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妮

    根據《論語》,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學內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學、品行、忠誠和信實教育學生,是指教學內容包括四個基本方面;二曰: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是指孔子教學的主要科目;三曰:《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書”,是奴隸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

    總之,孔子的教學內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培養等三個部分。這三個方面,從教育內容的結構,以及社會的需要和個人人格形成看,應該說是初步完整化了。這是孔子在教學內容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孔子對這三個方面並不是等量齊觀的,他認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道德和道德教育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孔子改編的“六書”是中國第一套較完整的教科書,從荀子的《勸學》篇開始尊為“經 ”,故後世稱為“六經”,除《樂經》已亡佚,其他“五經”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是學校中最基本的教材。“六藝”與“六經”的不同在於:“六經”偏重於文化知識,屬於文的範圍;“六藝”則偏重於才能和技術的訓練。因為“禮、樂”也具有這方面的性質,所以也列在“六藝”中,“射”是射箭,“御”是駕車,都屬軍事課程。孔子的教學內容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其一,偏重社會人事。他的教材都屬於社會歷史、政治倫理方面的文化知識,注重的是現實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靈。他雖不是無神論者,但對鬼神持存疑態度。他不談“怪、力、亂、神”,不宣傳宗教迷信思想,不把宗教內容列為教學科目。這種明智的態度成為中國古代非宗教性教育傳統的開端。

    其二,偏重文事。他雖要求從政人才文武兼備,但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仍是偏重文事,有關軍事知識技能的教學居於次要地位。孔子偏重文事源於他的教學目的,即培養政治管理人才,也源於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再說,孔子畢竟不是無所不知的全才、天才。所以,我們要求孔子教授學生自然科學知識不免有些苛刻。

    其三,輕視科技與生產勞動。他所要培養的是從政人才,不是從事農工的勞動者,他不強調掌握自然知識和科學技術,他既沒有手工業技術可傳授,也沒有農業技術可傳授。他認為,社會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與小人職責不同,君子不必參與小人的物質生產勞動,所以他從根本上反對弟子學習生產勞動技術。樊遲要學種田、種菜,他當面拒絕。

    其四,重視思想品德。他教育學生要勤奮,吃苦耐勞,謙虛謹慎,少說多做,勤儉愛民,廉潔公道,正值無私,誠實守信,深謀遠慮,孝順父母,尊重師長。這些內容在《論語》中隨處可見,對當今教育事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教育學生做官要正品行。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葵有什麼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