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泉城漁者

    清朝周邊戰事連連,有的透過戰爭維護疆域穩定,有的則透過軟手段——和親來維持周邊關係。所以認養一些王公貴族的孩子做乾女兒或者賜予格格稱號和地位,用作和親。所以,康熙,雍正認的乾女兒大多數都是為和親而為之。

  • 2 # 聾王異史

    沒有親情,只有血淚,她們都被當作鞏固政權的禮品拱手相送。

    順治、雍正雖然都有自己的親生女兒,但大多早夭。但是按照大清的慣例,女主大多要和蒙古和親或嫁給一些握有重權的實力派,穩固政治聯盟,為了滿足和親的要求,皇帝自己的女兒不夠用,就收養女兒,然後再把她們像禮品一樣送出去,很多公主和親不久便死去,但清朝皇帝並不把這潑出去的水當回事。

    順治送出三個乾女兒

    順治帝親生女兒長成的只有一個,為了懷柔番王、蒙古和親,於是收養了和碩和順公主、和碩柔嘉公主、固倫端敏公主,分別嫁給了尚可喜之子尚之隆;耿繼茂之子耿聚忠;蒙古族班第。最可憐的是和碩柔嘉公主,12歲就作為安撫的工具遠嫁。

    雍正帝面臨更大挑戰

    雍正是個沒子孫福的人,生兒子早夭的早夭,決裂的決裂,生了三個女兒,和順治一樣,雍正也只有一個親生女兒長大成人,他除了面臨聯姻資源嚴重不足的狀況,還面臨政治風險,因為康熙晚年曾經上演“九子奪嫡”的大劇,雍正雖然勝出,但親兄弟反目為仇。因此雍正在收養女兒問題上考慮的更需要周全,如果嫁出去的公主記恨之前的事,說服夫君反造反,那麼送出的政治資本會變成政治敵人。

    所以,雍正帝收的這收養女兒的比較慎重。他收養了太子胤礽的女兒,在雍正四年嫁給了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觀音保。 收養怡親王允祥第四女,封為和碩和惠公主,在雍正七年嫁喀爾喀博爾濟吉特氏的多爾濟塞布騰。收養和碩端柔公主,是莊親王允祿第一女,雍正八年嫁科爾沁博爾濟古特氏齊默特多爾濟。

    沒有親情只有政治

    皇帝收養女兒,並不是為了什麼兄弟情深,是要把她們當作為政治犧牲品。這些遠嫁出去的女人大多不服水土或遭受折磨早早的就死去了。比如怡親王有兩個一母同胞的妹妹,和碩溫恪公主和和碩敦恪公主,被康熙嫁給了蒙古王公,沒幾年就死了。但是帝王關心的是江山,一個女兒,況且是養女死活,根本不放在以上。

  • 3 # 西域王后34285457

    在中國歷史上,為了平息戰亂,歷朝歷代都有用和親來換取和平的做法。求娶的藩王們身份高貴,握有生殺大權,當然要求娶公主了,所以皇帝的女兒們就擔負起了和親的責任,但有的皇帝覺得把親生女兒嫁給哪些外族藩王有失顏面,所以就認養乾女兒嫁給那些外族藩王。順治和雍正也不例外。婦女們直到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成功以後,才真正的得到解放,才有了婚姻的自由,才真正意義上有了選擇自由幸福生活的權利。

  • 4 # 韓旦之職場頻道

    我認為應該從人性、權力、家庭,關係聯結四個維度,進行分析。

    從人性的角度,這是愛心和情感需要,當然這是第一位的。

    他們是馳騁疆場的英雄,在群臣中是神秘、威嚴、天才的化身,其實也是正常人,一樣需要穿衣吃飯,七情六慾,然而他們心中的女人:母親是用來孝敬贍養的,即使自己沒有血緣的女人是用來把玩的,也不能因兒女私情所困,唯一可以釋放的情感就是親情,這種情感只能對女兒。對女兒沒有繼承大統的壓力,只有父親與女兒的天倫之樂。一個無比孤獨的人,一個幾乎沒感情的人,唯一能在女兒身上傾注一切,寵她,愛她,讓她去消費一切美好的東西,這也不是現代人的情感嗎?

    從權力的角度,女人是情感的化身,能在男權社會,稀釋一切。這是第二位的。

    人的安全需求高於一切,權力是男人的迷藥,但卻是生命的承載體,因為權力男人在死於活中選擇,因為權力人們反目仇殺,因為權力人們憎恨帝王家,女人穿梭於權力之間,提醒男人要讓這個世界溫情,民族和親,與王公貴胄的聯姻,都能讓仇恨忘卻,化干戈為玉帛,可以讓陌生變成親情。

    從帝王與嬪妃關係的角度,滿足嬪妃成為母親的夢想,這是從嬪妃的家庭建設角度。這是第三位的。

    嬪妃有的沒有生育能力,或者有的只生皇子,收養女兒是一種,既不影響權力秩序,又能讓嬪妃排解孤獨,更能讓養女的親生父母感到萬分榮耀,為國誓死效忠!

    從皇帝與養女親生父母聯誼的角度,實現君臣利益互綁。這是第四位的。

    皇帝為了褒獎很多大臣,不能從爵位軍功上進行,為了抑制對皇權的衝擊,而收養其女,或者讓子嗣來公眾伴讀,這也是有效方法之一,還有是賜婚,這個前面講過。

    帝王之家肯定不會為生存必須品擔憂,沒有生活壓力,帝王子嗣多寡也影響江山延綿,在精力所及肯定多收養女兒。為了權力聯結,為了後宮母愛,為了褒獎大臣,這些都是理由。

  • 5 # 李伯禺

    古代皇帝常將自己的女兒作為他們政治利益的犧牲品,再疼愛的女兒只要為了政治利益需要,什麼親情也都沒有了。為了政治需要甚至可以以將妃子或宗室女兒封為公主去和番。如漢元帝就是將後宮妃子王昭君封為公主名義去和番的,成為千古的遺恨故事。杜甫在一首詩中寫王昭君,有這樣的詩句: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唐代劉長卿的詩句也寫的委婉悽切。如“……上馬辭君嫁驕虜,玉顏對君啼不語,北風雁急浮雲秋,萬里獨見黃河流。纖腰不復漢宮寵,雙蛾長向胡天愁。”

    唐李世民把他宗室的女兒封為文成公主就下嫁給西藏松贊干布。女人是弱者,只有從命,正如杜牧詩句“一上玉關道,天涯去無歸。”清朝下嫁到蒙古和番的最多。康熙是清代國力極強的時候,但為了與蒙古打仗,也先用和番暫緩矛盾,他有9亇女兒有7個就下嫁給了蒙古王候。他最疼愛的女兒,蘭齊兒正和康熙的寵臣李光地戀愛,但為了他的政治利益他不顧李光地和女兒的哀求,且此時蘭齊兒只有16歲他就下嫁給他的仇人葛爾丹,以此麻痺格爾丹,最後抽出手來進攻蒙古殺了葛爾丹,完全拿自己的女兒作籌碼,作犧牲品。

    搞清以上情況,就不難理解順治,和雍政為什麼收養女兒。也就是為了政治的需要,其中沒有太多成份的親情。順治有一亇女兒,雍正原都有三亇女兒,古代醫療條件不好,死去了兩亇。他們為了與番王搞懷柔政策都在宗室或京官中各收養了三個女兒,都封為公主,後來都作了政治犧牲品,下嫁給番幫,尤其順治封的碩柔嘉公主,12發就下嫁到千里之外的大漠荒涼之地蒙古作妻妾。有幾位下嫁出去的“公主”由於不能適應生活環境而早早死去。這就是他們積極收養女兒的原因。

  • 6 # 雍親王府

    雍正登基後,先後冊封了四位和碩公主。其中大公主為雍正次女和碩懷恪公主(1717年去世,追封);二公主為理密親王允礽,也就是康熙朝廢太子的六女和碩淑慎公主;三公主為莊親王允祿嫡長女和碩端柔公主;四公主就是怡賢親王胤祥第四女和碩和惠公主。由此可見,除了大公主和碩懷恪公主是雍正的親生女兒之外,其餘的三位都是雍正養女,並且均給予了和碩公主的封號,可見對這幾位養女公主都是非常重視的。

    那麼,雍正要十三爺胤祥,以及廢太子和莊親王的女兒進宮,並由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親自撫養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當然還是在於他們宗室女兒的特殊身份。宗室家的女兒是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婚姻的,因為她們的婚姻基本都是政治聯姻,而他們也要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去為了整個國家的政治利益而服務。雍正的親生女兒和碩懷恪公主在雍正登基前就去世了,所以雍正也需要有一些名義上的女兒來承擔政治聯姻的目的。同時為了體現皇帝對於和親的重視以及對於對方的尊重,賜予這些公主很高級別的封號,當然,為了體現“門當戶對”,公主的和親物件也都是蒙古貴族或者朝中重臣。

    怡親王之女和碩和惠公主,於雍正七年(1729年)下嫁喀爾喀博爾濟吉特氏多爾濟塞布騰。

    莊親王之女和碩端柔公主,於雍正八年(1730年)下嫁科爾沁郡王博爾濟吉特·齊默特多爾濟。

    廢太子即理密親王之女和碩淑慎公主,於雍正四年(1726年)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觀音保。

    順治也是這種情況,先後收養了三位親王的女兒,封為公主,然後進行政治聯姻。其中:和碩和順公主,承澤親王碩塞次女,下嫁尚可喜之子尚之隆;和碩柔嘉公主,安親王嶽樂次女,下嫁給耿繼茂之子耿聚忠;固倫端敏公主,簡親王濟度次女,下嫁班第。

  • 7 # 知史局

    順治、雍正自己明明有女兒,為什麼要接二連三地收養女呢?

    是的,這表面上看確實是個怪事,順治自己有六個女兒,他卻又收養了三個女兒;他的孫子雍正有四個女兒,卻又收養了三個女兒。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說下順治皇帝的三位養女。

    順治的三個養女是和碩和順公主、和碩柔嘉公主和固倫端敏公主。

    和碩和順公主,是順治帝五兄承澤裕親王碩塞的第二女,其母為納喇氏。順治五年(1648)八月二十二日生。後撫養宮中。順治十七年(1660)封和碩公主,時年13歲,嫁給平南王尚可喜之第七子尚之隆。尚之隆深得康熙信任,官至太子太保、領侍衛內大臣。公主於康熙三十年(1691)十一月去世,時年44歲。

    和碩柔嘉公主,順治帝堂兄安郡王嶽樂的第二女,順治九年五月生,後撫養宮中。康熙二年,嫁靖南王耿仲明之孫耿聚忠。康熙十二年去世,時年二十二歲。

    固倫端敏公主,順治帝堂兄簡親王濟度的第二女,母福晉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年六月十三生。後撫養宮中,為順治帝養女,初封和碩端敏公主。康熙九年(1670)嫁給科爾沁左翼中旗薩克多羅達爾漢親王滿珠習禮的孫子班第,班第在婚後的第二年,晉升為親王。雍正元年(1723),公主晉升固倫端敏公主,七年後去世,年七十七。

    雍正的三個養女是和碩淑慎公主、和碩和惠公主、和碩端柔公主。

    和碩淑慎公主,雍正兄、廢太子允礽的第六女。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初二日生。母為允礽側福晉唐氏。雍正初年,撫養宮中。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下嫁孝惠章皇后母家從孫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觀音保,封和碩淑慎公主。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十日卒,年77歲;和碩和惠公主,雍正帝13弟怡賢親王胤祥的第四女。康熙五十三年生,生母為胤祥嫡福晉兆佳氏。後養於宮中,雍正七年十二月,下嫁喀爾喀智勇親王丹津多爾濟的王子博爾濟吉特氏多爾濟塞布騰,兩年後去世,年僅十八歲;和碩端柔公主,雍正帝撫其十六弟莊親王允祿嫡長女,嫡福晉郭絡羅氏生。雍正初年,撫養宮中。順治八年(1730),嫁科爾沁郡王博爾濟吉特•齊默特多爾濟。九年(1731),封和碩端柔公主。乾隆十九年薨,四十一歲。

    順治、雍正祖孫兩代皇帝,共領認了6位宗室近支王女作為養女,而自己還都有親生女。到底是為什麼呢?表面上看,她或者是因為太后、皇后喜歡,或者是因為父親早逝看著可憐,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有一種現象,我們可以透過去看到實質。什麼現象呢?就是這些王女被收養後都封了公主,然後或嫁給藩王,或嫁給王子。或漢族藩王,或蒙古藩王。這就差不多清楚了。

    皇帝收養這些宗室女,並冊封為公主,是為了政治聯姻,是為了把藩王們緊緊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實現統一大中華的江山永固。自己的親生女兒不夠,他們要擴編。

    封建社會的婚姻,越到上層,越政治化,越是目的性極強的強強聯合。有人統計了一下,從清初到清末,清廷竟嫁出432名皇女到蒙古。

    蒙古民族素以強悍著稱。從秦到明中期,一直沒有停止對中原的侵擾,甚至一度入主中原。然而,有清一代,蒙古卻一直是中央政府最親的親戚,最好的朋友。原因就在於積極的政治聯姻。

    順治帝收養的三位養女中,雖然和碩和順公主、和碩柔嘉公主兩位的額駙是三藩中尚之信、耿精忠的弟弟,但兩人卻堅決反對哥哥的背叛,政治聯姻起到了積極作用。固倫端敏公主和雍正的三個養女和碩淑慎公主、和碩和惠公主、和碩端柔公主,也都在大草原上為國家的國防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誠心誠意的和親不失為上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買一輛標緻2008,有沒有懂行的說說優缺點?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