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與高脂血症中美人群對比:胖不是你的錯,不知道“心梗”為何物就是你的悲哀了
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心梗幾乎是一個一體化話題,談到人群科普,勢必要找到所謂關鍵少數問題,核心問題的解決帶來巨大的人群獲益,如果非要舉例說明醫學發展史中是否存在這種解決關鍵少數問題而帶來巨大獲益事件,筆者能想到的第一個事件就是“火”的發現,巨大改善了人類飲食生存條件進而極大的提升了人類預期壽命;第二個事件當屬大航海時代“VC”的發現,蔬菜和維生素在長時間航海海員中使用,改變了當時困擾海員不明原因死亡的問題。之所以談到這個話題,是因為現在自媒體發達,健康話題和人群科普極其熱點,但是對於科普宣傳很難分辨,甚至嚴格意義的醫學討論也會出現很多方面的矛盾,僅僅侷限在心梗相關的人群科普,看到的觀點很多,大多數會提到“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低脂飲食幾乎都是繞不開的話題,“管住嘴、邁開腿”幾乎是所有科普的主線思路,筆者對此雖無反對意見,但是也不敢完全苟同。古人教化世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是時至今日,寫入華人骨髓中的更多的是“儒釋道”三家的理論,尤其中庸的思想對於華人影響深遠,深究其原因,更多的還是符合大眾思維符合統治階級利益,如果一個理論和一個理念不被接受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時間都不被接受,說明其中必然存在著核心的問題。“管住嘴、邁開腿”看似治病良方,但是推而廣之人群接受度不高,尤其是“管住嘴”這一條,試想如果四川人不吃辣、上海人不吃糖、廣東人不煲湯等等還能稱之為華人了嗎?人生除了健康以外,還有很多人生追求,如果人人苦行僧式的健康飲食,是多少人群能夠接受?再深問一下,苦行僧式的健康飲食真的科學嗎? 01、低脂飲食對嗎,美國肥胖問題有緩解嗎 低脂的出現源自40年前的一場錯誤 低脂飲食法並非空穴來風,這種飲食源自 40 年前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 1970 年,美國膳食指南推薦美國全民採用低脂飲食(脂肪佔每日總能量攝入≤ 30%),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美國 居高不下的肥胖率。 隨著時間發展,低脂飲食甚至發展成 極低脂肪飲食,也就是脂肪只佔每日總能量攝入的 10%。大家從美國居民對於牛奶的選擇就可以瞭解到,低脂飲食在他們心中是多麼根深蒂固,人們開始選擇低脂牛奶,甚至牛奶的總攝入量都下降了 37%。
然而當專家將多年來美國的肥胖率彙集到一起時(如下圖),才發現他們大錯特錯了,這樣的飲食方式, 不僅沒有遏制住肥胖的發展,反而讓肥胖率猛增。
得知這樣的嚴重問題之後,在 2015~2020 年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美國衛生與大眾服務部、美國農業部才聯合將脂肪的限制,從原來的佔每日總能量攝入≤30%,修改為 不再對脂肪進行限制 ,這才結束了這段低脂飲食的熱潮。 02、《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中國肥胖問題 近日,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組織編撰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8》概要在《中國迴圈雜誌》上釋出。該報告顯示2002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中國≥18歲人群血脂異常的患病率分別為18.60%、33.97%、39.91%和40.40%;10年間中國成人血脂異常患病率大幅上升(圖5);總體男性高於女性,城市高於農村。
2013~2014年中國慢性病與危險因素監測調查(CCDRFS)調查結果顯示,中國≥18歲人群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HDL-C)分別為4.70、2.88、1.14、1.35mmol/L,總膽固醇(TC)水平較前明顯升高。 2010年全國慢性腎病調查(CNSCKD)專案顯示,≥18歲人群血脂異常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31.0%、19.5%和8.9%,男性均顯著低於女性。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2012年≥18歲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0.1%和11.9%,較2002年相比分別上升了7.3%和4.8%。成人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也呈增加趨勢,平均腰圍水平明顯上升。 2014年中國7~18歲在校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是1985年的11倍和73倍。2013年研究表明,中國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12.2%,肥胖率為7.1%。 03、為什麼中國心梗猝死90%死亡在院外 從北京阜外醫院心梗猝死調查資料顯示,不足35歲的心梗猝死患者>90%死在院外、35-65歲的心梗猝死患者>80%死在院外、大於65歲心梗猝死患者>70%死在院外,資料觸目驚心,更多的調查和反思發現更多的問題出現在人群認知心梗程度太低,如果能大範圍提高人群認知心梗,在心梗首次發作的時候就能採取正確的應對手段,絕大部分心梗猝死患者其實生還的可能性非常大。 心肌梗死是一個時間依賴性疾病,發病在3小時之內是醫療救治的黃金時間,大概50%的死亡病例都會發生在3小時內,隨著時間的延長死亡率會降低。對於首次發作心梗的人群,往往並非真正的首次發作,認知程度越高的患者,救治的效果越好,因此人群教育是當下降低心梗猝死發生的有效辦法。 肥胖是經濟發達的副產品,美國先於我們富起來也先於我們胖起來,甚至美國的胖已經上升到不得不限制過瘦模特不得登臺,又或者說美國在宣傳以胖為美;而中國也已經進入胖的時代,肥胖人群普遍存在,那為什麼華人群的心梗猝死絕大多數都在院外死亡呢?看看美國的教育和公共設施就可以略知一二,心梗急救知識屬於美國常規教育,幾乎所有的學生必須具備、公共場合到處可見急救包除顫器,看看我們國內新聞報道的內容“某某王府井羽毛球館心梗猝死遇見協和六名醫生心外按壓幸運救活”“某某飛機心梗猝死遇見5名宣武醫生心肺復甦幸運生還”等等,從中我們看看急救包、除顫器的身影了嗎? 宣傳了這麼多年“管住嘴、邁開腿”為什麼心梗猝死持續高速增長,院外死亡率居高不下,原因的核心就是我們的宣傳方向錯了!人群認知心梗才是關鍵,喚醒人群認知才是第一個關鍵點,只有把這些在死神手裡走過一圈的人極大可能救活,他們才會真正踐行“管住嘴、邁開腿”的治病良方,沒有這些忠實可變的疾病人群的踐行健康模式,就不會有高危人群認知心梗疾病。換言之,我們連地基都沒有打好,你們開始說二樓怎麼建設,這就是典型的空中樓閣。 04、胖不是你的錯,不知道“心梗”為何物就是你的悲哀了 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國際單位kg/㎡) 理想體重(Kg)=(18.5~23.9)×身高的平方 (單位m)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下的標準,亞洲人的BMI(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若高於22.9便屬於過重。亞洲人和歐美人屬於不同人種,WHO的標準不是非常適合華人的情況,為此制定了中國參考標準:
肥胖從生理看是人體一種儲備能量的行為,主要是脂肪儲存,出現體重指標超標的時候應該關注是否存在脂肪肝和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高更加危險),當出現脂肪肝和高脂血症,你應該認識心梗這個疾病了,甚至應該控制飲食+運動了,因為肥胖幾乎必然導致脂肪肝和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幾乎必然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心梗和腦梗與動脈粥樣硬化極度相關,嚴重程度也極度相關但不一定是正相關,換言之動脈粥樣硬化很嚴重不一定出現嚴重的心梗和腦梗,同理動脈粥樣硬化不嚴重可能出現及其嚴重的心梗和腦梗。 如果你除了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還有以下之一,請自覺看完全文: 1、男性,35歲-45歲,有上進心,工作努力; 2、吸菸; 3、經常熬夜加班,工作壓力大; 4、近期有胃痛、背疼、心前區疼痛等不典型症狀,或者3-5分鐘心前區疼痛伴有大汗; 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本身就是高危因素,如果同時出現以上之一症狀說明是極高危因素,這個時候提示你需要認真關注自身健康問題,尤其應該學習心梗等疾病和急救知識,如果戒菸+飲食控制+運動你無法堅持可能並不是導致猝死死亡的因素,但是你不具備心梗疾病知識和急救知識,那麼只能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人的幸運都是從未雨綢繆開始。 胖不是你的錯,不知道“心梗”為何物就是你的悲哀了!沒有什麼事情比悔恨更加痛苦的事情了。 典型的心梗發作很容易辨別,即3-5分鐘的心前區疼痛或者胸悶並伴有大汗;而不典型的心絞痛可能會誤會為其他疾病,比如胃疼、背疼、肩膀疼等,如果你是高危人群或者極高危人群出現這些不典型症狀及時就醫非常關鍵。 對於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這類心梗高危人群,堅持“管住嘴、邁開腿”確實是最佳良方;對於無法堅持“管住嘴”的,尤其需要認真學習心梗疾病特點和自救求救知識,而且做好每年體檢,重點檢查心電圖、心臟B超、血液生化,必要的時候需要深入檢查, 目前醫學水平決定了檢查有問題就是明確診斷冠心病、如果沒有明確診斷則不能排除冠心病,不要認為去醫院做幾個檢查結果沒有問題就真的沒有問題,疾病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檢查手段很有限,沒有明確診斷不是說明沒有問題可能是有問題沒有爆發而已。 心絞痛心梗發作時,自救和求助非常關鍵,降低耗氧量、抗凝、除顫是三大關鍵。降低耗氧量主要是鎮定、減少運動和舌下服用擴血管藥物(包括硝酸甘油氣霧劑、硝酸異山梨酯氣霧劑等);抗凝主要是服用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速效救心丸等);除顫主要是使用除顫器(目前國內宣傳極度不足,公共場合配備不足,只有急救機構如120、999具備急救除顫能力,其他當然還有醫院了)。 對於預防心梗猝死,首要提高的認知是心梗的發作是具有隨機性和突發性的,對於自身危險程度要有清醒認識;其次是自救和求助;最後是高危人群常備急救藥品。 心梗預防和急性治療藥物的關鍵指標,第一速度、第二效果,快速起效的問題是吸收與分佈,對於心絞痛經典預防和治療藥物包括硝酸甘油和硝酸異山梨酯等,那麼那些更適合預防心梗發作和首次心梗發作治療呢,現在醫療領域普遍的共識就是舌下給藥效果遠遠好於口服吞嚥服藥,原因是哪些呢? 1、舌下給藥避免了口服給藥的首過效應; 2、舌下給藥更加快速達到體迴圈血管和目標位置冠狀動脈; 3、降低心臟的前負荷、後負荷,擴張冠狀動脈; 那麼為什麼舌下給藥能快速的到達冠狀動脈? 我們看一下舌下粘膜和口底的血管分佈就會明白了,舌下和口底分佈著頸外動脈分支、頸內靜脈分支和頸外靜脈分支,藥物可以快速的經粘膜進入頸內靜脈、頸外靜脈,進而快速的達到心臟,隨著心臟的射血快速到達冠狀動脈、進入肺迴圈和體迴圈,起到擴張血管的作用,達到降低心臟前後負荷的作用。
舌下給藥可以快速進入目標位置和避免首過效應,說明舌下給藥確實是心梗預防和治療的最佳方式,那麼對於舌下給藥的藥物是否有差別?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目前市面上舌下給藥的硝酸異山梨酯分為舌下含片、普通素片、氣霧劑幾種劑型,從選擇的角度主要考慮藥物吸收的速度,毋庸置疑最快的是氣霧劑,其次是舌下含片,最慢的是普通素片。因此我們說對於預防和治療首次急性心梗最佳藥物是硝酸異山梨酯氣霧劑,這個考慮主要考慮首次發作的患者沒有發作經驗,用特別強效的硝酸甘油氣霧劑有可能出現誤判的情況,當然硝酸甘油氣霧劑也是非常優秀的心梗急性發作的預防和治療藥物。 是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適合舌下給藥呢?當然也不是了,如心絞痛的常用藥物阿司匹林,就不是一個舌下給藥而是口服吞嚥,這個藥物的核心作用還是抗凝作用。 萬妥欣,通用名硝酸異山梨酯氣霧劑,使用的技術是定量噴霧,每一噴是固定的的劑量(長時間不用的,需要用前搖勻),每次使用4噴,不必擔心藥物是否給多或者給少,因為噴出的藥物是氣霧,因此藥物的顆粒更小更容易舌下黏膜吸收。 使用時取下罩帽,搖勻,將噴嘴對準口腔舌下粘膜,儘量避免吸氣,藥瓶垂直,撳壓閥門,藥液即呈霧狀噴入口腔內,每次撳壓4撳,即可達到有效劑量2.5mg。·使用時取下罩帽(見圖示一)
·瓶身倒置,搖勻(見圖示二)
·張口,舌尖頂住上頜,暴露舌下粘膜,將藥瓶垂直對準舌下,撳壓藥品,使藥物噴至舌下粘膜(見圖示三)
·10秒內不得吞嚥,維持藥物在舌下粘膜的作用(見圖示四)
正確的使用會感覺到涼和類似於辣而不是辣的感覺,不會感覺到苦的味道,不同人略有差別。 提醒對於平時低血壓的人員,練習用藥的時候應該測量一下血壓。
肥胖與高脂血症中美人群對比:胖不是你的錯,不知道“心梗”為何物就是你的悲哀了
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心梗幾乎是一個一體化話題,談到人群科普,勢必要找到所謂關鍵少數問題,核心問題的解決帶來巨大的人群獲益,如果非要舉例說明醫學發展史中是否存在這種解決關鍵少數問題而帶來巨大獲益事件,筆者能想到的第一個事件就是“火”的發現,巨大改善了人類飲食生存條件進而極大的提升了人類預期壽命;第二個事件當屬大航海時代“VC”的發現,蔬菜和維生素在長時間航海海員中使用,改變了當時困擾海員不明原因死亡的問題。之所以談到這個話題,是因為現在自媒體發達,健康話題和人群科普極其熱點,但是對於科普宣傳很難分辨,甚至嚴格意義的醫學討論也會出現很多方面的矛盾,僅僅侷限在心梗相關的人群科普,看到的觀點很多,大多數會提到“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低脂飲食幾乎都是繞不開的話題,“管住嘴、邁開腿”幾乎是所有科普的主線思路,筆者對此雖無反對意見,但是也不敢完全苟同。古人教化世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是時至今日,寫入華人骨髓中的更多的是“儒釋道”三家的理論,尤其中庸的思想對於華人影響深遠,深究其原因,更多的還是符合大眾思維符合統治階級利益,如果一個理論和一個理念不被接受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時間都不被接受,說明其中必然存在著核心的問題。“管住嘴、邁開腿”看似治病良方,但是推而廣之人群接受度不高,尤其是“管住嘴”這一條,試想如果四川人不吃辣、上海人不吃糖、廣東人不煲湯等等還能稱之為華人了嗎?人生除了健康以外,還有很多人生追求,如果人人苦行僧式的健康飲食,是多少人群能夠接受?再深問一下,苦行僧式的健康飲食真的科學嗎? 01、低脂飲食對嗎,美國肥胖問題有緩解嗎 低脂的出現源自40年前的一場錯誤 低脂飲食法並非空穴來風,這種飲食源自 40 年前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 1970 年,美國膳食指南推薦美國全民採用低脂飲食(脂肪佔每日總能量攝入≤ 30%),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美國 居高不下的肥胖率。 隨著時間發展,低脂飲食甚至發展成 極低脂肪飲食,也就是脂肪只佔每日總能量攝入的 10%。大家從美國居民對於牛奶的選擇就可以瞭解到,低脂飲食在他們心中是多麼根深蒂固,人們開始選擇低脂牛奶,甚至牛奶的總攝入量都下降了 37%。
然而當專家將多年來美國的肥胖率彙集到一起時(如下圖),才發現他們大錯特錯了,這樣的飲食方式, 不僅沒有遏制住肥胖的發展,反而讓肥胖率猛增。
得知這樣的嚴重問題之後,在 2015~2020 年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美國衛生與大眾服務部、美國農業部才聯合將脂肪的限制,從原來的佔每日總能量攝入≤30%,修改為 不再對脂肪進行限制 ,這才結束了這段低脂飲食的熱潮。 02、《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中國肥胖問題 近日,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組織編撰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8》概要在《中國迴圈雜誌》上釋出。該報告顯示2002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中國≥18歲人群血脂異常的患病率分別為18.60%、33.97%、39.91%和40.40%;10年間中國成人血脂異常患病率大幅上升(圖5);總體男性高於女性,城市高於農村。
2013~2014年中國慢性病與危險因素監測調查(CCDRFS)調查結果顯示,中國≥18歲人群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HDL-C)分別為4.70、2.88、1.14、1.35mmol/L,總膽固醇(TC)水平較前明顯升高。 2010年全國慢性腎病調查(CNSCKD)專案顯示,≥18歲人群血脂異常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31.0%、19.5%和8.9%,男性均顯著低於女性。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2012年≥18歲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0.1%和11.9%,較2002年相比分別上升了7.3%和4.8%。成人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也呈增加趨勢,平均腰圍水平明顯上升。 2014年中國7~18歲在校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是1985年的11倍和73倍。2013年研究表明,中國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12.2%,肥胖率為7.1%。 03、為什麼中國心梗猝死90%死亡在院外 從北京阜外醫院心梗猝死調查資料顯示,不足35歲的心梗猝死患者>90%死在院外、35-65歲的心梗猝死患者>80%死在院外、大於65歲心梗猝死患者>70%死在院外,資料觸目驚心,更多的調查和反思發現更多的問題出現在人群認知心梗程度太低,如果能大範圍提高人群認知心梗,在心梗首次發作的時候就能採取正確的應對手段,絕大部分心梗猝死患者其實生還的可能性非常大。 心肌梗死是一個時間依賴性疾病,發病在3小時之內是醫療救治的黃金時間,大概50%的死亡病例都會發生在3小時內,隨著時間的延長死亡率會降低。對於首次發作心梗的人群,往往並非真正的首次發作,認知程度越高的患者,救治的效果越好,因此人群教育是當下降低心梗猝死發生的有效辦法。 肥胖是經濟發達的副產品,美國先於我們富起來也先於我們胖起來,甚至美國的胖已經上升到不得不限制過瘦模特不得登臺,又或者說美國在宣傳以胖為美;而中國也已經進入胖的時代,肥胖人群普遍存在,那為什麼華人群的心梗猝死絕大多數都在院外死亡呢?看看美國的教育和公共設施就可以略知一二,心梗急救知識屬於美國常規教育,幾乎所有的學生必須具備、公共場合到處可見急救包除顫器,看看我們國內新聞報道的內容“某某王府井羽毛球館心梗猝死遇見協和六名醫生心外按壓幸運救活”“某某飛機心梗猝死遇見5名宣武醫生心肺復甦幸運生還”等等,從中我們看看急救包、除顫器的身影了嗎? 宣傳了這麼多年“管住嘴、邁開腿”為什麼心梗猝死持續高速增長,院外死亡率居高不下,原因的核心就是我們的宣傳方向錯了!人群認知心梗才是關鍵,喚醒人群認知才是第一個關鍵點,只有把這些在死神手裡走過一圈的人極大可能救活,他們才會真正踐行“管住嘴、邁開腿”的治病良方,沒有這些忠實可變的疾病人群的踐行健康模式,就不會有高危人群認知心梗疾病。換言之,我們連地基都沒有打好,你們開始說二樓怎麼建設,這就是典型的空中樓閣。 04、胖不是你的錯,不知道“心梗”為何物就是你的悲哀了 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國際單位kg/㎡) 理想體重(Kg)=(18.5~23.9)×身高的平方 (單位m)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下的標準,亞洲人的BMI(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若高於22.9便屬於過重。亞洲人和歐美人屬於不同人種,WHO的標準不是非常適合華人的情況,為此制定了中國參考標準:
肥胖從生理看是人體一種儲備能量的行為,主要是脂肪儲存,出現體重指標超標的時候應該關注是否存在脂肪肝和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高更加危險),當出現脂肪肝和高脂血症,你應該認識心梗這個疾病了,甚至應該控制飲食+運動了,因為肥胖幾乎必然導致脂肪肝和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幾乎必然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心梗和腦梗與動脈粥樣硬化極度相關,嚴重程度也極度相關但不一定是正相關,換言之動脈粥樣硬化很嚴重不一定出現嚴重的心梗和腦梗,同理動脈粥樣硬化不嚴重可能出現及其嚴重的心梗和腦梗。 如果你除了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還有以下之一,請自覺看完全文: 1、男性,35歲-45歲,有上進心,工作努力; 2、吸菸; 3、經常熬夜加班,工作壓力大; 4、近期有胃痛、背疼、心前區疼痛等不典型症狀,或者3-5分鐘心前區疼痛伴有大汗; 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本身就是高危因素,如果同時出現以上之一症狀說明是極高危因素,這個時候提示你需要認真關注自身健康問題,尤其應該學習心梗等疾病和急救知識,如果戒菸+飲食控制+運動你無法堅持可能並不是導致猝死死亡的因素,但是你不具備心梗疾病知識和急救知識,那麼只能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人的幸運都是從未雨綢繆開始。 胖不是你的錯,不知道“心梗”為何物就是你的悲哀了!沒有什麼事情比悔恨更加痛苦的事情了。 典型的心梗發作很容易辨別,即3-5分鐘的心前區疼痛或者胸悶並伴有大汗;而不典型的心絞痛可能會誤會為其他疾病,比如胃疼、背疼、肩膀疼等,如果你是高危人群或者極高危人群出現這些不典型症狀及時就醫非常關鍵。 對於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這類心梗高危人群,堅持“管住嘴、邁開腿”確實是最佳良方;對於無法堅持“管住嘴”的,尤其需要認真學習心梗疾病特點和自救求救知識,而且做好每年體檢,重點檢查心電圖、心臟B超、血液生化,必要的時候需要深入檢查, 目前醫學水平決定了檢查有問題就是明確診斷冠心病、如果沒有明確診斷則不能排除冠心病,不要認為去醫院做幾個檢查結果沒有問題就真的沒有問題,疾病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檢查手段很有限,沒有明確診斷不是說明沒有問題可能是有問題沒有爆發而已。 心絞痛心梗發作時,自救和求助非常關鍵,降低耗氧量、抗凝、除顫是三大關鍵。降低耗氧量主要是鎮定、減少運動和舌下服用擴血管藥物(包括硝酸甘油氣霧劑、硝酸異山梨酯氣霧劑等);抗凝主要是服用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速效救心丸等);除顫主要是使用除顫器(目前國內宣傳極度不足,公共場合配備不足,只有急救機構如120、999具備急救除顫能力,其他當然還有醫院了)。 對於預防心梗猝死,首要提高的認知是心梗的發作是具有隨機性和突發性的,對於自身危險程度要有清醒認識;其次是自救和求助;最後是高危人群常備急救藥品。 心梗預防和急性治療藥物的關鍵指標,第一速度、第二效果,快速起效的問題是吸收與分佈,對於心絞痛經典預防和治療藥物包括硝酸甘油和硝酸異山梨酯等,那麼那些更適合預防心梗發作和首次心梗發作治療呢,現在醫療領域普遍的共識就是舌下給藥效果遠遠好於口服吞嚥服藥,原因是哪些呢? 1、舌下給藥避免了口服給藥的首過效應; 2、舌下給藥更加快速達到體迴圈血管和目標位置冠狀動脈; 3、降低心臟的前負荷、後負荷,擴張冠狀動脈; 那麼為什麼舌下給藥能快速的到達冠狀動脈? 我們看一下舌下粘膜和口底的血管分佈就會明白了,舌下和口底分佈著頸外動脈分支、頸內靜脈分支和頸外靜脈分支,藥物可以快速的經粘膜進入頸內靜脈、頸外靜脈,進而快速的達到心臟,隨著心臟的射血快速到達冠狀動脈、進入肺迴圈和體迴圈,起到擴張血管的作用,達到降低心臟前後負荷的作用。
舌下給藥可以快速進入目標位置和避免首過效應,說明舌下給藥確實是心梗預防和治療的最佳方式,那麼對於舌下給藥的藥物是否有差別?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目前市面上舌下給藥的硝酸異山梨酯分為舌下含片、普通素片、氣霧劑幾種劑型,從選擇的角度主要考慮藥物吸收的速度,毋庸置疑最快的是氣霧劑,其次是舌下含片,最慢的是普通素片。因此我們說對於預防和治療首次急性心梗最佳藥物是硝酸異山梨酯氣霧劑,這個考慮主要考慮首次發作的患者沒有發作經驗,用特別強效的硝酸甘油氣霧劑有可能出現誤判的情況,當然硝酸甘油氣霧劑也是非常優秀的心梗急性發作的預防和治療藥物。 是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適合舌下給藥呢?當然也不是了,如心絞痛的常用藥物阿司匹林,就不是一個舌下給藥而是口服吞嚥,這個藥物的核心作用還是抗凝作用。 萬妥欣,通用名硝酸異山梨酯氣霧劑,使用的技術是定量噴霧,每一噴是固定的的劑量(長時間不用的,需要用前搖勻),每次使用4噴,不必擔心藥物是否給多或者給少,因為噴出的藥物是氣霧,因此藥物的顆粒更小更容易舌下黏膜吸收。 使用時取下罩帽,搖勻,將噴嘴對準口腔舌下粘膜,儘量避免吸氣,藥瓶垂直,撳壓閥門,藥液即呈霧狀噴入口腔內,每次撳壓4撳,即可達到有效劑量2.5mg。·使用時取下罩帽(見圖示一)
·瓶身倒置,搖勻(見圖示二)
·張口,舌尖頂住上頜,暴露舌下粘膜,將藥瓶垂直對準舌下,撳壓藥品,使藥物噴至舌下粘膜(見圖示三)
·10秒內不得吞嚥,維持藥物在舌下粘膜的作用(見圖示四)
正確的使用會感覺到涼和類似於辣而不是辣的感覺,不會感覺到苦的味道,不同人略有差別。 提醒對於平時低血壓的人員,練習用藥的時候應該測量一下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