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戰爭不斷,有哪些兵力極其懸殊的戰爭呢?
18
回覆列表
  • 1 # 妙不可言的妙

    其實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都是兵力懸殊的,否則也不會著名了,比如:鉅鹿之戰,彭城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昆陽之戰,李世民的虎牢之戰等。

    其中最驚心動魄的當屬劉秀的昆陽之戰,2萬對40萬且不能敗,敗了幾乎立刻就會被消滅,先以十數騎突出重圍,但搬來的救兵極少,加上守城的才2萬,且令40萬大軍土崩瓦解,戰後不久新朝滅亡。兵力最懸殊的是李世民以3000騎兵破竇建德10多萬大軍。

    但最具氣勢的我還是覺得霸王項羽的鉅鹿之戰,其實項羽的戰爭拍成電影都應該很好看,特別神往他在垓下的最後一次衝鋒,28騎正面突擊5000軍陣,竟能做到無一折損。

  • 2 # 蓮葉清新何田田

    歷史上兵力極懸殊的戰例首推宋蒙釣魚城之戰

    ——釣魚城之戰,強行為南宋續命二十年,同時也改變了世界歷史。我們之前的中學歷史書上本應大書特書的一章,可是卻忽略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我認為歷史上兵力極懸殊的戰例首推宋蒙釣魚城之戰,它應該被華人牢記。

    在公元1259年 ,蒙古號稱幾十萬人馬,圍攻釣魚城,卻始終無法攻克,戰亂中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釣魚城下,守將王堅將軍死守城池頑強抵抗。之後忽必烈在漢臣擁護下建立元朝。

    釣魚城,被西方歷史學家稱為“上帝之鞭折鞭之處”,歐洲被蒙古軍隊佔領了大半,而且已經打到了萊茵河,歐洲人很奇怪蒙古軍隊為什麼在軍事節節勝利時突然撤軍?就是因為蒙哥戰死於釣魚城,他的幾位兄弟回蒙古爭奪汗位。忽必烈雖奪得汗位,但其他幾個根本不認可忽必烈,從此蒙古就分裂為多個汗國,雖都說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但貌合神離,彼此攻伐,蒙古也就沒能有精力西征埃及和歐洲。

    直到南宋滅亡後,大勢已去,忽必烈又答應絕不傷害城中百姓的條件。守將放下武器,自願終止抵抗。守將王立棄城投降,時間為公元1279年。棄城後,沒有一個人乞求憐憫,守城的32名(一說36名)將軍全部拔劍自刎,可謂忠烈千秋。從1235開始到1279年結束,中國四川軍民抗戰時間居然超過了40年!

  • 3 # HSWM586

    【鄴城北之戰】是兵力極懸殊的戰例。參戰雙方兵力為一千:七萬。

    公元349年,後趙(石勒建立的胡羯氐羌聯合政權)都城鄴城(河北臨漳)為冉閔(字永曾)攻取。

    冉閔兵力少,命胡人繳械,不聽,羯胡大臣率公侯、後趙禁軍等萬餘人攻破城門,或翻城牆而出,逃往後趙副都——襄國。當時後趙胡人數量很多,因此後趙王石琨很快就糾集起七萬大軍,以龍騰重騎兵為先鋒,反撲鄴城。

    讓石琨意想不到的是,在鄴城北,冉閔竟然主動出城迎擊。

    沒想到冉閔竟然膽大如此,不僅不守城門,而且身先士卒正面和敵軍野戰!

    而且,冉閔僅召集了千餘騎兵。

    千餘對七萬,這仗還要打嗎?

    冉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痛擊敵軍的先頭部隊——龍騰。

    龍騰軍本是後趙著名強豪暴君石虎的牙宿衛,驍猛無比,能夠在鄴城中逃脫的,更非普通士兵。

    想起上個月發生的那一幕,龍騰、蛇騰羯胡軍隊又怕又恨,黑漆漆的長矛如猛獸的利齒,彷彿要將敵人撕成碎片……

    雙方血海深仇,寸步不讓,沒有任何便宜可講。

    石琨很快就明白——為什麼越是久經沙場的宿將,對冉閔的名頭越是忌憚(“胡夏宿將莫不憚之”)。

    冉閔,像獅子一樣勇武,像野狼一樣狠毒,像獵豹一樣敏捷。

    “閔執兩刃矛,馳騎擊之”,七萬大軍也好,龍騰精騎也好,精卒利兵,在冉閔手下彷彿根本沒有過招的機會,“皆應鋒摧潰”。

    石琨再打下去恐怕吃虧更多,於是,“琨等大敗,遂歸於冀州”。冉閔兵少,也沒有窮追。

    冉閔千餘騎兵擊潰七萬胡羯軍隊,“斬級三千”,斬首2-3倍於己的敵軍——果然是北方最鋒利的一把戰刀——

    “你的英勇是他的殘忍;沒有人為所有人效忠。”

    冉閔創造了戰場的神話,胡漢無不震懾。

    李農為了表示對冉閔的忠誠,馬上從乞活軍中徵發了近三萬名騎兵,表示願與冉閔共同進退。

  • 4 # 大木說動漫

    中國歷史上兵力懸殊的戰例太多了,我簡單給你舉個例子吧!就說說我個人比較欣賞的白起!

    白起是中國軍事史上繼孫武之後的又一偉大軍事統帥!是秦國曆史上戰功最卓著的將領!

    司馬遷曾說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秦昭王十四年,白起率十萬兵馬,攻打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這一戰,給白起打出了名號!後續又取得多項戰果,!

    白起的諸多戰役,極大的推動了統一事業的程序,開創了時代發展的新篇章,但這些戰役卻為殲敵百萬的白起落下了一個人屠的千古罵名!

    喜歡請關注,感謝

  • 5 # 搞笑翻車現場

    八國聯軍是那些國家

    八國聯軍禍起義和團運動,早起的義和團跟其他秘密組織一樣是一個“反清復明”的團體,專門跟滿清政府作對的。但是隨著西方列強對中華的侵害不斷加劇,義和團開始改變了鬥爭矛頭,並且順勢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新指導方針。

    於是乎,義和團焚燒教堂,殺害外國傳教士、華人基督徒和家人,扒鐵路。外國列強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阻止,並鎮壓肇事者,無果。後來德國公使克林德也被清軍神機營的軍官給殺死了。

    慈禧自以為可以依賴義和團的勢力胖揍一頓外國列強出出氣,竟然堂而皇之的向英、美、法、德、意、日、俄、奧匈、西、比、荷等十一國公開宣戰。事實上,慈禧在宣戰之後就已經後悔了,因為她知道憑藉大清現在的實力只能是自討苦吃,但是她早已騎虎難下只能硬著頭皮“逃跑”了。

    大清為抵抗入侵投入多少人

    據史料統計,當時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德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共計1萬8千人:日軍8000人,俄軍4800人,英軍3000人,美軍2100人,法軍800人,意軍53人,奧軍50人。

    而身為天朝上國的大清王朝,當時沿途的清兵和義和拳民估計有15萬之多,加上京畿衛戍部隊,不下20萬之眾。事實證明,這些義和團的朋友們搗搗亂,惹惹禍的確是很在行的,一旦跟洋人真刀真槍的幹,戰鬥力幾乎是等於零,哪是傳說中的“刀槍不入”。

    當然了,作為大清國的正規軍,八旗軍隊的戰鬥力也不咋地,一路丟盔卸甲,跑的讓洋人都望塵莫及。其實這個時候也是有明白人的,比如說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等和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稱東南互保。慈禧當時也是默許這個東南互保的協議的,所以就只能選擇向西望風而逃。

    戰爭最後的結局失什麼

    關於這場戰爭的結局先比大家都知道,打了敗仗能怎麼辦,割地、賠款是免不了的。庚子賠款協定,大清國要為慈禧的這一個衝動的舉動付出四億伍仟萬兩白銀的慘痛代價,按照當時大清的在籍人數來看,幾乎是人均賠款一兩白銀,摺合人民幣200塊錢左右。

    最慘的其實還是戰爭的導火索義和團的朋友們,戰爭結束後慈禧將所有的憤怒都發洩在了義和團身上,清兵開始大肆的捕殺義和團成員,各種滿清十大酷刑統統都給他們用上,比如絞刑、凌遲、斬首等等。

  • 6 # 赫哲烈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佔理不勝列舉,多的就不說了,就挑幾個足以影響中國歷史發展走向的戰爭片多來相互探討一下。

    久遠的就不說了,瞭解的也不透徹,一是鉅鹿之戰,項羽救援河北,以少數兵力降服強秦十幾萬兵馬,並且能夠坑殺成功,關於他的軍事才能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但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漢初三傑被稱為兵仙的韓信,他們倆透過各自的征戰,為歷史貢獻了很多名句,像蕭何月下追韓信,破釜沉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楚歌之計,霸王別姬,鴻門宴,約法三章,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西楚霸王,烏江自剄,運籌帷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論功行賞,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一決雌雄,分我杯羹,築壇拜將,犬牙交錯,一敗塗地等等等。

    二是昆陽之戰,在四十萬大軍圍城之下,身冒弓矢之險率領幾十騎突出重圍,自他人以為不會再歸來之時,引得萬把兵力在裡應外合之下,打潰王莽大軍,改寫歷史,建立後漢,有位面之子的稱呼,二十八星宿護身,現代驚呼為穿越者。

    三是淝水之戰,前秦苻堅在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號稱八十萬大軍,投鞭堵水,但是在內部不穩的情況下,一意南征,落得個身死國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東晉又苟延殘喘數十年,北方從新分裂。

    四是潘陽湖之戰,朱元璋對陳友諒,如果不是陳友諒被射死,造成群龍無首,沒有統一的指揮,鹿死誰手還不一定,但是明朝就是在他的身軀上擁有了統一天下的力量。

    五是薩爾滸之戰,在明清易代之時,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四路大軍圍攻後金在薩爾滸及周邊地區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五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明軍此後逐漸收縮邊防,透過收稅維持“遼響”進一步導致了明朝滅亡。

  • 7 # 這些歷史要讀

    關於“歷史上兵力極懸殊的戰例”,小編首先想到的,便是楚漢戰爭期間的彭城之戰,此戰楚漢雙方的兵力差達到了驚人的1:19!

    楚霸王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神,更是兵家四勢中兵形勢的代表人物。在他短短三十年的人生中,卻創造了許多為後世驚歎的軍事成就。正如項羽在臨終前對自己生平的總結:“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要說項羽的軍事成就,想必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一戰報銷30萬秦軍,直接敲響秦朝喪葬的鉅鹿之戰。然而,項羽軍事生涯中真正的巔峰之作,卻並非鉅鹿之戰,而是彭城之戰才對。因為此戰,項羽幾乎是在不可能獲勝的情況下,逆天般的實現了對劉邦的反殺!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項羽在彭城之戰中所面臨的絕境:

    說到彭城之戰中,項羽所面對的絕境,應該說是古往今來所有軍事統帥都沒曾經歷過的。簡單歸納起來,主要有六大困境:

    其一、是絕對的敵眾我寡:要知道,當初在鉅鹿之戰中,楚秦兵力差距也不過是1:6而已。然而在彭城之戰中,楚漢兵力差距則達到驚人的1:19。此戰,劉邦所統領的諸侯聯軍,兵力加起來達到56萬之巨。而當時項羽所能從前線抽調回救彭城的兵力,只有區區3萬騎兵而已。

    其二、是國都已被淪陷:在項羽率軍回救時,西楚的國都彭城此刻早已被劉邦的大軍攻破。

    其三、楚軍需要以長途奔襲的疲憊之軀,硬扛養精蓄銳的漢軍:攻破西楚都城彭城的漢軍,可以從容不迫的在彭城周圍佈防,以逸待勞的等待楚軍的到來。反觀項羽的楚軍則需要長途奔襲,趕回彭城與漢軍作戰。

    其四、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事實上,劉邦發兵攻打彭城的時機是非常好的。因此,當時項羽的楚軍主力正陷入齊地的戰爭之中,一時間無法抽身,而這也是項羽只能率領3萬騎兵回救彭城的原因所在。

    其五、失去了後勤支援:由於國都淪陷,失去了自己的大本營,使得項羽的楚軍後勤已經失去了保障。因此,項羽此戰只能速戰,一旦戰事拖長,那麼楚軍即便不被漢軍消滅,自己也會餓死。

    其六、項羽在外交上完全處於孤立無援之地步:當初項羽弒殺義帝,給了劉邦再好不過的起兵理由了。於是,劉邦以為義帝報仇為旗號起兵,很快就得到了不爽項羽的各路諸侯的響應。也就是說,當時項羽在外交上已經完全被諸侯們孤立起來了。

    綜上所述,劉邦在彭城之戰中,可謂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是絕對的穩操勝券。然而,即便如此,項羽最終還是以一場漂亮的反擊戰,完成對漢軍的反殺。

    彭城一戰,項羽率領本部精銳騎兵3萬,馬不停蹄的連夜奔襲彭城,期間不加休整,直接衝擊56萬漢軍的防線。在半天之內便擊潰數倍於己的漢軍於彭城之外,斬殺漢軍10餘萬人。緊接著,項羽乘勝追擊劉邦的敗軍,直接將劉邦的潰軍趕至睢水之邊,再斬殺漢軍10餘萬人。最後,更是將剩餘的漢軍潰兵悉數趕入睢水,致漢軍溺死者不計其數,睢水為之斷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玩家十年沒花一分錢,戰鬥力達到70萬,自稱全是用50號搬出來的,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