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在200多公里外上班,孩子特別粘我,孩子經常對我撒嬌,把孩子放在父母那,我不在的時候孩子還是挺乖的,一旦見到我就特別粘我。如果我每週末回去,那麼孩子能見我兩天,我又得走,每次我走的時候孩子都會哭,孩子肯定會失落,這樣對小孩心裡有什麼影響嗎
6
回覆列表
  • 1 # 三千冰鋒

    從教育的角度來講,孩子三歲之前一定要待在父母身邊,所以我覺得你提的問題應該不算是個問題,答案一定是多多益善

  • 2 # 晨妞生活日記

    在我們身邊好多這樣的例子,孩子小由老人照顧,年輕的在城裡上班,現在消費水平又那麼高,處處需要老人也不願給年輕的添負擔,有的還自己種著地,都是生活所迫,但凡有條件,肯定是把孩子接過去和爸爸媽媽一起最好。

    我閨女今年6週歲了,小時候也是在老家跟著老人長大的,我和孩爸在城裡上班,離家遠,只能週日上午回去,當天下午還得接著回來,每次回去都帶特別多的好吃的,心想著彌補孩子一下,每次孩見到我們,也是很興奮,走的時候捨不得,有時候看孩那樣的傷心,我的眼淚都在眼眶裡打轉轉,心想一定要更加努力,讓把孩子接來。

    好在一切努力都得到了回報,孩子上幼兒園就接到了城裡,這幾年沒有錯過太多,孩子的童年,現在馬上上一年級了,一定會越來越好

    加油相信明天會更好

  • 3 # 媽咪V我愛你也喜歡你

    孩子才一歲半,肯定是能帶在身邊照顧最好。經濟上允許的話,就自己帶,一定要工作的話,就在離家近的地方上班,能天天下班見到孩子最好。由於我自己小時候作為留守兒童的經歷,所以我不想我的孩子再經歷一次這樣的童年,現在我作為全職媽媽,全職帶孩子,陪他直到上幼兒園,再找一份能有時間早晚接送他上下學的工作。

    父母應該儘量不要錯過孩子的童年,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會偏內向和敏感

    我家有我和弟弟妹妹三個孩子,兒時父母為了生活不得不遠到廣東打工,我們就跟隨外婆生活,成了留守兒童,每年見上爸爸媽媽兩次。記得村裡經常會有一些大人說“爸爸媽媽不要你了,才把你留在外婆家的”,或許他們只是以為自己開玩笑,但是在幼小的我看來,覺得會很傷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從小缺乏安全感,因此我們家三個小孩的性格都偏內向,敏感。不止是我們,我身邊許多有類似經歷的朋友,他們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過這樣的童年生活,都是對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陰影。

    父母陪伴成長的孩子更有朝氣、更加樂觀

    不管現在有多少人說全職媽媽不上進,每天都很閒似的,不管她們理解與否,全職媽媽甚至全職爸爸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就我住的小區,全職媽媽都能找出上百個,她們的家庭,更重視對孩子成長的陪伴,她們寧願暫時的放下工作,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這是一個家庭裡夫妻之間決定的事情,外人的看法並沒那麼重要。

    有媽媽或是爸爸全心全意陪伴成長的孩子,顯得更加朝氣蓬勃,性格相對開朗、樂觀、勇敢,接觸到的新事物和知識更廣。

    許多人都說,為了生活,不得不放下孩子,可是孩子不是傳宗接代的工具,為什麼生下來又不好好養育呢?愛孩子,再選擇生孩子,生下來,好好關愛好好陪伴,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給孩子一個積極樂觀、Sunny向上的性格,孩子將來才會走得更遠更堅強。

    如果不能做全職媽媽,就儘量讓孩子可以每天見到媽媽。

  • 4 # 芒果媽育兒

    既然為了工作,不能和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那週末一定要回去陪孩子了。不能因為說他太黏你,你走的時候傷心哭鬧就不回去看他。如果時間隔的太久,孩子以後會和你生分,那種距離感直到他長大都會存在,很難改變。所以為了不讓自己後悔,還是要每週回去陪陪他,孩子的成長太需要父母了,並且父母的角色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他每次見到你高興,分開時傷心難過,其實小孩子的情緒是變化很快的,也可能就在你走的那一個時刻,他哭鬧,轉眼有個更吸引他的玩具或別的什麼,他可能就會破涕為笑了。你每次離開的時候,可以讓他爺爺奶奶抱到別的地方玩耍,別讓他看見你就會好很多。你害怕離別,怕傷了孩子幼小的心,對他心理上有傷害,其實離別也是讓孩子鍛鍊成長的一個過程,習慣了就好了。

    以上是我的觀點,我為什麼那麼堅持讓你一週回去一次,下面就來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大寶9個月時,因為婆婆實在適應不了南方的氣候,只能把孩子放在北方的老家讓爺爺奶奶帶,我和老公遠赴南方工作。我第一次是過了半年回去看大寶,她眼光裡寫滿了陌生,已經完全不記得我這個媽媽了。我想上前抱抱她,她就開始躲在奶奶身後,開始哇哇大哭,完全把我當成一個陌生人。我當時心情五味雜陳,說不出的難過,我也哭了。過了好幾天才開始和我有點親近,後來我又去工作了。等她3歲的時候才一起生活,現在孩子已經5歲了,後來發現這兩年多里缺少的陪伴,缺少的母愛,付出多少努力都補不回來。有時在聊天的時候,大寶的無心之舉就會讓我愧疚很久,覺得很對不起她。她會說爸爸媽媽你們什麼時候回自己家啊;這個電腦是爸爸家的;在和爸爸媽媽玩著玩著忽然往奶奶屋裡跑,嘴裡喊著我回家了等等等,這些話像根刺紮在我心上,我很後悔當初的決定。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離開孩子,這個代價是你賺多少錢都換不來的。如果非要離開的話,你也要儘可能多回去陪陪孩子。他們都需要父母的陪伴!

  • 5 # 親子故事蓮子說

    你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

    從孩子心理的角度,三歲以內,媽媽最好不要離開孩子,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你問到,多久回去看一次好?條件允許,越多越好。如果條件實在不允許,起碼要做到以下幾點:

    1.每天影片通話,讓你融入孩子的生活。

    現在通話很方便,雖然一歲多的孩子還不會聊天,但可以透過影片電話跟他咿呀呀的逗一逗,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愛。

    否則,時間久了,孩子的生活裡就沒有麻麻這個角色了,等你回去再看他的時候,又要重新建立關係。離開的時候,孩子又要重新失落,每次都是傷害,你說呢?

    2.每週回去看孩子,要有高質量的陪伴。

    一旦有時間就回去陪孩子。陪伴,是真的要高質量的。比如要放下手機,跟孩子玩一些他感興趣的事情。在玩的過程中,不斷的撫摸他,親吻他,對他笑…這些方式都能增進你和孩子的感情。一歲多的孩子還處於潛意識記憶的階段,你陪伴他的這些快樂時光,都會深深的印在潛意識裡,決定了未來你們倆的關係是深還是淺?

    3.關愛好老人,讓孩子跟老人在一起的時候更踏實。

    陪伴孩子的同時,也要關愛好老人。讓孩子感受到,無論是媽媽還是外婆,奶奶,全家是和諧的,這樣媽媽不在的時候,他跟著老人家,他心裡也會踏實。更關鍵的是,老人獲得了關愛,情緒會更加的穩定,也會為寶寶創造一個好環境,你說呢?

    4.減少內疚感,陪孩子的時候,全心全意,工作的時候享受工作。

    在現代社會,工作和帶孩子,有的時候真的沒辦法平衡。媽媽已經盡力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環境了,實在做不到的地方,也不要有內疚。

    看到這些做不到的地方,也有好處的,比如,有媽媽陪著長大的孩子,當然是最幸福的。沒有媽媽陪,老人帶,這種孩子,適應能力強。

    媽媽一有內疚,就很容易溺愛孩子。媽媽已經盡力了,原諒自己,關愛好自己,一個愛自己的媽媽,也能給孩子更智慧的愛,你說呢?

    總之,有條件的情況下,儘可能多的陪孩子。實在不允許,陪孩子的時候就全心全意的投入。同時,也要學會放下,關愛好自己。祝福,您的孩子幸福成長!

  • 6 # 萱萌寶成長日記

    作為家長,和孩子分離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很多時候家長也是身不由己,或許是因為經濟原因,又或許是因為家庭原因,留守兒童是社會的重點關注物件,不是流傳一句話嘛“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留在身邊”

    在女兒兩歲的時候由於家裡老人的原因,把女兒放在老家半年,由於上班城市和老家距離將近300公里,我們選擇每個月回一次老家,一次陪她三四天。後來因為一次事情,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想法。那年冬天流感肆虐,醫院裡病患爆滿,女兒也不幸中招了,父母心急如焚,打電話告知我們說發高燒了,本來第二天我們也要回去看她的,結果當天下午接近下班的時候打電話告知趕緊回家。我和老婆心裡感覺出事了,回到老家醫院已經接近晚上11點了,後來知道女兒高燒42度,一度抽筋厲害,父母都嚇的直哭。我們到醫院時女兒已經比較清醒了,我們上前抱她不肯要我們,一直要讓奶奶抱,一晚上奶奶一鬆手就哭。這件事情深深的紮在我們心裡,從那以後我們就決定一定要帶在身邊。

    孩子很純真,平時跟誰呆一起,跟誰時間長,誰對她好就跟誰親,同事也因為工作原因將孩子留在老家,雖然現在接過來了,但是問誰是最愛的人,永遠都是爺爺奶奶。如果可以,還是儘量帶在身邊,如果實在不行,就多抽空去看了,有空了就去,沒空也要抽空。孩子要我們陪的時間就這麼多,過了這段時間我們想陪他們都不要了

  • 7 # 百合媽媽讀心理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生命早期最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父母迫於生計的壓力,需要在孩子和工作之間做出取捨,不得已和年幼的孩子分離。

    孩子1歲多的時候,很容易產生不安心理,他們時刻需要跟能給他安全感的人在一起,一般來說這個人是母親,這一時期,孩子會特別黏母親。和母親在一起,孩子的內心才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在依賴母親的同時,逐漸發展自立能力。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分析,母親如果不能全職陪伴孩子,可以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以最大限度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01 儘量每週回去看孩子。

    孩子對母親有一種天然的依戀,母親的離開,哪怕是很短暫的離開,都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焦慮與恐懼。

    如果母親離開孩子太久,會讓孩子覺得,那麼愛我、那麼疼我,我那麼依戀、那麼信任的人,都可以悄無聲息地離開我,我還能信任誰呢?

    從此,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內心包裹、掩藏起來,用怯生生的眼光打量周圍的一切,焦慮地看著身邊人的臉色,誰都不敢依靠,而是小心謹慎地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對這個可怕的世界。

    相關研究表明:孩子只要離開母親9天以上,他的內心就會沒有安全感,就會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和懷疑,隨之孩子的信任之門就有可能關閉。

    所以,母親要儘量克服困難,至少在每週回去看孩子一次,一定不要因為害怕分離而減少回去看孩子的次數。

    02 和孩子在一起時做到以下兩點。

    全身心地陪伴。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要讓這段時間完全屬於孩子,儘量不被外界打擾,要放下手機,放下一切雜事,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可以進行親子共讀,做親子游戲,也可以帶孩子去戶外活動。

    帶孩子去戶外活動,能夠幫助拓展孩子的活動場所和眼界,讓孩子看到除了家之外更廣闊的世界,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在做各種不同的事情。

    給孩子講一講,父母離開他就是出門做什麼事情,讓孩子的思維更加立體、寬闊,增強孩子的真實體驗,也讓孩子明白,父母除了照顧他,還有許多其他的事情需要做。

    預演分離的遊戲。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教授曾經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曾寫道,孩子會因為擔心被拋棄而產生的焦慮,建議父母透過提前預演關於分別的遊戲,來讓孩子安心。

    母親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可以多次玩這種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反覆體驗母親離開、孩子等待、再次團圓的情景。等到了真正分離的時刻,就可以降低孩子內心的恐懼,減輕分離帶給孩子的壓力。

    03 離開孩子時應該怎麼做?

    錯誤的做法:

    有的父母在離開孩子的時候,為了避免孩子哭鬧,自己傷心,習慣讓老人或者保姆把孩子先抱開,偷偷地溜走。

    其實,偷偷地離開孩子,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缺乏安全感,由於思考力有限,孩子會錯誤地認為:我是不重要的、我是不被愛的、我是不配擁有的,別的事情都比我更重要。

    正確的做法:

    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感受,對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不想讓媽媽離開,媽媽也不想離開你。但是,媽媽有很重要的工作必須去做!”

    然後,明確地告訴孩子要去哪裡、做什麼、去多久,什麼時候回來,給孩子一個清晰的時間、空間概念,讓孩子的內心安定,也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與信任。

    另外,和孩子分離的那段時間,也儘量做到,每天在同一時間和孩子進行影片聊天,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與關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韋德退役近1年出鏡率下滑,給了他終生合同的李寧是不是巨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