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司馬砸光
-
2 # 漁耕樵讀
我只談談個人看法,首先我不反對簡化漢字,但是我反對如此粗暴的簡化漢字。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就詳細描述過中國簡化漢字和日本簡化漢字的對比。我們的方式簡直粗暴的令人髮指。
日本對漢字進行了徹底的清查,篩選出常用漢字進行簡化,而中國沒有做相應工作。這導致了一些幾乎不怎麼用的漢字被簡化,但是常用漢字卻未被簡化。如:“餐、藏、翻、臀、蠢、罐、警”等常用漢字,然而一些非常用的卻被簡化:“糶(糶)、癤(癤)、籩(籩)、颸(颸)”。
日本簡化漢字遵循類推原則,而中國相對特別隨意。日本釋出了簡化漢字標準,而中國卻使用約定俗成的方式。甚至發動農民造字,多麼偉大的想法啊。這就造成了很多字結構混亂。如:“溝、構、購,被簡化成了溝、構、購;講,卻被簡化成了講;媾、篝等字,卻又完全不簡化。”
中國簡化漢字只管方便,忽略系統的完整性。即造成了文化的缺失,更容易造成歧義。就因為那誰說:“漢字數量必須大大減縮,一個字可以代替好幾個字。”
這樣就造成指代魚米之鄉的“蘇”州和“甦”醒都簡化成了“蘇”。臉麵和麵粉都簡化成了“面”。如果你僅僅覺得這些文化缺失沒什麼,那造成歧義就不可原諒了。
就像水滸傳裡:“薛霸起來燒了麵湯,安排打火做飯吃”。你讓現代人看還以為他要煮麵呢,其實人家只是燒洗臉水。
再如,適和適,在古代不但是兩個不同意思的字,連讀音也不一樣。“適”讀kuo,是疾速的意思,“適”讀shi,是到哪裡去的意思。很多古人的名字就傻傻分不清了如:“李適、高適、沈適、趙汝適”。這就要命了,很多古人要強行改名如《夢溪筆談》的作者沈適改成了:“沈括”。既然“摘”不用簡化為何要簡化“適”呢?
我們現行的這套簡體字,簡直是漢字簡化史上最失敗,最粗暴的一次。
-
3 # 東風別業
謝邀,簡化字不是現在才有,在古代就有。官方非官方。正式非正式的區別。本人意見,漢字總的來說不能再簡化了。再簡化,就是英文字母了。反過來,贊成字典保留繁體字,簡繁對照,但反對繁體字取代簡體字地位。簡體便於認識記憶和書寫,方便使用。恢復繁體字為官方正式很不明智!
-
4 # 榮昌177543618
字是交流的工具,簡體字是有教無類的具體體現,是順時代需要而生,數十年來已展示了它的實用與魅力。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大千世界魚龍混雜,那些自以為高人一等,智商一流的人,嚼文嚼字,自以風騷,在整個社會必竟是少之又少,不必為奇,也不必為念,簡體字是不會淹沒的。
-
5 # 小慄科技
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已經深入人心,經過了數十年來的考驗,完全符合我們的書寫方式,極大的提高了我們的書寫效率和漢字的辨識度,完全沒有必要去恢復繁體字。
由於繁體字的寫法複雜,各地有各地的寫法,這種繁體字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漢字的流通,造成了本地人只認識本地字的尷尬局面。由於這個原因,魯迅等人曾經提出要廢除漢字,可見當時的繁體字是多麼的不得人心。
提出要恢復繁體字的無非就是一些跳樑小醜,在賣弄自己的可能僅有的書法水平,繁體字是寫出來是好看,但是極其不利於漢字的發展和流通,嚴重的浪費了書寫的時間。
簡體字是時代的潮流,是發展的必然產物,由於簡體字容易書寫,便於記憶,普及簡體字以後,各地的文盲數量急劇減少,極大的提高了華人文化水平。
簡體字將會順應時代潮流,經久不衰!
-
6 # 洞悉85254359
我識字本不多,不敢妄談,也許各有好處吧。減就省事?但我也有兩個觸動敏感神精的兩個字,一個是"進"是從禁書中要求他們改字時見到的。說繁體"進"是越來越好,而簡體則是到井中了。還有一個"愛",那是我小時侯看《林海雪原》一書中,小白鴿教高波寫字,高波把″愛"寫成″受"了,小白鴿說高波,愛的有心哇,沒心拿什麼愛。大概其地說,漢字文化內函很深。不是減單省事所函蓋的吧!
-
7 # david151124200
我覺得簡體用了這麼多年應該根據使用情況作一些修證,象你文中提到簡化得比較粗暴的可以進行修改。但這些年無作為就很不好。
-
8 # 鴻鵠迎罡
對於把簡體字恢復為繁體字,我不反對也不支援。如果一分為二地看待這個問題,簡化字和繁體字各有優勢。
文字是傳播思想、情感和文化的有效工具,簡化字筆畫簡潔,書寫簡單,容易辨認,排版、印刷、出版都很便捷,具有非常突出的傳播優勢。
而繁體字筆畫複雜,既不好辨識也不容易書寫,對普通人來說,繁體字如同外語,讀、寫都很困難,傳播起來也沒什麼優勢,只能在小圈子裡流傳。對文字工作者來說,校對繁體字時,工作強度也很大。
但從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來講,推行繁體字的意義重大。繁體字的發展過程,十分清晰地展現了漢字的演化過程和完善過程,每個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十分突出,它是先賢智慧結晶的集中體現。
從繁體字溯本追源,一直可以追蹤到倉頡造字時的理念和想法。倉頡最初以形造字,畫出動物形體,比如,“鳥”字。
從最開始描繪“鳥”的形狀開始,到逐漸變圓筆為方筆,再簡化筆畫和結構,一直到變得書寫容易,經歷了漫長過程,是一代代學者共同努力的結果。中間若少了任何一環,都是一種文化的斷裂。
再一個,漢字的演化跟書法同步進行,深入瞭解繁體字的演化過程就是有效認識和學習書法的過程。想更好學習書法,必須對漢字的發展有一個全面瞭解。
書法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逐漸過渡,字型結構和運筆越來越簡潔,是實用性向藝術性遞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凸顯出來的意義同樣不可抹殺。
在這個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有些不常用的漢字沒有被簡化,或者說沒有找到簡化的字型,就一直停留在了繁體字階段,意思一直沒變。有的漢字由於分化成多種意思,每一種意思又有不同指示和解釋,因此,也轉化成了不同的繁體字。
比如,“發”的繁體字,有兩種寫法。
第一種“發”,念平聲,做動詞用,如發展,發揚,發財等。第二種寫法“髮”,指頭髮、毛髮,念去聲,做名詞用,
簡化字是一個“發”字,屬於同音假借,但繁體字是兩個字,並且,指代的意思和性質完全不一樣。如果用繁體字,可以對意思一目瞭然,簡化字就沒有這個好處。
-
9 # 葉靜湖
漢字有一個逐步簡化的歷史過程。歷史上出現了幾次反覆,明朝的時候“俗書”(簡體字的前身)就已經很流行了。清朝又出現了反覆,很多繁體字是清朝的時候恢復的。民國時期也推行過簡體字,只是遭到的反對聲音太大,沒有能夠推進開。 新中國成立以後對漢字進行了大幅度的簡化,這對減少文盲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對科技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漢字的簡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大進步,是無庸置疑的。
凡事有利必有弊,漢字的簡化也帶來一些弊端。古書比較難普及,有些古書看懂的人少。有一定的弊端是漢字的簡化多次出現反覆,直到當今還有人希望恢復繁體字的主要原因。
有人說漢字簡化隔斷了中國歷史,這就是危言聳聽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存在於我們的史書中,儒道佛釋的傳承中,存在於古代詩詞裡,存在於成語裡,存在於風俗習慣裡,存在於幾千年的口傳心授裡。況且還有大量的經典著作已經翻譯成用簡化字的現代漢語。所以根本不存在文化斷層的問題。
權衡利弊,使用簡化字利遠大於弊。不能開歷史倒車。
-
10 # 喜喜羊羊喜喜人
因為中國要完全統一!統一後文字當務之急首先就要統一!簡體字本身就是由繁體字演變而來的,恢復原來華人原來習慣的文字,大陸內強勢的華人群體,應該有偉大的胸襟和遠見哦!
-
11 # 直指見性
現在有許多高學歷的繁體字文盲。現在國際交流日益增多,港澳臺、海外許多華人都在用繁體字。難道沒有一點對繁體字文化的需求?如果只是說安居樂業的平民百姓是沒有錯,但像考上香港大學的內地學生不懂繁體字,還得重新學,豈不讓人笑話?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由得心裡“陰暗”一下,這些口口聲聲說要恢復繁體字的人,恐怕不要說寫繁體字,估計連全認識都比較困難吧?再說嚴重一些,隨著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日常普及,這些人也會提筆忘字,恐怕連簡體字都寫不全了!何況繁體字?
依我看,提恢復繁體字的人,要麼是吃飽撐的閒的,要麼是裝有文化,或者是想製造話題刷存在感,更甚者還停留在以往對臺灣、香港嚮往膜拜的舊夢中不願意醒來。除了這些,還能有什麼原因呢?我實在再找不到其他。
不是說繁體字不好,雖然個人也認為繁體字無論從美觀程度還是本意傳達來說都有其優勢,但是,從繁體字到簡化字的推廣普及又豈是一朝一夕之功,來之不易的建設成就為何又要再開倒車?
再者,在如今世界文化交流日趨緊密、中國文明又漸次走向國際之時,我們又有什麼理由透過恢復繁體字而人為給外國友人制造學習中文漢字的難度呢?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嗎?
恢復繁體字的事情,還是想想就算了,不務實、不科學,更不合時宜。效率、效率、效率!你覺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