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積木育兒
-
2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希望孩子願意合作,那首先要讓孩子明白:合作並不是大人們想要的。
之所以提倡合作,是因為合作能夠平衡自己的需求與他人的需求,對每個人都有好處。
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合作的規則,同時也感受到合作的優勢,感受到作為團隊中的一分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時的喜悅。
下面的例子顯示了孩子生命的前三年,合作性是如何慢慢發展起來的:
場景一一個3個月大的孩子醒來,想喝奶了,但是媽媽正在忙,於是媽媽對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餓了,等媽媽一分鐘就來餵你喝奶哦”。
雖然還沒喝到,但媽媽在積極迴應他的需求,寶寶於是靜了一下,吮吸著自己的手指。
這時候,這個孩子正在學習,雖然他有時需要等一下,但媽媽很重視他的要求,並且一定會得到滿足。
那這個時候,這個年幼的孩子正在學習,作為家庭中的一分子,共同完成日常家務。
場景三兩個2歲半的孩子,一起看中了一把玩沙子的小鏟子。一個一把抓住,另一個也趕緊往回搶,然後同時大哭,每個人都大叫:“我的”!
接著一個孩子的爸爸走進來,輕輕地將兩個人分開,把小鏟子遞給另一個,把玩具推土機遞給另一個。爸爸向他們展示,如何用推土機推土,如何用鏟子鏟沙。
在這個瞬間,兩個孩子學習瞭如何解決衝突,應對失望,並透過合作的行為,來建立關係。
爸爸媽媽還可以怎麼引導孩子發展合作技巧,體驗到合作的優勢?
一、學會輪流。在6至9個月之間的孩子,可以做些“輪流”的遊戲,孩子會慢慢模仿。
比如媽媽往小罐子裡扔一個玩具,寶寶也很可能模仿媽媽,往小罐子裡也扔一個玩具(扔東西可是這個時候小朋友最愛玩的遊戲)。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還可以玩“拼圖時輪流拼,一人拼一塊,收玩具時,“輪流把玩具放在架子上”……
這些經歷,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作為團隊中的一員,完成一件事情的樂趣的機會。
二、解釋規則的原因。等孩子到了三歲,如果媽媽用語言,簡單地和孩子解釋制定這些規則的原因,大多數孩子都能理解。所以,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告訴孩子:“媽媽希望你這樣”、“你要聽話”,更應該讓孩子知道:規則是如何使我們整個家庭受益的。
比如:“你幫媽媽一起收拾衣服,媽媽就收得很快,我們可以早點出去玩。”
三、花時間解決問題。幫助2、3歲的孩子想出解決日常難題的辦法,並在同一時間鼓勵合作。
這當然有點麻煩,但從小良好的習慣培養,會給以後的教育省下更多麻煩。
教孩子解決問題,這幾個步驟可以參考:1、陳述問題。
“你想畫在冰箱上,但這會把冰箱弄壞。”
2、問一個問題。
“你想想還能在哪裡畫畫呢?”
3、嘗試解決方案。
提供兩種選擇,並保證這兩種選擇你自己都能接受。
“你可以畫在紙上,或者那個紙箱上”。
如果孩子還是堅持畫牆,那可以給提出規則了:“那媽媽把蠟筆收走了,你找到能畫的地方,媽媽就把蠟筆再拿回來。”
4、然後重新指導。
大多數年幼的孩子,需要家長幫助才能找到合適的方式,所以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的願望,既然不能畫,那麼:
“你可以把那些漂亮的冰箱貼放在冰箱上。”
四、從小做一些家務從小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也有助於孩子體驗到合作的好處。
比如吃飯前,讓孩子負責擺放碗筷,等孩子做完後,記得及時鼓勵他:
“你幫了媽媽,我們速度好快啊,現在媽媽還能趕在吃飯前,給你講個故事。”
五、對合作努力給予具體的讚揚讓孩子知道,他的配合有多麼重要,給大家帶來了怎樣的便利。這有利於孩子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合作技能,也會更加重視合作。
六、提供建議,而不是命令。命令容易引起阻力,建議才容易引起合作。
比如對孩子說:“你把那個板凳搬過來”,孩子一叛逆,可能就說:“我不”!
如果對孩子說:“我覺得那個板凳放這裡比較好,你覺得呢?”孩子更容易接受。
七、在維持規則的同時,給孩子提供適當選擇。“我們要收拾玩具了,你負責收積木還是收畫筆?”
給孩子提供一定的選擇,孩子會覺得自己也得到了尊重,更願意參與合作。
-
3 # 麥子媽咪要加油
很多時候孩子不合作,是因為家長過分的嘮叨,以至於家長越說,孩子就越容易出現厭煩、叛逆的心理。其實父母越是溫和輕聲的說話,孩子越是容易關注父母說的話。想讓孩子乖乖合作,需要父母的耐心與堅持不懈,只要方法用對了,就會發現孩子是願意合作的。
1.很多時候父母在向孩子提要求時,並沒有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範圍。如父母常說的:“你怎麼這麼不乖,你以後再這樣吃飯,再到處亂跑,我就不許你玩玩具,不帶你出去玩了。”其實像這樣的話,對孩子來說資訊量是很大,很難以理解的,所以父母要儘量清楚簡潔的表達你的意思。對孩子一次不能提太多要求,對孩子提要求時,儘可能的少量多次和清楚簡潔。
2.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不許幹這個,不許幹那個,不要那樣做,會容易澆滅了孩子最初滿滿的熱情。父母可以事先制定好一些規則,讓孩子提前知道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3.平時要多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避免用強迫的方式,因為誰都不喜歡被命令。可以留給孩子一個緩和的過程,同時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
4.父母如果在第一次提出指令時,孩子不服從,在重複一遍後,父母可以用行動示範,來引導孩子服從。
-
4 # 朝陽育兒書屋
我對孩子合作精神的培養是從家庭生活中開始的,比如,我洗菜的時候,通常會讓孩子打下手,有時候還會讓老公幫忙。我洗衣服的時候,也會讓孩子來參與,比如,讓他們數好衣服的件數,然後去房間拿數量相等的衣架;我打掃房間的時候,會讓孩子拿抹布抹桌子。可以說,我們的家務活基本上是在全家人的集體參與中完成的。
而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就將他們友好合作的一幕幕拍下來。這樣做對孩子與人合作的行為是一展好的肯定,也為他們與小夥伴們的交往保留了一份珍貴的回憶。
英國著名作家塞繆爾・巴特勒曾經說過:“不管一個人的力量是大是小,他要是跟大家合作,總比一個人單幹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與我們華人說的“眾人拾柴火焰高”不謀而合。學會與人合作,不僅是孩子將來生存的需要,更是形成合群樂交性格的有效途徑。
歐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認為:假如一個兒童沒有學會合作之道,他必定會走向孤僻的道路,並且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嚴重影響他生的發展。而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可以有效地克服孩子以自我為中的毛病,使孩子養成關心他人、理解他人、與人協商的習慣。透過有效的合作,孩子之間還能營造出團結、友愛、互助的群體氛圍,增強孩子的社適應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鼓勵孩子與人合作的同時,不要忘了教孩子一些合作技巧。
比如,遇到意見分歧時,要友好協商,儘量以理服人,而不要爭,不要發脾氣;在合作中,不要唯我獨尊,只想著自己,而應該充分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需求,哪怕有時候做一些讓步;學會欣賞合作伙伴,彼此鼓勵,而不是相互打擊。
這樣的合作オ有真正的動力,オ能給人帶來快樂,孩子才會愛上與人合作。
-
5 # 和潘潘一起happy
美國教育家佩裡指出:“競爭,如果存在,它就要求人具有合作能力。” 一個人如果要完成一項任務,單靠個人力量是很難成功的,需要一群人齊心協力、互相合作才能完成。
孩子是一種純淨的個體,如果沒有人指導就不會明白合作的意義。
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1、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善於與人合作,那麼孩子就能夠從父母的為人處事中學到與人相處的技能。如將孩子分成幾個小組,選擇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遊戲讓孩子比賽,賽完後分析獲勝和失敗的原因,讓孩子知道只有服從集體利益,即使自己吃虧也是光榮的。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將來。2、創造一種良好的家庭氣氛一個整天爭吵不休的家庭,很難造就出一個具有和諧人際關係的孩子。父母必須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處理得恰當、合理。對鄰居、對來客都要熱情、平等、謙虛、有禮貌。孩子會以父母為楷模,逐步養成尊重別人、愛護別人的良好品德。父母在家中應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如:有事和孩子一起商量,徵求孩子的意見,使孩子感到自己與他人合作的意義,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對別人的尊重,學會傾聽別人的不同意見。又如:父母與孩子共同合作畫一幅畫時,孩子不小心塗錯了顏色,家長應體諒孩子的過失,鼓勵他重新塗。要讓孩子懂得寬容,知道為別人著想。3、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利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關鍵在於尊重孩子的選擇,及早培養孩子對事物的權衡能力,並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最佳才能區。孩子只有選擇自己的興趣,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區,才能發揮最大的潛能。要減少孩子的牴觸情緒,父母要停止用高高在上的口氣說話,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溝通,並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父母要要做到尊重孩子的選擇,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只有讓孩子參與其中,孩子有了主人翁意識,就會激發出更多的主動性,自然也會更加積極合作了。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加上父母過多包辦,他們習慣於事事依賴,只知道自己而很少想到別人,缺少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但在如今高度社會化的時代,合作能力已成為一個人的重要素質之一,很多工作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從小培養孩子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最後,我想說,任何習慣的養成、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一個過程,家長要耐心等待,並給孩子留出成長的空間。
回覆列表
不知道您家寶貝多大?孩子小的時候,還不太明白什麼是合作。比如幼兒園的孩子,都是喜歡拿著玩具自己玩,不會想著一起玩玩具,或者讓孩子們一起搬個東西,孩子也會東倒西歪,甚至匯出矛盾來。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合作呢?
平行遊戲2-3歲左右的孩子處於平行遊戲的階段,我們觀察到,孩子們通常拿到玩具之後,都是喜歡自己玩,雖然周圍有孩子,但是很少會看到他們有互動,或交換玩具。他們還沒有出現輪流玩玩具,或者一起配合玩玩具的意圖。合作遊戲大概會到5歲以後,才會慢慢發展出來。
自我中心孩子處於“自我中心”階段,這裡不是說孩子自私,不是道德論上的意思,而是指孩子的思維處於自我中心階段,不會換位思考,覺得別人跟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比如一起合作搬一個小桌子,有的孩子的步伐快,有的慢,但是想不到別人是跟自己不一樣的。
缺乏經驗很多孩子不會合作是因為沒有合作的機會和實踐經驗。合作是在社會交往中學會的,孩子們一開始可能不會合作,會有摩擦、衝突,但是在磕磕絆絆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合作,甚至會提出主動幫助別人。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幫助孩子學會合作呢?家長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合作的遊戲,比如說將孩子的一隻腳與另一個孩子的腳綁在一起,需要一起合作完成跑步遊戲,這些合作遊戲能夠增加孩子們之間合作的經驗。同時,還可以跟孩子們玩一些角色扮演遊戲,比如可以蒙上孩子的眼睛,讓孩子感受盲人的世界,或者孩子扮演媽媽,讓孩子照顧其他小孩子,提高孩子對他人的共情能力,理解他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