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愛國詩人,他的大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端午節之際,我們以賽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緬懷這位先烈,而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但也有部分讀者不解,為何原本只是小人物的屈原,會受到兩漢士子以及後人的極高推崇呢?

    一、出身高貴,心繫天下

    其實屈原的出身並不低賤,也不是楚國的小人物。屈原,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所以屈原其實有很多種叫法,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稱呼其為“屈原”。其實屈原也可以稱為“羋原”,而這個“羋”姓卻是大有來頭,羋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姓氏,也是周時楚國貴族的祖姓,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由此可知,屈原不僅不是平頭百姓,而且還是王公貴族的後代。

    屈原成就極大,少年時便嗜學如命,博聞強識,志向遠大,同時因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響,故十分同情貧苦百姓,得到楚國百姓的擁護。屈原對外堅定抗秦,極力促成合縱;對內實施變法,提倡“美政”等,心繫天下,可以說他這一生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了,在楚國上下被秦楚聯姻所騙、媚秦奉秦之際,屈原站出來,怒斥這些小人行徑,力主抗秦,可惜卻遭楚王近臣侮辱詆譭,被驅逐至漢北、江南,在流放之際楚國遭滅國之禍,首都郢都被秦國武安君白起攻破,屈原憤恨難消,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沒能實現“先天下之樂而樂”

    二、才華橫溢,學富五車

    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自創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作品《離騷》被世代所推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為我們勾畫出一位白衣飄飄的詩人,徘徊在大地上,看著置身於水火的百姓而掩面啼泣;“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痛斥那些賣國求榮的小人,不屑與其為伍。此外還有《天問》、《九歌》,與《離騷》一道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他的作品影響千年,本人也是流芳百世。

    三、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屈原已亡數載,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天下已定,然好景不長,始皇既沒,暴秦天下伐之,直到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天下再次統一。可能屈原也料不到的是,這位漢高祖,竟然也是楚人出身,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楚辭”便被不斷的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或許是漢家子民對暴秦咬牙切齒,對這位一直堅定抗秦的先人心生崇拜,在兩漢士人的心中,屈原早已不再是被流放譏諷的“罪臣”,而是人人敬仰的英雄。

    屈原從經歷輔佐楚懷王,官至左徒的大起,再到讒而見疏,流放漢北、放逐江南,最後自投汨羅的大悲,他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貴為左徒,他積極變法圖強,不畏強秦,敢與“虎狼”為敵;流放蠻荒,他的愛國情懷不減,將自己滿腔憤激的情緒,發而為詩,形成了激楚的情調,辭藻華麗而氣勢磅礴。對於這麼一位重情重義的先人,兩漢士子自然是推崇有加。

  • 2 # 閒論古今

    小人物的屈原本尊

    屈原本尊確實不能說是一個多麼高大上的人物,真正高大的屈原的人格形象。簡而言之,我們已經不在乎屈原本人在戰國時期做了什麼,我們祭拜的是一種我們自己構建出來的賢能、執著、孤高、懷才不遇、忠貞不渝、狂狷景行的人格形象。至於屈原本人如何?只要沒有考古發現能切實推翻這些我們加在屈原形象身上的人設,那麼屈原就是這樣一個發光發熱的偉大人物!

    屈原形象的構建

    對於屈原,目前並沒有,或者說已經不可能找到,其同時代楚地的史傳資料,同時又沒有與其同時代人物對其作出的評價存在。那麼,以屈原為原型去構造人設,可謂是非常穩妥的。

    (一)屈原的自吹自擂

    屈原在《離騷》等楚辭中,以極度的“自信”描繪自己天資超群,並給自我定性為“內厚質正”、“懷瑾握瑜”。其為了表現自我品格之完美,甚至用上了“懷質抱情,獨無匹兮”的自吹自擂。屈原從多個方面對於自身內外條件進行修飾,給自己設立出三個高大上的人設:

    1.“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高貴出身;

    由此觀之,詩人說自己既有遠古之神(顓頊:北方之神)的神性因子,又有楚王族(伯庸:楚國先王)的血液,絕對可以說的上是出身顯赫。

    2.“懷質抱情,獨無匹兮”的賢能之士;

    楚辭《離騷》中“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將自身描繪成一位獨守清貧,出淤泥而不染的賢士形象。

    3.“思君其莫我忠兮”的竭忠之臣;

    在文章辭藻中時時流露出對楚國的擔憂和對楚國的眷戀,並在《惜誦》等篇中,反覆提及自身“思君其莫我忠兮”的忠義之心,成功構建了自我竭忠之臣的形象。

    4.“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執著品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在構建自我完美的人格形象時,始終貫穿標榜著,自身上下求索的執著品質。

    (二)宋玉幫著添磚加瓦

    宋玉作為屈原的後學,生活時代比屈原要晚大概三四十年,其作《九辯》來完善屈原的人物形象。然而宋玉並不認識屈原,其幫著屈原標人設,原因類似於後來詩詞中的詠史詩,不過是託古言自己的志罷了。宋玉又幫著給屈原立了幾個人設:

    1.“忠昭昭而願見兮,然霠曀而莫達”的忠愛之心;

    將屈原《離騷》等篇中對楚國的擔憂與眷戀進行昇華,為其之前空洞的言行加上一些細節處理,使屈原人物變得更真實。

    2.“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窮處而守高”的孤高精神;

    《九辯》透過社會與個人的對比衝突,從汙濁混亂的社會環境中,從眾小讒惑的行為中,凸顯屈原人格形象之美,表現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孤高品質,構建了屈原正直不阿的人格。

    3.“獨悲愁其傷人兮,馮鬱郁其何極”的放逐心境;

    激發出屈原對生命將盡、功業未成、個人價值得不到實現的焦灼恐慌之情,將自身的情感注入到屈原人物的構建之中去。

    (三)漢代人將屈原人設拿來膜拜

    屈原的人格形象能夠達到凌越千古的地位,漢代人可謂功不可沒。他們用屈原筆下誕生、宋玉筆下打磨的一個比較豐滿的人物形象,去成功代替了歷史上真實屈原的形象。以司馬遷為首的漢代人,透過在正史中為其立傳等方式,對屈原人格形象進行了多方位的構建。同時漢代士人構建的屈原人格形象,其中熔鑄了很多自我的倫理道德和情感特質,而屈原的人格形象也就在漢人的創作、評論中逐漸豐滿和具象化。

  • 3 # 愛歷史君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

    屈原不是楚國小人物。簡單來說,屈原的愛國精神、文學成就和人生命運引起了廣大士子的共鳴。

    (屈原像)

    不僅僅是兩漢士子,歷朝歷代,愛華人士都把屈原當成一個愛國的“榜樣”。屈原不僅贏得了歷朝歷代士人、百姓的尊重,也贏得了南韓人、日本人的尊重。

    日本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次嚴重的兵變,即1936年2月26日到2月29日的“二二六兵變”。發動兵變的軍官和士兵高唱一首《昭和維新之歌》,其中有兩句歌詞和屈原有關:

    汨羅淵中波濤動,巫山峰旁亂雲飛;

    離騷一曲高吟罷,慷慨悲歌今日完。

    (日語原文:“汨羅の淵に波騒ぎ,巫山の雲は亂れ飛ぶ”,“やめよ離騒の一悲曲,悲歌慷慨の日は去りぬ”)

    (二二六兵變的影視劇照。日本青年官兵也把屈原當成愛國的典範)

    日本人也把屈原當成愛國的“典範”。

    我們看來來屈原的人生經歷。

    屈原是楚國貴族,據說和楚王算是遠房親戚。屈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為日後成為一個出色的詩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楚國地圖,曾經的楚國也是強國)

    雖出身於貴族,屈原卻生活在底層百姓之中,因此他甚至底層百姓的生活艱辛。屈原在他那經典的著作《離騷》中寫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反映出他對與底層百姓是同情的。

    成年後的屈原,投身政治。早年屈原受楚懷王信任,擔任左徒、三閭大夫等官職。他提倡“美政”,即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增強國力;對外要聯齊抗秦,屈原把秦國視為大敵。總之,屈原想憑藉自己的力量讓國家強大。

    如果屈原只是個誇誇其談的官員,閒暇時候做做詩,他的人生就不會那麼坎坷,但是為了富國強兵,屈原在其位謀其政,推行改革。

    中國曆朝歷代的改革都不會一帆風順,貴族階級和既得利益者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特權。屈原的改革也不例外。楚國的守舊貴族置國家利益不顧,處處給屈原“下套”。他們不僅處處掣肘屈原的改革,還在國王面前進讒言。楚懷王可不是秦孝公那樣的雄主(他可是標準的昏君),屈原也沒有商鞅那麼好的運氣。結果,屈原被趕出朝廷,流放地方。

    國政一天天衰敗,秦國卻一天天強大起來。屈原心情極度憂鬱,但是又無可奈何。屈原只得把自己的悲憤和不得志寫在自己的詩詞裡。但是他一直心憂國家。雖然這個國家真沒救了。

    (秦國越來越強大,楚國一天天衰敗)

    屈原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經過變法圖強的秦國,勢力越來越大。而楚國早已不是那個強國。秦國不斷蠶食楚國的土地,最後連楚國的郢都都被攻佔了。而楚王和排擠屈原的貴族們,除了跑路,還是跑路。

    屈原自知楚國大勢已去,積重難返,在絕望中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死後,人們出於對屈原的懷念,因此產生了端午節。

    廣大士子和屈原產生深深的共鳴

    屈原是個大詩人。文人學子對他的詩歌讚不絕口。更重要的是,屈原悲慘的遭遇也是很多士人的真實寫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得志計程車人對屈原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屈原的悲慘經歷,和後世眾多士人同病相憐。屈原憂國憂民,但被奸臣排擠,鬱郁不得志。歷朝歷代都有屢見不鮮的例子。

    懷才不遇、不得志計程車子,把屈原當成精神寄託。人們懷念屈原,讀屈原的詩歌,抒發自己心中的不滿。

    我們僅僅說說漢朝。

    漢朝有強盛的時期,也有政治黑暗腐敗的時刻。如黨錮之禍。

    漢桓帝、靈帝時,發生兩次黨錮之禍。當時皇帝腐敗無能,宦官為非作歹。士大夫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宦官和士大夫嚴重對立。桓帝、靈帝都是昏君中的戰鬥機,寵信宦官,狠狠打壓士大夫。這些反抗宦官計程車大下場被屈原悲慘多了,下獄、死亡者甚多。而國家越來越衰敗,百姓生活困苦,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死氣沉沉的氣息,天下即將大亂。

    (士大夫被壓制的典型,宦官奸臣當道,朝政黑暗,民不聊生。這在中國歷史上往復迴圈)

    有志之士卻只能眼睜睜看著,這是何其悲哀?這和屈原的遭遇和其相似啊。

    屈原受到兩漢士子的極高推崇。一方面是他在詩歌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文人本身就惺惺相惜。另一方面,屈原憂國憂民(愛國之情),卻被奸臣排擠,鬱郁不得志,和日後很多不得志計程車人的同樣不幸。士人推崇屈原,其實更是抒發自己心中的愛國熱情和對自己鬱郁不得志的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40萬趙卒,但放了240人回去。白起為什麼要放回240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