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春最美夢
-
2 # 鍾靈毓秀饒
我認為,教學,都應以問題導向。提出問題,師生一起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最後解決問題,這樣教學,學生就有興趣了,有收穫了。無論文科或理科,卻可以用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這就完全避免了告知性教學。學生學起來有興趣思維也得到了訓練。.教讀課,也應是這樣。
-
3 # 小智教育
一、讓孩子學得輕鬆。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才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就如孔子所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興趣才會使他們產生無窮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熱情。
我想,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如果,我們置身在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中,我們會發現,學習是件愉快的事,知識又是那麼的誘人。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應努力營造一種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我相信,教師親切的話語一定能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讓學生輕鬆的學習;教師鼓勵的話語,一定能帶給學生學習的自信,讓學生有信心學習;教師真誠的讚美,一定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為自己感到自豪。
陶老師的語文課很樸實,只是一節平平常常的語文課,既沒有絢麗的圖畫、也沒有優美的音樂,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張掛圖和幾塊小黑板,但卻讓我感到很溫馨。我想,我是被陶老師親切的話語給吸引住了。課堂上,陶老師多次給孩子們送去了掌聲,每一次掌聲過後,我發現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又高了。
課堂上的孩子們積極舉手,爭著、搶著要回答問題。有時,老師讀,孩子們聽;有時,孩子們讀,老師和大家一起聽;有時,老師提問,孩子們思考,有時,孩子們不懂,向老師提問,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有時,老師走到孩子們身邊,傾聽他的回答;有時,孩子們走到講臺上,自豪的講著自己從圖上看到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諧融洽,多輕鬆,多快樂的事啊。
二、讓孩子學有所得。
語文是什麼?語文學什麼?語言文字的運用,人文精神的品味,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我想,也許沒有人能準確完整地回答出。但是,我想,如果要讓我們的語文課成為一堂有效的課,那就應讓我們的學生學有所得。
陶老師這節語文課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陶老師採用了多種形式的對比,讓學生去朗讀、比較,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一開始,她採用範讀的方式,故意讀錯,先讀“天氣漸漸涼了”,再讀“秋風起了”。孩子們聽得很仔細,一下子就發現了錯誤,並勇敢地指出了錯誤,還用理由說服了老師。接著,陶老師又透過兩句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漸漸”一次的含義。不過,我認為課堂上最精彩的一處比較要屬這兩句話的比較了:“農田裡,稻子黃,高粱紅,棉花白。”“農田裡,稻子黃了,高粱紅了,棉花白了。”一開始,學生很快找出了不同,可是,要問他們少了“了”後有什麼不同?孩子們還真不知道,所以沒有人舉手。坐在後面的我也開始覺得這句話很難。陶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們答案,她讓孩子們在讀讀這兩句話。沒過一會兒,一個小男孩舉手了,他說:“老師,第一句裡,稻子黃,好像只有一點點黃,而第二句稻子黃了,讓我感到稻子很黃很黃……”老師接著他的話說:“稻子很黃很黃代表稻子已經(成熟了)……”真是一個經典的回答,我不禁暗暗為這個孩子叫好。也許,二年級的孩子並不懂得如何去品味語言文字,也不知道語言文字妙在哪兒,但透過這簡簡單單句子的比較,他們能理解詞語的意思,能讀懂課文,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了。這一堂課就學有所得了。
課堂上,陶老師還注意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讓學生為詞語找找好朋友,想象白雲有時像什麼,到講臺上點著圖講講孩子們都在草地上玩什麼……
知識就這樣一點一滴地進入孩子們的腦海中,成為孩子們自己的知識,孩子們的學習能力也在一點一滴的提高。
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讓孩子學得輕鬆,讓孩子學有所得,我認為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我們不能把它割裂開來。讓孩子學得輕鬆,孩子才會樂於學習,才會主動去鑽研,才能學有所得。而嚐到了知識甜頭的孩子們更捨不得放棄學習,他們會更主動地去學習。學習讓他們感受到快樂,快樂了,他們才會學得更努力。
我想,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帶給孩子們學習的快樂,應該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習得知識。
希望採納!
-
4 # 大李老師說教育
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我覺得這句話一方面是說語文學習不能單靠課本,另外一方面說明了教讀課還是一定要教會同學們一些有關語文學習的方法的!
如何讓學生在上教讀課時有所得呢?
首先老師要明確這種這篇課的體裁,記敘文還是散文?是說明文還是議論文?例如《背影》這篇敘事散文,它肯定具有一般敘事散文的特點,這類散文,以寫人敘事為主,洋溢著濃厚的抒情氛圍。除此之外,它還有自己的獨特的特點,那在講課時都要兼顧的,作為敘事散文呢,它敘事簡單明瞭,充斥著滿篇的是淡淡的憂傷的情愫和一位落魄的、年邁的父親對兒子的那種疼愛之情。另外他有有他的獨特的地方,語言呢?樸素但又飽含著深情,幾次父親話語的描寫,看似平淡無奇,但處處體現了一位父親的舐犢情深,而作者的幾次的流淚,也表現了一個兒子從讀不懂父親,到讀懂父親後的那種感動、懊悔和心疼。
其次讓學生了解寫法。就《背影》來說值得借鑑的地方很多。(1)選材上他選取了人物的一個瞬間,一個感情的凝聚點來表現父愛,這就教會學生在選材的時候從小出入手。(2)作者在描寫背影的時候寫得非常的細緻,這為後邊的抒情做了鋪墊,作者情感的轉變做了鋪墊。這就教會孩子們要想情感水到渠成,必須先有感人的細節描寫,先有層層的鋪墊。(3)這篇課文雙線並行,一是按照地點的轉換為線索寫了徐州見父、回家奔喪、南京送別、北京讀信,另一條線索就是以背影為線索,開篇惦記背影、惡化背影、惜別背影,思念背影。可以如果孩子們能夠用心的去學習,每篇教讀課都可以學會很多寫作上的技巧。
當然還能教會孩子們分析同類文章的一些方法。如在教《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時,我就按照教會學生學習分析說明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為宗旨去講的。說明文無非有以下幾個問題,這篇說明文說明物件是誰?它的特徵是什麼?為了把這個特徵說清楚,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說的?他語言上有什麼特點?這些問題,在這篇課文都能一一找到答案,所以在教講讀課的時候,就按照這樣的思路去教,我想孩子們對說明文的一些知識點,也就掌握住了。
當然學生收穫的,還有作者的那些情感,從而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鄭振鐸先生的《貓》讓我讓孩子們體會到我們人類對動物(弱小的東西)不能主觀臆斷。作為人類我們應當有反思精神。再例如《偉大悲劇》讓我們感受到斯科特這幾個人精神的高尚,雖然他們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且為別人做嫁衣,但他們探險精神,誠信守約,集體主義,奉獻精神,震撼著每位讀者的心靈!學完這一課,我想孩子們的內心也會受到一次滌盪!我留給孩子們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他們中的一員,你會怎麼樣做?
所以我覺得教讀課是專家們精心挑選過的,認真的講授,肯定會讓孩子們受益匪淺的! -
5 # 深海老師
語文教讀課如何讓學生學有所得?這是作為語文老師,不斷思考、實踐、反思的問題,有反思就會有改進,教學就會越來越好!我個人的主張,不要追求什麼"高效“,至少”一課一得“,不可為趕進度,貪多求快而一無所獲!這也是我們常犯的錯誤!通常的方法,
一、佈置預習
預習之前,先閱讀”單元提示“,”單元提示“對本單元的課文學習有一定的說明,明確了本單元學習的要點。以統編教材八年下冊語文課本第二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為說明文閱讀單元,”單元提示“要求: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篩選主要資訊,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學習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質疑問題,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那麼預習本單元的課文時就以關注以上幾點。
預習課文,有了解所預習課文是屬於哪一類文體,這類文體有什麼特點,學習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以統編教材八年下冊語文課本第二單元為例,前面已交代這是說明文閱讀單元,那對說明文相關知識要有一定的瞭解,如說明物件、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等等。
預習課文,要對作者、國籍、生活的時代、寫作背景等等有一定的瞭解,如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對陶淵明其人要有所瞭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曾寫過的詩與文章,《飲酒》、《歸園田居》等,所處的東晉時代的背景。這樣對理解文章,有效學習做知識鋪墊。
預習課文,對文章中出現的生字生詞,要先查字典詞典,大致理解其意思與用法。對於古文,要先自行翻譯理解。確實理解不通的,要做也圈點或筆記,以在課上更細緻地聽取老師的指導或課下進一步請教老師,這樣學習就會更有針對性。
沉下心來閱讀文章,邊讀邊勾畫,對關鍵詞句、對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標記,以備課中認真聽講,做筆記;再者,統編教材每篇課文前有預習提示,針對預習提示,進行閱讀;另外,關注課文後面的”思考探究“,結合課練習閱讀,最好思考或完成課後練習。
二、實施教學
1、檢查預習
檢查預習,主要是檢查字詞、文學常識、文體知識等掌握情況。
2、釋疑
就學習在預習中遇到不懂之處釋疑,主要是對文章背景、字句意思方面的釋疑。如果涉及到深入到文章的主題、中心、人物形象、寫法之類的重難點的問題,老師可以表揚學生預習深入,但在學習過程中,共同解決。
3、釋放個性,自由談讀後感受或小組分享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充分給孩子們分享閱讀感受,老師適時引導。
三、建議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因材施教,這是教育教學的至理名言!
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老師,對教材的處理不同!
沒有最好,只有適合!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所以不要固化模式,更強調學生的主體,教師的引導!
回覆列表
這篇課文較為經典,含義深刻。不只讓學生品讀優美的語言,還要理解葉老的文品與人品,同時在學習借景抒情的基礎上,知道作者以爬山虎為題的原因。短短的四十分鐘,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於是我採取以學生為主體,抓重點閱讀,抓重點體會的原則,旨在讓學生掌握知識,學會學習。
我以“回顧兩件事”匯入新課,點到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然後進入重點部分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透過充分閱讀,感受葉老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其間,我以“融洽”為突破口,奠定閱讀基調,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葉老的平易近人。然後抓住“融化”,透過交流該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在該處的修辭,進而感受葉老堪稱楷模的人品。
解決了重點,我以“文章主要寫葉老先生的文品和人品,可題目卻為什麼是爬山虎?”作為過渡,自然引入對難點的討論交流。為了突破難點,我藉助多媒體,先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然後對比閱讀寫關於爬山虎的句子,再讓學生聯絡葉老的文品與人品對“我”的影響,最後得出結論:正是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由此想到了葉老先生,想到了葉老先生對文章的一絲不苟,對人的和藹可親,想到了葉老先生文品和人品對自己的影響,於是乎,作者靈感一現,題目定為: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在課堂上,我除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知識,完成教學目標外,還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習慣的培養。包括:朗讀技巧、書寫方法、語言表達、思維調動、互助合作等等。語文是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唯有在講授課本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語文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開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真正能讓學生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