權,滿清也開始全速向粉身碎骨的懸崖前進。

    說到頭來,主要還是兩點讓慈禧鋌而走險發動了辛酉政變。

    一,為了權利

    當時的皇太子年幼,所謂顧命八大臣不管是出於公心也好(怕後宮干政引發皇位不穩),出於私利也罷(皇帝賦予他們極大的權利,相當於直接代皇帝管理國政),對被咸豐培養的所謂女政治家,那是相當的忌憚的,肅順還給咸豐講過“鉤弋夫人”的典故,其用意就是怕皇子年幼,權利被慈禧拿走,導致大權旁落到後系,所以他們對慈禧一邊防範,一邊掌握權利,這事實上形成了對慈禧的威脅,對此,慈禧是不甘心就此成為一個幽居後宮的皇太后的,她要親自掌握權利。

    二,為了保命

    出生於滿州官宦世家的慈禧,從小耳聞目染,是個玩弄陰謀的高手,否則她也不可能一步步成了大清朝的皇后,這剛剛27歲就死了丈夫的小寡婦,作為她來說,想要權利,更想要兒子,她怕的是如果自己要權利,對方會隨時換個皇帝,甚至還有所謂“殺母立子”的密約,為了保證兒子的皇位,也為了自己的命,所以她必須做點什麼。

     

    結果就是顧命八大臣自己犯了很多個不該犯的錯誤,慈禧抓抓了時機,找對了盟友鬼子六,最終一舉成功,開始了她摧毀滿清的第一步。

  • 5 # 大頭雨傘我都有

    慈禧大家都很熟悉了,晚清實際統治者。從一個嬪妃一步步爬到了權利巔峰 ,一生髮動過兩次政變牢牢的把權利握在手中。對權利有偏執的追求。

    恭親王奕訢是與咸豐帝奪位鬥爭中的失敗者。咸豐在世的時候不受重用 。咸豐死了,還被排擠在八位顧命大臣之外。鬱郁不得志。

    二人合作也是必然。因為有合作的動機 、合作基礎、合作條件。

    合作動機:

    慈禧:咸豐在位時,咸豐體弱。很多政務交由慈禧協助。百官對此非常不滿。咸豐死後 安排八位顧命大臣,就是衝著慈禧去的。子弱母強,防止慈禧專政。咸豐一死,靠山沒了。慈禧迫切需要一股力量支援保全自己。

    奕訢:咸豐在位時,不受重用。八國聯軍進北京 ,皇帝跑了。包袱倒是甩給了他。他與列強談判,忍辱負重簽了《北京條約》。穩定了局勢。也為後來的洋務運動開啟局面。奈何咸豐死在熱河,八位顧命大臣裡竟然沒有自己。他心中不服,需要力量重新回到權利中心。

    合作基礎:

    慈禧:兒子是皇帝,自己是皇太后。身份地位無以倫比。

    奕訢:八國聯軍進北京,與洋人談判保住了北京。穩定了局勢。有能力有影響力。

    合作條件:

    這個比較簡單,倆人都沒有把對方視做威脅。都認為可以把對方掌握在手中。倆人都小看了對方。所以不設防。才能合作。

    慈禧:有執政基礎,兒子是皇帝。

    奕訢:我總攬朝政,你深宮中孤兒寡母能如何。

    由此三項,政變一定會成功。但最終恭親王還是小看了慈禧。恭親王最後權利被剝奪,慈禧成為實際統治者。不是皇帝,權賽皇帝。奈何生錯了時代......

  • 6 # 南梔子ing

    咸豐帝去世之後,在肅順等八大臣的勢力威脅下,慈禧和小皇帝這對孤兒寡母處於非常弱勢的到位。當時咸豐皇帝為了逃難,來到了熱河,之後也是病死在那裡,所以慈禧和其他的所有人當時也都是在熱河。咸豐死前,將自己的權利分發給慈禧,慈安,還有顧命八大臣,讓他們一起輔佐小皇帝管理朝政。

    咸豐死後,八大臣就開始無視兩位太后,我行我素,但是慈禧內心是比較忐忑的(因為咸豐病重時,曾與八大臣說出自己擔心慈禧會奪權,八大臣就建議咸豐殺掉慈禧)慈禧有著性命之憂,她不知道咸豐會不會留下什麼秘密旨意。所以,她為了自己的安全,她必須要有所行動,她思來想去,想到了唯一一個可以幫助自己擺脫困境的人,這個人就是咸豐皇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這麼多人當中,她偏偏選中恭親王奕訢呢?她為什麼覺得奕訢能夠幫到自己呢?依我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恭親王奕訢與咸豐帝之間的情分

    在咸豐帝奕詝很小的時候,她的生母就去世了,於是她被寄養到奕訢母親的宮中,奕詝比奕訢大一歲,他們每天形影不離,關係十分要好。後來,奕詝和奕訢為爭奪皇位,關係漸漸變得疏遠,最終奕詝在老師的教唆下贏得了父親道光帝的青睞,並且成功帝登上了皇位。雖然兩人之間因這件事變得疏遠,但是從小到大的情分還是難於抹除的。

    2.恭親王奕訢的政治地位

    奕詝和奕訢爭奪皇位後,以奕詝的順利而告終。他們的父親道光帝(他很欣賞奕訢,曾打算讓奕訢繼承皇位)害怕奕詝會因為弟弟與自己爭奪皇位而產生怨恨,擔心奕詝登基之後,會加害奕訢,所以他秘密立儲的聖旨中又添加了一道旨意,那就是立奕訢為親王,移居京城。後來,奕詝登基之後,沒有過多為難奕訢,只是在政權上極力打壓他。咸豐帝奕詝信任的八大臣中有不少的親王,他們可以跟隨咸豐帝到達各個地方,還可以與咸豐帝商議朝中的大事,但奕訢就不能,就比如這次的熱河之行,八大臣去了,而恭親王就被留在京城中。

    3.奕訢自身的政治才幹

    奕訢的政治能力是很強的,遠勝於咸豐帝奕詝,原本道光帝想傳位給奕訢,在兩次的考驗中,奕訢的表現都很好,在第二次的考驗中就特別凸顯他的政治才幹,道光帝問他們以後如何打理朝政,奕訢回答得頭頭是道,在場的大臣都為之震撼。只是奕詝在老師的“指點”下,討了道光帝的歡心,所以才獲得了勝利。咸豐帝去世時,奕訢才30出頭,正是伸展拳腳的大好時機,但是他卻遭到咸豐帝的打壓,他懷才不遇,苦於無用武之地。

    這就是慈禧看中奕訢的原因,她知道奕訢的處境,奕訢不是八大臣之一,對自己沒有害處;他又與咸豐帝的兄弟關係很深,咸豐帝去世,他可以找一個正當的理由來到熱河,且沒有人可以阻擋;奕訢有才華,會策劃,能幫到自己,使自己的計謀不易敗露。而奕訢願意幫助慈禧的原因,就在於他看到了希望,他被打壓多年,心有雄滔大略卻無施展之地,抓住了慈禧這根救命稻草,他就可以重回朝政,施展手腳……

  • 7 # 老照片

    因為奕訢是咸豐帝的弟弟,地位尊崇,與之結盟能提升聲勢;在政權更迭之際,奕訢並未授命為輔政大臣,也就說已被踢出未來的權力格局,而奕訢又對權力十分渴望,在這一點上奕訢與慈禧是不謀而合的;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後,奕訢憑藉自己的才能與洋人周旋,成功化解危機,贏得了留京官員的擁護。當然,奕訢還是慈禧的小叔子,關係更親近。所以,慈禧選擇了與奕訢結盟。

    (奕訢像)

    八月初一日,奕訢奉慈禧密旨,以奔喪為名趕到了熱河,同兩宮太后秘密商議政變計劃。奕訢返回北京後,立即在滿漢大臣之間勾結串聯,掀起了一陣反對八大臣贊襄政務、要求由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政治輿論。九月二十三日,咸豐皇帝的靈柩起運回京。靈柩由肅順等輔政大臣護運,兩宮太后和小皇帝載淳先行回京,二十九日就回到了北京。一入皇宮,兩宮太后就召見奕訢等人,為政變做最後的部署。

    (肅順像)

    三十日一早,兩宮太后和奕訢在養心殿召叢集臣,發表了在熱河行宮就擬好的上諭,宣佈載垣、端華和肅順等八大臣“專擅”“欺矇”之罪,解除他們的職務,並立即逮捕入獄。由此實現了政變的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ST板塊,一邊退市新規重拳出擊,一邊簡化重組資訊披露,縮短暫停上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