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文讀史
-
2 # 放XUFANG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熟悉奧門的葡萄牙人。他用葡萄牙人的紅衣大炮與長槍可以打敗女真人,可惜明朝人不明白新式武器的厲害,還是相信冷兵器,如幾中葡萄牙人訓練新軍,明朝不會滅亡。
-
3 # 大漢志
歷史人物不可能只有非陰既陽的說法。漢高祖劉邦當年也是無賴,能說他是市井小民麼?汪精衛曾經刺殺清末攝政王載灃,我們能說他是英雄麼?
明末崇禎帝時期,歷史給大明開了一個玩笑,自然災害,小冰河時期,閹黨專行,文官墨客結黨營私,北有遼東努爾哈赤起兵造反,進犯邊界!南有張獻忠自立為帝!西有關中李自成號稱闖王!崇禎帝接了一個爛攤子,大明病了。
說說北方邊境,蒙古族一直是心腹大患,女真族一直在大明有效統治下,後金女真人和蒙古聯姻聯合後,努爾哈赤起兵侵犯大明,雙方僵持不下,互有勝負!明朝利用澳門的荷蘭人大炮和火銃曾經重創過後金軍隊,努爾哈赤悲憤中去世,那麼他的兒子皇太極會怎麼做?慢慢看。
在山海關 ,袁崇煥取得了“寧遠大捷”等數次戰役,構建了“關命錦”防線!此人確實有軍事才能,卻不夠胸懷,擅自殺了牽制後金軍隊的毛文龍,犯了兵家大忌。他的結局又是怎樣?
袁崇煥也是較早為魏忠賢建生祠的官員,只是崇禎即位之初,未予深究。後在己巳之變中,皇太極實施反間計,明帝崇禎中計,把剛剛解了京城之圍的袁崇煥下獄,以通敵謀逆的罪名凌遲處死。後來南明小朝廷和清朝都為他平反。
插播一個人物,魏忠賢。魏忠賢很倚重袁崇煥等將才,因為他知道時局,什麼人不能動!什麼人能用!對於東林黨他也平衡力量,後期東林黨侵犯了魏忠賢利益,開始了互相廝殺。老魏在時,後金軍隊根本佔不到便宜,朝廷大權在握,軍餉糧草源源不斷!他也能平衡各方利益。
明思宗崇禎繼位後,把魏忠賢殺了,東林黨之流佔了上風,他們舞文弄墨,只求自己利益,互相算計!對於國家毫無用處!邊關軍餉還出了大問題!護國大將說殺就殺!不少活不起的漢人加入後金!大明如何不亡國?很可笑的是京城陷落,這幫東林黨士大夫裝了幾十車財寶往南京運!
只想說遊牧漁獵民族入主中原,是災難 ?是幸事?是教訓?都不是,是兼收幷蓄,是融合,中原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才能前進!這就是中華民族持續5000多年的原因,流血當然不可避免,但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回覆列表
袁崇煥(1584—1630),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廣東東莞。他戎馬一生,為守衛明朝東北邊疆、抵禦清軍進攻,立下了赫赫戰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錯殺袁崇煥,造成千古奇冤。
袁崇煥的青年時代,正值明皇朝統治日趨腐朽之際。有感於國家的衰敗,袁崇煥自幼好讀兵書,學習用兵救國之術。他中進士後授職福建邵武知縣,仍對東北邊境的戰況非常關心,常常同一些曾經衛戍遼東的退役將卒討論遼境的地理和防禦狀況,嚮往有一天自己能投筆從戎。
天啟二年(1622)正月,袁崇煥奉例入京朝覲,御史侯恂慧眼識英雄,薦袁崇煥為兵部職方主事,負責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剛到任所,便深夜單騎出關了解地形,回來後便稱:“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①雖是口出狂言,但這番膽識和勇氣,也著實讓人佩服。不久,他便被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成為駐防邊疆的一員勇將。
在兵部尚書孫承宗的大力支援下,袁崇煥在遼東築寧遠城,恢復錦州、右屯等軍事重鎮,使明的邊防從寧遠向前推進了二百里,基本上收復了天啟初年的失地,他又採取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鼓勵百姓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還注意整肅軍隊,號令嚴明,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由於治邊有方,天啟三年,袁崇煥得升為兵備副使,不久又升為右參政。天啟六年(1626)正月,後金國主努爾哈赤率八旗健卒十三萬前來圍攻寧遠。袁崇煥刺血為書,誓師全軍,表示誓與寧遠城共存亡。在他的感染下。“將士鹹請死效命”,同仇敵愾,士氣高漲。袁崇煥令城外守軍全部撤進寧遠城,堅壁清野,又親自殺牛宰馬慰勞將士。他還將全部庫存的白銀置於城上,傳令,有能打退敵兵,不避艱險者,當即賞銀一錠。如臨陣退縮,立斬于軍前。為了增強火力,袁崇煥令人將城中存有的仿西洋“紅夷大炮”架上城頭,一切準備就緒,嚴陣以待。
二十四日,後金軍兵臨寧遠城下。袁崇煥胸有成竹,邀北韓使者同坐戰樓觀戰。突然一聲炮響,後金軍開始攻城。只見八旗兵丁四處散開,滿山蔽野而來。袁崇煥一聲令下,城樓上火炮齊鳴,弓箭齊發,後金軍死傷慘重,只好退軍。次日,後金軍重振士氣,再次來攻,他們把裹著生牛皮的戰車推到城牆根,準備鑿城穿穴,袁崇煥立即親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強火力猛攻敵陣。後金軍總帥努爾哈赤在營前指揮作戰,忽被飛來的炮石擊中,受傷墜馬,血流不止。後金軍見主帥受傷,匆匆收兵退去。在歸途中,努爾哈赤病情加重,死於軍中。
寧遠一戰,是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戰以來唯一的一次敗績。袁崇煥從此威名大振,後來清軍也不得不承認“議戰守,自崇煥始”。寧遠之戰後,袁崇煥被升為遼東巡撫,關外防務,盡歸袁崇煥籌劃。為了休整軍隊,他一面派人假意與後金和談,一面加緊整飭軍隊,修築錦州、中左、大凌諸要塞,以防後金的突然襲擊。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果然率軍① 《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傳》。下引本傳者不另作注。
來攻錦州,將錦州團團圍住。錦州守軍一面堅持抵抗,一面飛報袁崇煥請援。袁崇煥識破皇太極圍錦州的目的是欲誘自己出戰,以便借襲寧遠。他認為,“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繫”。於是堅守寧遠不動,而派精騎四千繞到清軍後面猛攻,致使清軍兩面受敵。同時又奏請朝廷調薊鎮、保定、昌平、宣府、大同各路守軍趨山海關支援。皇太極攻錦州不成,便集中兵力進攻寧遠。此時寧遠守軍已準備就緒,“紅夷大炮”整整齊齊地排在城頭,引彈待發。清軍將領見寧遠防守甚嚴,不易攻破,便勸皇太極不要攻城。皇太極怒斥道:“當初我父攻寧遠不下,而如今我攻錦州不下,像這樣的野戰,如不取勝,如何能張揚中國威!”①說完便下令強攻寧遠城。城上明軍萬炮齊發,矢石如雨。清軍久攻不下,損傷慘重,最後只好退兵。皇太極終於還是像他父親一樣,敗在袁崇煥的手下,無功而歸。
“寧、錦大捷”全靠袁崇煥運籌帷幄,指揮有方。但在明廷論功行賞時,權閹魏忠賢卻貪他人之功為己有,不僅自己封賞最厚,連他的爪牙也個個有獎,唯獨對袁崇煥,不僅無封賞,反而誣他“不救錦州為暮氣”。袁崇煥一怒之下,上疏乞休歸鄉。
崇禎帝登基之後,日夜思得良將解遼境之憂。“延臣爭請召崇煥”。崇禎元年四月,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袁崇煥應召入京。崇禎帝親自在平臺召見他,與他商量平遼方略。崇禎帝道:“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①袁崇煥一聽今上如此信任自己,銳意平遼,一時熱血沸騰,便不假思索地答道:“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皇上特達之知,願假以便宜,五年而建部可平,全遼可復奏。”崇禎帝一聽五年便可復遼疆,真是喜出望外,也慷慨地答道:“五年復遼,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之苦!卿子孫亦受其福。”②“五年復遼”,談何容易?袁崇煥不知,自他離職後的這一年,東北邊防已現出了巨大的變化。從明軍方面而言,繼任的督撫多貪贓冒贖,剋扣軍餉,多次激起士兵譁變,軍心渙散。錦州、大凌等要塞也相繼失守,邊防一觸即潰。
而皇太極即位以來,更加註意調整滿漢關係,逐漸開始封建化過程,國力大增,八旗兵的作戰能力大大提高,皇太極也在戰鬥中總結出了對明作戰的經驗。
因此可以說,在東北邊境,清軍的實力大大勝於明軍。在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袁崇煥聲稱“五年復遼”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當時在場的大臣都為袁崇煥的豪言壯語捏了一把冷汗,給事中許譽卿趁崇禎帝入內室小憩之機悄悄問袁崇煥為何出此狂語,袁崇煥笑笑說:“聊慰聖心耳。”許譽卿正色道:“上莫甚,豈可浪對?異日按期責功,奈何?”袁崇煥一聽大夢方醒,甚覺失言。待崇禎帝再出,立即跪奏道:“東建四十年蓄聚,此局原不易結,但皇上留心封疆,宵旰於上,臣何敢言難?此五年之中,須事事應手,首先錢糧。”接著提出了在軍隊排程、兵需供給方面的諸多要求。崇禎帝一一答應。袁崇煥擔心自己遠離京師遭人妒陷,又奏道:“以臣之力,制全遼而有餘,調眾口而不足。一出國便成萬里,忌功妒能,夫豈無人。即凜凜於皇上法度,不以權掣臣之手,亦能以意見亂臣之方略。”崇禎帝一聽① 《清太宗實錄》卷三,天啟七年五月甲申。 ① 《烈皇小識》卷一。 ② 《烈皇小識》卷一。
此話甚覺刺耳,但為了邊疆大事,也不便發作,沉默了一會兒,對袁崇煥說:“條對方略井井,不必謙遜,朕自有主持。”命賜尚方寶劍,準其先斬後奏。①不久,袁崇煥離京赴任。崇禎帝親自為其送行,把恢復邊疆的宏願完全寄託在袁崇煥身上。袁崇煥深知身負重命,但仍慮皇上不能信而不疑,便再次懇請皇上“任而勿貳,信而勿疑”。還一再說明“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禎帝皆“優詔答之”。②袁崇煥剛到御遼前線,即遇上了駐寧遠計程車兵因長期缺餉而譁變。他當即單騎入營,懲治了貪虐的將領以撫軍心,又將兵變為首者梟首示眾,以嚴明軍紀。為了從根本上穩定軍心,他連連上奏,要求朝廷發餉濟遠。
崇禎帝見袁崇煥到邊境未立一戰功,請餉之奏卻頻傳,心中頗為不悅。 在召集眾臣討論時,崇禎帝沒好氣地說:“將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懷其德,如何有鼓譟之事?”站在一邊的禮部右侍郎周延儒聽出了崇禎帝的弦外之音,趁機挑撥,說什麼軍事譁變實非缺餉,而是另有隱情。崇禎帝一聽,對袁崇煥的十分信任頓時減去三分,雖然勉強發去了軍餉,但心中卻開始懷疑袁崇煥恃邊逼餉以充私囊。不久,又傳來了袁崇煥擅殺皮島守將毛文龍的訊息。毛文龍原系遼東明軍將領,遼東失陷後撤到瀕臨北韓的皮島上,他在島上擇壯為兵,多次襲擊清軍後方,有力地牽制了清軍的南下。但毛文龍恃功跋扈,根本不聽袁崇煥的指揮,反而虛功冒餉,誣袁崇煥剋扣了他的軍餉。為了統一邊防號令,袁崇煥借督餉赴皮島之機誘捕毛文龍,先斬後奏。崇禎帝接到袁崇煥的奏疏,心中十分惱怒他竟敢不經聖裁擅殺邊將。但礙於自己曾親賜尚方寶劍,又指望袁崇煥早日恢復遼境,所以還是強忍怒氣,“優旨褒答”。還“傳諭暴文龍罪,以安崇煥心”。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地,從蒙古繞道入關。由於薊州一線邊防鬆弛,使得清軍輕易攻破,很快便會師於遵化,直逼京師而來。 袁崇煥得知清軍入關的訊息,心急如焚,立即親率精銳部隊,馬不停蹄,急赴京師救援。他們趕到北京城外,與圍攻廣渠門的清軍交鋒,一場惡戰,清軍敗退。
崇禎帝在城內得知袁崇煥援軍已到,十分驚喜,連忙發餉犒師,並命各路勤王軍統歸袁崇煥排程。袁崇煥擔心所部日夜賓士,馬卒疲怠,請求入城休整再戰。但遭到了崇禎帝的堅決拒絕,只好移師城外駐防。
皇太極見又遇勁敵袁崇煥,心中又恨又怕,決定利用崇禎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禎帝之手除去心頭大患。他首先假擬了兩封所謂的“密信”,讓部下有意“丟失”在明軍經常出沒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氣約袁崇煥私下議和。此信一傳開,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謗紛起。那些往日與袁崇煥有隙的朝臣也趁勢“誣其引敵協和,將為城下之盟”。崇禎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際,兩名從清營中逃回來的宦官又報告說在清軍中親耳聽見將士議論,稱袁崇煥已與清主和議,不久將不戰而獻北京。崇禎帝至此深信不疑,當即傳令袁崇煥入見,趁其不備將他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以“謀叛① 《烈皇小識》卷一。 ② 《烈皇小識》卷一。 欺君罪”將袁崇煥處以磔刑。
直到後來清軍入關後,人們方知所謂的袁崇煥通敵不過是皇太極的反間計,那兩名逃回的宦官是清軍有意識讓他們聽到議論後又故意放歸的。崇禎帝輕率疑臣,自毀長城,致使袁崇煥忠心報國卻含恨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