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照原

    我只知道宋太祖,在906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的,在此之前是禁衛軍首領,是個將軍,當時幼主才七歲,宋朝的政權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他集中中央政權,先南後北,統一中華。你講的小事我一概不知,望君賜教,我說的對嗎?。

  • 2 # 大宋說書人

    1、趙匡胤的能力出眾。

    2、張永德和李重進素有不合,恐生內亂。

    趙匡胤

    周世宗“柴榮”就信任的還是“趙匡胤”,“趙匡胤”也是“柴榮”眾多武將中最有能力的。趙匡胤先是從軍跟了“郭威”,“郭威”稱帝后,便以養子“柴榮”為皇子,並任命開封府尹,趙匡胤向郭威申請調到了柴榮手下,並做了開封府馬軍直使,深得柴榮的器重。公元953年郭威病逝,第二年,柴榮繼位,為“世宗”。

    高平之戰

    周世宗“柴榮”繼位兩個月,北漢聯合遼國,進攻後周,周世宗“柴榮”親征,趙匡胤也隨同“柴榮”出征,周軍援兵遲遲未到,導致周軍局面危機,趙匡胤建議張永德,兵分兩路造成兩路夾擊之勢,趙匡胤身先士卒、一馬當先,士兵大受鼓舞,奮勇殺敵,北漢軍隊漸漸開始敗退,遼軍見北漢軍隊以成敗試,遂引兵而退,周軍見狀,士氣大振,最終以北漢軍隊慘敗告終,史稱“高平之戰”,“高平之戰”後張永德對趙匡胤的膽識和智慧讚賞有加,柴榮對趙匡胤更為器重。

    攻克滁州

    公元956年,周世宗“柴榮”揮師南下,在壽州與南唐軍隊相持不下,周世宗“柴榮”命令趙匡胤主動出擊,趙匡胤先是在渦口一帶,佯裝逃跑,其實設下埋伏,伏擊後唐軍隊,後唐軍隊大敗,趙匡胤又在清流關大敗南唐軍隊,南唐軍士氣不振,無心再戰,趙匡胤一直追擊南唐軍隊,並將南唐名將“皇甫暉”刺中,生擒“皇甫暉”,趙匡胤成功的攻下了滁州。當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來到滁州城下,要求進城相聚時,趙匡胤並沒有開啟城門,他愧疚的對父親說“父子雖至親,城門王事也,不敢奉命”趙匡胤的這一舉動讓柴榮對他更加信任。

    保揚遏唐

    佔領滁州後,周世宗“柴榮”一面包圍“壽州”,一面乘勝派兵攻取揚州、泰州。後唐軍隊見狀後,迅速迎戰周軍,並收復了泰州,兵鋒直指揚州,柴榮命令趙匡胤前往,扭轉不利戰局,趙匡胤接到命令先是屯兵六合,並下令“揚州軍有過六合者,折其足”揚州周軍不敢後退,死守揚州城,南唐軍又派軍企圖殲滅趙匡胤部隊,趙匡胤部以逸待勞,大敗後唐軍隊。

    趙匡胤後跟隨柴榮,為攻取壽州、濠州、泗州、楚州等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柴榮任趙匡胤為忠武軍節度使,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是非常信任和器重的,趙匡胤的晉升是靠自己的軍事才能和膽略智慧,一路打出來的,並不是所謂的“破格提拔”,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的信任和器重也並不是一日形成的。

    張永德和李重進

    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張永德和李重進素有不合,張永德為殿前司“殿前都點檢”,李重進為侍衛司,“馬步軍都指揮使”兩人在後周都是手握重兵的人,張永德經常在周世宗柴榮面前說李重進的壞話,甚至派人到周世宗那告密“李重進有奸謀”。

    從那種角度來說“趙匡胤”再有能力,也輪到不到“趙匡胤”來做柴宗訓的輔佐大臣,趙匡胤只能說是第三候選人,必進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周世宗柴榮是郭威的養子,總是有些關係的,就是因為一塊木牌,才讓周世宗柴榮選趙匡胤做柴宗訓的輔佐大臣。

    周世宗北伐契丹的途中,見到一個皮囊,皮囊裡面有一個木牌,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點檢就是“殿前都點檢”,當時的殿前都點檢是張永德,當時周世宗是沒怎麼在意的,但是“點檢作天子”這幾個字在他腦海裡總是揮之不去,本來為柴宗訓的輔佐大臣,周世宗柴榮首先想到的就是“張永德”,張永德又是郭威的女婿,軍中的威望也是相當高,但是周世宗柴榮想來想去還是猶豫了。

    周世宗柴榮也在考慮,寫著“點檢作天子”是誰放的,張永德倒臺,最得利的應該是李重進,如果選張永德做柴宗訓的輔佐大臣,張永德是不是真的會取而代之?張永德就算不取而代之,李重進不服氣會不會搞內亂?如果選李重進做柴宗訓的輔佐大臣,張永德肯定會不服氣,到時候再搞內亂就不好了,所以他選擇了“趙匡胤”。

    周世宗柴榮在駕崩之前,趙匡胤以第三候選人的身份,擠掉了自己的上司“張永德”,被提拔為“殿前都點檢”,回頭看來那塊寫著“點檢作天子”的小木牌,非常有可能是趙匡胤所為。

  • 3 # 上班族聊歷史

    柴榮五代十國期間後周皇帝,由於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全家遭後漢皇帝屠殺,所以郭威無後只有柴榮這個義子。然而郭威在51歲時病來如山倒,一代名將郭威,後周開國皇帝就這樣死去了。

    年僅34歲的柴榮受到郭威臨終委任登上皇位,是為周世宗。

    五代十國期間朝代更替每一任開國皇帝那個不是有著自己的軍隊以及赫赫戰功士兵必須心服口服皇位才能坐穩,這也是柴榮御駕親征的主要原因。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還只是柴榮一部將,此時的趙匡胤還不知道他能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

    這個時候的後周是個四戰之地,北邊是北漢和契丹,西南方向是後蜀,東南方向是南唐。在眾多的國家當中以南唐最為強盛,它是除了後周以外的另一個富饒之地,同時也是後周最大的威脅。於是如何完成統一大業呢?這個時候王樸的《平邊策》與柴榮的思想不謀而合,於是柴榮最終確立了他的戰略方向,既由南至北完成統一大業。

    按照柴榮制定的策略他是有可能完成統一的但是卻英年早逝,三十幾歲正當壯年為何會突然得病死了?

    根據史書記載柴榮在位五年時間御駕親征五次,雖然他親臨現場鼓舞士氣,但是戰爭也讓他的勞動超出身體的負荷,在加上他為人勤勉,事必躬親,性格衝動終於在和契丹決戰時一病不起。

    柴榮考慮到自己將命不久矣,所以他做了以下安排

    第一 封太子為梁王,領左衛上將軍,同時冊立大將符彥卿的女兒為皇后,希望皇后和她的父親共同輔佐年幼的太子。第二 範質、王溥、魏仁浦為託孤大臣。第三 罷免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封年輕有為的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前面兩條我們好理解那麼為什麼要罷免張永德呢?

    第一 在柴榮去世之前民間流傳“點檢做天子”的木牌。而張永德正是殿前都點檢的官職。

    第二 張永德是柴榮的姐夫。

    有了以上這兩條大家應該明白了吧?或許張永德並沒有篡位的野心,但是柴榮卻擔心害怕出現後晉取代後唐的局面,因為後晉石敬瑭就是後唐的駙馬,因此奪了皇位。

    想到這裡柴榮無法安心的將守護天子的重任交到解讀張永德的手裡,所以撤了他的職位,改用了忠厚有戰功的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在五代十國期間柴榮的擔憂不無道理,在那個兵強即為王的年代,就是他自己也要御駕親征才能樹立自己的威望,以至於操勞孤獨英年早逝,更何況一個年幼的小皇帝柴宗訓。

    只不過柴榮沒想到的是正是他自己新立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謀取了他的江山。

  • 4 # 歷史戰爭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軍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趙匡胤“被迫”披上黃袍,被眾人擁立為皇帝。趙匡胤率軍回京以後,柴宗訓被迫禪位,趙匡胤正式登上帝位,就這樣,後周政權滅亡。而更戲劇性的是,曾經破格提拔趙匡胤,以至於給他提供造反機會的,正是柴宗訓的父親,後周雄主柴榮,他在臨死前將資歷尚淺的趙匡胤破格提拔,最終使得趙匡胤執掌軍隊大權。那麼我們不禁發問,一代雄主柴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對於柴榮來說,他可能從未想過趙匡胤有一天會造反,畢竟趙匡胤算是他的心腹大將。趙匡胤很早就跟著柴榮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柴榮剛剛繼位時,北漢聯合契丹入侵後周,柴榮御駕親征。在決戰即將開始時,寧江軍節度使樊愛能卻率軍逃跑,後周頓時軍心大亂。北漢、契丹聯軍趁勢攻來,柴榮深陷敵陣,無法脫身,而此時護衛在柴榮身邊的,正是趙匡胤。在這危急時刻,趙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隨即趙匡胤率軍衝鋒,殺敵眾多,加上柴榮督戰,後周士氣重新高昂起來,最終北漢與契丹聯軍被迫撤軍。

    趙匡胤無疑是這一戰最大的功臣,他對於柴榮有救命之恩。柴榮自此以後愈發信任趙匡胤,而趙匡胤也替他南征北戰,建立許多功勳。柴榮在駕崩以前,破格提拔趙匡胤,沒有對他有任何懷疑,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除此以外,柴榮選擇趙匡胤來輔佐幼主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張永德與李重進的政治鬥爭。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李重進是郭威的的外甥,而郭威又是柴榮的養父,可以說張永德與李重進都算是柴榮的半個本家人。柴榮本來對兩人十分信任,他們都是軍中的一把手。可是張永德與李重進不和,兩人經常在柴榮面前檢舉對方,這讓柴榮很是不喜。

    顯德五年,柴榮率軍北伐,他在行軍路上得到一個口袋,裡面裝著一塊木板,木板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而當時張永德正好任殿前都點檢。此事讓柴榮憂心忡忡,他擔心木板上的話成真,而好巧不巧,柴榮在此時患上重病。柴榮很擔心自己死後張永德真的造反,於是他回京以後立刻革去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位,讓趙匡胤接替張永德。

    許多人都說這塊木板是趙匡胤讓人寫的,但當時趙匡胤在軍中的影響力並沒有李重進、張永德等人大,與趙匡胤相比,李重進更有可能是這件事的主謀。當然不管這塊木板是誰寫的,趙匡胤都是撿了一個大便宜,畢竟如果不是柴榮正好病危,他可能不會將這句話當真。

    可是柴榮終究是病了,一代雄主最終英年早逝,他擔心幼主被奪權,於是選擇破格提拔自己信任的趙匡胤,但最終奪去柴家天下的,正是趙匡胤。

  • 5 # 瑜健讀史

    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後周第二位皇帝,在位六年間,徵北漢、西敗後蜀、三徵南唐、北伐遼朝。其在歷史上評價極高,被史學家譽為“五代第一名君”。柴榮曾立下三十年豪情壯志:“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以”,然而天妒英才,壯志未酬身先死。

    柴榮作為一代明君,在鞏固後周皇權和挑選皇位繼承人領導班子方面還是很有頭腦和手段的。

    破格提拔趙匡胤,其一是情勢所逼,其二是趙匡胤是不二人選。

    從當時情形分析來看,對柴榮威脅最大的是這兩個人,趙匡胤並不在其中。

    第一位,是郭威的女婿、掌握禁軍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張永德曾隨郭威起兵,屢次建立戰功,並且手中掌握禁軍和兵權,個人威望很高。

    第二位,是郭威的外甥、侍衛軍馬步都指揮使李重進。李重進手握重兵,能征善戰。

    由於周太祖郭威一家老小被後漢隱帝屠殺殆盡,就血緣關係來說,張永德和李重進更適合當儲君,而柴榮只是郭威的養子。

    郭威臨終前卻把柴榮立為後周繼承人,並要求張永德和李重進向柴榮行以君臣之禮;柴榮繼位之後,對此二人也分別委以重任,二人在對後漢的高平之戰中也立下了赫赫戰功。

    即使柴榮給了他們很高的地位和財富,即使柴榮在位他們二人不會造反,但終究不能完全放心。

    柴榮需要迫切一個自己人來與張永德和李重進相抗衡,才能確保自己百年之後後周政權永固。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柴榮選擇了樞密使王樸和殿前都指揮史趙匡胤來牽制張永德和李重進的權力,而且趙匡胤是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柴榮當年親征北漢,趙匡胤忠心耿耿誓死跟隨。

    歷史記載,公元959年,柴榮北伐遼朝平定關南,行軍途中審閱各地文書時收到一個皮口袋,袋中有一木板,上面寫作“點檢做天子”,柴榮因病班師回朝,立即撤掉張永德點檢職務,任用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漁翁得利擁有了兵權指揮權。

    據我看來,這只是柴榮的一個計謀罷了。而李重進雖然領兵在外,但有各路節度使兵力制衡,又有樞密院掣肘,李重進想叛亂是不太可能的。

    就這樣,柴榮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提拔了趙匡胤,削弱了張永德和李重進的實力,但他卻忽略了一點“主少國疑,大臣未附”。年僅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繼位不久,趙匡胤便被黃袍加身取代了後周政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迅的文學藝術到底有多高?今天又回顧了他的《故鄉》,感覺真的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