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夜暴富兒孫滿堂

    王翦和韓信要的東西不一樣。

    王翦被封為武成侯,他這個爵位,所得到的土地是有產權,有治權,有財權,無兵權,無政權,這個土地上的百姓的賦稅歸你,徭役歸你,但是你不能擁有軍隊,不能建立官署,說穿了就是一張長期飯票。

    而韓信要的是齊王,這個爵位是有產權,有治權,有財權,有軍權,有政權,除了侯爵有的福利之外,還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建立自己的政府,釋出自己的政策,說白了,就是國中之國。

    所以王翦要再多的土地和財富,對於秦始皇來說,這個比自己年齡大的老頭,無非是想做個富家翁罷了。而比劉邦小二十多歲的韓信所想擁有的,是有兵有權,可以威脅中央的國中之國。

  • 2 # 滄海拾遺錄

    名將王翦出兵楚國和韓信出兵征討項羽之前都曾向君主要錢要地,雖然都得到滿足,同樣是“功高震主”,但個人最終結局大不一樣,王翦完成滅楚大業得以善終,韓信幫助劉邦奪得天下,卻被貶為淮陰侯,最終被呂后所殺。原因主要在於以下方面:

    一是索要錢財土地的時機不同。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政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不久之後,李信兵敗於楚國,秦王政聞訊後親赴頻陽請罪,並答應賦予王翦六十萬大軍的指揮權,六十萬大軍相當於秦國傾國之兵,換成誰是君王都有所忌憚。為了表示自己沒有異心,王翦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傾國之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多提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韓信在奉命平定齊國之後,派人向劉邦報告,說齊國狡詐多變,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建議以自己為代理王來統治,以安定當地局勢。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日夜期盼韓信來援救,此時韓信非但沒有出兵,反而向當假齊王。劉邦當然十分惱火,幸虧謀士張良陳平暗中提醒劉邦,建議劉邦看清形勢,要先穩住韓信,不然非但沒有援軍,韓信還可能自立為王。劉邦這才馬上反應過來,做一個順水人情,任命韓信為齊王,並徵調韓信軍隊救援自己。韓信在出兵前提出要錢要地要權,有要挾劉邦之嫌,韓信此舉使得劉邦大為忌憚,為日後被殺埋下伏筆。

    二是索要的東西不同。王翦索要東西是為了示弱。索要的不過是金錢和田地,最多是封爵,王翦最終被封武成侯;而韓信索要東西是示強,要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田地,還包括剛被征服的齊國統治權,相當於裂地封王,自成一體,這就對劉邦的統治地位形成嚴重威脅,事實上如果韓信聽從身邊謀士的建議,殺伐決斷之心再強烈一點,以韓信的軍事謀略完全有可能與劉邦項羽鼎足三分,甚至取而代之。

    三是索要時兩人的自身狀況不同。王翦作為秦國四朝元老,奉命出征楚國時,已經年事已高,從其子王賁都可以獨當一面征戰沙場來看,至少年過五旬,這個年齡不具備對王權形成有效威脅的可能;而韓信攻取齊國時,年齡在30歲上下,比劉邦小20歲左右,再加上韓信用兵如神,戰績輝煌,用“功高震主”來形容韓信絕不為過,這對劉邦的霸業形成潛在威脅。

    總的來看,由於王翦韓信出征前索要金錢土地的時機不同,東西內涵不同,再加上自身實際狀況大相徑庭,使得秦王政最終放鬆了對王翦的警惕心理,王翦得以善終;而韓信則激發了劉邦的忌憚之心,為韓信最終貶爵乃至被殺埋下了伏筆。

  • 3 # 林城—布衣

    秦王贏政滅六國一統天下時,重用老將王翦。一次王翦率軍攻楚,秦王將全國之兵六十餘萬,盡授於他。由於軍權過重,王翦擔心秦王疑心,於是在進兵過程中,多次向秦王討要良田美宅,以示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由此,秦王給了王翦足夠的信任和支援,王翦最終攻滅楚國,為秦統一天下做出的重大貢獻。功成後,雖有秦王贏政的再三挽留,王翦堅持告老還鄉,終得善終。

    秦亡後,劉邦與項羽爆發了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的大將韓信攻佔齊地時,以需要有名號管理地方為由,向劉邦討要封號“假齊王”。劉邦為籠絡韓信,聽取張良的建議,封韓信為齊王。但內心已有對韓信有所猜忌,為後來韓信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西漢建立後,各異姓王相繼起兵造反。劉邦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一些證據指向韓信知情或有所參與。最終,韓信被呂后假借劉邦詔令殺於長樂宮的鐘室。

    綜上所述,王翦和韓信雖然都在出兵大戰前,向領導要錢、要地,但兩都有本質上的完全不同。王翦所要的是錢財和田地,用於晚年的享用,而韓信要的是地盤,可以擁兵自重,割據稱王的。所以,兩人的結局也不同了!

  • 4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問題提的有錯誤,王翦出征楚國之前確實向嬴政討要封地,而韓信則是平滅齊國大局已定之後才向劉邦索要王爵。

    王翦的自汙行為讓他功成身退,終得善終

    秦王嬴政開始統一天下大業之後,先後攻滅南韓、魏國和趙國,之後燕國派遣荊軻刺秦,結果惹怒秦國,秦國興兵討伐燕國,迫使燕王姬喜殺掉自己的兒子太子丹,獻給秦王嬴政,於是燕國得以苟延殘喘。

    於是秦王將目標對準了楚國,最初秦王向諸將商討滅楚方略,王翦認為滅楚需要60萬軍隊,而李信則認為僅需20萬即可,於是嬴政認為王翦已經老邁膽小,於是命令李信率軍20萬進攻楚國,李信初期還是比較順利的,攻破楚國都城壽春,俘虜楚王芻,於是秦王嬴政命令昌平君鎮守新徵服的楚國領土,但是當時楚國仍舊還有殘餘力量,比如項燕的率領的楚軍,同時秦王嬴政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昌平君同樣來自楚國,是楚華人,結果不久楚人擁立昌平君為楚王,並對楚國的秦軍李信部發起猛攻,結果李信大敗。

    秦國大將王翦號稱戰國四大戰將之一

    其實李信也不是一般人,除了在王者榮耀中挺厲害之外,他還是後來西漢李廣、李陵的祖先,在楚國失敗後,他後來有參與了滅燕的戰爭。

    楚國局面糜爛,秦王不得不重新啟用老蔣王翦,可是王翦卻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60萬大軍不能少;二是必須給自己大大的封地和多多的金錢,嬴政微笑著答應了王翦的要求,而王翦也率領60萬秦軍出征楚國,並且大敗項燕,徹底平滅楚國。事後有人問王翦為何如此貪婪,王翦說:“秦王此人生性多疑、刻薄寡恩,其將60萬大軍這幾乎是秦國傾國之兵交付與我,定然多疑,而我向其索要封地和錢財,展示我的貪婪和沒有野心,也是在安秦王之心。”

    秦滅楚之戰

    所以說這僅僅是王翦的自汙行為,也是其自保的行為,後來事實證明,王翦及其子王賁都得以善終,其孫子王離後來還在蒙恬被殺後接受了蒙恬的兵權,帶領秦朝最精銳秦軍,不過在鉅鹿一戰中被項羽擊敗而俘虜。

    韓信的自掘墳墓行為卻讓他最後身死族滅

    韓信經過蕭何兩次舉薦成為劉邦的大將軍後,為劉邦嘔心瀝血的賣命。先是韓信佈置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計策,讓漢軍衝出關中,而進入關中,奪先後項羽分封的三位秦國降將異姓王,司馬昂、董翳、章邯,佔領關中地區,隨後劉邦親率55萬大軍進攻項羽的彭城大敗後,原來臣服於劉邦的魏國、趙國、代國、燕國、齊國先後背叛劉邦,劉邦不得已只得派遣韓信與經營河北、山東地區,進攻這些國家。

    戰場上殺伐果決的韓信在政治上卻近乎於白痴

    隨後韓信憑藉偏師的少數漢軍,先後攻滅魏國、代國、趙國,迫降燕國,將不足三萬兵力發展成為20多萬大軍,但是此時劉邦滎陽大戰失敗,劉邦連夜趕往趙國,奪走了韓信大部分兵力。同時命令韓信進攻齊國。不久以後,韓信再次利用少數兵力偷襲齊國,並在齊國境內擊敗前來救援的楚國援軍,並擊殺項羽的左膀右臂大將龍且。

    一時間,韓信威名大震,當時的三分天下韓信已經具有其一,於是韓信派使者到成皋前線找正在被項羽摁地摩擦的劉邦,說:“齊國剛剛平定,除非王爵才能鎮壓的住,要不你封我做代理齊王如何?”劉邦一聽,我去你大爺的,韓信!你老闆被項羽狂揍,日夜盼你救援,可是你這時候給我要官,可是剛要發作,陳平和張良都踢了他一腳,作為人精子的劉邦很快反應過來,大聲說道:“大丈夫在世,當王就當真王!”於是分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封為齊王表面風光,卻給自己買下了禍根。劉邦從此對韓信的忠誠打了一個打打的問號,不過此時韓信的命運仍舊掌握自己手中,當時局勢楚軍和漢軍已經成為膠著之勢,而韓信則成為的歷史的審判者,幫劉邦則漢軍勝,幫項羽則楚軍勝,兩不相幫則天下三分。

    他的謀士蒯通勸他自立,靜觀其變,進則可以與楚漢勝利者爭霸天下,退則三分天下。而此時項羽也派出武涉前來說服韓信,勸說韓信幫助項羽,而平分天下。但是韓信對於蒯通和武涉的建議全部沒有采納。他頑固的認為劉邦將其提攜為大將軍,曾經解衣衣之,推食食之,他不忍背叛劉邦,於是他做出錯誤的選擇,繼續協助劉邦出兵進攻項羽,最終在垓下徹底擊敗項羽。

    楚漢之爭示意圖,韓信為劉邦打下了大片的地盤,並提供大量的兵員

    然而僅僅剛剛擊敗項羽以後,劉邦就直入韓信軍營,再次奪走其兵權,並且將其調離了當時富裕的齊國,而是該封為楚王,此後不久又以謀反為名,將韓信抓捕下獄,後來查無實證,將其釋放,但是降為淮陰侯。

    而後陳郗造反後,韓信試圖裡應外合但是被家奴出賣,最後韓信及其家族全部被呂后殺死,落得以後令人唏噓不已的結局。

  • 5 # 知史說史鑑史

    政治智慧不同:王翦擁有超高的政治智慧能夠洞察秦王嬴政內心所想懂得讓自己的領導放心,韓信軍事才能無人能敵對於政治則是低能兒,劉邦幾次奪兵權滅了項羽之前還邀功請賞惹得劉邦非常不高興;效忠領導不同:領導秦王嬴政沒有對建功立業的功臣趕盡殺絕,王翦解甲歸田上交兵權頤養天年,韓信功高蓋主鋒芒畢露收留項羽部將鍾離昧,劉邦絲毫不敢放鬆警惕先拿韓信開刀;成長背景不同:韓信早年一介布衣窮困潦倒很感謝劉邦的提拔之恩對他忠心不二,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威脅到劉邦的統治;王翦南征北戰多年,深知官場險惡必須要避嫌知進退。

    政治智慧不同:

    1.王翦出兵攻打楚國,一路上向秦王要錢要地是為了讓嬴政放心因為自己帶走了秦國全部兵力六十萬軍隊,若是戰爭進行到一半對主將不信任聽信讒言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韓信很有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劉邦曾經許諾下誰能滅掉項羽就把函谷關以東的地界都分給他,楚漢對峙劉邦要求韓信出兵,他卻提出要求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大怒隱忍不發已經對韓信產生不信任;

    效忠領導不同:

    2.劉邦是心口不一之人,典型的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再加上韓信自己表現不佳讓他非常不滿意,即使許下封王事後還準備一步步剝奪異性諸侯王的權利韓信就成為了最先被拿下的人,最後悔不當初沒有聽從謀士的建議想要造反被呂后所殺;嬴政疑心也很重,王翦沒有貪戀權利要求過多的賞賜,深得嬴政的賞識就讓他心滿意足的退休了;

    成長背景不同:

    3.王翦是從普通士兵一步步靠自己建功立業獲得的軍功成長為大將軍的,在秦國為官多年功高震主的道理是知道的父子倆人就滅掉了諸侯五國,王翦懂得政治的殘酷只是向嬴政索取財物地產不敢奢求封王封侯交出了自己的兵權成功退出權利中心;韓信早年生活不能保障,幸虧遇上劉邦與蕭何才讓他成為大將軍簡直一步登天官運亨通享受到榮華富貴就不願意放棄所得到的一切。沒有利用價值就被劉邦拋棄了,連謀士的建議都聽從不進去最後只能落得一個被殺的下場。

    王翦知進退,知道做人需要知足常樂身處政治漩渦之中必須謹小慎微,即使建立了豐功偉績也能坦然處之卑恭謙虛不敢驕傲自滿,向秦王要了一筆財富之後就撤了;反觀韓信烏鴉飛上枝頭變鳳凰,從來沒有享受過權利富貴一夜暴富之後不知所以然了自然不肯輕易放棄,即使沒有過錯也被劉邦雞蛋挑骨頭專門找茬消滅了。正是因為這幾方面的原因導致王翦韓信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 6 # 小白321321321

    兩個人的目的不一樣

    王翦的主要目的是打消始皇帝的猜忌,就類似與劉邦時期蕭何的做法,要錢要地,給自己加黑料,讓皇帝抓把柄

    韓信是真的要權力要地位,類似於並肩王或者諸侯王的待遇

    要知道當時中國已經經歷了始皇帝的統治時代,已經進入大一統的時代,皇帝一言九鼎,怎麼可能還會讓臣子建立一個國中之國?

    所以王翦和蕭何自汙,雖然有點壞了名聲,但卻取得了君王的信任,所以得以善終,而韓信看不懂局勢,仍舊相當春秋時期的諸侯王,於是最終死於非命。

  • 7 # 張生史話

    王翦和韓信都在出徵前要地要錢,那麼兩人為何結局不一樣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性質不同。秦始皇滅楚時先問名將王翦要什麼條件。王翦說的,要六十萬軍隊,秦始皇認為王翦年老怕事,也是為了貨比三家,公平竟爭,擇優錄取,於是秦始皇又問李信需要什麼條件,李信說只需二十萬軍隊足矣。當時秦國總共才有六十萬軍隊,而王翦卻要六十萬。這和只要二十萬軍隊的李信相成鮮明對比,經過權衡得失,認真考慮,秦始皇最終選用成本低風臉小的李信的方案攻楚,然而事實證明李信的方案不靠譜,因為李信失敗了,殺翎而歸。於是秦始皇又得不求王翦,而王翦還堅持六十萬軍隊不可少的原則,秦始皇無奈,只能允許,結果這王翦卻得寸進尺,要求給他大批錢財和大批土地。秦始皇只得答應。結果王翦最終滅了楚國。和王翦要人要地做法不同的是,當劉幫被圍於縈陽時,派人去求韓信出兵解救縈陽之圍,誰知韓信所提出的要求是,要劉幫先封他為“齊王”,劉幫本來就不想同意,但在張良的勸說下,還是答應了韓信的要求,於是縈陽解圍,天下太平。後來韓應又一鼓做氣,在垓下戰爭中成功消天楚軍,使得項羽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自刎烏江,成為千古奇談。由此可見王翦只所以要地要錢其目的就是打消秦始皇“功高震主的疑慮”使秦始皇覺得他不會謀反,只會貪圖小恩小慧,只會貪圖自己利益,胸無大志,並無反判之心。而韓信卻以齊華人不服為藉口,要求封他為齊王。雖然這種要求有點太過份,但劉邦還是在張良的功說下無奈地答應了他。雖然答應了他,但卻為後來除掉他壓下了伏碑。從這件事來看王翦要地要錢其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一點蠅龐小利,而韓信則是為了自己能成王成霸

    二,時機不同。王翦給秦始皇要錢要地,是處於秦朝國力鼎盛時期,滅楚勢在必得,大勢所趁。而韓信給劉邦要地要權是處於劉邦落難之時,是要挾,是落井下石。劉邦既使同意了心裡也不爽,因而只能記恨於心間,為以後除掉韓信埋下了隱患

    三,要的東西不同,王翦要的是錢,是地,而不是權,這樣自偏自己,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沒有野心的小人。因而正合秦始皇本意。而韓信要的是權,這樣正是劉邦所擔心的

    四,索取的人不同。王翦是給秦始皇要錢要地,而秦始皇是個高度自信,胸懷廣大的人,因而客現上很信認王翦。而劉邦本身是個多疑的皇帝,這從他以後逐步殺掉功臣就能看出。所以他本身就不認每個人,更不信認韓信,因而當韓信要當齊王時,便把自己向死亡的路上推了一把。

    五,面對的皇帝不同,由於秦始皇向來不殺功臣,又允許功臣犯點小錯,因而王翦終因滅楚有功,得以善終。而觀韓信,他所面對的是劉邦,而劉邦是個疑心很重的皇帝,因而這就決定了他不能善終。

    正因為以上五點,王翦韓信出征削都曾要錢要地,但結局卻炯然不同是歷史的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親節到了,都有什麼好聽的適合唱給母親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