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梅里一了
-
2 # 無恙志
個人覺得文人和項羽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骨氣。
自古以來,想打敗一個民族,容易;想征服這個民族,很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文人,文人心氣高傲,長久以來形成的骨氣節操不允許他們屈服外來勢力,另外文人之中自成一氣,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價值觀,讓他們屈服外來夷族,那不可能。正如上面提到的司馬遷和李清照,一個受了宮刑仍筆耕不輟,一個國破家亡仍不屈服,皆是傲骨錚錚。
李清照
再說項羽。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六萬對二十萬,大敗秦軍,自此秦國主力盡失,名存實亡,後來彭城之戰更是殺的劉邦丟盔棄甲。項羽勇武神力當得起霸王之稱,只是缺少了上位者的謀略和全域性觀。
用現代話說就是:征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少年意氣風發,性格直率,輕易中了反間計,疏遠范增和鍾離昧。
少年性格張揚,拒不納言,原本人才就少,好不容易有個人進言還不聽。
少年任性恣意,遠見不足,殺了義帝楚懷王,愣是把人才推到了劉邦那頭。
少年心氣高傲,顧惜名節,鴻門宴放過了劉邦,四面楚歌放棄了渡烏江。
試想,如果當初項羽度過了烏江,可能又是一個臥薪嚐膽的故事,自刎烏江的遺憾自歷史中消失,一個張揚隨性,直率熱血的楚霸王也隨之消失,霸王別姬也不會千古流傳,從帝王之道來看,可惜可嘆,但從文人角度來看,這何嘗不是一種對本心的堅持?對情義的堅守?
-
3 # 不宇亦瀟瀟
項羽的名氣之所以能夠流傳後世,不減當年,這其中包含兩個重要因素:自身能力與後人評價,也可以分為:當世與後世兩方面來說。
第一個原因:自身輝煌。眾所周知,作為“西楚霸王”的項羽就如同他在走投無路時所說的那樣,自起兵以來,大小數百戰,滅強秦、封諸侯、霸天下,未嘗一敗。從一個避難而逃的前朝遺民,到一個八千子弟的將軍,再到破釜沉舟、大敗章邯的上將軍,最後到“諸侯皆不敢仰視”的項王。項羽的一生可謂充滿了傳奇性。“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神勇無敵,“彼可取而代也”的雄心壯志,無不體現出一代英雄的凌雲豪氣。與項羽的威武雄壯相比,劉邦則缺少了太多的英雄氣,如果從二人之中選出一個英雄來,項羽必將勝出。項羽輝煌的一生未曾因最終的失敗而告一段落,只因為他有著輝煌的一生,無論結果怎樣,都是一代英雄。
第二個原因:後世評價。正如司馬遷所言,伯夷叔齊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也需要靠孔子的評價與宣傳。而項羽幸運的遇到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司馬遷,則他也與伯夷叔齊一樣,得以流芳百世。太史公修史秉承著“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原則,將項羽本紀放到了“高祖本紀”的前面,這在後世史書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將本朝的敵人寫在了開國皇帝之前,這得有多大的膽量和氣魄,然而司馬遷他真就這麼做了。且在《項羽本紀》中毫不避諱的寫出項羽的氣概以及劉邦的“無賴”。正是由於有司馬遷的秉筆直書,才能讓我們看見一個:英雄項羽。
自身輝煌加上司馬遷的秉筆直書大概就是千年來項羽名聲不朽的最主要原因了。
-
4 # 這就只是個名字
西楚霸王項羽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在用兵打仗方面就可以流芳百世,但是他現在的名氣顯然不只是打仗得來的,說起白起人人都知道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坑殺40萬趙兵是他的汙點,其實項羽將秦降卒二十餘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的事很少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重點來了我們先看看百度對項羽的介紹: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項燕之孫這說明了什麼?正統!!!他代表的是正統,在中國傳統思想里正統能給你加百分之五十的分,就像三國演義裡以屬為正統一樣。其實這只是一方面,文人對他的喜愛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因為他失敗了,你想想一個英雄失敗了代表什麼?悲壯!!!悲壯更能激發人們的同情 遺憾 甚至引申到自己身上“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對自己失敗的一種安慰。
-
5 # 磨史作鏡
項羽的名聲之好,實在遠超他所應得的評價,雖然也有認為項羽不咋地的,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認為他是個悲情英雄,這裡面除了他自己自吹自擂起了作用以外,司馬遷在史記裡面對其刻意拔高起了很大的作用,當然還有後世李清照等人借題發揮,利用項羽,不肯過江東來諷刺宋朝統治者的南渡,其實這根本是兩碼事,宋朝南渡是因為異族入侵,劉邦戰勝項羽建立強漢是歷史進步。
古代評價一個人物往往用“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來評價,項羽除了在立功的層面有所作為、但也最終失敗以外,立德立言乏善可陳甚至是反面教材。
比如立德,項羽的濫殺和殘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比如起兵時殺了會稽太守殷通,可憐的殷太守,本來對項羽叔侄很信任準備重用的,不想慘遭毒手,人們不禁疑惑了,會稽太守本來是要商量跟你們一起起兵反對秦暴政的,和您們目標完全一致,為什麼殺人家!後來又有殺宋義、殺義帝、坑殺秦降卒20萬等暴行,逼死了忠心耿耿的范增。這樣的人怎麼能不窮途末路、烏江自刎呢?他即使過江捲土重來也是失敗的下場!
項羽作為一介武夫,當然不可能有什麼光輝思想流傳下來,但是他的那首詩還是挺有名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詩可以給兩點評價:一是吹牛比,二是推卸責任,至死不反省自己因為什麼失敗!
-
6 # 鍾二
李清照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司馬遷在史記中更是把項羽的傳記列為本紀《史記·項羽本紀》,而且還排在劉邦的《高祖本紀》前面。這說明項羽在司馬遷心中就是楚國的皇帝,只是存在時間比較短而已。歷史上有此殊榮的僅此一位。
我們現在知道更多的是霸王別姬、項莊舞劍、破釜沉舟、鴻門宴、西楚霸王等等關於項羽的傳奇故事。
為什麼項羽會這麼受人追捧呢?在我看來就是他的不肯過江東自刎烏江邊成就了他的英雄氣概。這種氣節尤其符合文人的口味,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因此給予大力的讚揚。但實際上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項羽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膽魄,力能舉鼎,號稱中國歷史上最強武將之一。更是“兵形勢”軍事思想的代表人物。指揮大小戰爭從來沒怕過誰都是別人怕他。
單純就以上這些特點中國歷史上這樣的武將不在少數,項羽也只是其中一個。但是在戰敗後能逃脫卻不逃而自刎的僅此一位。司馬遷說他是因為要面子而不肯過烏江面見江東父老,並對此表示非常遺憾。
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測他為什麼不過江:項羽的內心其實是看不起劉邦的,就和電視裡看到的一句非常挑釁的臺詞,“就憑你要是能贏了我,我就跟你姓”結果最後項羽就被這個看不起的人打敗了,實在是丟人丟到家了,這還讓楚霸王怎麼活所以乾脆就不活了。
其實客觀的評價項羽這個人我認為韓信的總結很精闢:遇強則霸的匹夫之勇,遇弱則憐的婦人之仁。
-
7 # 戒榮耀的歷史官
項羽輸了生前,卻贏在身後。
我們大大低估了楚漢相爭那一段歲月。
↑項羽cheng"de"s↑
那段歲月,可歌可泣,直到今天依然在中華文明史上閃耀熠熠光輝。那個年代的人,其精神氣質和現在是大不相同的。
因為在中國實現大一統之前,人們並沒有被後來的種種體制與文化束縛,他們熱愛故國,熱愛自由,崇尚俠士之風,活的率真!
往更廣闊的歷史空間說開,從戰國時期到西漢前期,儘管大一統帝國已經具備雛形,但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民風和氣質,仍然體現在當時的歷史人物身上。
三國時期,阮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李清照懷念西楚霸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懷念的正是這樣的時代氣質。
↑英雄,美人,項羽留下不朽傳奇↑
是的,儘管後來的歷史上依然有無數英傑湧現,但是像項羽那樣的英雄,再也找不到了。
豈止項羽。
張良在博浪沙不顧生死,暗算始皇帝嬴政,只為了給故國宗族報仇,想一雪前恥,有情有義,赤膽俠心;
荊軻明知一去不回,有死無生,卻一諾千金,忠誠於燕太子丹的君子之諾,“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堪稱重情重義,有勇有謀的真漢子;
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寫了《刺客列傳》,洋洋灑灑五千言,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位刺客的生平事蹟。
↑項羽雖死猶榮↑
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司馬遷歌頌他們,讚美他們,被他們的言行觸動,他們不是螳臂當車的蠢牛,而是豪氣萬丈的英雄!
至於項羽,雖然他性格缺陷明顯,但他的英雄氣概卻堪稱真正的男子漢!千年後仍然讓李清照等人為之神往。
在寫作項羽本紀的時候,司馬遷對項羽這個角色傾注了深厚的感情,有意思的是,司馬遷一邊批評項羽,一邊惋惜項羽,到最後把項羽列入了只有帝王才有資格列入的“本紀”。
《史記》中一共有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能被寫入史記的都已經是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了,能夠成為本紀中的人物,同時又不是帝王的,除了項羽,只有呂雉。
司馬遷給的理由是:“在權不在位”,藉口完美,毫不掩飾他對項羽的熱愛。
我們現代人從今天的目光去看項羽,仍然會發現項羽值得我們歌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種英雄豪氣,確實不夠“智慧”,確實有些耿直,但在很多時候,尤其是民族危難的時候,我們正是需要項羽這樣的人物。
↑項羽能逃卻不逃,氣概遠勝劉邦↑
他代表楚國,反抗暴秦,面對強大的秦軍,他能夠破釜沉舟,腦袋掛在腰上,拼出命去搏殺。
烏江邊上,項羽明明有機會渡江逃亡,可他謝絕了烏江亭長的好意,悲壯一笑:“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為何渡)!且籍(項羽)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他力戰到最後,士可殺不可辱,自刎結束生命。
這種骨氣,倘若張學良能有十之一二,也不至於白白丟了東北,拋棄家鄉父老。
這種骨氣,倘若汪精衛能有十之一二,也不至於成為傀儡,活的沒尊嚴,幫助日本鬼子欺負華人。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種時代才是悲哀!
↑張學良就是個孬種↑
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英雄,英雄代表著這個民族和時代的氣質,是脊樑,是骨幹,是他們扛著民族在往前走。
張巡,南霽雲,顏真卿,于謙,林覺民,董存瑞,可以為大義和氣節,為了民族捨生忘死,他們的氣質不是白來的,而且民族精神土壤培養的。
↑林覺民是真的英雄↑
儘管娛樂至死讓人能夠享受到快餐般的快感,但我們最需要的,還是英雄氣節和男子漢氣概,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日常反覆灌輸,傳播。
所以,多讀讀歷史,關掉無聊的電視,強壯體魄,野蠻精神,讓英雄氣節一代代傳下去,有如此精神氣質,中華民族將永遠屹立不倒!
不管是司馬遷還是李清照,在他們的筆下都把項羽描述的很好,評價也很高,作為楚漢之爭的敗將,為什麼他會得到文人如此的青睞,難道鉅鹿之戰贏來的名氣可以讓西楚霸王流芳百世,美名永固嗎?
回覆列表
謝邀,成王敗寇的說法我一向不屑,歷史人物的評價,並不一定以成敗論,而主要看兩方面,一是功績,一是人品。這兩方面項羽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論功績,在滅秦的征戰中,項羽面對正面戰場,消滅了秦軍主力,鉅鹿之戰,在世界戰爭史上都堪稱經典,功不可沒。論人品,項羽這個人稱得上光明磊落,幹壞事都不藏著掖著,殺宋義,坑降卒,除懷王,都是一副好漢做事好漢當的模樣,所以項羽雖然失敗了,人們還是認為他是個英雄,但他不是政治家,不懂得天下大勢,直到烏江自刎也沒想明白,他這樣力拔山兮的英雄,為什麼會到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窮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