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一點點歷史
其實朱棣死後,他的廟號既不是“成祖”,也不是“高祖”,而是“太宗”。
下面我們說說朱棣是怎麼由“太宗”成為“成祖”的。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廟號廟號是皇帝在廟堂中被供奉時候的名號。
廟號一般分為“祖”和“宗”,開國之君廟號為“祖”,後繼之君廟號為“宗”,不過也有很多特例存在,比如康熙是滿清第四位皇帝,但是廟號卻是“聖祖”。
朱棣為什麼是太宗太宗這個廟號我們在熟悉不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清太宗皇太極,都是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而朱棣篡位後,廟號“太宗”也並無不可。
大明的開國皇帝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位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如果沒有發生“靖難”,朱允炆的廟號應該是“太宗”。
“靖難”之後建文帝下落不明,駙馬都尉梅殷給建文帝上了廟號“神宗”,但是建文帝的神主卻始終沒有在太廟中供奉,本來朱棣就是篡位,如果供奉建文帝,那麼其排位如何擺放都是問題。
朱棣廟號為何改為成祖改朱棣廟號完全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瞎折騰”的結果,這就是“大禮儀之爭”。
由於明武宗朱厚照無子,所以朱厚熜以堂弟的身份繼承皇位,當了皇帝的朱厚熜不滿意想要追尊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為皇帝,不但如此還想將生父的排位升入太廟供奉,由此和朝臣展開激烈的鬥爭,這就是“大禮儀之爭”。
由於太廟正殿中供奉的皇帝數量有限,當時已經滿員了,根據“親盡則祧”的原則,如果要將興獻王的排位放入太廟正殿,則必須拿下一位進入“祧廟”。
由於“太祖”是“萬世不祧”,所以將誰“拿下”對於嘉靖來說頗為頭痛,按照“昭穆制度”首當其衝的就是“太宗”朱棣,但是對於嘉靖來說,拿下朱棣他也不敢。
於是嘉靖靈機一動,將朱棣廟號改為“成祖”,既然朱棣也不能祧,那麼只有委屈“仁宗”朱高熾了。
最終朱棣有“太宗”改為“成祖”,興獻王朱祐杬獲得“睿宗”廟號,入太廟供奉。不過根據朱棣的功績來看,廟號“成祖”也是實至名歸,滿清立國後,前四位皇帝有三位稱“祖”,更為過分。
-
3 # 靜夜史
這個問題的問法也可以改成“為什麼朱由檢(崇禎)的廟號是思宗而不是太祖”?
這是有多無知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啊!
“祖”和“宗”是廟號,廟號創立於周邊,秦朝廢除,漢朝再次實行起來。
一般皇帝駕崩,後代的皇帝都會給先皇建廟祭祀,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代的皇帝會將所有祭祀廟拆除,將列祖列宗的牌位統一供奉在太廟中。因為太廟是供後代子孫代代祭祀的,所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這樣的殊榮。
畢竟太廟地方太擠,所以能夠進太廟的皇帝,必須是對社稷有大功的,比如王朝開創,開疆拓土等。
所以,在南北朝前,廟號的追封是極其嚴格的事!整個西漢也只有4位皇帝有廟號。
在廟號,中,一般開國帝王都是“祖”,後面的帝王都是“宗”。所以有“無功不稱祖,無德不稱宗”的說法。
唐朝開始,廟號開始氾濫,只要是個皇帝,死後都有廟號。和廟號氾濫想對應的,是“祖”的泛濫。比如元朝有兩個祖,明朝有兩個祖,清朝有三個祖。
在“祖”裡面,有“太祖”和“高祖”的區別。一般太祖都是靠著自身實力開創王朝基業的開國皇帝,比如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而高祖則是藉助祖上功業成事的,比如唐高祖李淵。
這裡需要糾正的是漢太祖劉邦。很多人稱為漢高祖劉邦,這是錯誤的。“高”是諡號不是廟號,所以不能混淆,正確稱法應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回到本題: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駕崩後,廟號為“太宗”,諡號為“文”,稱為太宗文皇帝!
到明世宗嘉靖皇帝,將朱棣廟號追封為“成祖”,為啥不是高祖?
因為他不是朱元璋!他的“靖難之役”,是造反篡位,不是開創江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宋安之
高祖廟號在古代一般不是開國皇帝就是開國皇帝追封的有功勞先祖。
開國皇帝擁有高祖廟號的有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被開國皇帝追封先祖為高祖的有晉高祖司馬懿。
朱棣身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自然不可能擁有高祖廟號的。
明成祖朱棣最初的廟號是“太宗”。
太宗這個廟號還是很符合朱棣的。
古代王朝一般第二代皇帝乾的好了是太宗廟號,比如說唐太宗。乾的差了是惠帝諡號,比如是漢惠帝劉盈。乾的完蛋了就是隋煬帝楊廣這種的。
在一百多年後的嘉靖帝時代,朱棣的廟號才被改為“成祖”。
嘉靖帝改朱棣廟號,有著欽佩也有著私心原因,才升級朱棣廟號為成祖。
也就是說朱棣先後擁有太宗與成祖的廟號。
朱棣廟號由太宗升級為成祖廟號,被稱之為祖。本就不太合理,所以自然不可能選擇為太祖或者高祖這種頂級廟號,因此稱之為“成祖”廟號。
-
5 # 二千栩栩
太祖一般是開國皇帝或者更早追認祖輩,朱棣是第二代,一開始的廟號是很正常太宗,後來因為嘉靖的政治需要,抬高了才變成祖
-
6 # 趣觀歷史
說起來,明成祖朱棣算得上是古往今來最厲害的皇帝之一,創造了幾個史無前例的紀錄。第一,他以區區藩王身份就敢起兵造反,最後竟然還真的推翻朝廷,自己當上皇帝;第二,他創下了天子守國門的數量紀錄,在位期間曾五次御駕親征,在漠北痛擊蒙古鐵騎;第三,朱棣主持推動了大規模的航海運動,促進中國與世界的文化、經濟交流。綜上所述,稱明成祖朱棣為千古一帝也不為過。
▲明成祖朱棣像軸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麼厲害的一位皇帝,死後也差點兒橫遭劫難——在死後,其牌位差點兒被扔出太廟,最後還是他的兒子朱高熾替他擋槍,他才能倖免於難。這件事發生在嘉靖年間,也就是在朱棣駕崩一百餘年之後。明世宗嘉靖皇帝,本身只是外地藩王之子,能夠榮登大寶純屬是撞了大運。這事放在其他人身上,肯定是對先帝和太后敬謹如命、感恩涕零。
▲嘉靖皇帝蠟像
然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卻不按套路出牌,一上來就開始鬧騰,不僅要把自己父親的牌位放到太廟,還要封自己母親為太后。可是按照規定,沒做過皇帝的人不能進入太廟,朱厚熜之父朱祐杬只是個興獻王,壓根沒有資格進太廟。況且當時嘉靖皇帝是以明武宗朱厚照堂弟的身份繼位,應該奉武宗朱厚照之父——明孝宗朱佑樘為皇考,興獻王朱祐杬就應該改尊為“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
▲大臣被處以廷杖
然而嘉靖皇帝堅持要尊父親為皇考,還要其牌位進太廟。朝中官員實在看不下去,就一直給這位新皇帝上摺子,說這麼做有違天倫綱常。不過嘉靖皇帝卻是鐵了心,對這些建議根本不理會。隨著時間推移,群臣與嘉靖皇帝愈發對立,其分歧也越來越大,最終嘉靖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派錦衣衛將大臣處以廷杖,數十位大臣瞬時血濺當場,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之爭”。老臣們到最後也怕了,只能無奈妥協,讓嘉靖皇帝奉自己的父親為皇考,奉明孝宗朱祐樘為皇伯考,這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明睿宗皇帝顯陵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九月,興獻王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其墓升格為明顯陵。大臣雖然同意嘉靖皇帝將其父牌位放入太廟,但把誰的牌位拿出來又成了一大難題。自古就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的說法,也就是說,天子的太廟中只能放七位皇帝。其中開國之君是一定要在太廟的,剩下六位就要遵循“親盡則祧”的原則。意思就是說,要按照與現任皇帝的親疏關係進行排序,關係比較疏遠的,其牌位就要移出太廟。
▲太廟
如果要把睿宗朱祐杬的牌位放進去,那勢必就要拿一個出來,這時候就看誰的關係更硬了。首先,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那是不能碰的,那麼和嘉靖皇帝親緣關係最遠的皇帝就是朱棣。正當嘉靖皇帝要對朱棣牌位動手時,朝中的文武百官又集體反對,甚至還有不少文臣哭得天昏地暗。想來也很正常,朱棣那是何等人物,動他的牌位無疑是在動搖大明的根基。為了“曲線救國”,眾人決定從朱棣的諡號和廟號方面下手——按照禮法,廟號為“祖”的皇帝,其牌位不能移出太廟。朱棣死後的廟號本來是太宗,嘉靖皇帝在群臣的反覆勸說下,才同意將其廟號改為“成祖”,才算是把牌位保了下來。
▲明仁宗朱高熾像軸
既然朱棣的牌位動不得,那就還得找一位“替死鬼”。朱棣之下,那就是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這位皇帝在當太子時就不受朱棣喜愛,而且登基後不到一年就因病駕崩,算是一位非常悲慘的皇帝。嘉靖皇帝可謂是老太婆吃柿子——撿軟的捏,對仁宗皇帝動手顯然不會引發太大非議,於是果斷下令將其牌位拿走,放到一個不顯眼的地方,換上自己父親的牌位,位序在明武宗之上。
參考文獻:
《明史·卷一十七·本紀第十七·世宗一》《明實錄·明世宗實錄》
-
7 # 愛技術的小貓
這個問題很簡單,用高祖的多是開國皇帝,一方面,成祖所得的天下是從侄子手上搶來的,從家國意義上講,天下並不是從外來民族或者其它統治者者手上搶來的,畢竟都是姓朱的,而且已經有高祖了,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用高祖的話就是否定朱元璋,在古代的那種封建思想下 這就是一種大不逆的行為,必然有很多人不認同朱棣的所作所為,名不正言不順,本來一個清君側的理由就已經夠牽強了,如果在用高祖的稱號,估計天下人都要唾罵朱棣了
-
8 # 閒來青梅煮酒
因為明太祖是他爹朱元璋啊。
朱棣雖然是造他侄子建文帝的反,但他打的是靖難,清君側的名號,並不是改朝換代。朱棣攻下南京即皇帝位,不是繼承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他爹明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即位後下令大力搜尋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朱棣還令盡復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
太祖,高祖一般都是代表開國皇帝。而太宗,一般指繼開國皇帝——太祖之後的有德之君,一般皇帝總說列祖列宗,其中“宗”就是指太宗,可見地位之崇高。所以朱棣死後的廟號為太宗。這也是標準的第二位皇帝的廟號(因為朱棣不承認建文帝)。
至於為什麼後來改成明成祖,這就是嘉靖皇帝的功勞了。正德皇帝死後無嗣,本著兄終弟及的原則,故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繼位,也就是嘉靖帝。嘉靖帝繼位後想把自己的爹也封為皇帝,併入太廟永享供奉。當時遭到朝廷大臣的反對,封自己老子為皇帝已經不得了了,還想入太廟,哪有你爹位置。明朝的太廟共供奉九位皇帝,一般來說,開國皇帝太祖皇帝即萬世不祧,剩餘位置一般按照與在任皇帝親緣關係來排。為了讓他父親入太廟就必須從原來九位皇帝中移出一位進入偏殿。輩分離的最遠的是朱元璋,但他是太祖啊,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是萬世不祧之君,所以動不得。接下來的是太宗朱棣,但是他也覺得朱棣功在萬世,不宜輕動。所以嘉靖就將朱棣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享受和朱元璋一樣的萬世不祧的高階待遇。接下來就將朱棣兒子的位置移出來了,把位置給了嘉靖他老爹了。
不過後來嘉靖死後他老爹的位置還是被隆慶皇帝移出來了。
-
9 # 吃飯不刷碗1
這個問題曾有過回答,太祖、高祖是開國皇帝才能享有的封號,但朱棣封“祖”也同樣是名符其實,因為他的功績並不亞於立國之功。在封“祖”這一問題上,絕不是嘉靖等人的“貼金”,而是包括清朝都承認的榮耀。
朱棣一生的主要功績:
創立內閣,改變了皇權壟斷的局面,為明朝中後期的政治寬鬆鋪設了道路,也為資本主義萌芽創造了條件;五徵漠北,為中國北方贏得了和平,徹底斷絕了蒙古崛起的可能,也為蒙古的融入奠定了基礎;派遣鄭和多次出使西洋,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西亞、東非等諸多國家地區的貿易往來,提高了漢人朝廷的威望;集中大量優秀文人編纂《永樂大典》,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經典的原貌(清四庫全書大量刪減和篡改);遷都北京,疏通了大運河,促使了蒙古、新疆、東北與中原的緊密聯絡,為今天的版圖確立建立了基礎。
-
10 # 代牧益州閻文平
以前以為是為了讓他萬世不祧。
其實不是的。已經萬世不祧了。
嘉靖想讓他爹陪祀明堂,可大臣堅持要朱棣陪祀。
於是嘉靖拍板:你們覺得太宗文皇帝功業很大應該陪祀明堂,朕也承認,但朕就是想讓親爹陪祀。至於太宗文皇帝,朕會換一種方式向他的功業致敬。
於是太宗變成祖了。
-
11 # 向敬之
太祖高祖,在中國古代諡法中,都是後世給開國皇帝追尊的廟號。顏師古注《漢書·高帝紀上》,引張晏言稱:“《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為漢帝之太祖,故特取名焉。”意思是說,俗稱漢高祖劉邦,實為漢太祖劉邦。
縱觀歷朝歷代,太祖高祖如出一轍,有太祖便無高祖,有高祖便無太祖。
明朝有太祖,即開國皇帝朱元璋。後世便尊太祖之後的皇帝為宗。永樂二十二年(1424),永樂帝朱棣病逝於北征回師途中,被後繼之君洪熙帝追尊為太宗,這已然是“宗”系廟號中的至尊。
一百多年過去,以小宗入承大統的嘉靖帝朱厚熜,不甘心做明孝宗的嗣皇帝,於是大鬧大禮議,將沒做過一天皇帝的生父興獻王,追尊為興獻帝、獻皇帝,然後加號弄得與正式的先帝一樣平等待遇。
他要將生父稱宗祔廟,設定專廟,而且不能作為孝宗親弟,供奉於孝宗之廟。而太祖之下,已有七廟。於是,嘉靖帝拿出發動靖難一役、造反篡奪皇位的太宗永樂帝做文章。
他寫出一篇《明堂或問》,提醒不配合的禮部尚書嚴嵩:“太宗靖難,功與開創同,當稱祖以別之。”(《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
嚴嵩此前所議,已讓嘉靖帝很不高興了,於是這次他改變了方式,盡力迎合聖意:“古禮,宗無定數;祖非有功者不得稱。我文皇定鼎持危,功莫大焉,尊稱為祖,聖見允宜。”
他們把朱棣的靖難造反,奉為開創之功,而又不能再弄一個太祖,於是就想到成就帝業,弄了一個成祖的新廟號。
嚴嵩的盡改前說,配合了嘉靖帝的尊父祔廟計劃。很快,嘉靖帝將首輔夏言革職,加嚴嵩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扶搖直上,成為了獨專票擬的首輔。
-
12 # 小哇是個讀書人
廟號,是放於家廟供其後人祭祀用的代號或者說稱號。而諡號,是後人對此人一生的評價。
漢以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後來,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了。
廟號也有規則。開國皇帝廟號太祖。而廟號高祖的歷史上不過幾人而已。其中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都是追封自己先人,前者追封自己親爹,後者追封自己爺爺。就跟曹操是魏武帝一樣,屬於追封,後人統計時,他們不在皇帝之列。而俗稱漢高祖的劉邦,他的廟號是漢太祖。漢高祖的稱號來源於《史記:高祖本紀》。
除了開國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稱祖。一般而言,開國皇帝稱太祖高皇帝,二世稱太宗文皇帝,當然也會有清朝這種奇葩。朱棣,廟號是太宗,諡號是文皇帝。之所以廟號改成祖,是因為嘉靖乾的好事。天子死後居皇族家廟供奉,地位特別突出的放於太廟受供。太廟位置有限,明以前應該是6個排位,明朝好像是變成了9個(這方面沒研究過)。嘉靖不僅追封自己老爹興獻王為皇帝,廟號睿宗,還得寸進尺,想讓他爹入太廟,嘉靖為了這件事鬧了很久,搞掉了很多朝中重臣。因為太廟位置滿了,也就是要搬出來一個排位。原本應該把朱棣的牌位搬出去,不過因為朱棣過於英明神武,所以他改朱棣廟號為成祖,祖的地位尊崇無比。也就是說,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將永居太廟,直到改朝換代。
無論廟號,諡號都是後人所贈。無論其生前意願如何,都由後人評判。朱棣是篡位,不過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自稱是靖難,意為平亂。建文帝不是他殺的,是自殺的。皇位空懸,天下不可一日無主,,朱棣為了天下為了大明,被迫登基(總之皇帝說啥都是對的)。朱棣並沒有改國號,不是開國,跟武則天王莽的改國號行為不同。所以自然不能稱高祖。
-
13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所謂廟號就是古代帝王去世之後被供奉於廟中所稱呼的名號,簡言之在隋之前一般都遵循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給祖先上廟號(這點在西漢尤為嚴格),不過在隋唐之後因為某些原因就氾濫了,基本上只要當上帝王都可以擁有廟號,因此對擁有大功的朱棣而言,擁有廟號那是於情於理都再正常不過了。但關於是稱宗還是做祖的問題,朱棣生前不是沒有想過,不過最終他還是選擇了稱宗,是以他去世後,後人稱呼他的廟號為明太宗。
至於題主所提的太祖、高祖,這些開國之祖才能擁有的廟號,朱棣是想都沒敢想,本來篡位都已經不符合他父親朱元璋的期望,若是自己再稱太祖,將自己父親所擁有的廟號剝奪,萬一泉下有知,如何面對自己父親?
至於成祖也非朱棣所願,奈何他的嫡系子孫不爭氣,到了明武宗時期沒有子嗣斷了傳承,不得已從此時已經是旁系的朱祐杬那裡選擇了朱厚熜來繼承皇位。朱厚熜就是嘉靖帝,他一登基就和群臣關於自己父親能不能入太廟來了一個長達三年之久的大禮儀之爭,最終嘉靖帝得償所願,他的生父被供奉於太廟。
不過此時又產生一個問題,根據昭穆制度,天子七廟,他父親加入供奉之列之後多了一位,聰明的嘉靖帝想了一個辦法,將明太宗朱棣升格為祖即明成祖,這樣完美的解決了天子七廟所要求的,至此明朝有一祖變成二祖。
-
14 # 麟角1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駕崩後 ,在皇家太廟裡被追尊的稱號;通常都採用“祖”、“宗”兩字來表示。被用於“祖”字輩的,是中國曆代王朝的開國皇帝或奠基人,例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再者是完成了統一大業的皇帝,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還有就是作出特殊功績的,也可被稱為“祖”,如漢光武帝劉秀,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了東漢王朝;所以也被稱為“世祖”。在中國所有的朝代中,中期皇帝能夠被破例稱為“祖”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清聖祖康熙。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第三任皇帝。按常理他是不應該被稱為“祖”的。其實也是這樣的,朱棣死後的廟號原先是“太宗”。1538年,明世宗嘉慶帝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想把自己的老爹朱祐杬的牌位遷入太廟的正殿供奉,而朱祐杬只是個王爺,從未當過皇帝,於是朱厚熜就變了個“戲法”……,追封朱祐杬為皇帝。
中國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說天子只敬七代祖先。而明朝卻增加了二個,在太廟的正殿供奉了九個皇帝。按照明朝的宗法制度,太廟正殿中也只能供奉九個皇帝。除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牌位是“萬世不祧”外,(不祧,即永不遷移。) 其他皇帝的牌位可以按輩分的遠近,依次遷出。而嘉慶帝當時的明太廟正殿,九個“牌位”全滿,想要按進自己的老爹,必須得遷走一位。如果根據規定,依次遷出的應該是朱棣的牌位。因為朱棣離他的輩分最遠。(當時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沒被供奉在太廟內。其原因眾所周知,就不說了。)
但是,朱棣對於明朝有著蓋世的豐功偉業……。是不能動的!這就輪到了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明朝第四代皇帝),用什麼理由遷出明仁宗的牌位呢?耍小聰明的嘉慶帝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朱棣乾脆升格為“祖”,與朱元璋並列,合稱為“明朝二祖”。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遷出明仁宗的牌位,他老爹的牌位也就順理成章地進了正殿。
從此以後,原本是明太宗的朱棣,就變成了“明成祖”。
-
15 # 歪史
這個本來朱棣逝世以後,繼任者以及群臣給他定的的廟號是太宗。此後一百多年都一直是明太宗。
但是可能誰都沒有長眠一百多年以後,明孝宗無子繼承大統,只好由藩王即位,朝廷選上了遠在湖北的嘉靖入繼大統。
嘉靖即位以後,第一個腦筋就是如何把自己沒有當過一天皇帝的父親供入太廟。
當然,太廟有他自己一套原則,沒有做過皇帝基本上是無緣的。但是嘉靖不信邪,硬是要供入,一面朝臣拒死力爭。
這就是明朝的大禮儀之爭,持續多年,最後朝臣妥協,嘉靖如願以償。但是太廟只能擺七個人的排位,你要是再放入一個就得拔掉一個最不親的。
這下朝臣都不幹了。再次廷杖一番,雙方再次妥協,給一百多年的明太宗改廟號,成為成祖,可以永享供奉。
回覆列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說到廟號,守仁君在這裡就把廟號和諡號給大家說一說,然後大家就知道朱棣的廟號是怎麼回事了。
廟號在隋以前可是金貴的很,不是隨隨便便哪個皇帝
(太廟)都有廟號的,只有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後人世代祭祀的帝王才配享廟號。
廟號起源於商代,原先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
像漢高祖劉邦,咱們高祖高祖叫慣了,實際上“高皇帝”是諡號,是對開國皇帝用的,“太”才是人家的廟號。所以漢高祖應該叫做漢太祖高帝,或者漢太祖就可以了。
廟號在周代和秦朝被廢止,漢朝才又繼承下來。兩漢那麼多皇帝,諡號人人有,廟號可就不隨便了。像西漢正式當皇帝的有十一個,但是能被認可獲得廟高的卻只有漢太祖劉邦,太宗劉恆(孝文帝),世宗劉徹(孝武帝),中宗劉詢(孝宣帝)(括號裡的都為諡號)。
東漢也就只有前三個皇帝有廟號,後面皇帝的廟號到後來也被撤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在唐以前,說皇帝都是什麼武帝,文帝,宣帝,靈帝啥的,一般都用諡號。但是唐以後,諡號變得非常之長。像唐太宗,剛死的時候還中規中矩的諡文,到後來慢慢加,就加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了。像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更是長得可怕叫作啥“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而且諡號也慢慢失去了概述皇帝一生功過的作用,唐以前還好,你好是好皇帝就給你個美諡,像什麼文,景,宣,武什麼的。要是當皇帝不辦正事,就給你個惡諡,像什麼靈,煬,桓啥的,可到了後來,只要是個皇帝,無論你經世濟民,開疆拓土,還是驕奢淫逸,為非作歹,那都是一水兒的美諡,像大名鼎鼎的慈禧,諡號就是“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明擺著打臉。
這裡多一句嘴,諡號不是皇帝專屬,諡號理論上說,只要是個人,死後都有諡號。
可以看出,諡號後來由於過於誇大,所以唐以後一般就用廟號來對這個皇帝蓋棺定論,像什麼宋太祖,唐太宗,宋高宗啥的都是廟號。
本來按照原來的廟號配享,大部分皇帝連廟號都沒有,可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廟號就開始濫用了,只要你不是廢帝,或者早夭,都有廟號。
像朱棣的這個廟號,剛開始守仁君也覺得奇怪,一般來說太祖完了就是太宗,為啥偏偏朱棣弄個成祖。
實際上朱棣的廟號原來也是太宗,後來明武宗死後絕嗣,大臣們一合計把嘉靖皇帝抬上來,沒想到嘉靖皇帝一來就給他們個下馬威,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大禮議,當然大禮議只是表像,守仁君在這裡也就不多說了。
嘉靖皇帝呢,打算把自己的父親也抬進太廟供著,大臣們當然不同意,還推辭說什麼太廟裡宗字輩兒名額滿了,住不下。(什麼太宗,武宗,宣宗,景宗啥的)(玩笑話)嘉靖靈機一動,住不下是吧,那麼把朱棣的廟號改成成祖,朱棣的評價又高了一檔,宗子輩的還能挪出一個來正好放自己父親。
所以朱棣的廟號就成成祖了。話說回來,祖有功,宗有德,朱棣的一生確實配得上這個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