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嘗君
-
2 # 一葉碧雲
趙刮與馬謖有何相似之處?
感謝相邀!簡單歸納一下兩位的相似之處!大概有以下幾點:
1、 都是“紙上談兵”的典範趙刮是戰國時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誇誇其談,天下人沒有人能談得過他。而其父趙奢也是名將,著有兵書,趙刮更是滾瓜爛熟!史記記載:
《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長平之戰時,趙國國君中了秦的反間計,讓趙刮代替廉頗指揮趙軍。秦國秘密替換白起到前線指揮。戰鬥中,趙刮改變了廉頗的佈防,被白起用計截斷糧道,40萬趙軍陷於困境。在突圍中,趙刮被射死,40萬趙軍投降,後被坑殺,趙國全國戴孝!
馬謖是荊州“馬氏五常”最小那個,字幼常!隨劉備入川后,跟隨諸葛亮,任丞相府參軍。經常與諸葛亮談論兵略,甚至到了不分晝夜的程度,深受諸葛亮器重。
《三國志》: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希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諸葛亮南征平定叛亂時,馬謖獻計“攻心為上”被諸葛亮採納,諸葛亮南征斬雍闓、釋孟獲,穩定了後方。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任命馬謖為先鋒,進軍街亭,結果馬謖把兵營紮在無水的南山上,被張郃截斷水源,丟失街亭,諸葛亮進軍路線被堵,只好草草收兵。
兩個人的共同特點都是熟讀兵書,言兵略天下無敵。但是理論與實踐脫節,實操的時候不知道變通,致使戰敗。堪稱“紙上談兵”的共同典範。
2、 都在關鍵時刻被委派到關鍵地方,輸了一場關鍵戰役趙刮是在長平之戰關鍵時候被換上去代替廉頗。要知道,長平之戰,秦趙兩國投入了全部家當,完全是一場決戰。誰敗了,家底就空了,很有可能被別的諸侯一擊即破!
當時趙國所有能拿武器的男人都上了戰場,全國的糧食也基本耗盡。而秦國,糧食也很緊張,關中糧食吃完,只能靠巴蜀運糧支援前線。更要命的是兵員也枯竭。秦昭襄王下令,戰場周邊的幾個郡15歲以上男丁全部強徵入伍,並每戶賜爵一級。
對這場關係國運和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在雙方相持的關鍵階段,趙刮被派到了前線,替換廉頗,結果輸掉了這場關鍵戰役。要不是秦國國相范雎怕白起功大,說服秦昭襄王班師,邯鄲就被白起順勢攻破了。
馬謖作為諸葛亮北伐的先鋒,本來就是要為中軍主力開闢戰場通道。街亭之戰,必須成功,否則諸葛亮的主力大軍無處安營。
馬謖誇誇其談了幾十年,儘管也給諸葛亮出過不少良策,諸葛亮採納後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親自帶兵打仗還是第一次。街亭之戰中,不聽王平的勸告,執意在南山上紮營,把水源拱手讓給張郃,犯了兵家大忌,導致街亭丟失,讓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準備的最充分,兵精糧足,各方面都比曹魏有優勢,就是因為小小的街亭一戰,一切努力化為烏有!不僅使諸葛亮的威信下降,整個蜀漢對北伐的信心都因此而下降,北伐計程車氣和合力也因此嚴重不足,後果非常嚴重!
3、 真正瞭解他們的人都不認可他們知子莫若父,趙刮的父親趙奢在世時就不認可趙刮,認為趙刮不堪大用,用必誤國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趙刮母親也不認可趙刮。當趙刮被任命為長平前線指揮官時,趙母親自去找趙孝成王勸阻,力諫不可用趙刮為將,用了必然坑趙。趙孝成王不聽,趙母就說,如果大王一定要用趙刮,萬一失敗了,請不要連坐到家人。趙孝成王同意。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原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當趙孝成王決定啟用趙刮代替廉頗時,病重的藺相如也不同意,認為趙刮不知變通,不能為將。趙孝成王不聽。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而馬謖是劉備帶入川的。一開始,可能是被“馬氏五常”的名聲吸引的吧,加上這位馬謖馬幼常少有才名。但時間一長,劉備就看出馬謖有問題,嘴炮厲害,行動其實不然。
所以,劉備臨死前託孤,有那麼多的大事要事要交待給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也作為遺言交待了,說明在劉備心裡,“馬謖不可大用”是大事!只可惜諸葛亮,左耳進,右耳出,非得要用首次北伐失敗來驗證劉老闆的話是否正確?
只是,對諸葛丞相來說,這個代價也未免太大了……
4、 都讓極度信任他們的人極度失望趙孝成王可能相信“虎父無犬子”,老子趙奢那麼厲害,兒子肯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因此,把國運託付給了趙刮。趙刮的表現不僅讓趙孝成王失望,還讓整個趙國失望。一夜之間,40多萬個家庭失去了頂樑柱,40多萬婦女成為寡婦,上百萬的孩子失去了父親……
也許有人會說,就是不換趙刮,廉頗也打不贏。
這一點,筆者承認。即使不換將,一直用廉頗,趙國最後還會失敗。但是廉頗失敗的結果大不了上黨不要了,40萬大軍敗退回趙國。以廉頗的老成持重,不會給白起分割包圍全殲的機會的……
所以,對於趙刮,沒必要給他喊冤叫屈,更沒必要給他平反!
諸葛亮也許把馬謖當作兒子了,想抬舉馬謖成為一代名將,或者想把馬謖培養成長起來,讓蜀漢後繼有人吧!
但無情的事實還是回敬了諸葛亮一記沉甸甸的耳光!劉老闆的臨終告誡像刀子一樣凌遲著諸葛亮的心臟……如果能夠穿越,臥龍先生一定會穿越回去,重頭來過……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因為錯用馬謖草草收場,而這也奠定了以後二次、三次北伐的基調……秋風瑟瑟的五丈原,過去了好多年的臥龍先生不知道是否還在後悔錯用馬謖?
5、 結局都是“不得好死”趙刮萬箭穿身,用自己的橫死沙場為自己的輕浮埋單……幸運的是,趙孝成王兌現了諾言,家人沒有被連坐!
而馬謂,也用自己的頭顱祭奠了首次北伐陣亡的將士……同樣幸運的是,諸葛亮依然像對待兒子一樣厚待馬謖的家小!
6、 兩人的故事都成為後世談資趙刮留下了兩個成語:
其一,“紙上談兵”,儘管趙刮那時候還沒發明紙,但後人不計較了,40萬亡靈的鮮血帶來血淋淋的教訓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其二,“膠柱鼓瑟”:就是藺相如說的,意思是用膠粘住琴瑟上調絃的小柱,不調絃而鼓瑟,比喻泥古不化,類似於刻舟求劍的意思。
而馬謖,他的故事早就被搬上戲劇舞臺,好多劇種都有名劇《失空斬》,就是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而揮淚斬馬謖也成為從嚴治軍、不循私情的代名詞!
這可能是馬謖沒想到的,諸葛亮也沒想到的……
-
3 # 青煙月子
相似之處啊,口才都應該不錯,理論知識肯定沒問題,都打了一場敗仗而揚名天下。
有智氣無運氣,出場的時機都不好。趙括出場時碰到白起,加上秦國多年的強國積累,趙國當時與秦國對峙,按理說打消耗戰是趙國致勝之道(趙國補給比秦國近)。但固守時間已經很久(3年),消耗戰打到最後都不願意耗,有記載趙國向韓魏燕借糧,反觀強秦畢竟多年,雖然也很難受,但還是可以撐一下,趙國先手出戰是迫不得已,可以說當時出擊是趙國整體決策(國庫消耗空虛,糧草不濟),只是軍事能力的確差白起太多(老手打新手),導致失敗。此戰秦趙損失都是慘重的,也讓趙括背上了“紙上談兵”的罵名。
馬謖出場時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在此之前一直被誇讚。街亭之戰,首先說一下街亭在當時來說必爭之地,主帥應當親自鎮守,再不濟也應該派一上將鎮守,這是諸葛亮決策和用人上的失利。其此,張郃是魏國大將,戰場經驗不用多說,帶5萬魏軍前來迎戰,馬謖此戰之前並沒有實際的戰場經驗,又氣傲不聽左右建議,在臨陣發揮上運用了“居高臨下,置死地而後生”的策略,導致被圍困山上,斷了水源,而且作為主將無法震懾軍心,未戰先自亂。導致此戰失敗,失了街亭,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
-
4 # 亙古懷念說史
個人覺得提出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趙括和馬謖身上的確有很多相同之處的,也能引起大家的反思。
趙括自幼熟讀兵法,甚至連他的父親馬服君趙奢都辯論不過趙括,但是趙奢卻看出了趙括紙上談兵的侷限並且委託妻子勸告過趙孝成王不要重用趙括。趙孝成王沒有聽取建議,最終導致了長平之戰趙國慘敗,舉國成年男子幾乎盡數被秦國所坑殺!
馬謖在獨立領兵之前一直充當諸葛亮的幕僚角色,甚至在一些重大問題的看法上令身為軍師智囊諸葛亮刮目相看。但是劉備卻看出了馬謖誇誇其談,不可大用的侷限並且對諸葛亮一再勸告不要重用馬謖。諸葛亮也沒有聽取建議,導致了街亭的丟失,最終導致北伐大業功敗垂成!
從趙括和馬謖失敗教訓當中,我們更加明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好的理論如果沒有實踐作為依靠最終也只能是水中花,鏡中月!須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回覆列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中華上下漫漫5000年的文明徵程,誕生了許多蕩氣迴腸或者令人唏噓的傳奇故事、悲劇人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在歷史上很有爭議地兩位歷史人物:“趙括與馬謖”。
趙括在歷史上討論最多的或許就是在長平之戰中“紙上談兵”的悲劇故事了。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用現在流行的話來概括一下趙括的出生就是:“趙括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趙括從小熟讀兵法,擁有很強的理論功底,趙括每每與其父對陣,甚至常常能夠將他的父親說的肝腦塗地。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爆發“長平之戰”,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啟用年輕氣盛的趙括替換久經沙場的老將廉頗,趙括成為趙軍的最高的統帥之後,一改廉頗堅守不出的防守戰略轉而主動出擊,結果中了“戰神”白起的圈套,最終導致45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國力大損,再也無力阻擋秦軍東進。年輕氣盛的趙括不懂得隨機應變,導致自己兵敗被殺,只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笑話。馬謖大意失街亭,導致諸葛亮的“北伐”功敗垂成,使得諸葛亮只能揮淚斬馬謖。馬謖才思敏捷,學識超群,而且馬謖的四個兄弟都非常有才華,被人稱為“馬氏五常”。馬謖喜歡討論軍事,劉備在彌留之際就曾經告訴諸葛亮,馬謖言語浮誇,沒有真才實學,要對他多加考察,但是諸葛亮不聽,仍然對馬謖委以重任,公元228年,諸葛亮率大軍出祁山,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方軍事,但是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意圖,放棄城池率大軍駐守南山,最終馬謖被魏軍張頜切斷水路,蜀軍大敗失街亭,諸葛亮不得不率軍回撤蜀國,“北伐之路”最終功敗垂成!作為一名飽讀詩書的指揮官,恃才傲物,不聽取部下的建議,導致兵敗!
馬謖和趙括都是“初生的牛犢”碰到了“兇猛的大老虎”,同時兩人都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在理論知識的理解上都有很大的建樹,但是兩人都是由於一場戰爭的失利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歷史程序,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是兩人都是“一根筋”,只知道照搬課本知識,不懂得隨機應變,同時兩人都是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一出山便指揮大戰,但是由於缺乏實戰經驗,最終都已慘敗告終!馬謖和趙括都成為了只知道“紙上談兵”的經典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