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莊楚狂
-
2 #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歷史不容假設,但是筆者覺得即便英國遠征軍被全殲,英國也一定不會投降。
關於敦刻爾克大撤退,絕對是二戰歷史畫卷中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英國在山窮水盡之際奇蹟般的將絕大部分兵力撤回國內,為之後的反攻保留了火種,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蹟。
根據當時的各種情況,即便撤退失敗、遠征軍被圍殲,英國也不會投降,原因如下:
1、在政治上,丘吉爾領導的政府不會選擇與德國媾和。丘吉爾能取代張伯倫上臺,就是因為其堅決抵抗的原則,那時候的英國社會團結一致對抗德國,如果遠征軍被圍殲更會使得英國同仇敵愾。根據李德▪哈特的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說法,當時希特勒在英國遠征軍即將覆滅之際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使得英國得以獲得寶貴的時間組織撤退,原因之一就是希特勒希望給英國一個臺階進行媾和,如果遠征軍被消滅,憤怒的民意絕對不會有任何談判的空間。
2、即便遠征軍被全殲,對英國也算不上是釜底抽薪的打擊,不會傷其元氣。敦刻爾克大撤退總共撤出約40萬英法軍隊,雖然算是一個重兵集團,但是英國當時在中東、遠東還要百萬餘軍隊。而且撤回的40萬部隊重灌備全部損失,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戰鬥力。
3、當時英國抵抗德國的主要力量尚在,雖然陸軍遭受重大打擊,但是空軍基本保持完好,規模龐大的海軍更是對德國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最重要的是---英吉利海峽永遠都在。即便英國本土沒有一槍一炮,只要英國的制空權和制海權還在,德國拿英國一點辦法都沒有。
正是因為在制空權爭奪中失敗,希特勒才取消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所以為英國抵抗德國立下頭功的是英國空軍。所以丘吉爾才說,人類戰爭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從這麼少的人那裡得到這麼多!說的就是英勇的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
4、當時的國際環境對英國有力。當時美國雖然沒有參戰,但是根據《租借法案》實際上已經倒向英國一邊,為英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戰爭物資,實際上成為英國的大後方。而且英國當時的殖民地、自治領眾多,戰略上回旋的餘地很大。根據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裡的描述,當時英國甚至打算一旦被德國入侵,就去加拿大建立流亡政府,繼續抵抗。
英國敗退歐洲大陸後,美國迅速通過了《租借法案》,事實上結束了孤立主義。
綜上,即便沒有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也絕不會投降,法西斯也終會走向滅亡。同樣的道理,即便日本不偷襲珍珠港,其覆滅的命運還是不可避免。
-
3 # 四川達州人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曆時九天,實際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總共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撤退中,英法聯軍4萬餘人被俘,2.8萬餘人陣亡。撤退的9萬法軍幾乎都參加了自由法國運動。英軍21.5萬則成為下階段守備英國的主力。
事實上,如果33.8萬聯軍未能撤退而為德軍殲滅,則英國陸地後期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處於真空狀態,但也僅僅限制於地面,畢竟英國在二戰中起到最大作用的是海軍而非陸軍。而且英國也將很快從加拿大澳洲印度等地抽調軍隊來彌補陸軍的空缺。
當然,如果敦刻爾克大撤退失敗,丘吉爾內閣的命運該如何?
哪怕1940年5月13日英國下議院剛剛以381票對0票支援丘吉爾內閣。
這樣的慘敗,誰該來負責?
可以坦率地說,英國下議院不會放棄對丘吉爾內閣的支援。
畢竟歐洲戰場失敗的責任怎麼也輪不到剛剛上臺24天的丘吉爾內閣來承擔。
前英國首相(1937.5-1940.5)張伯倫:
-
4 # 文章醫生
假設敦刻爾克大撤退失敗,只能延長戰爭的時間,不可能改變戰爭的最終結局 : 正義最終將戰勝邪惡。如果撤退失敗,英國不會投降,因為英國不是孤軍奮戰,在英國的後面有全世界人民的支援。
-
5 # 寰球視野新觀
英國不會投降,英國在法國戰敗之後就已經開始進行全面的準備,隨時抗擊德國的侵略。即使敦刻爾克地區的數十萬英軍全軍覆滅,英國也必須抵抗下去。
德國擊敗發功之後開始了“海獅行動”,準備全面入侵英國,接連不斷對英國實施轟炸,尤其是英國的空軍基地和海軍船塢。
德國的陸軍實力在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空軍實力同樣強大,但是海軍實力實在尷尬,在歐洲國家也很難排在前幾位,與英國根本沒法比。
法國投降德國時,還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法國投降了,德國準備接受法國海軍的軍艦,但是英國擔心德國利用法國軍艦進攻自己,於是二話不說向之前的盟友法國艦隊發功進攻。
德國進攻英國的第一個坎就是英吉利海峽,德國的目標是取得制空權,德軍對英國本土進行全面的進攻,在整個不列顛之戰中,德國空軍共出動飛機4.6萬多架次,向英國投下了7萬多噸炸彈,損失飛機約1500餘架。英國空軍損失飛機915架,被炸死炸傷居民約8.6萬餘人,100多萬棟建築物遭到破壞,許多城市被摧毀。
英國空軍頑強抵抗,德國有1500架飛機被擊落,飛行員損失慘重,如果沒有空軍和海軍的保護,德國的登陸部隊將會付出慘重代價,軍艦能不能靠近英國本土都不好說。
即使敦刻爾克英國沒有撤回30萬大軍,英國仍有能力阻擋德軍的進攻。而且撤回的這三十萬人根本就已經沒多少戰鬥力了,在敦刻爾克,負責阻擊德軍的是法軍,英華人只顧逃跑,把幾乎所有的武器裝備全都留在敦刻爾克。
-
6 # 清水空流
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是一場勝利大逃亡,必須要說明的是,希特勒在敦刻爾克的戰略措施,讓古德里安停止進攻絕對是希特勒最大的軍事錯誤,但也要指出的是,如果希特勒殲滅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的英法聯軍,英國的投降的可能性不大。以丘吉爾的性格一定會血戰到底。
實事求是地說,敦刻爾克撤退的實際意義其實有限。只不過是儲存了一批有實戰經驗計程車兵。敦刻爾克對於德國只是一次戰術失敗,但最終的影響是巨大的,但當時根本沒有任何體現。與後面的倫敦空戰的巨大戰略勝利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對於英國而言畢竟儲存了三十萬有戰鬥力士兵,保住了陸軍骨幹力量,但也只能算是全面潰敗中的一個的慰藉而已,如果沒有後來美國、蘇聯加入以及物質資源的介入,敦刻爾克撤退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西歐的光復只是迷夢而已。中國有句老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話雖如此,但德國的這把火實在是太大了。僅憑英國或者說敦刻爾克軍隊留下的“青山”實在是算不得什麼。青山都得燒沒了,英國在二戰中也就是僅僅保住自己的本土三島,而且最後已經是滿目瘡痍了,如果不是希特勒錯誤地入侵蘇聯,和美國參戰,敦刻爾克撤退的勝利實在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希特勒的戰略失誤。這些逃回本土的官兵最終也只能是困死在英倫三島。
敦刻爾克撤退的勝利首先是政治意義。丘吉爾回憶錄寫道:敦刻爾克是一個“意料之外的勝利”,能撤出五萬人他就“非常高興了”如果沒有敦刻爾克撤退。“我們只能依仗童子軍來保護不列顛了”。而沒有任何實際軍事意義,他主要是堅定了民眾的抗戰的信心,而當時信心比什麼都重要,即便敦刻爾克的軍隊被全殲,就軍事和戰略意義也不大,因為英國還有本土。有完整的、實力碾壓德國的艦隊。有幾乎和德國不相上下的空軍。站在現在的角度來說,敦刻爾克的歷史意義和軍事意義都是被過度的強調和吹捧。當然,以當時各方面所能掌握的資訊和德國的實力對比的話來評判,敦刻爾克撤退的意義當然是大大的,尤其是宣傳意義和政治意義。其他任何實際意義也沒有。對於英國來說,敦刻爾克撤退就兩件事,一是我們被打敗了。二:我們儲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對於民眾的交代就是,政府會竭盡全力,不放棄每一個人 。對於鼓舞士氣其實有很大的意義。
決定二戰成敗的是美國強大經濟實力和蘇聯的百萬雄兵。,英國在二戰中已經是次要角色,不是決定性力量。英國為了強調自己在二戰中的作用,無限度地擴大了敦刻爾克撤退的作用和實際意義,丘吉爾寫回憶錄,把二戰的貢獻拉到自己頭上,把失敗的的鍋甩到隊友頭上。這就是所謂的大英帝國的體面和傳統。把好處留給之,損人不吉利是英國紳士風度的最好體現,法華人在敦刻爾克,美華人在阿登,華人在緬甸。都被這幫英華人坑過,實在是丟人的很。
-
7 # 渝採風
不會,即使“海獅計劃”順利進行,英國被德國佔領,英國政府還是會和法國一樣,流亡國外。法國投降後有了“自由法國”,所以即使英國投降,同樣會有“自由英國”出現。
-
8 # 圓窗觀點
當然不會投降!
到45年5月戰爭結束時,英軍一共有570萬,由戰爭初期的屢戰屢敗,成功轉型成越打越強的陣容,大英帝國當時的綜合實力,不容小覷。
英國政府戰鬥到底的決心,不僅來自其自身實力,也有長期以來的歷史積累。在當年橫掃歐洲的拿破崙面前,英華人都不認慫,這次輪到了希特勒,英華人自然也不會輕易言敗。
在敦刻爾克撤回的30萬軍隊,是當時英國陸軍的主力,這些軍隊是丟棄了全部裝備後,兩手空空回到英國的,弄得英國一時是武器奇缺,在東批西湊以後,才保證了蒙哥馬利手下的一個師齊裝滿員,而其他師團只是滿員,沒法齊裝。就在這樣狼狽的時刻,英華人也沒打算投降。
不投降就算了,英華人就連海外的殖民地,也沒打算放棄,雖然沒過幾天,新加坡就被日本人攻陷,十多萬英軍成為俘虜,但是英華人還是不妥協,看到北非戰場的形勢不妙以後,居然在本土派出原本就虛弱的陸軍,去支援北非戰場。
其實英華人還是狡猾狡猾的,早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前,英華人就已經判斷出法軍必敗,於是開始雪藏自己的空軍主力,另外又早早派人跑到美國,請求美軍派出志願軍參戰,提早籌備好在英倫三島上空的英德空中大決戰。後面英國空軍的勝利,就是這樣一個前後綜合的結果。
當丘吉爾和羅斯福通電話時,羅斯福問:還頂得住嗎?丘吉爾回答:大英帝國會挺過去的,哎,給點飛機和軍艦唄。
-
9 # 紅色手電筒
不會的,當時的英國已經是決心和德國打到底,在敦克爾克如果損失了20萬英軍,對於英軍來說,的確不少,但是也沒有說是國內就沒人了。英國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在海外殖民地還有眾多的駐軍,不過殖民地駐軍的質量一般,但是英聯邦裡邊也有戰鬥力極強的,比如澳洲和紐西蘭軍隊都是非常強悍的軍隊。
丘吉爾在英國議會中的那個著名的演講,就是我們要在各種地方作戰的演講,已經表明了英國要不惜一切代價打到底,因為丘吉爾明白,如果說日本是要亞太的話,那麼德國是要整個世界,而這是英國無法接受。為了戰勝納粹德國,英國一方面要動員自己的所有力量,另一方面要把美國拖入戰爭。
英國對於戰勝德國的策略,實際上一開始是想重複一戰的策略,在歐洲大陸上拖住德國,然後英國海軍對於德國進行海上封鎖,但是戰爭的程序大大出乎英國的意料,法國沒有頂住德軍的閃擊戰,一個月就投降了,憑藉著英吉利海峽和強大的皇家海軍,英國本土暫時沒有威脅,但是英國獨立作戰的壓力太大了,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前,英國是非常困難的,英國已經做好了準備在本土抵抗德軍的準備,連各地的指路牌都被摘掉了。
而蘇德戰爭爆發後,明顯的對德作戰的主要壓力由蘇聯承擔了,於是丘吉爾又發表了和蘇聯在同一戰壕的演講,這個時候英國才真正的避免了本土被德國入侵的危險。
回覆列表
我認為英國用不著投降。
這支部隊死光了。也不影響英國本土的防衛。僅僅影響的是日後的反攻!
阿道夫希特勒要進攻英國,首先就要打倒英國的海軍與空軍。
沒有海權,希特勒是遊不過英吉利海峽的。
哪怕不列顛島上只有一群民兵充作陸軍。
當時,英國掌權的已經是丘吉爾。
也許大家不知道。丘吉爾擁有二戰交戰國領導人中最大權力,絕對的獨裁權!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權力比起他來小多了。
他在戰時狀態下可以支配英國所有人的生命與財產。無需任何理由。國王除外。
當然,它也犯過不少錯誤,得罪了不少人。
如果在沒有戰勝德國的情況下戰時狀態解除了。
等待它的是事後清算。
所以,妥協萬萬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