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良人一品
-
2 # 楷書13
歷史,要經過時間的沉澱後才可以評判一二。楷書所看重的,但願經得考驗。
陶行知,是上世紀人,若干理念卻至今仍感覺新鮮。其所言,不做作,不賣弄,接地氣。有專著,怎麼複述都失真,勸親去讀。
葉聖陶也是上世紀人,是作家,其教育理論卻很有見地,勝過現在大部所謂磚家。
-
3 # 微笑11908
毛主席就是偉大的教育家,教育,號召全華人民一條心,唱歌,聽話要聽毛主席的話,聽話要聽黨的話,………………!
友友們,誰能再找出弟=個英明神武的教育家!
-
4 # 湖湘學院
近代史上教育家很多,尤其放眼全國。且先縮小範圍,我們湖湘地區,古代、近代的著名教育家湖湘教育人士就有眾多,尤其是宋代以後,在湖南諸多書院、學校中湧現出大批著名的教育家。現舉古代、近代的幾個代表介紹。
古代周敦頤(1017-1073)北宋哲學家,道縣人。一生熱心教育事業,在江西、湖南等地方官任上,有多興學之舉,為官之暇還收徒授學。任郴縣縣令時“首修學校以教人”,此前即收二程(程頤、程顥)受學;在合州時,“士之從學者眾”;任永州通判時,常與“裡中人言,永、道間多親炙其教”;攝邵州事時,大興學校,並於政事之餘暇,“講學於郡之東山”。晚年在江西廬山蓮花峰下小溪邊建濂溪學堂,收徒講學,建立了濂溪學派。周敦頤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教育思想,主張“繼善成性”“易惡至中”的教育作用觀,認為教育能夠使人形成善良的品性和道德行為,能夠改造“惡”性,使之迴歸中正仁義狀態;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被教育者成為聖人,即“學為聖賢”,並由此要求學生以聖賢為榜樣,確立遠大理想和目標,努力使自己成才;教學的內容主要是儒學家《六經》及孔孟學說;學習的方法是思想結合,主靜無慾,一心專注於學問。他認為教師要發揮“發矇啟愚”的作用。
張栻(1133-1180)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親年時期,於其父張浚在長沙城書院講學。他使嶽麓書院從官學代表的學校轉變為一所獨立於官學之外的聞名全國的學術基地。張栻的教育思想非常豐富。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讀書是為了“儘性明理”;教育的內容是“無所不究”,大到三綱五常等社會人生根本大道,小到灑掃、應對、進退等具體的日常使用技藝,都應該學習和掌握;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為“學思並進,知行互發”。張栻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培訓“傳道濟民”的經世致用人才教育目的觀,成為湖湘文化中最寶貴的財富。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衡陽人。早年曾從事抗清活動,從33歲開始了長達40年的艱苦隱居生活。在生活條件極端艱難,還要受到清政府的監視和迫害的惡劣條件下,他一邊從事學術研究,一邊對“及門諸子”教學。36歲是在長寧山中授徒自給,37歲時遷居郴州興寧山中,借僧寺授徒,因學生增多又遷續夢庵(南嶽雙髻峰下),42歲時築敗葉廬,最後築湘西草堂。王夫之教授學生非常敬業,對於諸生的“請業問道”,往往是夜以繼日地講授,甚至在晚年因患病不能口授講課時,仍堅持“病中勉為作傳”,以“恆其教事”。他很注重把研究和教學結合。有時先做學術研究,然後以研究成果教育子弟;有時先口授,然後整理成書。王夫之給後人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教育思想。關於教育的作用,他提出“教育政末”,教育為治國之本,並強調教育對個體成長的作用,“後天之性,習成也”;關於教學,他提出“學思相資”“教必著行”的觀點;關於道德教育,他提出“循天下之公”“以正志為本”的道德教育觀;關於教師,他提出“恆其教事”“溫故知新”的教育觀。
羅典(1719-1808)清代著名的教育家。湘潭人。早年任職於朝廷,曾兩次主持河南鄉試,又擔任四川的學政官,後以侍母回籍,聘為嶽麓書院山長,歷任27年。羅典擔任四川學政時,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每次考試前,他都要召集學生講學,考試完之後,再次召集學生進行規勸和教育。外出時,聽到從村塾中傳來讀書聲,他都親往視察,並給予指導。羅典任嶽麓書院山長時,為培養更多的人才,他擴大書院招生人數。為了改善教學環境,他對嶽麓書院進行了改造建設,修建了嶽麓書院八景。羅典學識淵博,才高氣正,治學嚴謹。他非常注意學問與實踐的結合,主張經世致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他培養了一大批經世致用之才,其中以賀長齡、陶澍、歐陽厚均等尤為出眾。
王闓運(1833-1916)清末民初著名經學家、文學家、教育家。湘潭人。長期從事教育事業,曾任戶部尚書肅順家庭教師,後主講成都尊經書院、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南昌高等學堂。回湘後,在湘綺樓講學授徒。各主講書院學生加上家中私授的弟子達數千人,故有門生滿天下之譽。其弟子中亦不乏卓有成就者,如楊度、楊銳、劉光第、齊白石、夏壽田、寥平、宋育仁、張晃、楊莊等。王闓運治學非常嚴謹,他著書都自己親筆抄錄,直到晚年的應酬文字都不潦草。王闓運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的“老而劬學”的為學觀、“有教無類”的施教觀、“通經致用”的人才觀,對近代川湘兩省的學風變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近代王先謙(1842-1917)長沙人,在人們眼中,王先謙時頑固守舊的標誌。在湖南的維新運動中,他曾激烈抨擊新政和詆譭時務學堂。然而,這並不影響他作為晚清著名教育家的地位。王先謙對晚清湖南教育事業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1890年,他主講思賢講舍,後又設立書局,刊刻經、史、子、集各部書籍。1891年,改任城南書院山長。1894年,專任嶽麓書院山長,主講嶽麓書院10年之久。王先謙一貫反對空談,提倡實學,主張學以致用。受他的影響,他的弟子中出現了大批在古籍校勘、註釋和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國學大師。曾在維新運動中保守的王先謙在清末新政中轉而趨新,主張對書院課程進行改革,仿西學添設算學、方言、譯學。為了振興工業,他上呈《工藝學堂章程》,提出了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職業教育思想。嶽麓書院改為學堂後,王先謙居家著述,但仍關注教育。他主張大力發展小學教育,尤其是貧民小學教育。他向巡撫上《擬設簡易小學呈稿》,並捐贈白銀1.2萬餘兩,在長沙興辦簡易小學18所,為長沙小學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胡元倓(1872-1940)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湘潭人。1903年,胡元倓從日本師範學校留學回國,在長沙創立明德中學。此後,他擔任明德校長達38年之久,直至逝世。明德中學堂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私人募捐和官府津貼。一次,胡元倓到南京募款,當時風雪鎖江,天寒地凍,而錢又無著落,胡元倓竟急的幾欲投江。胡元倓等為募集辦學經費,到處作揖打拱,以至於被人戲稱為“胡九叫花”(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九)。胡元倓任校長期間,為學校,募得的經費全部用於擴建校舍以及添設圖書和教學裝置,使學校條件為當時全國中學之冠。但他本人卻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他一家人住在學校大門側的三間舊屋裡,書房中掛著“雖九死吾猶未悔”的橫批和“艱苦勖毅力,勤勉醫灰心”的對聯。
朱劍凡(1883-1932)近代著名教育家。寧鄉人。早年留學日本弘文學院學師範,歸國後投身女學教育。1905年,他在長沙私宅創辦一所女子學堂。為免遭清政府的查封,他將學校命名為周氏家塾。1907年,學校正式命名為周南女子學堂。隨著規模擴大,需要擴建校舍,朱劍凡將他的私宅花園全部捐出作為永久校址,並變賣了在寧鄉所有的家產,以擴建學校。他的夫人魏湘若也將陪嫁金銀首飾慷慨捐獻,作為辦學經費。朱劍凡為辦學,捐出的資產總值達11.7萬銀元。他毀家興學的壯舉,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投身於教育事業。朱劍凡創辦的周南女學是湖南第一所女子學校,對推動湖南女子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是湖南女子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楊昌濟(1871-1920)近代著名教育家。長沙人。年輕時便有志於教育,曾在家鄉教私塾多年。從1903年起,先後留學日本弘文學院、東京高等師範學校、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等學校,學校師範、教育、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學成後赴德國考察教育9個月。1913年回到長沙,先後任教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第四師範、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商業專科學校、第一聯合中學。1918年,應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學教授。在京期間,曾出席1918年7月舉行的華法教育會,並於胡元倓等人發起成立華法教育會湖南分會。楊昌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教育思想體系,他在深刻批判西方“教育不可能論”和“教育萬能論”的基礎上,充分肯定教育的社會功能。他提出教育必須以道德教育為中心,謀求學生在德、智、體方面的全面發展。認為教育重在發現於培養人才。要辦好教育,需挑選專心致志。久於其任的好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課程。他曾寫過一幅對聯:“強避桃園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抒發決心以教育人為天職,培養經國濟世棟樑的激越情懷。楊昌濟非常注重教育理論的研究,有《兒童偵探》《教育學講義及附錄》《記英國之教育形式》《餘歸國後對於教育之所感》《治學篇》《告學生》等論著。
徐特立(1877-1968) 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長沙人。1895年開始擔任塾師,1905年在寧鄉速成師範學成後,在長沙縣創辦黎江高等小學堂。1906年,到長沙協助朱劍凡創辦周南女校。1910年,擔任周南女校的校長,創辦《教育週刊》作為周南教育改革的指導。該刊很受師生歡迎,被譽為湖南教育刊物的先鋒。辛亥革命後,先在長沙縣第一高等小學任校長,接著有創辦縣立師範學校和五美高階小學。1913年,在第一師範擔任教育學、各科教授法和修身等課程教員,併兼任教育實習主任。1913年, 43歲是赴法國勤工儉學,併到比利時、德國進行了教育考察。1924年回國後,創辦女子師範學校。由於徐特立的苦心經營,三校辦學均卓有成就,徐特立也因此被教育界譽為“長沙王”,被毛澤東成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符定一(1877-1958)著名文學家。衡山人。京師大學堂英語專業畢業。曾任教資政院秘書、順天高等學堂教習。辛亥革命後回湘從事教育工作,先後任嶽麓書院山長、湖南省全省高等中學堂校長、湖南省公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校長、湖南教育會會長。1912年,創辦了湖南省全省高等中學堂(長沙市一中前身)。符定一注重外語教學,認為要造就科學人才,就要廣泛吸收西方文化,必須有紮實的外語基礎,因此,學校開設英、德、法3個語種。他強調招生的公平性,最擔心有“關係生”,因此親子複審錄取的考卷。他就是在複審毛澤東的試卷時發現其卓異才能的。1926年後,歷任北洋政府財政部次長、鹽務署署長、稽核總所總辦,不久辭職。抗日張中爆發後,曾一度回鄉隱,在長沙籌資創辦衡湘中學。後又在衡山老家捐款建符氏競存小學,並資助湘人學子出國留學。1946年6月去延安。新中國成立後,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一任館長。
曾寶蓀(1893-1974),曾國藩的曾孫女,教育家。雙峰縣人。早年赴英國留學,1916年獲理科學士學位,後又讀了一年師範。她立下回國興學的誓願。回國後,回絕在杭州、上海任教和辦學的邀請,毅然回鄉辦女學。1918年在長沙創辦藝芳女中。開學時,學生僅8人,此後,規模日趨擴大,至1928年辦成六年一貫制的完全女中。每個班級嚴格限制人數30人。從1918年到1949年,共培養了1000多名學生。藝芳女中開門辦學,從不叫學生讀死書;狠抓德育,極其重視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它是湖南教育界一所頗負盛名的女子學校因辦學質量高,名聞全國。
回覆列表
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湧現出一批忠心愛主且熱愛祖國的教育家,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殫精竭慮,將中國的教育水平推向一個個新的高度。
1、醫學教育家顏福慶
2、積極實踐“教育救國”理念的劉湛恩
3、探索愛國之路的典範——容閎
4、投身於“教育救國”家黃溥
5、被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陽初
6、“中國奧運第一人”、“南開之父”張伯苓
7、中國第一位大學女校長吳貽芳
8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