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
2 # 王不二說史
關於這個問題,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此一時,彼一時”。眾所周知,明朝和日本的戰爭主要發生在萬曆年間,為“萬曆三大徵”之一,稱“萬曆北韓戰爭”,這時候尚且屬於明朝中後期。與滿清的戰爭,也就是之前的後金,主要發生在明朝晚期。下面我們就來用對比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萬曆北韓戰爭”。發生時間在1592-1598年,主要是日本挑釁明朝在先。怎麼回事呢?在日本有一個叫豐臣秀吉的二貨,這貨在1588年統一了日本之後,野心不小,覺得蹲在小小的日本實在是太屈才了,必須得征服世界。再加上日本由於國家面積小,因此土地也就少。所以,這貨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的不滿。於是,腦子一熱,決定對外發兵,獲取更多的土地。他的第一個目標便對準了明朝。
於是,在1591年的時候,這貨給當時的北韓(李氏王朝)寫了一封信,說我要攻打明朝,你給我借個道吧!北韓國王一看,這還得了,明朝才是我老大,你一個小小的日本算老幾啊!讓我讓地方就給你讓啊,不讓!果斷麻溜地拒絕了日本。那邊豐臣秀吉看到北韓回覆之後,不樂意了。心想:“你不讓我就打你”。於是,在1592年的時候,率領十六萬大軍開始入侵北韓。然後北韓因為內鬥,武力裝備飛馳,軍隊也沒啥戰鬥力,很快被日本給幹掉了。北韓國王李昖也被人家給趕跑了。沒辦法,為了活命,只能去求自己老大明朝了。
明朝一看自己的小弟被欺負了,這還了得,我的小弟只能我自己打。於是,很快派人給自己小弟出頭去了,於是,明朝與日本的戰爭正式打響。然後過去就把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日本給揍了一頓。我們來分析下明朝勝利的原因。
首先,這時候的明朝財大氣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萬曆年間,經過張居正改革,國家有錢了,國庫比較充足,打起仗來也就比較硬氣了。能夠在軍費上給與充足的支援,所以能夠極大地激發士兵的戰鬥力。這也是明朝勝利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將帥指揮有方。明朝這邊的指揮者是李如松,可能看過《明朝那些事》的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遼東經略李成梁的兒子,將門之後。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他完全繼承了他父親的軍事才能,而且他的師傅是徐渭,這個人是專門研究日本的。因此,李如松能夠有條不紊地指揮戰爭,最終取得勝利。
第三,武器裝備。明朝這個時候有火銃,打起仗來也就事半功倍了,再一個,明朝這邊有大量的騎兵,而日本正好缺少騎兵。所以,這一場戰爭以明朝的勝利而告終,打的日本三百多年乖乖地待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
以上就是我所總結的明朝在與日本的戰爭中能取勝的原因。
我們再來看明朝與後金的戰爭。眾所周知,1618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正式對明朝宣戰。在明朝與後金的第一次交鋒中,就以明朝的失敗而告終。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這時候的明朝,經過了“萬曆三大徵”之後,國力逐漸衰弱,人力物力財力相比於之前都下降不少;其次,由於明朝後期政治腐敗,黨爭不已,致使遼東防務日趨廢弛;第三,將領指揮不力,就比如在薩爾滸之戰中,明朝幾十萬大軍和努爾哈赤的幾萬大軍大戰,結果明軍被全殲。主要是因為明軍沒有集中兵力優勢,而且軍隊是臨時拼湊來的,戰鬥力極為低下,要知道,後金這些人的戰鬥力要比日本強多了。因此,也就造成了明軍在遼東地區基本上是敗多勝少。
-
3 # 落日賴天邊z
明軍第一次援朝戰爭參戰的部隊,可以說的上是明朝最精銳的部隊。
統帥有李如松這樣的名將統領,確保了戰略戰術基本不會有誤!
騎兵有李如松的馬軍,他們火器騎射運用嫻熟,在平原突陣,無可匹敵。
步兵有戚家軍,平壤之戰中,一鼓作氣,很輕鬆便攻下了日軍外圍重要據點牡丹峰。
支援武器有佛郎機等野戰炮,可以對日軍的火力作全面壓制。
鎧甲兵器也是十分精良,戰場上曾發生日本武士用野太刀三刀砍不穿明軍士兵鎧甲,拔出短刀也還是刺不穿。
如此優點集合,戰鬥力當然也就不同凡響了!
而薩爾滸之戰的明軍,已經和抗倭援朝的明軍有天壤之別。
首先那支戰無不勝的遼東騎兵不見了,他的統帥雖然是李如柏,但他只是臨時被拉上馬,之前由於其他總兵的盤剝貪汙,早就變得不堪一擊。
步兵上,軍隊核心戚家軍也早就因為討餉而被薊鎮總兵誘騙到校場屠殺後,而從歷史的舞臺上消失, 至於後來在渾河血戰的浙軍,只不過是臨時徵用的新兵,他們連打架都打不過白桿兵,最後還因此分兵了。
至於武器方面,那更是爛到家了,在明軍進行誓師大會的時候,刀竟然砍不死牛,最後還是用的尚方寶劍,才將牛砍死,如此武備,如何與敵相搏呢。
當然最關鍵的便是主帥了。楊鎬其人,簡直就是個災星,當年蔚山之戰,明軍因為日軍援軍到來而準備撤退,就是這個楊鎬突然自己騎馬跑了導致明軍由撤退變為潰敗,要不是戚家軍拼死狙擊,後果不堪設想。還是這個楊鎬,非要讓明軍大軍冒著大雪出發,四路分兵,結果當然只能被各個擊破,一敗塗地了。
-
4 # 火器工坊
這還真不是主客場的問題,萬曆援朝戰爭和明金戰爭之間隔了20年,而這二十年,明軍的成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萬曆援朝戰爭的時候,明軍還帶著萬曆中興的餘溫,當時戚繼光剛剛去世不久,浙江和薊州還有遼東仍然承襲著戚繼光的練兵法,浙兵善於在山地對抗步兵,遼東、薊州、宣化的軍隊善於運用戰車發揮騎兵的機動性聯合作戰。根據《神宗實錄》的記載,當時上述三鎮共有戰車5800輛以上,而單單是萬曆援朝戰爭,明軍就從三鎮調走2400多輛。此外還有大小火器數百門,雖然不是世界最強,卻也是東亞第一火力了。
而且此次出戰,明軍動用的家丁武裝數量龐大,遼東派系的李如松底下就有3000遼東鐵騎。第二次出戰時,麻貴手下有千餘人的西北家丁,劉綎也有數百親兵。而且第二次援朝戰爭中,在中日在蔚山城僵持住以後,明軍源源不斷的派來援軍,最後海陸總兵力達到了11萬之眾,完全可以壓著日本人打了。
而20年後的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已經腐敗不堪。先是三大徵耗盡了國庫,國家拿不出錢來補充三大徵的軍需損耗。之後俺答封貢,東北邊患很長一段時間內得到了緩解,邊境無戰事,補充軍備也就不再那麼重要。到薩爾滸之戰前夕,遼東鎮戰車已經不足1000輛。
同時因為無戰事,明軍的訓練水平極差,包括家丁武裝,也是戰鬥力大不如前。明政府因為財政赤字,經常欠餉。發到邊境的軍餉不夠,當兵的也就沒什麼鬥志。士兵不能打仗,但總是要面對蒙古人的小規模騷擾的,所以武將們只能剋扣軍餉,從衛所軍中和蒙古歸附民中選取精壯青年,來組成家丁武裝,然後把剋扣的軍餉用在家丁武裝的裝備和訓練上。如此一來,明軍募兵能拿到軍餉的就更少了,戰鬥力隨之不斷削弱。到薩爾滸之戰前夕,遼東明軍9萬人能戰者已不足8000。
除了自身垃圾,敵人的實力也不是一個水平線。日軍雖然有火繩槍這種東西,不過除了大筒,一般的鐵炮的火力根本不足以擊穿八旗軍的布面鐵甲。此外日軍甲冑質量很差,足輕只有竹甲和鐵質的兩襠。此外,日軍體型矮小,平均身高150CM,而八旗軍身高平均170CM,你這打架都不佔優勢。
其實早在第一次援朝戰爭中,日軍將領加藤清正就曾踏入建州女真的地盤,結果被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聯軍殺得大敗。當時北韓國王宣祖李昖說道:“倭子三十,不能擋韃子(女真)一人!”
李如梅也評價說:“此賊(女真)精兵七千,而帶甲首三千。若賊七千,足可擋倭奴十萬。西北雖有韃靼(蒙古人),皆不如此賊!....”
所以說大明自己變垃圾了,還面對著比日軍更強大的對手,打不過也是必然。
-
5 # 北洋海軍炮手
明朝打不過滿洲人是必然的,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如果兩相比較,就能發現滿洲人的優勢。
第一、由於東北地區自然環境惡劣,所以滿洲人都是天生的戰士。東北地區自然環境放在今天也是很多人受不了的,即便是今天,糧食一年只熟一季。所以這就迫使滿洲人除了農耕之外,必須要以漁獵、採集等方式同明朝交換糧食以及其他生產生活資料。所以,滿洲男丁從小就要聯絡射箭等武藝;而且由於經濟生產得分散導致滿洲存在多個政治中心,使得滿洲人小國寡民,各自為政。所以每個男丁都要訓練武藝,用來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鬥。滿洲婦女都會練習弓馬騎射,以此來激勵父兄、丈夫練習武藝。而明軍由於戶籍制度以及喝兵血、吃空餉等優良傳統,早已衰落。舉個簡單的例子,滿洲軍士往往身披重甲,還有面具來保護臉部,甚至還有人馬具甲的重騎兵。
臣又見在遼回還人等。言賊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故鮮營對壘。被奴步兵驟進。將拒馬木登時撤去。鮮兵非無銃箭。而無可奈何者。甲堅故也。而明軍呢,不僅盔甲只能防禦胸背,還極為劣質,箭射可透,刀砍可破,和無甲差不多。
我兵盔甲。無如略彷赫連氏之制而即于軍中製造既皆荒鐵。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誰能抵敵。所以明軍能有多高的戰鬥力,可想而知,其結果是在清朝入關前至有少三十萬明軍被收了人頭,而且明朝幾乎全部的精銳部隊都被清軍消滅。防禦優良的滿洲盔甲
另外我還找到了一段日本《陸戰史集》當中引用的李如梅對滿兵和倭兵的對比:
倭兵は體軀倭少なれども、敏捷にして、鳥銃をよくす。ただし一人同志の戦いとなれば、倭兵三十人をもってしても、満兵一人に敵せざるなり。大意是說,三十個足輕才相當於一個滿兵,可見日軍的戰鬥力遠不如滿洲人。
第二、滿洲人的行政效率更高。在很多人印象中,滿洲人是未開化的野人,但是它們卻忽視了一個邏輯,既然滿洲人是野人,那麼被滿洲人征服的漢人是不是還不如野人。
實際上,滿洲人的八旗制度由於其管理層級較少,結構簡單,避免了龐大臃腫的官僚機構所有的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所以相比於明朝,滿洲人可以調動的資源更多,可以將更多的資源用於戰爭。而明朝空有一個龐大的體量,但是由於行政效率低下,導致明朝可用於戰爭的資源遠少於滿洲人,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第三、抗倭援朝之役明朝並非全勝。說句不好聽的,日本當時的軍事水平,也就是玩泥巴的檔次。但是對於這種對手,明朝卻打的極其艱難,戰爭曠日持久,明軍勝少敗多。若非豐臣秀吉掛掉,戰爭不知道要拖到什麼時候。
而明朝又是內斂性王朝,國力雖強於日本但是僅僅是因為人多,導致明朝國力被嚴重透支。前後動員二十萬部隊,損失了七八萬,靡費糧餉數百萬兩。再加上明朝的國營養豬以及對老百姓的苛捐雜稅,使得明朝更加虛弱。
所以,從任何角度來說,明朝都沒有戰勝滿洲人的可能。換句話說,這就是天意。
全文完
回覆列表
從軍事上來講,日軍人數不少,但都是步兵,明軍有火器優勢。
日軍一共動員陸軍有九個兵團,共15萬8700人。但是應該全部都是步兵。步兵的移動速度慢,對抗火器部隊處於明顯劣勢。
那個時候的火器,射速特別慢,兩三分鐘才能發一槍,射程不過200米。如果對方是騎兵,200米的距離一個衝鋒就到了,你裝彈根本就來不及。但步兵就不行了,他還沒到跟前,你都已經打了好幾槍了。
資料顯示,明軍雖然只有7萬,但是擁有不少騎兵。騎兵和火器步兵結合,對日軍有很大的優勢。
另外一個問題,是當時北韓沒有糧食。為什麼沒有糧食,我也搞不清楚,反正雙方都非常缺糧。
明軍入朝以前,北韓國王表示,明軍必須自帶糧食。所以明朝對於缺糧早有準備,中國又比日本大的多,籌備糧食餘地也大。從戰爭進行情況看,明軍的後勤供應遠遠超過日軍。
明軍先戰不利,主要是對日軍的情況瞭解太少。日軍後來不戰而退,主要是因為缺糧。實際上明軍並沒有給日軍毀滅性打擊,這次取勝有僥倖成分。如果不是豐臣秀吉意外死亡,日軍肯定還會捲土重來的。
而且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明軍不缺軍餉。明末明軍戰鬥力低下,主要是欠餉導致的。這一次萬曆皇帝一反常態,拿出大內的銀子發軍餉,保證了戰爭的進行。
這樣仔細回過頭來複盤,就知道明軍為什麼打不過清軍。因為清軍都是騎兵,明朝把銀子花光了,軍心也就散了。
還有啊,——我偷偷告訴你——,努爾哈赤比豐臣秀吉厲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