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壺濁酒喜相逢
-
2 # 鄧海春
建興六年(228)春,蜀漢丞相諸葛亮踏上北上的征途,臨行他惦念年紀尚輕的後主劉禪,便寫下千古流傳的《出師表》。其中字字懇切,飽含深情,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這篇《出師表》似乎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優美的詞句,它為何被稱為“千古第一奇文”呢?
我們先來說“千古第一奇文”這一稱號。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章之間,是很難分孰優孰劣的。雖然並未發現《出師表》被稱作千古第一奇文的明確記載,但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大概是因為陸游的那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既然沒有別的文章與它相比,它可不就是第一嗎?
有的人說《出師表》文筆上沒有獨到之處,大概是因為覺得《出師表》辭藻不夠華美。誠然這樣一篇用來囑咐主公應該做什麼,誰可堪大用的記事文章,自然比不上那些用心雕琢的華翰。它沒有引經據典,沒有修辭雕飾,只是用質樸而不乏深情的語言在同後主對話。這樣的文章,在有的人眼中就是平平無奇了。
然而,《出師表》之所以青史留名,就是因為它樸素間真情流露,平凡中義薄雲天。它成書於“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急存亡之秋”,那時的蜀漢先主新喪,南中各部族動亂剛剛平息。將士們短短數年經歷大小戰爭不計其數,疲憊不堪,百姓為了提供糧草物資也已經生活困苦。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及時休整,在對外戰爭中取得成果,積聚的怨怒便會猛然爆發,讓蜀漢真正走上風雨飄搖的絕路。
諸葛亮南征歸來,來不及為自己的凱旋慶祝,便匆匆封賞各部,厲兵秣馬,準備北上討魏。倉促的局勢下,諸葛亮便是再有文采,此刻又哪兒來的心思寫一篇華美的文章呢?
《出師表》字字珠璣,無半個字多餘。短短一文,寫有當今局勢,士卒情況,貫徹法律。宮中、府中、軍營的治理方法和相關人才,囑咐親賢臣遠小人,何人可以信任。自述生平,表達為蜀漢效忠,克服中原的決心。督促後主勤于思考,辨別良莠等等內容。寥寥六百餘字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說及“陛下”,赤膽忠心日月可鑑。
說到文筆,沒有太多藻飾,就說明《出師表》文筆上沒有太多亮點嗎?其實不然,光是從這一篇文章裡提煉出的成語,就有“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等。除此之外全文也多次採用排比對偶句式,這樣文章會更加具有韻律感,節奏鮮明,讓人更能理解其意旨。
南宋紹興八年(1138)帶兵途徑南陽武侯祠的岳飛,看著祠中讚頌諸葛亮的文章詩詞,情不自禁自己手書前後《出師表》。過程中涕淚四流;宋代學者趙與時曾說:“讀《出師表》而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實際上單論《出師表》本身,它也是一篇很優秀的文章。再加上作者諸葛亮的傳奇色彩和人格魅力,將它稱作“千古第一奇文”倒也並非是言過其實。《出師表》留名不只是靠它的本身,還有它所包含的忠誠、質樸的思想和精神。
-
3 # 樂天派周先俊
《出師表》大公無私,憂國憂民,文筆流暢,品質優秀,又是戰鬥檄文,動員誓言。深愛國君與將士的愛戴。所以後人美稱為歷史第一古文
-
4 # 桐溪子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於是千古不朽的《出師表》就隨之誕生。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以及效忠劉氏父子的忠心。
《出師表》傳世有二,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因《後出師表》對後世的影響不及《前出師表》,一直以來,從文學的角度和藝術的高度上,我們常常談起的《出師表》一般是指《前出師表》。
今天,筆者也就《前出師表》的地位、價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談談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出師表》被認為是第一古文,是因為《出師表》具有內容慷慨激昂、主題切中時局、論述條理清晰、感情表達真誠、言辭懇切委婉等多方精華為一體、一氣呵成的不朽之作。
縱觀全文,其形成的構架為:分析形勢――提出建議―――敘經歷——感恩先帝――出師目標 ―――歸結責任。
一 以議論為主,論述、敘述、抒情並用,達到了水乳交融
三國鼎立形勢形成後,中原的曹魏實力最強,蜀漢的實力最弱。
本文一開始就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的時局,表示作者“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並提出“開張聖聽”、“論其刑賞”、“親賢臣,遠小人”’的三條建議。在敘述中又多用了真摯委婉的口氣,推崇賢達志士,就可以得到“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的必然結果。他的這些主張是針對當時蜀漢統治的時弊而發的。做為一個政治家,能夠分析、認識社會現實,並有針對性地提出醫治方法,表現了他的政治才能。由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並不完全是出於回報劉備“三顧”的恩遇,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恢復漢室”的政治抱負。這種感情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無不流露於通篇的字裡行間。全文融議論、敘事和抒情為一體,層層展開。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闢,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二 言辭誠懇委婉,把“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
文章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裡,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達到了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的高度統一。
三 用詞高度提煉,結構變化層層入扣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文章在結構上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第一部分的三項建議,第一項是由分析當時形勢引出的;第二項建議則是直接提出要“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不使“內外異法”的意見;第三項是先推薦一些人才,建議後主任用,並從歷史上總結出“親賢人,遠小人”方能使國家興旺的經驗。從行文結構上,使文章成為富於變化的文學散文,一改歷朝歷代奏摺乾癟無潤、條文堆砌的僵硬風格。誦讀此文,淋漓暢快、激情奔放之感油然而生。
總之,這篇表文內容具體,情理兼備,語言質樸。從公文角度看,是一篇好公文;從文學角度看,更是一篇好作品。無論是啟發誘導,還是熱情鼓勵,表意精當、情感真切、輕重得體,準確詮釋了表章內含的神韻,展現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進取精神,也成為推動仁人志士前赴後繼的精神力量。
-
5 # 老張教育新思享
"自古以來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形象廣為人贊,而他對漢室對的一片忠誠也在《出師表》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讀來常常引得流涕。
文章凸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魂魄《出師表》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給皇帝劉禪的上書表文,洋溢著真摯感情和以身許國的信念。諸葛亮以信仰的力量秉筆直書,以滿腔的熱血揮毫潑墨,以無我的氣概鐫刻遺訓,使得這篇文章流傳千古,光照後世。仔細研讀,我們可以從這篇表文中,讀出豐富內涵。
1.可以從“強橫”中讀出忠誠
作為丞相,諸葛亮在《出師表》開頭就對皇帝耳提面命,“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而且還公然宣稱“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意思是皇帝宮中的事,也要按我丞相府的規定來辦。
2.可以從“自信”中讀出憂嘆
諸葛亮回顧當初先帝如何三顧茅廬把他請出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後來又“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怎麼聽都有點擺老資格的意思;什麼“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什麼“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好像在諷刺劉禪不作為,自己獨木難支。
3.可以從“嘮叨”中讀出關愛
諸葛亮像是一個即將慷慨赴死的統帥告訴皇帝,哪些人是忠臣、良將,應該聽他們的話,不聽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如果他們不肯進忠言應該如何懲罰;像是一個父親將要為家庭謀生計而出門打工,臨行前對他兒子的諄諄教誨和碎碎念。確實是舐犢情深,諸葛亮對小皇帝劉禪,兼具了君臣、師生乃至父子的情感。
作者何以在行文結束要“臨表涕零”?諸葛亮的心情是是複雜的。既要報效先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知勝算無多,不可為卻要為之,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此時的諸葛先生感慨、無奈、傷懷,一起襲來,只渴盼有奇蹟能夠發生,只渴盼後主能夠勵精圖治。一篇《出師表》是掏心窩子話,但是這一切都可能都是徒勞、都是誑語。諸葛亮有感覺有感知有預知。此時的諸葛亮心裡怎樣,五味雜陳不枉說的。
宋代大詩人陸游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詩句,是後世人們對諸葛亮及其《出師表》景仰之情的集中體現。《出師表》中滿是諸葛亮的一片至誠,對漢室的赤誠之心,對先帝的知遇之情,對後主的計遠之慮,文章足以堪稱是“蜀漢第一雄文”。
《出師表》的社會影響《出師表》不光是諸“總理”發動戰爭的報告,又是劉家山寨“一統天下”的宣言。
要說奇文尚可,說千古第一古文,筆者感覺不太合理,具體看法如下:
第一,《出師表》是一篇公文題材,並不是文學體裁和形式上的某種創新,不能比肩如樂府、駢文、七言詩、長短句、雜劇、小說等題材文章。
第二,諸葛亮和《出師表》沒有對後世文學創作風格產生什麼深遠影響,不能與屈原的《離騷》、陶淵明的田園詩、高適的邊塞詩、韓愈的古文相提並論。
第三,諸葛亮是政治家而非文學家,《諸葛亮集》收錄的基本上都是公文、書信和兵法,諸葛亮也沒有創設出專門的文學理論,比如曹丕《典論·論文》、劉勰《文心雕龍》、王國維《人間詞話》。
第四,諸葛亮不是當時主流文學的代表,蜀漢也沒有形成諸如“建安七子”、“江西詩派”、“桐城派”之類的影響社會的文人集團,在文學創作上沒有形成規模。
一句話總結:《出師表》雖然寫的很好,但是並不能代表當時的主流文學,在文學形式和風格上也不具備開創性。
孔明先生和我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非凡的行動力,計劃已經定下,決心已經表明,成敗非能逆料,北伐就準備開始啦!
結語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諸葛亮留下的“錦囊妙計”裡學習為人處世之道,比如要有“志當存高遠”的理想追求,要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業精神,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崇高境界,要有“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的處事原則。
-
6 # 一壺濁酒喜相逢
這個光都是借羅貫中老先生寫出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光,假設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書,後人閱讀巜三國志》等史料,文言文,惜字如金,又有幾人能力推巜出師表》?所以說:廣告做得好,孔府家酒全華人民都知道。
-
7 # 鄧海春
建興六年(228)春,蜀漢丞相諸葛亮踏上北上的征途,臨行他惦念年紀尚輕的後主劉禪,便寫下千古流傳的《出師表》。其中字字懇切,飽含深情,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這篇《出師表》似乎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優美的詞句,它為何被稱為“千古第一奇文”呢?
我們先來說“千古第一奇文”這一稱號。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章之間,是很難分孰優孰劣的。雖然並未發現《出師表》被稱作千古第一奇文的明確記載,但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大概是因為陸游的那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既然沒有別的文章與它相比,它可不就是第一嗎?
有的人說《出師表》文筆上沒有獨到之處,大概是因為覺得《出師表》辭藻不夠華美。誠然這樣一篇用來囑咐主公應該做什麼,誰可堪大用的記事文章,自然比不上那些用心雕琢的華翰。它沒有引經據典,沒有修辭雕飾,只是用質樸而不乏深情的語言在同後主對話。這樣的文章,在有的人眼中就是平平無奇了。
然而,《出師表》之所以青史留名,就是因為它樸素間真情流露,平凡中義薄雲天。它成書於“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急存亡之秋”,那時的蜀漢先主新喪,南中各部族動亂剛剛平息。將士們短短數年經歷大小戰爭不計其數,疲憊不堪,百姓為了提供糧草物資也已經生活困苦。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及時休整,在對外戰爭中取得成果,積聚的怨怒便會猛然爆發,讓蜀漢真正走上風雨飄搖的絕路。
諸葛亮南征歸來,來不及為自己的凱旋慶祝,便匆匆封賞各部,厲兵秣馬,準備北上討魏。倉促的局勢下,諸葛亮便是再有文采,此刻又哪兒來的心思寫一篇華美的文章呢?
《出師表》字字珠璣,無半個字多餘。短短一文,寫有當今局勢,士卒情況,貫徹法律。宮中、府中、軍營的治理方法和相關人才,囑咐親賢臣遠小人,何人可以信任。自述生平,表達為蜀漢效忠,克服中原的決心。督促後主勤于思考,辨別良莠等等內容。寥寥六百餘字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說及“陛下”,赤膽忠心日月可鑑。
說到文筆,沒有太多藻飾,就說明《出師表》文筆上沒有太多亮點嗎?其實不然,光是從這一篇文章裡提煉出的成語,就有“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等。除此之外全文也多次採用排比對偶句式,這樣文章會更加具有韻律感,節奏鮮明,讓人更能理解其意旨。
南宋紹興八年(1138)帶兵途徑南陽武侯祠的岳飛,看著祠中讚頌諸葛亮的文章詩詞,情不自禁自己手書前後《出師表》。過程中涕淚四流;宋代學者趙與時曾說:“讀《出師表》而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實際上單論《出師表》本身,它也是一篇很優秀的文章。再加上作者諸葛亮的傳奇色彩和人格魅力,將它稱作“千古第一奇文”倒也並非是言過其實。《出師表》留名不只是靠它的本身,還有它所包含的忠誠、質樸的思想和精神。
-
8 # 樂天派周先俊
《出師表》大公無私,憂國憂民,文筆流暢,品質優秀,又是戰鬥檄文,動員誓言。深愛國君與將士的愛戴。所以後人美稱為歷史第一古文
-
9 # 桐溪子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於是千古不朽的《出師表》就隨之誕生。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以及效忠劉氏父子的忠心。
《出師表》傳世有二,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因《後出師表》對後世的影響不及《前出師表》,一直以來,從文學的角度和藝術的高度上,我們常常談起的《出師表》一般是指《前出師表》。
今天,筆者也就《前出師表》的地位、價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談談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出師表》被認為是第一古文,是因為《出師表》具有內容慷慨激昂、主題切中時局、論述條理清晰、感情表達真誠、言辭懇切委婉等多方精華為一體、一氣呵成的不朽之作。
縱觀全文,其形成的構架為:分析形勢――提出建議―――敘經歷——感恩先帝――出師目標 ―――歸結責任。
一 以議論為主,論述、敘述、抒情並用,達到了水乳交融
三國鼎立形勢形成後,中原的曹魏實力最強,蜀漢的實力最弱。
本文一開始就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的時局,表示作者“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並提出“開張聖聽”、“論其刑賞”、“親賢臣,遠小人”’的三條建議。在敘述中又多用了真摯委婉的口氣,推崇賢達志士,就可以得到“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的必然結果。他的這些主張是針對當時蜀漢統治的時弊而發的。做為一個政治家,能夠分析、認識社會現實,並有針對性地提出醫治方法,表現了他的政治才能。由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並不完全是出於回報劉備“三顧”的恩遇,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恢復漢室”的政治抱負。這種感情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無不流露於通篇的字裡行間。全文融議論、敘事和抒情為一體,層層展開。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闢,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二 言辭誠懇委婉,把“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
文章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裡,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達到了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的高度統一。
三 用詞高度提煉,結構變化層層入扣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文章在結構上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第一部分的三項建議,第一項是由分析當時形勢引出的;第二項建議則是直接提出要“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不使“內外異法”的意見;第三項是先推薦一些人才,建議後主任用,並從歷史上總結出“親賢人,遠小人”方能使國家興旺的經驗。從行文結構上,使文章成為富於變化的文學散文,一改歷朝歷代奏摺乾癟無潤、條文堆砌的僵硬風格。誦讀此文,淋漓暢快、激情奔放之感油然而生。
總之,這篇表文內容具體,情理兼備,語言質樸。從公文角度看,是一篇好公文;從文學角度看,更是一篇好作品。無論是啟發誘導,還是熱情鼓勵,表意精當、情感真切、輕重得體,準確詮釋了表章內含的神韻,展現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進取精神,也成為推動仁人志士前赴後繼的精神力量。
-
10 # 老張教育新思享
"自古以來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形象廣為人贊,而他對漢室對的一片忠誠也在《出師表》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讀來常常引得流涕。
文章凸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魂魄《出師表》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給皇帝劉禪的上書表文,洋溢著真摯感情和以身許國的信念。諸葛亮以信仰的力量秉筆直書,以滿腔的熱血揮毫潑墨,以無我的氣概鐫刻遺訓,使得這篇文章流傳千古,光照後世。仔細研讀,我們可以從這篇表文中,讀出豐富內涵。
1.可以從“強橫”中讀出忠誠
作為丞相,諸葛亮在《出師表》開頭就對皇帝耳提面命,“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而且還公然宣稱“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意思是皇帝宮中的事,也要按我丞相府的規定來辦。
2.可以從“自信”中讀出憂嘆
諸葛亮回顧當初先帝如何三顧茅廬把他請出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後來又“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怎麼聽都有點擺老資格的意思;什麼“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什麼“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好像在諷刺劉禪不作為,自己獨木難支。
3.可以從“嘮叨”中讀出關愛
諸葛亮像是一個即將慷慨赴死的統帥告訴皇帝,哪些人是忠臣、良將,應該聽他們的話,不聽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如果他們不肯進忠言應該如何懲罰;像是一個父親將要為家庭謀生計而出門打工,臨行前對他兒子的諄諄教誨和碎碎念。確實是舐犢情深,諸葛亮對小皇帝劉禪,兼具了君臣、師生乃至父子的情感。
作者何以在行文結束要“臨表涕零”?諸葛亮的心情是是複雜的。既要報效先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知勝算無多,不可為卻要為之,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此時的諸葛先生感慨、無奈、傷懷,一起襲來,只渴盼有奇蹟能夠發生,只渴盼後主能夠勵精圖治。一篇《出師表》是掏心窩子話,但是這一切都可能都是徒勞、都是誑語。諸葛亮有感覺有感知有預知。此時的諸葛亮心裡怎樣,五味雜陳不枉說的。
宋代大詩人陸游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詩句,是後世人們對諸葛亮及其《出師表》景仰之情的集中體現。《出師表》中滿是諸葛亮的一片至誠,對漢室的赤誠之心,對先帝的知遇之情,對後主的計遠之慮,文章足以堪稱是“蜀漢第一雄文”。
《出師表》的社會影響《出師表》不光是諸“總理”發動戰爭的報告,又是劉家山寨“一統天下”的宣言。
要說奇文尚可,說千古第一古文,筆者感覺不太合理,具體看法如下:
第一,《出師表》是一篇公文題材,並不是文學體裁和形式上的某種創新,不能比肩如樂府、駢文、七言詩、長短句、雜劇、小說等題材文章。
第二,諸葛亮和《出師表》沒有對後世文學創作風格產生什麼深遠影響,不能與屈原的《離騷》、陶淵明的田園詩、高適的邊塞詩、韓愈的古文相提並論。
第三,諸葛亮是政治家而非文學家,《諸葛亮集》收錄的基本上都是公文、書信和兵法,諸葛亮也沒有創設出專門的文學理論,比如曹丕《典論·論文》、劉勰《文心雕龍》、王國維《人間詞話》。
第四,諸葛亮不是當時主流文學的代表,蜀漢也沒有形成諸如“建安七子”、“江西詩派”、“桐城派”之類的影響社會的文人集團,在文學創作上沒有形成規模。
一句話總結:《出師表》雖然寫的很好,但是並不能代表當時的主流文學,在文學形式和風格上也不具備開創性。
孔明先生和我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非凡的行動力,計劃已經定下,決心已經表明,成敗非能逆料,北伐就準備開始啦!
結語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諸葛亮留下的“錦囊妙計”裡學習為人處世之道,比如要有“志當存高遠”的理想追求,要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業精神,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崇高境界,要有“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的處事原則。
回覆列表
這個光都是借羅貫中老先生寫出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光,假設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書,後人閱讀巜三國志》等史料,文言文,惜字如金,又有幾人能力推巜出師表》?所以說:廣告做得好,孔府家酒全華人民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