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漠蒼狼369
-
2 # 逍遙谷中一老翁
魯迅先生的《故鄉》創作於1921年1月,5月發表在《新青年》上,小說發表沒有多長時間,茅盾就在《小說月報》上發文:“過去的三個月的創作中,我最佩服的是魯迅的《故鄉》”,他覺得:“是悲哀那人與人中間的不瞭解,隔膜”的》
《故鄉》不但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也描寫了當時農村經濟的破產和農民生活的困難。是一篇反映農村凋零的景象與農民掙扎在飢餓線上艱難處境的文學作品,是屬於現實主義文學家的作品?《故鄉》的獨特價值在於不僅描寫當時農民的生活困難,又展示了他們精神上的痛苦與創傷,所以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高明之處在於魯迅先生在《故鄉》的描寫當中,使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讓讀者有鍾親切感而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我”年幼的時候,來“我”家做“忙月”,那時,“我正是一個少爺”,閏土是叫“我”迅哥兒的,現在卻要恭恭敬敬地稱“我”為老爺了。
《故鄉》是發自肺腑的感情傾吐寄寓著魯迅先生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與人生追求,在黑暗的社會制度下,封建等級觀念的毒液已滲進了閏土的血液裡,在他的心靈深處已經發生了扭曲,這是小說驚醒人們的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
-
3 # sumr849
題主真的很有眼光,一挑就挑出了魯迅先生小說中相當有代表性的一篇,也是我個人認為的魯迅先生最好的一篇小說。
奇怪的是,《故鄉》收錄在小說集《吶喊》中,《吶喊》這部小說集從《狂人日記》開始,一直走的都是象徵的路子,到《藥》那篇小說達到了頂點。但到了《故鄉》這裡,反而看不到多少象徵的影子,反而是一篇很自然,很淳樸的鄉土小說,但魯迅先生的這種鄉土小說不同於汪曾祺先生等人的鄉土,尋常的鄉土小說大概都是寫鄉愁和城鄉衝突,但這篇《故鄉》打上了深刻的魯迅先生的烙印,即使讀者不知道這篇小說是魯迅先生寫的,讀完之後也能猜出來這篇小說肯定是魯迅的,因為這篇小說裡用最平淡的筆法寫出了魯迅散文和雜文中批判的流氓性(畢飛宇先生的說法,我本人沒找出更好的詞)和奴性。
先來看封建遺毒之一的流氓性是怎麼體現的,楊二嫂這個人是什麼樣的就不必多說了,魯迅在寫楊二嫂的時候用了一個比喻:圓規。這個比喻可能現在讀起來平平無奇,但是這二十世紀初,民主科學才到中國的時期,“圓規”可是一個很具有科學性和進步性的東西,平常人根本不知道。但這個圓規比喻楊二嫂什麼呢?一是楊二嫂是裹腳女人,形似圓規,另一個是楊二嫂這個人工於心計,像圓規一樣能測量計算。這就很厲害了,魯迅用了一個科學性和進步性的物品比喻出了楊二嫂這個人的落後性,這種反諷實在太高明瞭。用其他物品比如筷子什麼的比喻楊二嫂當然也行,但是圓規這一比喻就把楊二嫂這個人寫活了。
第二個,談談奴性。魯迅先生在寫閏土這個人物的時候一反常態,從小時候兩人寫起,寫得非常抒情,這不是魯迅寫小說的風格。魯迅先生寫小說的風格是很剋制的,不像他的散文和雜文那樣熾熱,在雜文和散文裡他用的是投槍。而魯迅先生的小說都很剋制,是冷眼旁觀。但是閏土這個人物寫的時候非常抒情,讓人懷疑,但所有抒情都在為後面的一句“老爺”做鋪墊。當我們滿懷期待地等著閏土回來跟訊哥見面的時候,閏土無比自然地,分明地喊了一聲“老爺”。這一聲太自然了,但也太痛了。魯迅先生收起了他寫散文和雜文時候的投槍,掏出了他的匕首。閏土叫的越自然,這種奴性就越深刻。我初中時候讀沒什麼感覺,但大學時候這一聲“老爺”把我讀哭了。閏土的這一聲叫的太正常了,好像是自然而然的,這恰恰說明閏土的奴性不是強迫的,而是自然的,這太可怕了。
這篇《故鄉》是我經常會拿出來讀的一篇,它太自然了,太平常了,但是太深刻了。等到很多人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再拿出魯迅先生的作品來讀,再讀到這一聲“老爺”,那種痛心疾首表面魯迅先生真的從未走遠,真的要讀一輩子。
-
4 # 香陽江湖
水平到底有多高?有四層樓高呢!
玩笑開過,來真的吧。
魯迅是文學藝術大師,是最有思想深度的中國作家之一!
魯迅的雜文,是戰鬥的檄文,是吶喊的號角,是投槍是匕首,是當時歷史環境造就的警世鐘,是昏昏欲睡的國民和統治者的當頭棒!魯迅本人,是直面慘淡的人生的勇者、醍醐灌頂的智者和以及勇往無前的鬥士!
但是,魯迅不只有對敵人和黑暗醜惡的冷酷無情的戰鬥的一面,還有對同胞親人同志的溫馨關愛深情的一面!那就是魯迅的散文和小說!
印象最深的魯迅小說《故鄉》《祝福》《狂人日記》《阿Q正傳》《社戲》《孔乙己》《一件小事》和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秋夜》《野草》,這些為數不多的散文小說,也是魯迅作品中最有文學性和藝術性的,代表了魯迅文學創作的最高水準!
現在,二十年多後,還能想起金色的圓月亮底下,英姿颯爽的刺猹(那到底是個啥東西??)的閏土,講《山海經》的阿長,一棵是棗樹,還有一顆也是棗樹的高冷的秋夜,寒冷的天氣瑟瑟發抖的做著夢的粉色的小野花,有覆盆子的花草叢生的百草園,有烏篷船的紹興的社戲,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吃茴香豆的孔乙己,,成為中國文學作品裡永恆的經典影像!這些作品,就是拿到世界文學殿堂,都是閃耀著不朽人性光輝`展示高超藝術的偉大作品!
可惜,因為內憂外患的戰爭的年月,客觀和主觀的適應和選擇,魯迅的小說和散文數量不多,但是,這不影響魯迅是世界級的著名的文學大師和巨匠,是中國的良心,也是世界的良心!!!
-
5 # 江心眀月
魯迅先生生前從不認為自己的文學藝術成就有多高。因為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就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棄醫從文”的經歷,先生的第一個中篇《狂人日記》和短篇小說《藥》已經深刻揭示了2000餘年中國封建禮教束縛下集權統治的本質和早期民主革命志士的悲哀、底層國民的愚昧、麻木,所以,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是為了“救更多(心智不全)的人”,他用筆代替手術刀,改變變少年時立志為國民“醫身(東亞病夫)”為“醫腦(身健智殘)”。把國家、民族的命運放在個人命運之上,是以魯迅先生為代表的那幾代人探索救國救民真諦的知識分子的共同使命!為了喚醒沉睡著的矇昧的華人,《阿Q正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後來魯迅先生髮現小說沒有散文、又特別是雜文來得直接、有力,於是他傾力於雜文創作,《吶喊》、《彷徨》……隨之而來,雜文成了魯迅先生向舊制度、舊禮教、舊傳統宣戰的“匕首和投槍”!
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四十年前我們讀中文系時,唐弢編的現代文學有兩個專章,約佔整個現代文學篇幅的五分之一;在三十多年前我教中師“文選與寫作”時,每學期至少有3~5篇先生的小說、詩歌和雜文。從以上兩點,提問者即可推知魯迅先生的文學藝術成就了。
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
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
管他冬夏與春秋
-
6 # 氣吞萬里如猴
中國的傳統文化,既能把活潑開朗的少年閏土,塑造成木訥保守的中年閏土;也能把溫柔賢淑的青年豆腐西施,塑造成刻薄貪婪的老年豆腐西施。這就是人性被扭曲的結果。不改進這個腐朽的“文化場”,中國就邁不進現代化的門檻!
-
7 # 百花亭雜談
魯迅先生的《故鄉》創作於1921年1月,最初發表於《新青年》雜誌第九卷第一號,後來由作者編入小說集《吶喊》,解放後中學語文教材多次反覆修改,但《故鄉》一直保留在其中。 在教這篇課文時,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它深刻表現出了封建社會對老實人的磋磨,並且當中的一些人物十分貼近生活現實。 這篇文章,魯迅先生以第一人稱敘述。它講述了“我”時隔多年回到故鄉,看著慘敗的景色,“我”的心中有種難言的悲涼。在回到家中後,處理好房子的買賣合同。看到同宗的侄兒,母親提到“我”兒時的玩伴閏土。 在魯迅先生筆下,記憶中的閏土是機靈活潑的,而中年時再見的閏土是麻木不仁的。讓“我”感到很悲哀,兒時的閏土已經被蹉跎得讓“我”不知道還怎麼和他交流了。 而文中的賣豆腐的“楊二嫂”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她愛佔小便宜,難道不就是農村婦女的典型特徵嘛?可是,誰有能說這不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迫害。 所以《故鄉》這篇教材,我每講授一次,一直都是觸動到了我的心靈。
-
8 # 全峰山
魯迅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是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先驅,所以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魯迅的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的影響極大,使魯迅有機會了解農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勞樸實的品質,對魯迅後來的思想和創作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魯迅開始是接受了達爾文的偏頗進化論,相信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者的社會發展觀。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後,使魯迅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必勝的希望。五四爆發後的魯迅精神更加振奮,積極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推出了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這個社會的號召。這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魯迅的代表作有《阿Q正傳》、《吶喊》、《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提出痛打落水狗的口號)、以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並以雜文的形式,辛辣的筆鋒痛打形形色色的帝國主義的文人走狗、賣國賊。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 魯迅為革命為人民,積勞成疾,拒絕去國外醫治,於1936年10月19日於上海逝世。當時的治喪委有毛澤東、蔡元培、宋慶齡、茅盾等組成。
魯迅的著作被譯成了六十幾種文字,廣為流傳,深受世界各華人民的熱愛。
-
9 # 把盞常聊
初讀魯迅的《故鄉》,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閏土、項圈、月亮和猹,當然,還有雪地上用竹匾逮鳥。轉眼,若干年過去了,再重溫《故鄉》,看到的似乎又深了一層……
童年是天真的(閏土),青春是美好的(楊二嫂),為什麼一到大了、老了就都變成世故、自私甚至醜陋的了呢?是現實?是環境?還是……
“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說中這句經典的結尾究竟要說明什麼呢?
當然,往好了說,這可以說是一個希望,即:在一片雜草叢生、荒蕪的土地上,第一人勇敢的踩過去了,又一個人跟著踩過去了……於是踩出了一條希望之路。但要往壞了說呢?
一條由世世代代的世故、庸俗、狹隘、自私乃至醜陋的人們踩出的路。童年的時候,尚可無所顧忌的在路旁自由自在的蹦跳著走幾步,進入成年後便都不由自主、循規蹈矩的擁擠在這條路上。互相推搡、互相踩踏,誰也不想被擠出、誰也不甘落後的往前奔(讀去聲)……
故鄉如此,故國呢?我以為這或許才是魯迅先生的本意。正如他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否則,他為什麼會在還沒有到家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好心緒呢?
哦,對了,此問答前面還有一問:魯迅的文學藝術到底有多高?在此,我就借毛澤東同志的一句話作為回答吧,魯迅:中國的第一等聖人、現代中國的聖人!
-
10 # 蒲公英150080377
魯迅先生著作也看了一些,但小說故鄉寫的讓人難忘,其文筆的偉大和樸素,讓人歎為觀止。一般人寫不出來,讀了很多遍,老是覺得有一種滄涼的淚水在湧流……!
回覆列表
魯迅,是一個很純粹的作家,他的文字裡,向來有一種針砭時弊、從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骨,讓人很是敬佩!從小到大,也曾讀過他很多作品,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嚴厲、耿直!每當讀起他的文字,總是讓人熱血沸騰,感覺很有思想性在裡面。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無比光輝的里程碑。文學都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他的文學從不做作,很寫實、也很犀利,讓人讀了有一種很實在的感覺。當然了,這種文風也要承受很多來自外界的壓力,但是魯迅就像一個英雄一樣,用一支筆,在字裡行間裡抒發著自己真實的感知和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在那個年代,敢於象他那樣的去“寫實”,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承受巨大壓力之餘,還要有很強的勇氣,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淋漓盡致的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文人的凜然風骨和英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