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國學大觀園

    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潘金蓮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淫婦,毒死了自己的親夫武大郎。現如今,許多人為潘金蓮翻案,認為人家小潘是為了追求愛情,為什麼不能跟自己的心上人西門大官人白頭到老呢?為什麼不能追求自己所愛呢?

    對此,錢文忠老先生說過這樣的話:追求愛情可以,毒死老公就不行。你可以正大光明地追求,但毒死老公就犯法了。真實的歷史又是怎麼回事呢?

    武大郎、潘金蓮、西門慶都是明朝人,和《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同時代的人,施耐庵寫這個故事是有歷史原型的。宋江在歷史上也有,但沒多大本事,就是一個強盜而已。本領有限,連雲港的市長張叔夜就把他給拿下了。所謂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就是小說杜撰而已。

    武大郎、潘金蓮就是施耐庵道聽途說街頭八卦編寫的故事而已。據說,武大郎名叫武植,人家還是當地的縣令,根本不是賣什麼炊餅的窮屌絲。長得是儀表堂堂,一米八的大個,在明朝這樣的身高可不得了!

    潘金蓮就更不是淫婦了,她乃是大家閨秀、出身名門。和武大郎結婚以後,夫妻二人恩恩愛愛,經常夫唱婦隨。好端端的一對夫妻,為什麼被惡搞成醜漢、惡婦呢?

    西門慶是當地的小混混,和武大郎夫婦根本沒有任何交集。你想想看,縣太爺的夫人怎麼會看上一個不入流的小混混呢?據說,元末明初,施耐庵投軍到陳友諒的軍中。陳友諒被朱元璋打敗後,施耐庵四處流浪。

    有一天,他走到山東清河縣境內,在類似酒吧、KTV之類的場所聽到有人高談闊論。其中就扯到西門慶和潘金蓮有一腿,縣令武大郎被戴了頂明晃晃的綠帽子。施耐庵是個記憶力超強的漢子,聽到此,他立馬就記住了,回頭寫書的時候還寫了進去。這道聽途說的故事肯定不是真的!

    散播謠言的人就是武大郎的朋友。他落魄了,遇到難處,向武大郎要錢。可武大郎是誰啊?那可是茅房拉屎臉朝外的漢子,當時就沒鳥他。這傢伙一看沒借到錢,怒從心頭起,惡向膽半生,出門就罵,罵武大戴了綠帽子。

    他一路嘴碎,搞的是滿城風雨、人盡皆知。回到家,這傢伙傻眼了,當初的茅草房換上了大別墅,誰學的雷鋒?最後一打聽,原來是人家武大郎武縣令!這朋友也是捶胸頓足,腸子都悔青了,但實屬無奈,八卦故事早就到了施耐庵的肚子裡,後來《水滸傳》成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武大郎、潘金蓮在小說中生生變成了另一副嘴臉!

  • 2 # 王小蔥123

    其實在古代的潘金蓮真實身份是一個大家閨秀,不是大戶人家的丫鬟。而武大郎也不是個子矮小的賣燒餅的,武大郎本名武植,雖然開始是個窮書生,但是他靠著自己的努力,最終考中進士,並且做上了縣令,潘金蓮也是在武植當官之後嫁給他的,兩個人恩愛有加,白頭偕老。

    潘金蓮並不是小說裡面寫的那樣,她是大戶人家的丫頭,因為被主人看上,不肯就範,告知主母后,被主人懷恨在心,為了報復潘金蓮,把她嫁給了身長不足五尺,面目醜陋,又窮又不堪的武大郎(其實武植真實人物是英俊的,而且有才華的,而且又是當地縣令,配潘金蓮這個大家閨秀錯錯有餘)。

    之所以潘金蓮和武植在小說裡會是那麼的不堪形象,是有故事的,剛巧又被寫水滸傳的人知道了這些不屬實的不堪形象,所以碰巧就被寫進了小說。

    下面跟大家說明一下故事的詳細經過。

    潘金蓮故居為貝州(今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潘家莊(為避潑汙,後改名為黃金莊),少女時代是遠近聞名聰明美麗的大家閨秀,是一位名門淑媛。她父親曾官拜貝州(恩州)知州,在故鄉開有染坊。

    而武植出身貧寒,但是人聰明伶俐,且英俊正直,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由於家庭貧困,所以早年在潘金蓮的父親府邸做工,潘父惜財,經常資助武植,所以武植對潘父很是感激。武植自幼崇文尚武,才智超群,憑藉自己的能力考上進士,金蓮看到武植既又才華,又英俊,產生愛慕,潘知州因此才將女兒許配於他。潘金蓮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之賢妻良母聞於鄉里。武植出任山東陽穀縣令,潘金蓮也是縣上名聲好的清官夫人。兩人育有四個子女,和睦恩愛。她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偕老。

    話說武植早年貧困,有個同窗王某,兩人關係非常好。等到武植考中進士做了官,這個王某家道中落,混不下去了。

    就這麼過了大半年,王某看武植還不給自己謀個一官半職,憤然離開。而且自己越想越不舒服,乾脆四處編造、張貼武植和潘金蓮的醜事。

    這時候,對武植也有怨恨的當地惡少西門慶,和王某勾結在一起。兩人胡編亂造、新增加醋、煽風點火,把各種不堪入耳的情節,全都硬生生的加到武植和潘金蓮身上。

    等到王某回家,看到武植為自己修繕的房屋,購買的家當,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謠言八卦的傳播速度太快了,後來,《水滸傳》和《金瓶梅》的作者聽說了這個故事,又演繹到了自己的作品中,這下,更難翻身了。

    清正廉潔的武植,賢妻良母的潘金蓮,就這麼被流言毀了。

    而且,一個縣令和一個縣令夫人,根本不可能認識西門慶這種不務正業的人,也不可能和西門慶勾搭,不可能有不軌行為。

  • 3 # 叔給你說個話

    歷史上確有其人,不過生在明永樂年間。與《水滸傳》描述恰恰相反,潘金蓮的原型是遠近聞名的大家閨秀,而武大也不是賣炊餅的,而是身高180的縣令。小說中人物形象嚴重扭曲,至於深究原因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 4 # 一貳一橙

    由於《水滸傳》的渲染,潘金蓮yin婦和西門慶yin蕩的形象可以說是深入人心了。

    那真實歷史上的潘金蓮到底是什麼形象?

    潘金蓮和武大郎,原本人人羨慕的神仙眷侶,可由於遭到了誣陷,才成了如今這野獸配yin婦的形象

    潘金蓮本是貝州知州家的千金,家境殷實,知書達理,而武大郎原名武植,文才出眾,有心於功名。武植由於家貧而去潘府打工,因其儀表堂堂,文武雙全,得到了潘家的厚待。潘知府經常資助他,望他一舉高中,而潘姑娘更是芳心暗許,與武植深情款款的。

    武植最後也不負眾望,考取了狀元,在回鄉當天就向潘小姐求親,潘知州也樂得成人之美,同意了這樁婚事。成親後,武植出任陽穀縣令,潘小姐也隨夫君搬家到了陽穀縣。潘金蓮以賢惠勤勞聞名於鄉里,武植以能幹著名,是陽穀縣有名的清官,婚後兩人生活和和美美,育有四子,個個成才。可木秀於林,武植如此美好幸福的生活自然引來了不少妒忌的眼光,其中有一個人叫黃堂的,他因向武植求取功名利祿不成,妒而生恨,在回鄉路上不斷散佈潘金蓮和武植的謠言。其中就包括武植的外號“武大郎”和他的身材,以及潘金蓮的美色與不甘寂寞。

    後面還得到了黃堂鄉里惡少西門慶的幫助,兩人添油加醋,極力抹黑武植和潘金蓮。當然這些謠言最後傳到了《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耳中,也就成為了他寫作的題材了。

    一部《水滸傳》,把潘、武兩家攪得是天翻地覆,武植、潘金蓮名聲盡毀,而清河縣的潘、武兩家也由此立下了永不通婚的族規。可見謠言殺人之恨,絲毫不亞於刀劍。

  • 5 # 品書觀影筆筆君

    潘金蓮故居為貝州(今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潘家莊(為避潑汙,後改名為黃金莊),少女時代是遠近聞名聰明美麗的大家閨秀,是一位名門淑媛。她父親曾官拜貝州(恩州)知州,在故鄉開有染坊。

    潘金蓮的丈夫武植,自幼崇文尚武,才智超群。家裡原本貧困,年輕時期到潘府上打工。因為品行端正且能幹,潘府上知名商人潘知州資助他學習。後因武值高中狀元,女兒金蓮對其產生愛慕,潘知州因此才將女兒許配於他。潘金蓮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之賢妻良母聞於鄉里。武植中年考中進士後,出任山東陽穀縣令,潘金蓮也是縣上名聲好的清官夫人。兩人育有四個子女,和睦恩愛。她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偕老

    受到汙衊

    黃堂說

    武大郎少年貧窮,曾受好友黃堂資助。後來黃堂的家發生火災,黃堂想要投奔武植謀份差事。但武植待他好酒好菜,卻始終不提攜他。黃堂一怒之下不辭而別。並在回鄉路上到處散播謠言以洩憤。當地惡少西門慶與他沆瀣一氣,添油加醋。

    很快傳遍各地,並傳到《水滸傳》作者耳中,寫進了書,將潘金蓮名聲盡毀,也給潘、武兩姓後人帶來災難:清河縣的潘家和武家幾百年來從不通婚。

    王某說

    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縣誌記載,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經在山東陽穀縣做縣令,他少年時候的盟兄弟王某家敗破落,逃難到他那裡,希望看在多年情誼的面子上,給兄弟謀份差事。武縣令平時就樂善好施,對這位落於窘迫的兄弟招呼倍至。王某卻不知道武大郎已經暗中為其在原籍蓋房修屋,久不見武兄弟資助,便憤然離去。這一走不要緊,他卻遂生邪念,忘恩負義,村村說唱,鄉鄉張貼,謠言惑眾,極盡對武縣令惡意中傷汙辱詆譭之能事。加之曾被武大郎治過罪的鄉里惡少西門慶的助紂為虐,同流合汙,武大郎的清官形象從此被毀於一旦。非但如此,就連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蓮之名聲遭受玷汙及恥辱,直至今日。

    廣為流傳

    從北宋到明朝,多年過去,流言蜚語非但沒有減少消失,反倒因為四處的流傳而更加被人“熟知”。再經過施耐庵在聞名遐邇的《水滸傳》中大肆渲染一番,更加使得夫妻二人的“形象”被華人更多的“認識”。因有《水滸傳》,所以有後面的《金瓶梅》對潘金蓮的徹底“定性”。

    沉冤昭雪

    清河縣的縣誌也明文記載武大郎夫妻的真實一面,儘管乾隆皇帝也為武大郎立過碑。[1]

    《水滸傳》作者後人向武、潘建造像並寫道歉詩。潘建民說,凡是去過武植祠的潘姓人,都會拍下這組照片,一來敬佩《水滸傳》作者後人的勇氣,二來也告訴世人,潘金蓮是古今賢惠女性的典範。

    藝術形象

    潘金蓮被《水滸傳》和《金瓶梅》冤枉成惡婦蕩女的形象,原本是善良賢妻的潘金蓮在小說中被寫成了通姦殺夫的淫婦,原本是身長七尺文武雙全玉樹臨風的清廉縣令武大郎在小說中成了“三寸釘、枯樹皮”。

    潘金蓮因《水滸》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裡,她更躍為“女一號”。按書中所寫,《金瓶梅》此書名,一是說“金色的瓶子裡插著梅花”的意思,二是說由該書頭三號女角(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的名字各取一字組成,顯然後一說更為通順。《水滸》裡的潘金蓮形象還比較單薄,《金瓶梅》裡的潘金蓮卻是一個極其豐滿、極其鮮活的藝術形象。

  • 6 # 尚可之國學

    潘金蓮作為蕩婦的歷史形象的形成主要歸功於《水滸傳》和《金瓶梅》兩部小說。《水滸傳》作為正統的文學名著把潘金蓮描述成一個蕩婦,把武大郎形容成“三寸釘,枯樹皮”,以其強大的文學影響力,潘金蓮、武大郎、西門慶三人的故事就廣泛流傳開來,可謂人盡皆知,家喻戶曉,甚至一個黃口小兒都能說出一二。

    如果說《水滸傳》是潘金蓮和武大郎形象的始作俑者,那《金瓶梅》就是最得力的推波助瀾者,書中將潘金蓮的形象徹底立體化,加入很多細節,如將潘金蓮設定為出生於窮苦人家,迫於生計被賣到大戶學習吹拉彈唱等技藝。與武大郎結婚之後不甘寂寞和平庸,由於多才多藝和美麗的外貌被西門慶看上,你來我往,加上生性放蕩,很快與西門慶通姦,最後毒殺武大郎,徹底成為西門慶的女人,最後在西門家敗落之後回到王婆那裡才被武松報仇手誅。

    其實歷史中真實的潘金蓮形象與以上兩個版本可謂大相徑庭,正好相反。據《清河縣縣誌》記載,潘金蓮是貝州(恩州)知州家的千金小姐,大家閨秀,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之賢妻良母聞於鄉里;而武大郎姓武名植,自幼崇文尚武,才智超群,從小在潘府打工。兩人日久生情,互生愛慕之情,潘知州也甚是喜歡武大郎,於是高興地促成這門婚事,婚後兩人恩愛有加,育有四子。武大郎也高中狀元,出任山東陽穀縣令。

    人怕出名豬怕壯,少時兄弟王某聞知武大郎發達,前來投靠,想某得一官半職的,但是武大郎深知王某的為人不是做官的料,只管好酒好菜招待,並沒有舉薦,所以在王某回鄉後恩將仇報,大肆毀謗抹黑武大郎,並與惡棍西門慶沆瀣一氣,所謂三人成虎,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很快武大郎的清官形象從此被毀於一旦。非但如此,就連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蓮之名聲遭受玷汙及恥辱,直至今日。

    《水滸傳》正是根據這個王某口中故事改編的,《金瓶梅》又對《水滸傳》添油加醋,最終促成了今天的潘金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般案情歸納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