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似乎看著有劉瑾、魏忠賢的專權,其實,這些人只是皇帝的木偶
7
回覆列表
  • 1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一切,都源於明朝的制度。

    明朝建國之初,基本上還是沿襲元制的。但是元朝的制度有個問題,丞相權力太大,皇權被壓制的有點厲害。朱元璋肯定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權力被別人分走,於是便多次改革,不斷加強集權,後來藉著胡惟庸案索性直接廢丞相,六部直接歸皇帝指揮。

    他老朱窮苦人出身,吃苦耐勞,一個人乾沒問題。但是到了他的後代繼位可就沒那麼勤快了。於是設立內閣,原來內閣也沒啥權力,就是皇帝的顧問。但是隨著皇帝越來越懶,內閣的權力也越來越大,經過幾代皇帝的改革,明朝政體逐漸確立。

    看明朝政體,從中央到地方,頗有一種三權分立的味道。但是這種三權分立,卻建立在皇權高度集中的基礎上的。你內閣看起來權力很大,但是其實你也就能商量幾個方案,具體怎麼搞,還得讓皇帝幹,誰讓你本來就是顧問。只能說我當皇帝的忙著幹木工,忙著修仙,忙著過家家,這些事我顧不上,所以給你決策的權力,但是隻要皇帝想理政,分分鐘內閣變顧問。

    所以整個明朝,也就只有張居正一人算得上權臣。

    明武宗曾經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統領全國軍隊。其實,明朝的任何一位皇帝都是明朝軍隊的最高領導者。而且軍權和行政權是絕對分立的,雙方本來就互相掣肘,誰想做大都不行。而且,明朝還有一幫天天閒著沒事幹,專門雞蛋裡挑骨頭的言官,當皇帝的,內閣權臣稍微有什麼不對言官是開口就罵,而且這幫言官非常有氣節,不是說你威脅威脅我我就不罵你了,你越把刀架我脖子上,我罵得越狠。在這種狀態下,臣子想專權簡直比登天還難。

    至於那些個宦官,皇帝更是他們唯一的依靠,別看她們風光的時候作威作福,一但皇帝看不上他們了,瞬間就被打回原形。

    還有地方的藩王們更是可憐。可能老朱分封的第一代藩王還是有權有勢的。但是第一代是藩王,第二代就是個郡王,依次遞減,沒幾代就沒什麼權力了,後來藩王們成了一個又一個土財主,反到對地方財政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明朝的軍制是衛所制,各地衛所的兵轄於各地都司。然後又統屬於中央哦五軍都督府。但是他們只能掌兵,不能調兵。打仗的時候還是內閣商討打不打,怎麼打,然後指派誰誰誰帶著什麼衛所的兵去打。

  • 2 # 平陽侯

    很正常,時代在發展,無論是皇權還是中央集權,只可能越來越強。

    漢朝歷來是外戚宦官輪流專權,為什麼呢?因為世家大族權勢太大,外戚必須也強大,不然新皇帝靠什麼來壓制世家呢?但是等到皇帝真正掌權後,又要藉助宦官滅掉外戚。

    這一條是漢朝的鐵律,漢武帝牛逼一輩子,不服氣,把漢昭帝的媽都給殺了,親自指定了一堆輔政大臣。

    結果漢昭帝21歲病死,霍光專權一時,漢宣帝繼位時去拜老祖宗劉邦,看見霍光在他後面,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慘不慘?

    明朝沒有這些破事兒也正常,對外科舉制有力地打擊了世家大族的囂張氣焰,對內又有錦衣衛東廠等特務組織無孔不入。

  • 3 # 靜夜史

    這個設問簡直就是胡說八道!

    你確定說的是明代?

    明代的宦官專權不明顯?王振、劉瑾、王直、魏忠賢哪個不是呼風喚雨,禍亂朝綱?他們要真的是個木偶,王振還能毀掉明朝50多萬精銳大軍?

    明代的權臣專權不明顯?徐玠、高拱、張居正、哪個不是位極人臣,肆意弄權?他們唯一沒有具備的能力,就是廢立皇帝。

    地方割據不明顯?朱元璋死後朱棣的封地算地方割據不?如果算,朱元璋將26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明朝初期就有至少20個割據勢力。到明朝後期,鄭芝龍作為遠東第一大海盜,控制著東南沿海的福建等地,這不是割據勢力?至於少數民族裂土分疆的舉動真的非常多。

    明朝唯一沒有的是外戚專權。外戚專權在漢朝時期就頗為盛行。到了明朝,情況卻沒有再次重演。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靜Yes”認為有以下原因:

    1、封建專制集權物極必反。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隨即開始了大大闊斧的改革,應該說是很有效果的。

    在朱元璋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廢除了丞相。我們知道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也知道丞相上傳下達的作用。

    可怕的是,從此之後,所有公文都給了朱元璋,而朱元璋也充分發揮了勞模精神。但是後面的皇帝受不了啊,特別是朱棣,因此朱棣開始出現內閣,這個內閣在日後成為左右帝國的重要機構。

    由於內閣的膨脹,大量的權力被內閣奪走,皇帝手中的牌越來越少,最終不得不屈從於文官集團。

    我們知道外戚專權的前提是皇帝很小或很菜,適合當傀儡。最重要的是,皇帝手中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外戚透過皇權哺育最終膨脹。而在明朝,皇帝都快被架空了,外戚哪能得到皇權的營養呢?因此,明朝沒有外戚專權。

    2、重文輕武導致外戚喪失話語權

    這句話很好理解。明朝效仿宋朝,也推行重文輕武的體制,其結果就是明朝的軍事實力下滑嚴重。

    漢朝之所以出現外戚專權,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戚掌握了大量的兵權,俗話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有了兵權就有了在朝廷中呼風喚雨的資本。唐朝的宦官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神策軍。

    而到了明朝,武將地位這麼低,高貴的外戚真的可以統兵征戰嗎?答案是不能,因為這麼低的身份和高貴的外戚不相稱,因此外戚掌兵權的少之又少。沒有兵,就沒有威懾力,因此明朝的外戚比較憋屈。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4 # 手機使用者論道

    此言差矣,明朝的太監專權還少嗎?列舉幾個在當時都是名震一時,玩弄皇權於股掌之間,如劉瑾,馮寶,魏忠賢等等,更可恨的是王振,如果不是他把持朝政,何有土木堡兵敗,英總被俘,百萬大軍毀於一旦,使大明走向沒落。要說權臣,那更是數不勝數,前有李善長,胡維墉,中有嚴松,夏言高拱,後有張居正馬士英等等,哪個不是結黨營私,權傾朝野,顯赫一時,如果說這些權臣,太監當令時誰是皇帝,可能一般人說不清楚,可他們做的事情大家可能都略知一二。所以說明朝沒有太監參政,朝臣專權那真是無稽之談了

  • 5 # 龍支子

    與歷朝歷代相比,明朝沒有漢朝的外戚專權,沒有唐朝的藩鎮割據,權臣專權的機率也很小,唯一比較突出的是宦官勢力坐大,在明中期以後,多有專權現象,但也沒有像漢唐時期的那麼厲害,客觀地講,這與明朝的政治制度功不可沒。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後,在制度設計上可謂是耗盡了心思,經過他窮盡智慧與處處設防的精心設計,給大明王朝留下了一套嚴密得近乎密不透風的政治體系。

    A、完全杜絕了外戚專權。

    外戚專權在帝制時代層出不窮,其根源就在於後宮干政,漢武帝殺了年幼皇帝的生母,也無法避免外戚專權,因為後宮還有其他嬪妃,就是清朝時期也出現了孝莊、慈禧等後宮嬪妃專權的現象,應該說外戚專權在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有明一代此弊端則完全杜絕,原因就在於朱元璋在制度上的刻意防範。

    朱元璋在充分總結歷朝歷代的教訓後,對明朝後妃選拔制度作出規定,所有嬪妃必須是出身於民間的良家婦女,俗稱選秀女。這項看起來很簡單不過的措施,卻避免了后妃出身世家大族的政治勢力干預朝政,另一方面來自民間的后妃大都文化水平不高,背後又沒有政治力量做後盾,即便想專權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整個明朝歷史上,皇帝年幼,太后攝政的現象只有兩起,即明英宗和明神宗,兩位都是9歲繼位,但其生母出身都不高,明英宗生母為主簿女,明神宗生母為普通宮女,卻又恰巧遇上了很強勢的內閣大臣,明英宗時期有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三楊,明神宗時期有張居正,因此,後宮干政的餘地有限。

    B、軍隊建設層層設防,基本避免了割據勢力的出現。

    明朝的軍力配置借鑑了歷史上屯田的經驗,自京師達於郡縣,皆設立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各省的都指揮使司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劃片管理,都指揮使司下轄若干衛,每衛5600人,衛下又設一定數量的千戶所、百戶所等。

    兵員出自固定的軍戶,由國家提供土地,平時屯田,生活來源就出在屯田所得,不是上級發給軍餉,從而限制了軍官與兵士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軍隊的訓練一般由基層的衛、所軍官負責,遇到戰爭時由兵部總兵官統領出徵,所以,平時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如此以來,就形成了兵部、都督府、都指揮使司、衛、所等各管理機構都不能專斷兵權,沒有任何一方單獨力量可以控制軍隊,也就防範了軍人造反的可能性。

    由於明前期軍戶的地位較高,待遇也比普通農戶要好,軍隊的戰鬥力基本還可以保證,但到了中後期,軍戶不斷減少,軍戶的土地也大都集中到富戶手中,大量軍戶生活水平下降,開始不斷有軍戶逃跑,使軍隊戰鬥力越來越弱,到後來幾乎不能用了,所以才有戚繼光等將領開始另外招募兵員訓練的情況出現。

    C、內廷與外廷相互制約的管理機制,基本防範了任何一方力量單獨坐大的可能性。

    明朝內廷與外廷的機構設定基本對稱,比如外廷有內閣,內廷有司禮監,外廷有三法司,內廷有東廠、錦衣衛,外廷有派往地方的總督、巡撫,內廷也有派往地方的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這樣的制度安排,使內外廷相互制約的同時,還保證了皇帝的專斷權。所以,出現權臣的機率很小。

    除非皇權、內廷、外廷三權合一,才有機會造就權臣。明朝歷史上總共也就出現了兩位,一位是嘉靖朝的嚴嵩,另一位是萬曆朝的張居正。嚴嵩之所以權傾朝野,是因為嘉靖皇帝利用他要和龐大的文官集團對壘,其權勢完全來自於皇帝,並不能做到專權。而張居正是真正做到三權合一的權臣,由於萬曆皇帝年幼,太后攝政後基本上授予了其皇帝的權利,又與內廷的宦官馮保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應該是明朝時期名副其實做到權臣位置上的第一人,而其他的如徐階、高拱最多也就是比較強勢的大臣,算不上是權臣。

    即便是有了這樣的權利,張居正也很難做到為所欲為,雖然與內廷有很好的合作關係,但如果威脅到皇權,照樣會死的很難看,因為內廷完全依附於皇權生存,皇權動搖,也就威脅到了內廷宦官的切身利益,必然會誓死捍衛皇權。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宦官身上,有明一朝出現了很多權傾一時的宦官,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但其本身的權利完全來自皇帝,宦官所幹的很多壞事大都授權於皇帝,一旦失去皇帝的寵信,即刻利用另一方力量將其毀滅,所以,儘管這些宦官曾經囂張跋扈,但皇帝想滅掉也基本不太費事。

    所以,在整個明朝的歷史上,即便出現了張居正這樣的強勢政治家,以及劉瑾、魏忠賢等宦官,也距專權有不小的距離,根本做不到歷史上專權者動輒廢立皇帝,甚至殺害皇帝的事情。應該說,朱元璋在制度上的防範基本成功,也算沒白費心機。

  • 6 # 辰州觀海

    【1】

    在漢朝和唐朝,發生過外戚專權,發生過宦官掌權,甚至唐朝安史之亂後,軍閥割據成為主流情況。

    但是在明清兩朝,這種情況基本沒發生過——當然,南明和晚清,有過軍閥割據的情況。

    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因為,明朝開始,君主集權到了新的高峰。

    【2】

    外戚專權主要集中於兩漢。

    漢代時期,由於沒有科舉制度,因此,對於朝政的委任,皇帝能信得著的,也就是皇后家族。

    而這樣,一旦皇帝死了,很可能就導致沒人能有效控制太后家族,這樣,外戚專權就來了。

    而明朝的皇后,大多來自草根家庭,並且朝政是委任給透過科舉出身的人,這樣,外戚專權基本杜絕了。

    清朝的皇后大多來自蒙古,因此,也沒有條件專權。

    【3】

    再說宦官掌權。

    明朝以後,君主集中了幾乎所有的權力,相權也被徹底消滅,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別說宦官掌權了。

    其實東漢宦官掌權,是因為皇帝需要藉助宦官的勢力對付外戚,而唐代,則是因為宦官掌握了兵權。

    【4】

    因此,接下來說兵權。

    早在宋朝,宋朝皇帝為了防止唐末悲劇重演,於是制定了一系列壓制武將、防止武將割據的制度,這一點,明朝有效繼承。

    這也是明清兩朝沒有出現軍閥割據的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奶白茶技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