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阿特育兒

    如題:腦癱是一種怎樣的病?

    我過去在醫院曾接觸過很多腦癱的孩子,但明顯發現大家對腦癱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在這裡我跟大家分享何謂腦癱,腦癱和腦損傷又有什麼不同呢?

    什麼是腦癱?

    腦癱指的是嬰幼兒在產前、產程中、產後一個月內因為某些原因造成非進行性的腦部損傷,以至於主要影響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另外由於是腦部損傷,可能會造成許多發育問題,許多案例中可能會伴隨著癲癇發作、感覺障礙、行為異常等問題。

    許多人可能就不理解了,為什麼產前也會出問題呢?為什麼有些嬰兒出生的時候就伴隨著腦癱的狀況?

    這通常在嬰幼兒出生前,可能就出現一些先天性異常,引起腦發育異常,或因為媽媽有妊娠高血壓或貧血等問題而造成腦部發育受到影響,也有可能因為胎盤狀況如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等原因而引發限制發育狀況,另外還可能是因為臍帶因為纏繞、壓迫等問題而阻斷了養分傳遞,甚至造成腦部缺血缺氧等問題,最後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狀況,有些孩子甚至是還沒有發育完成就早產了,早產兒出現腦癱狀況的比例也較高。

    那產程中為什麼會出問題呢?一般來說可能會因為分娩過程異常,如使用臀位產、卡在產道太久,或使用產鉗,甚至應用麻醉藥,都可能大幅增加胎兒出現缺氧窒息甚至腦部損傷的風險。

     

    出生後,嬰幼兒早期時,孩子的大腦發育仍未完善,且肌肉骨骼的強度都還很弱,自我保護能力還較差,大人需要多留意孩子頭部的保護,這時一些碰撞或稍微大力的搖晃,可能就會造成孩子腦部不可逆的損傷。

    居家照顧當中,初期需要留意孩子是否有黃疸的狀況,黃疸對孩子的發育也很有影響,如果有黃疸的狀況,請儘快送到醫院讓專業人員處理。另外,儘量避免床上太多雜物,降低孩子窒息的危險,另外也請留意孩子是否有昏睡或呼吸等問題,看看有沒有心肺功能異常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呼吸窘迫綜合症、周身迴圈衰竭、紅細胞增多症。如果有出現上述情況也要趕快送醫處理,可以減少因為缺氧或迴圈不良而造成腦部損傷。

    一般來說,腦癱症狀可能會隨著年齡增長或腦的發育成熟而變化,但是其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卻固定不變,屬於不可逆的損傷,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

    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同時也可能會殃及各方面的身心發展狀況。

  • 2 # 嬰幼兒早期綜合康復

    2014第六屆全國兒童康復、第十三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上”對腦癱定義、分型及診斷標準進行了認真討論,並得出會議意見。其中將腦癱定義修改為:腦性癱瘓是一組由於發育中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發育持續性障礙綜合徵,它導致活動受限。[f1] 腦性癱瘓的運動障礙常伴有感覺、知覺、認知、交流及行為障礙,伴有癲癇及繼發性肌肉骨骼問題。

    會議認為,此定義是採用了國際腦癱定義執委會定義,描述符合中文表述方式。定義中以下幾點具有重要意義:一組指非單一疾病;發育中腦指胎兒、嬰幼兒期;非進行性損傷排除進行性、退行性病變;運動和姿勢發育持續性障礙、活動受限排除一過性、暫時性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活動受限;伴有障礙及繼發問題可伴有一種或多種其他障礙,也可發生繼發問題。

    二、發育中大腦

    發育中大腦,也就是非成熟的大腦。從受孕胚胎形成開始到出生後嬰兒期(一歲以內)正是大腦發育期,這種大腦發育過程不僅包括腦神經細胞及其神經組織的生長髮育過程,也包括出生後適應地球引力環境和人類社會環境的運動、姿勢、思維、語言等功能的建立過程。這種發育過程,才使得小兒腦癱具有損傷的非進行性和早期干預的有效性特徵。

    這期間大腦受到任何損傷或發育缺陷,都會影響神經細胞的分化和神經通路的形成,造成損傷部位大腦細胞數量的減少,特定神經通路建立障礙。由於大腦處於發育期,這種損傷不會持續惡化,但表現會有些變化。臨床表現為多種形式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影響“翻,坐,爬,站,走”的運動規律形成,影響人類直立行走的運動特徵形成,影響智慧生命活動,通常在嬰幼兒期就會表現出來。這種損傷或發育缺陷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複合的;或只累及運動功能,也可不同程度地累及感知覺和其他功能。因此,腦癱可伴有精神發育遲滯、智力落後、行為異常、感知覺障礙等。

    最新研究表明,細胞損傷可呈現壞死、凋亡和“壞死凋亡中間體”等多種細胞死亡形態,發育期大腦更易於表現為凋亡。細胞壞死往往意味著單一細胞生命的終結,是不可逆的。細胞凋亡卻不同,是一個需要能量的主動過程,往往涉及某些基因的啟動和蛋白質的合成,大多表現為遲發性的神經細胞死亡,而且是可逆的。在這期間透過我們有效地干預措施,或中止神經細胞的凋亡程序;或會喚醒激發某些沉睡大腦細胞;或會重組打通某些資訊傳遞通道來代償和適應人類運動特徵和社會特徵。這就是小兒腦癱現代康復理學療法的理論基礎和理論核心。如果是成人大腦受損,如腦出血,腦血栓等其後遺症也會表現出與小兒腦癱類似的症狀。但兩者之間的根本性區別是,成人的大腦已經成熟,不具備再生長的條件,運動功能是“丟失”,已經具備的動作,突然不會了,想動動不了了。而小兒大腦正在發育之中,運動功能是“建立不能”,沒有按生命運動規律建立運動特徵,翻、坐、爬、站、走的基本運動形式建立困難。兩者相比,發育中大腦的功能恢復和重建要好於已成熟大腦。

    出生一歲以上,這時的大腦已經基本成熟,此時的腦損傷,大多是由於外傷,感染等原因造成。只是表現出相對較輕的與損傷部位相關的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一般情況下會歸入原發疾病,稱為該疾病的後遺症。如腦炎後遺症,腦外傷後遺症等。國外也有稱之為新生兒期後腦癱或後天獲得性腦癱。或者稱為繼發性腦癱。無論怎樣定義,腦性癱瘓的實際表現大致相同,都會造成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臨床上將之區別主要是在康復治療上方便採取不同的方案。本書所涉及到的腦性癱瘓專指發育中大腦損傷造成的小兒腦癱。

    三、損傷的非進行性

    在腦性癱瘓的定義中明確表述是腦損傷為非進行性。如何理解“非進行性”?一般我們所說孩子腦損傷是非進行性的,是針對整個大腦來說的,非進行性是指損傷的那部分區域範圍不會繼續擴大進而累及到其他部分的腦區域。也就是說腦損傷不像腦腫瘤和感染性疾病那樣不斷惡化和擴大,病情持續加重。舉個的例子:一個蘋果的周邊部分爛了,它會持續的擴大,進而累及到周圍和中心的部分,最終導致整個蘋果全都爛了。這種形式就可以理解為進行性的。腦癱兒童的腦損傷不是這種情形,也就是說腦癱兒童的腦損傷那個部分不會繼續發展,區域位置相對固定。

    由於大腦的區域部位有嚴格的功能區分,哪塊肌肉收縮,維持什麼姿勢,對周圍環境的反應等,是由大腦相關區域控制的。大腦的指令到達哪裡,那裡的肌肉會收縮或者放鬆(出現協調控制動作),進而出現我們的自主控制動作。腦癱兒童由於腦損傷的存在,大腦的運動控制功能出現障礙,不能像正常運動控制那樣自如的控制我們的身體,而且損傷的大腦會持續的向我們的肢體發出異常的動作資訊。而這些動作資訊會持續的分佈在區域性(一般是一個小範圍的肌肉群組)某些肌肉組織上,形成持續存在的相對固定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表現。

    這種非進行性的損傷既然已經形成並相對固定地持續存在,就肯定有各種異常表現的存在,並能有各種訊號提示我們認知這種損傷的存在。理論上,從損傷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可以有損傷的表現可以認出。實踐上,已經有些方法可以透過對患兒相應的靜態觀察和動態激發來揭示這些異常表現的存在(參見《小兒腦癱蕾波康復法》第三章內容),提示家長和醫生重視這些表現所表達的風險因素,及早進行有效的發育監控和干預。

    如果感覺到孩子的有些症狀和表現逐漸加重,有明顯地變化或出現新的病理表現,就不能輕易考慮是小兒腦癱,通常要請專業醫生來排除一些腦腫瘤和退行性腦部病變的可能。

    小兒腦癱應該包括有些腦部的非進行性先天性疾病或先天性畸形所致的癱瘓。

    總之,小兒腦癱是發育之中大腦的非進行性損傷,早期就會有相應的症候表現,在大腦發育成熟之前進行干預治療,可以實現功能代償,康復希望很大。一旦大腦成熟,異常錯誤資訊就會固化在大腦之中,康復難度加大。

  • 3 # MiniMillie521

    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等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比較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以及視覺,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引發小兒腦癱的原因有很多,具體歸納為:父母吸菸,酗酒,吸毒,母親患有精神病,孕期合併糖尿病,陰道出血,先兆流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服用避孕藥物,宮內感染,宮內窘迫,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臍帶繞頸, 臀位產程長,早產兒,過期產兒,過低體重兒,出生後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顱內出血,感染,中毒,及營養不良等。

    主要的臨床表現有:

    患兒突然僵硬:在某些體位,如在仰臥位時給孩子穿衣服,屈曲身體或擁抱時感到困難。

    鬆軟:嬰兒的頭頸鬆軟,抬不起頭來,懸空抱時,四肢下垂。嬰兒很少活動。

    發育遲緩:學會抬頭,坐,運用雙手明顯遲於同齡孩子,運用身體某一部分多於另一部分,如只用一邊手而不是雙手。

    進食差:吞嚥和吮吸的動作差,舌頭常常將奶和食物推出,閉嘴困難。

    行為異常: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也可能非常安靜,睡的太多,或者三個月還不會笑。

    早期症狀:新生兒或三個月內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奶,睡眠困難。早期餵養困難,喝水吞嚥差,會有流口水,呼吸障礙。三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可考慮小兒腦癱。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到5個月挺腰時,頭仍然搖擺不定。四個月嬰兒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五個月嬰兒看見物體不能用手去抓,痙攣型腦癱小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則是愁眉苦臉的樣子,肌肉鬆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控小兒大腿內側,或者小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小兒腦癱患者可能出現過早翻身,但是這種翻身是如同滾木樣突然的反射性翻身,而不是正常小兒有意識分節段性的翻身。

  • 4 # 兒科醫生王東記

    你好!這個問題北京天使兒童醫院兒科主任王東記來回答,期待您的關注~

    腦癱又稱大腦性癱瘓,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徵,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

    腦癱的發病與腦缺氧、感染、外傷和出血有直接關係,如妊娠早期患風疹、帶狀皰疹或弓形蟲病,妊娠中、晚期的嚴重感染、嚴重的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病理性難產等可致新生兒腦性癱瘓。

    判斷寶寶是否患有腦癱,可以從兩大方面初步判斷。

    1.發育是否落後。

    如孩子2~3個月時還不會笑,不會抬頭;4~5個月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做;智力還落後於同齡正常兒童等。

    2.姿勢是否異常。

    如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打挺易驚,吃奶無力,經常嗆、噎、吐奶;流口水、四肢不自主地徐動和顫抖;頭歪向一側而不能保持正中位等。

    專家有話說:腦癱的確診還需去醫院對兒童進行全面的評估,需要經專業醫護人員透過智力測試、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測定等檢查。治療小兒腦癱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就要做到“三早”,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而且腦癱康復程度受很多因素影響,如治療方法、腦癱的嚴重程度等。腦癱孩子的最佳干預時機是出生後6個月內。
  • 5 # 徐俊主任醫師

    腦癱是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腦癱患兒症狀不同主要由以下三點決定:1、病因不同,腦細胞受損程度、受損部位和腦功能狀況也不同;2、運動功能主要取決於神經及肌肉功能;3、肌肉張力的異常引起患兒肢體行為異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三歲多了,不知道給他吃什麼。有什麼好的食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