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神富
-
2 # 歷史哨聲
印巴分治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同意英國給出的統一國家方案而導致 英國並不想進行印巴分治
1947年英國給出的最初印度獨立方案是:
印度教教徒較多地區組成印度斯坦、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地區組成巴基斯坦、同時保留各藩王國,建立由印度斯坦、巴基斯坦、藩王國組成的獨立建國的印度聯邦。
這是一個在形式上繼續保持統一印度國家、但又能讓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保持自治的方案。
但印度和巴基斯坦人都不同意這個方案。於是末代印度總督乾脆實行印巴分治方案,讓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獨立建國——這下你們都滿意了吧!
印巴分治,紅色箭頭代表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的遷出,綠色箭頭代表伊斯蘭教徒的遷出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不同意英國的印度聯邦獨立建國方案大致來說有兩個原因:
1、伊斯蘭教的莫臥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滅亡後,穆斯林需要建立一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國家作為依歸。
1858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莫臥兒帝國滅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滅亡,土耳其建立世俗政權土耳其共和國。
奧斯曼帝國滅亡後,伊斯蘭世界不再有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於是印度的穆斯林開始覺得有必要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權。
1906年全印穆斯林聯盟建立。1930年阿拉瑪-伊克巴勒在全印穆斯林聯盟中提出在印度建立穆斯林國家。
1940年,真納在全印穆斯林聯盟上強烈主張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離,鼓吹二民族論。
2、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就是否建立政教合一的印度存在根本價值觀分歧。
伊斯蘭教徒想要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印度;印度教教徒想要建立政教分離的世俗主義印度。
蒙巴頓總督(左)和甘地(中)
總結印巴分治,是統一印度內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教徒矛盾衝突的結果,並非英國有意挑撥。就英國而言,一個統一的印度聯邦,比印巴分治更能接受。
至於印巴陷入衝突,英國的心情,只能是——無可奈何!
-
3 # 北玄武
2019年3月3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給巴基斯坦總理伊姆拉·汗通電話,首先對巴基斯坦降低身段,主動放人的行為讚賞有加,但同時強調巴基斯坦一定要打擊自己境內的恐怖組織,認為這才是本次印巴衝突的根源。
本次印巴衝突的根源是恐怖主義,說的也沒錯,不過她是不是忘了1947年的印巴分治才是造成印巴長期互相對立仇視的根源?
印巴之前同為英屬印度,而這英屬印度是英國失去美洲十三塊殖民地後“CROWN上最璀璨的明珠”,現在依舊同為英聯邦成員國,雖然英國對印巴沒啥實際影響力,但是怎麼說心裡還是有些放不下,而且英國不現身一下,怎麼能顯示英聯邦的存在?
其實在2月14日印度警察遭遇恐怖襲擊之後英國政府官員就開始與印巴政府官員會談,只不過沒啥實際作用,印度該強硬還強硬,根本不把這前宗主國放在眼裡。不然也不會揚言印度河建大壩攔住到巴基斯坦的水,不然也不會出動飛機越線打擊恐怖主義,不然也不會巴基斯坦放人後依舊不依不饒。
英國是想管一管,但是真管不了,還是歇了吧。
-
4 # 兵器世界
英國的心情其實非常糟糕,原本印巴分治是為了實現撤軍後仍能控制南亞大陸的野心,但最終結果卻是為他人做了嫁衣。今天的大英帝國對南亞大陸沒有絲毫影響力,換一句英國大臣威廉姆森的話來說就是,“二戰之後英國的勢力已經退回到蘇伊士運河以西地區,他們對印度洋和亞太沒有絲毫影響力”。
1947年8月開始,南亞大陸開始經歷分散和重組的痛苦經歷,在這個過程中英國未必故意使壞,蒙巴頓勳爵提出按照宗教劃分印度和巴基斯坦領土的策略,即便是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非常公平的。下圖顯示了南亞大陸的宗教分佈,參照今天的印巴邊境可知,基本遵照了蒙巴頓勳爵的原始初衷,只有一個問題蒙巴頓沒有料到,那就是印度的野心。(南亞曾經包括阿富汗,上圖是宗教分佈圖)
印度不做三流國家,這是該國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的名言,因此印度國大黨上臺組建政府後第一件事就是儘可能統一南亞大陸,對蒙巴頓原本規定土邦可以自由決定加入巴基斯坦或者印度一方,也可以選擇獨立建國的要求根本不屑一顧。尼赫魯和當時的巴基斯坦總理真納都是簡單直接的吞併近在咫尺的土邦。很多人覺得巴基斯坦在分土地的時候吃虧了,那是你不明白所謂的南亞英國勢力還包括了阿富汗,只不過有蘇聯的暗中使壞,巴基斯坦不可能將其納入麾下罷了,其實分給穆斯林的土地不少了。(巴基斯坦確實很小,但也是它自己導致的)
印度野心不小,它不僅吞併了獨立的錫金,還吞併了海得拉巴和朱納加德兩個想要加入巴基斯坦的土邦,甚至瘋狂的逼迫南亞580多個土邦的絕大多數併入印度。其中人口過千萬、擁有10萬軍隊的海得拉巴與印度國大黨的對抗最為激烈,這個富可敵國且與英國私交甚好的土邦,被國大黨領袖帕特爾無情摧毀;同樣不服從的還有印度大陸最南端的特拉凡科爾邦,該邦富可敵國且獨立意識極強,真納為了削弱印度也支援各邦自主獨立的選擇,但是特拉凡科爾首腦被有意刺殺,該邦群龍無首隻能不情願的聽命於印度制憲會議。(南亞土邦分佈圖,注意其中幾個最大的)
如果不是斯里蘭卡漂在海上,而印度建國初期又沒有海軍的話,這個島國也不可能獨立於印度之外,正是這種一統南亞的野心讓英國分治南亞的策略流產了。如今的印度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人口13億人卻由100多個民族構成,而主體的印度斯坦族只佔有了30%的份額,南部的黑人、東部的黃人和西北部的白人膚色分明,如此雜亂複雜的印度都是當初國大黨的野心孕育的,也是這種野心徹底打亂了蒙巴頓將南亞粉碎的構想。(南亞地區各民族分佈圖)
而最終順利加入巴基斯坦的只有大約4個土邦而已!王公是伊斯蘭教徒、80%以上的人民是印度教徒的海得拉巴和朱納加德加入印度,巴鐵可以認命,但按照這個邏輯王公屬於印度教徒、廣大人民屬於伊斯蘭教徒的克什米爾就必須是巴基斯坦的,因此巴鐵以年軍費不足90億美元的的弱小身軀與年軍費500多億美元的印度死磕到今天,其實就是心裡不服氣,對印度不講道理、貪得無厭的區域霸權野心不滿。看到南亞大陸戰亂不斷英國內心真的好嗎?(印巴衝突英國沒一點好處)
恐怕未必,印巴衝突讓美國、法國、以色列和俄羅斯的軍火商一次又一次發財,卻惟獨大英帝國的軍火無法開啟這裡的市場。例如,法國的陣風賣到印度賺了78億歐元、美國的蝰蛇直升機、地獄火導彈和F-16賣到巴基斯坦賺了幾十個億,就連以色列也能向印度出口巴拉克防空導彈和蘇30MKI的航電裝置。而除了二戰時期英國造的的恩菲爾德步槍之外,南亞幾乎找不到英國的產品,自己搞得印巴分治讓別人賺了大錢,英華人的內心怎麼能好受呢?
-
5 # 李牧
心情這東西很複雜。從國家的角度,應該是沒啥心情的。瞧瞧英國脫歐這個爛攤子現狀,英國禍害起英國來,簡直是有刻骨仇恨,英華人自己都看不懂。
如果談英華人的心情,我只能分成幾塊。
第一塊,我接觸的普通百姓,英華人,這叫樸實厚道。2004年,在加拿大一個冷凍食品廠打臨時工,真是臨時工,按天拿錢。一老大爺和我聊天:你哪兒來滴?我中國來滴,來倆月了。您那?我英格蘭來滴,來20年了……雖然說現在的食品工業機械化程度高,有些活兒還是需要人幹,搬搬抬抬的。我曾經有個工作日重活輕活沒掉換,全是出硬力氣,每箱4公斤的凍雞翅,每14箱碼一層,每14層碼一垛,一共碼了7垛,一天下來,搬了5400多公斤。
第二塊,英國的政治家,如同太多的歐美政治家,對亞非拉充滿了我迄今不可理解的優越感。莫名其妙。如果說出於文明的先行、政治理念的進步,有一定心理優越感,可以理解。可印巴的血火恩仇,如假包換與英國政府的胡來有關,製造了分立方案的蒙巴頓勳爵自己,當時就聰明的預言的預言,分成東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兩塊不是個事兒,20年內東巴基斯坦就會獨立。歷史的發展,還真的證明他的聰明。
蒙巴頓做為末代英國駐印總督,返回英國接受了極高的禮遇,首相親自接機,狂贊蒙巴頓在印度的出色工作。在他們身後,南亞大陸已經屍山血海,分立當年就互相殺了上百萬。印度人滅巴基斯坦人一村子老弱婦孺,巴基斯坦人殺印度人一火車平頭百姓……我真的不知道英華人是什麼心情。@#¥%……&*
第三塊,具體到英國貴族個人,這個就更復雜了。蒙巴頓駐印時,蒙巴頓夫婦與印度上層人物往來密切,建立了真誠而不是虛假的友誼。蒙巴頓夫人,甚至與甘地繼承人、印度傑出政治家尼赫魯產生了微妙的情感並持續終生。我不是情感類博主,以下省去百萬字。
蒙巴頓夫人對南亞次大陸的感情絕對是真實的,印巴分治英國撤走後,她每年前往一次南亞,持續十餘年。不要說1950年代的交通和物質條件,就算今天,每年去一趟印巴,年復一年,真能扛住的人恐怕也屈指可數。
1960年初,蒙巴頓夫人在又一次南亞之旅中,於途中因勞累而逝。這個英國貴婦,真的做到了把一切交給她熱愛的第二故鄉——於是問題來了,讓印巴在南亞次大陸血火衝突70年,仇恨化解不可期,這就是你們英華人對自己真愛的表達???
(全文完)
-
6 # 煦陽不是
首先要明白一點,英國最初的主張是沒打算讓印巴成立兩個國家的。
當時規劃了由印度教徒較多的地區的印度斯坦、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地區的巴基斯坦、同時保留各藩王國,由這三者組建統一的“印度聯邦”的獨立方案,但由於長期以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尖銳,雙方都不願意和對方合併在一起成為一個國家,所以才有了後來蒙巴頓的方案。
過去的已經成為了歷史,如今的英國已經徹底對南亞失去了控制權,自然不會有什麼特殊的感情。
畢竟當年印度只是他的殖民地而已,不是他的本國領土。現在他因為脫歐已經自顧不暇,哪裡還有心思和精力管印巴的事情。
回覆列表
英國能有什麼心情,偷著樂唄!一戰以後英國放棄了很多殖民地,但是唯獨對於南亞次大陸這塊領土依依不捨。因為這裡不僅扼守著廣闊的印度洋,而且還靠近盛產石油的波斯灣。儘管這樣,在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就再也沒有能力控制住這裡。最後,只能派當時維多利亞女王的曾孫路易斯·蒙巴頓擔任總督,幫助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和平分手”。
當時英國的政策是印度大陸上的土邦能自行選擇加入印度或者是巴基斯坦,要知道在印巴分家之前這裡有500多個土邦,大約8000萬人。這樣龐大的規模的人數讓他們進行自由選擇,難免會出大亂子。例如有些土邦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是一半對一半,沒有形成絕對壓制,這樣他們選擇加入誰都是不公平的,孟加拉省、旁遮普省就是這樣的情況。再有就是土皇帝和民眾的信仰不同,這種情況遠比前者要複雜的多,印巴之間的爭端基本上就是圍繞著這種情況展開的。
最後剩下的三個土邦克什米爾、海得拉巴、朱納加德基本上就是屬於民眾和國王的意見不一致。前一個土邦國王是印度教徒,後兩個土邦國王是穆斯林。為了爭奪這三個國家的領導權,兩國都有派兵進行干預,最終海得拉巴、朱納加德國王戰敗,國民公投加入了印度。最後剩下的克什米爾至今的歸屬還沒有解決,印巴雙方也因此進行了三次大戰,但是依舊沒有解決。
按理說要是選擇公投的話,這裡的民眾大都屬於穆斯林,選擇加入巴基斯坦的可能性會非常的大,但印度方面一直不承認所謂的公投,而巴基斯坦由於實力較弱也沒能收復這裡,所以雙方就一直僵持至今。
印巴這樣的宗教矛盾雖然不是由英國引發的,但是當年蒙巴頓寥寥收場的做法是非常不專業的。在英軍撤離之後,陷入無政府狀態的兩教民眾開始陷入了瘋狂的狀態,光是旁遮普省就有50萬人被屠殺,整個大陸死亡人數在100萬人。
不過到底是分家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這種狀態正好相互限制了對方的發展,這對於英國來說還是非常有利的。世界蛋糕就那麼大,吃的人多了,英華人吃的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