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幣堂
-
2 # 妄想之國
-1-
不可否認,人工智慧確實在一些產業和工作中能做得比人出色,甚至節約了更多成本.
但這僅限於有規劃和有標準的技術領域.
高考數學能考滿分嗎?答案是能,
語文呢?不能!
因為文學類帶有主觀能動性,是夾雜著情感的,
而人工智慧無法附加情感.
-2-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內容是“人工智慧一天可製作上萬的設計banner圖,留給設計師的時間不多了”.誠然,人工智慧的效率不置可否,但設計真的只是匹配資料做出最好的規範而達到設計效果嗎?
人工智慧真的能滿足甲方的奇葩需求嗎?比如網上火熱的“五彩斑斕黑”,“讓人來畫面中的人物轉個身”,我想它可能會短路掉吧.
-3-
而翻譯是同樣的,語言是帶有情感的,特別是中文,同樣的話,同樣的詞,用不同的聲調和語氣都會有不同的意思,而人工智慧真的能感受到嗎?
不能?不能!不能~
你看吧,同樣的詞,加了不同語調,你確定人工智慧明白我在說什麼嗎?
-
3 # 板鴨小桔子
先出結論:
翻譯,尤其是專業翻譯,目前不會滅亡,永遠也不會滅亡,但是會“瘦身”,並且呈現出嚴重的兩極分化——
專業的越來越專業,薪酬待遇越來越好,而技藝不精的會被淘汰,這個行業將從大家愉快地混飯吃,變為只有少數人可以生存,而多數人會被淘汰。
目前大家都還可以愉快的混飯吃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專業化,不能被替代的職業,而是因為資本和科技根本沒有來得及關注翻譯科技化,人工智慧化這個領域。
但是,當資本和科技流向翻譯人工智慧化這一塊藍海的時候,就是出現鉅變的那一天。
翻譯人工智慧化看起來很難,很高深,其實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困難。
大概還在我讀高中的時候,那時候的手機只有電話、簡訊功能。
簡訊功能剛剛出來的時候,發一條要幾毛錢,後來慢慢降價,但是大家已經覺得這玩意兒牛逼慘了,當時各個運營商也推出了各種套餐。
那時候每個月要花十多塊在通訊費上,絕大多數是簡訊。
當時我就在想,打字真TM的麻煩,要是能手寫就好了,摩托羅拉確實有幾款手寫的,好拽的樣子。後來我又想,要是乾脆連手寫都省了,我直接對手機說一句話,手機就把我說的話變成文字,透過簡訊發出去,豈不是我連打字都省了。
當時我就向我老爺子說,我覺得這會成為一個趨勢。
八九年,大概過了八九年,也就是今天,我的預測實現了,滿大街已經少見埋頭打字的人,大家握手機的樣子,也從以前的握電子遊戲機手柄的姿勢,變成了端著,滿大街都是對著手機聽筒,或者耳機話筒看起來自言自語的人,誰再埋頭噼裡啪啦打字,是在是有點耽誤時間。
再到後來,有了SIRI,連下命令都不想按鍵了,當然,SIRI的素質,目前還遠遠達不到讓人完全滿意的地步。
從打字變成對著話筒說話,也就是不到10年的功夫,我感到身邊發生的鉅變,推著我在走。
這種體驗告訴我一件事,當今科技呈幾何爆炸式的進步比我習慣想象的節奏要快得多得多得多。
再說一個事實,今天專業級現場口譯的報酬是很高的,專業級的同傳的薪資,也一直都是比較高的,但是總體趨勢並沒有呈現出發展和上升的態勢。
我進大學以前,西班牙語剛剛熱起來,那時候中石油全國招翻譯找不到,派委內瑞拉的翻譯,他們要求本科畢業就行了,薪資是月薪三萬美元,那時候大概摺合人民幣24-25萬一個月。
到我碩士畢業的時候,也就是五年以後,現在同樣是派委內瑞拉的翻譯,還是有25萬一個月的,不過絕大多數月薪是10-15萬,更有甚者,月薪6000。
國內筆譯市場也是同樣的,有公司開出70元每千字的報酬,卻還有人打破頭搶著做。
我在專業外語培訓機構任教的時候,我的教學總監告訴我說,就這兩年,市場把西語做上高潮,法語已經在走下坡路,西語也快了,接下來看看韓語,德語有沒有什麼希望。
不出2年,她的話應驗,西語從最開始盆滿缽滿,到現在一年都難組一個班。
市場的趨之若鶩,可以在3-5年很短的時間內就讓外語人才爛大街,說實話我從事過小語種教育,知道相比寫程式碼,蓋房子,做實驗,這個專業門檻之低,技術之簡單。
翻譯應該算是一個古老的職業了,真正瞭解專業翻譯的人,會告訴你,你以為我們只是像字典一樣工作麼?不是!我們是要用人腦協調很多靈活變動,無法公式化的概念、表達、語言、文字。只有我們才能適應各種場景下的對話,只有我們才能選擇最信達雅的表達。在同文的同時,我們同的其實是文化、習俗、傳統等等等等。
這些都是對的。
很多詞彙量很大,語法過硬,經驗很豐富的翻譯,尤其是同傳會非常驕傲地告訴你,現在的機器和軟體,就是渣渣,死的字典是不如活人好用的。培養一個翻譯,或許是幾十年,花費或許不亞於一個飛行員。
然而,這些被信奉了幾千年的真理,並不是可以保證翻譯這個行業在當今時代興盛不衰的理由。
做翻譯的人,最起碼需要三塊知識儲備,一塊是詞彙量,一塊是語法,一塊是文化。
做翻譯的人,做的主要工作,是用語法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正確協調組織自己已有的詞彙,進行準確表達。而協調這件事,需要的是經驗和應變。
如今的翻譯軟體,字典,可以具有詞彙量,可以被輸入編寫好的語法,但是都廣泛缺乏應變能力,以及對不同文化的適應和應用能力。這就是他們屢次被人工翻譯打敗的原因。
非翻譯專業人員可以獲得字典,網路字典,甚至語法書這些工具,但是他們最缺乏的是對語法系統的瞭解和應用的經驗,他們不知道怎麼把這些零散的磚塊撿起來拼湊成一棟大樓,因為他們沒有圖紙。這就是翻譯或者外語專業人才屢次打敗業餘人員的原因。
因此可以總結,翻譯之所以強於普通人和機器、軟體,就是因為他們對全域性有掌控能力和協調能力。
翻譯主要存在的意義,並不是有些人說的為了完美,為了信達雅。實際上,在大量的商貿、政治等專業翻譯任務中,人工翻譯存在的最大意義,是減少BUG,就像一段航程中,明明飛控系統可以自己完成大多數動作,卻還是需要飛行員把關,目的不是為了飛得更漂亮,而是在遇到天氣突變,機械故障,機內意外的情況下,人處理BUG的應變能力要比機器更具有可靠性。
然而翻譯究竟是不是一種壟斷技能呢?
不是!
翻譯並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飛行員失能,機毀人亡,火車司機打瞌睡,超速出軌,這些都是高下立判的。而翻錯一個字,一句話的案例,是經常出現的,歷史上因為翻譯搞得兩國幹架的事也是有,翻譯的錯誤,不是那麼立竿見影,便於量化的。這並不像醫生、飛行員,槍手、建築師一樣,是一個搞不好就要死人的職業。當然你要拿特例來說就沒法了,任何行業都有特例。本就不是至關重要,具有極高不可替代性的專業,自然不會形成壟斷,容易被科技挑戰。
詞彙量以及語法的積累,完全可以被機器取代,可以毫不誇張的預言,在未來10年,各種語言的詞庫就可以變成極小的耳麥、感應器、體感晶片、植入式晶片等,到時候不需要背單詞,戴在手上一隻表或者植入皮下一塊很小的晶片,就可以幫助你記住幾門外語所有的詞彙,並且永遠不會忘記。那麼那個時候,你只需要瞭解語法,大體就能表達你想說的內容了。那麼同理,如果把語法書也植入,再植入無數場景模板,比如合同模板,購物模板,醫學模板,駕駛模板,建築模板,那麼一個非專業人員缺乏的,就只是實際操作的經驗和教訓了。在他花10000元基本就可以受用一生的情況下,他會每次都花1000元區僱傭一個翻譯麼?
你可能說,機器會出故障,沒電了,沒網了,中病毒了等等等等。的確,然而要看和什麼比,如果把機器和人比,那麼機器的可靠性是比較高的。換一個說法就是,你買一隻“翻譯表”戴在身邊的可靠性要比帶一個翻譯在身邊的可靠性高,因為翻譯表只需要充電,翻譯需要吃喝拉撒睡,此外還會有情緒。
當今我們發展的階段是,詞庫基本全了,但是僅有詞庫,搞網際網路和計算機的彷彿都覺得語言文字這個東西就跟程式碼一樣,只有一種搭配和排序似的。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語言文字的多樣性,靈活性。這個缺陷很難克服嗎?不難。當詞庫逐漸完善,當IT工程師的隊伍裡混進了專業的語言學家、外語教師、語音師、幼教、誠心要建一套人性化的翻譯工具,那麼他們是做得到的。他們只需要給它更多更多的樣本和素材。當詞庫裡記錄的不再是一個個粉碎化的單詞,而是莎士比亞名著,唐詩宋詞,當詞庫按照音位、音素、詞素、詞彙、短語、句子、段落、演講、論文來分級的時候,那麼準確性就相當高的。在這一點上,計算機的記憶力和分類、組織能力,運算能力,反應能力是遠遠趕超人類的。之所以現在你覺得有時候谷歌翻譯、SIRI很白痴,是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好好調教他們。
此外,人工智慧的發展比我們想象得要快很多,當機器具有了學習的能力,那麼他的記憶力,運算推理能力,都是超越人無數倍的。今天,製作專業翻譯軟體的人只不過還停留在傳統的概念上,那就是文同文,書同書,由於技術的限制,他們只知道一一對應,把紙質的字典搬到電腦裡。然而,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的發展會讓電子翻譯技術面臨質的飛躍。技術人員只需要建立和輸入更多的場景和模板,給草履蟲更多的養料,那麼它是可能會進化的。就算它不能直線進化,線上支援,雲計算也可以使翻譯工作全球化,碎片化,簡單舉例,就是說,你在網上上傳一個問題、一篇文章、一句話、全球所有的朋友透過網際網路給你解答,正確性最高的答案被系統篩選出來刷到最前面推薦給你,供你選擇,請問,這時候,你還需要專業翻譯麼?
其實我上面說的這一點,很多美劇字幕組已經做到了,要知道,人家效率之高,卻是免費、自願,無機構支援的。
我並不是唯技術論者,我相信,科技始終不能取代人類占主導地位,因為要是那樣,就成了電影《終結者》裡的場景了。而目前我們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科技的發展,依然是曲折往復地前進的,因此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幾年,未來幾十年就一定能怎樣。但是,我的觀點是,今天科技發展的速度,相較於過去,是呈幾何倍數遞增的,這種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的傳統認知經驗。並且未來科技進步的速度應該會越來越快。我們不應該盲目樂觀,但是也應該做好足夠的準備。比如一個外語、翻譯本科生,你就不能僅僅滿足於詞彙量和語法,在你讀本科的時候,或許就要多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多瞭解各種輔助科技裝置,以及深度挖掘和積累語言背後的文化,那麼在未來的競爭中,你才不會被機器,被同行所淘汰。
回到主題上來。
我認為,在未來50年,那種穿著小西裝,拿著資料夾去幫助別人同文的人,會變成一個夾在耳朵上只有耳麥那麼大的儀器,它連通著網際網路,連通著雲資料夾,連通著一種契約制度下分時線上的全球的使用者和專家,連通著各種模板,那個時候,科技將建成我們祖先未能建成的那座巴別塔。
那一天,也就是專業翻譯這個職業衰亡的日子,那一天,並不遙遠。
同時,在未來50年裡,很多傳統職業都會消亡,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然而,與其說其衰落和消亡,不如說是傳統技藝和現代科技的結合,使得產業進行升級。任何一個行業的精英都將變得更加精英,而最艱難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中間層次,這就是技術帶來的行業升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結果。
-
4 # 談幣堂
說消失的話就太絕對了
這個要看人工智慧發展的速度了,但是再發達也不會完全取代人工翻譯的,之前的翻譯工作者會進去人工智慧行業,或者二者一個好的結合。
人工智慧的發展真的給我們得生活帶來了許多改變,翻譯行業要求的是嚴謹,準確
即使人工智慧發達也難免出現問題,這個要看翻譯的場景了,日常使用可能會用翻譯軟體或者其他輔助裝置。
如果涉及到商業,政務,重要海外活動還是需要人工翻譯的,更場景更靈活更可控。
不過可能可以這麼理解,翻譯行業門檻會變的更高,對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會更看重。
-
5 # 妄想之國
-1-
不可否認,人工智慧確實在一些產業和工作中能做得比人出色,甚至節約了更多成本.
但這僅限於有規劃和有標準的技術領域.
高考數學能考滿分嗎?答案是能,
語文呢?不能!
因為文學類帶有主觀能動性,是夾雜著情感的,
而人工智慧無法附加情感.
-2-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內容是“人工智慧一天可製作上萬的設計banner圖,留給設計師的時間不多了”.誠然,人工智慧的效率不置可否,但設計真的只是匹配資料做出最好的規範而達到設計效果嗎?
人工智慧真的能滿足甲方的奇葩需求嗎?比如網上火熱的“五彩斑斕黑”,“讓人來畫面中的人物轉個身”,我想它可能會短路掉吧.
-3-
而翻譯是同樣的,語言是帶有情感的,特別是中文,同樣的話,同樣的詞,用不同的聲調和語氣都會有不同的意思,而人工智慧真的能感受到嗎?
不能?不能!不能~
你看吧,同樣的詞,加了不同語調,你確定人工智慧明白我在說什麼嗎?
-
6 # 板鴨小桔子
先出結論:
翻譯,尤其是專業翻譯,目前不會滅亡,永遠也不會滅亡,但是會“瘦身”,並且呈現出嚴重的兩極分化——
專業的越來越專業,薪酬待遇越來越好,而技藝不精的會被淘汰,這個行業將從大家愉快地混飯吃,變為只有少數人可以生存,而多數人會被淘汰。
目前大家都還可以愉快的混飯吃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專業化,不能被替代的職業,而是因為資本和科技根本沒有來得及關注翻譯科技化,人工智慧化這個領域。
但是,當資本和科技流向翻譯人工智慧化這一塊藍海的時候,就是出現鉅變的那一天。
翻譯人工智慧化看起來很難,很高深,其實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困難。
大概還在我讀高中的時候,那時候的手機只有電話、簡訊功能。
簡訊功能剛剛出來的時候,發一條要幾毛錢,後來慢慢降價,但是大家已經覺得這玩意兒牛逼慘了,當時各個運營商也推出了各種套餐。
那時候每個月要花十多塊在通訊費上,絕大多數是簡訊。
當時我就在想,打字真TM的麻煩,要是能手寫就好了,摩托羅拉確實有幾款手寫的,好拽的樣子。後來我又想,要是乾脆連手寫都省了,我直接對手機說一句話,手機就把我說的話變成文字,透過簡訊發出去,豈不是我連打字都省了。
當時我就向我老爺子說,我覺得這會成為一個趨勢。
八九年,大概過了八九年,也就是今天,我的預測實現了,滿大街已經少見埋頭打字的人,大家握手機的樣子,也從以前的握電子遊戲機手柄的姿勢,變成了端著,滿大街都是對著手機聽筒,或者耳機話筒看起來自言自語的人,誰再埋頭噼裡啪啦打字,是在是有點耽誤時間。
再到後來,有了SIRI,連下命令都不想按鍵了,當然,SIRI的素質,目前還遠遠達不到讓人完全滿意的地步。
從打字變成對著話筒說話,也就是不到10年的功夫,我感到身邊發生的鉅變,推著我在走。
這種體驗告訴我一件事,當今科技呈幾何爆炸式的進步比我習慣想象的節奏要快得多得多得多。
再說一個事實,今天專業級現場口譯的報酬是很高的,專業級的同傳的薪資,也一直都是比較高的,但是總體趨勢並沒有呈現出發展和上升的態勢。
我進大學以前,西班牙語剛剛熱起來,那時候中石油全國招翻譯找不到,派委內瑞拉的翻譯,他們要求本科畢業就行了,薪資是月薪三萬美元,那時候大概摺合人民幣24-25萬一個月。
到我碩士畢業的時候,也就是五年以後,現在同樣是派委內瑞拉的翻譯,還是有25萬一個月的,不過絕大多數月薪是10-15萬,更有甚者,月薪6000。
國內筆譯市場也是同樣的,有公司開出70元每千字的報酬,卻還有人打破頭搶著做。
我在專業外語培訓機構任教的時候,我的教學總監告訴我說,就這兩年,市場把西語做上高潮,法語已經在走下坡路,西語也快了,接下來看看韓語,德語有沒有什麼希望。
不出2年,她的話應驗,西語從最開始盆滿缽滿,到現在一年都難組一個班。
市場的趨之若鶩,可以在3-5年很短的時間內就讓外語人才爛大街,說實話我從事過小語種教育,知道相比寫程式碼,蓋房子,做實驗,這個專業門檻之低,技術之簡單。
翻譯應該算是一個古老的職業了,真正瞭解專業翻譯的人,會告訴你,你以為我們只是像字典一樣工作麼?不是!我們是要用人腦協調很多靈活變動,無法公式化的概念、表達、語言、文字。只有我們才能適應各種場景下的對話,只有我們才能選擇最信達雅的表達。在同文的同時,我們同的其實是文化、習俗、傳統等等等等。
這些都是對的。
很多詞彙量很大,語法過硬,經驗很豐富的翻譯,尤其是同傳會非常驕傲地告訴你,現在的機器和軟體,就是渣渣,死的字典是不如活人好用的。培養一個翻譯,或許是幾十年,花費或許不亞於一個飛行員。
然而,這些被信奉了幾千年的真理,並不是可以保證翻譯這個行業在當今時代興盛不衰的理由。
做翻譯的人,最起碼需要三塊知識儲備,一塊是詞彙量,一塊是語法,一塊是文化。
做翻譯的人,做的主要工作,是用語法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正確協調組織自己已有的詞彙,進行準確表達。而協調這件事,需要的是經驗和應變。
如今的翻譯軟體,字典,可以具有詞彙量,可以被輸入編寫好的語法,但是都廣泛缺乏應變能力,以及對不同文化的適應和應用能力。這就是他們屢次被人工翻譯打敗的原因。
非翻譯專業人員可以獲得字典,網路字典,甚至語法書這些工具,但是他們最缺乏的是對語法系統的瞭解和應用的經驗,他們不知道怎麼把這些零散的磚塊撿起來拼湊成一棟大樓,因為他們沒有圖紙。這就是翻譯或者外語專業人才屢次打敗業餘人員的原因。
因此可以總結,翻譯之所以強於普通人和機器、軟體,就是因為他們對全域性有掌控能力和協調能力。
翻譯主要存在的意義,並不是有些人說的為了完美,為了信達雅。實際上,在大量的商貿、政治等專業翻譯任務中,人工翻譯存在的最大意義,是減少BUG,就像一段航程中,明明飛控系統可以自己完成大多數動作,卻還是需要飛行員把關,目的不是為了飛得更漂亮,而是在遇到天氣突變,機械故障,機內意外的情況下,人處理BUG的應變能力要比機器更具有可靠性。
然而翻譯究竟是不是一種壟斷技能呢?
不是!
翻譯並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飛行員失能,機毀人亡,火車司機打瞌睡,超速出軌,這些都是高下立判的。而翻錯一個字,一句話的案例,是經常出現的,歷史上因為翻譯搞得兩國幹架的事也是有,翻譯的錯誤,不是那麼立竿見影,便於量化的。這並不像醫生、飛行員,槍手、建築師一樣,是一個搞不好就要死人的職業。當然你要拿特例來說就沒法了,任何行業都有特例。本就不是至關重要,具有極高不可替代性的專業,自然不會形成壟斷,容易被科技挑戰。
詞彙量以及語法的積累,完全可以被機器取代,可以毫不誇張的預言,在未來10年,各種語言的詞庫就可以變成極小的耳麥、感應器、體感晶片、植入式晶片等,到時候不需要背單詞,戴在手上一隻表或者植入皮下一塊很小的晶片,就可以幫助你記住幾門外語所有的詞彙,並且永遠不會忘記。那麼那個時候,你只需要瞭解語法,大體就能表達你想說的內容了。那麼同理,如果把語法書也植入,再植入無數場景模板,比如合同模板,購物模板,醫學模板,駕駛模板,建築模板,那麼一個非專業人員缺乏的,就只是實際操作的經驗和教訓了。在他花10000元基本就可以受用一生的情況下,他會每次都花1000元區僱傭一個翻譯麼?
你可能說,機器會出故障,沒電了,沒網了,中病毒了等等等等。的確,然而要看和什麼比,如果把機器和人比,那麼機器的可靠性是比較高的。換一個說法就是,你買一隻“翻譯表”戴在身邊的可靠性要比帶一個翻譯在身邊的可靠性高,因為翻譯表只需要充電,翻譯需要吃喝拉撒睡,此外還會有情緒。
當今我們發展的階段是,詞庫基本全了,但是僅有詞庫,搞網際網路和計算機的彷彿都覺得語言文字這個東西就跟程式碼一樣,只有一種搭配和排序似的。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語言文字的多樣性,靈活性。這個缺陷很難克服嗎?不難。當詞庫逐漸完善,當IT工程師的隊伍裡混進了專業的語言學家、外語教師、語音師、幼教、誠心要建一套人性化的翻譯工具,那麼他們是做得到的。他們只需要給它更多更多的樣本和素材。當詞庫裡記錄的不再是一個個粉碎化的單詞,而是莎士比亞名著,唐詩宋詞,當詞庫按照音位、音素、詞素、詞彙、短語、句子、段落、演講、論文來分級的時候,那麼準確性就相當高的。在這一點上,計算機的記憶力和分類、組織能力,運算能力,反應能力是遠遠趕超人類的。之所以現在你覺得有時候谷歌翻譯、SIRI很白痴,是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好好調教他們。
此外,人工智慧的發展比我們想象得要快很多,當機器具有了學習的能力,那麼他的記憶力,運算推理能力,都是超越人無數倍的。今天,製作專業翻譯軟體的人只不過還停留在傳統的概念上,那就是文同文,書同書,由於技術的限制,他們只知道一一對應,把紙質的字典搬到電腦裡。然而,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的發展會讓電子翻譯技術面臨質的飛躍。技術人員只需要建立和輸入更多的場景和模板,給草履蟲更多的養料,那麼它是可能會進化的。就算它不能直線進化,線上支援,雲計算也可以使翻譯工作全球化,碎片化,簡單舉例,就是說,你在網上上傳一個問題、一篇文章、一句話、全球所有的朋友透過網際網路給你解答,正確性最高的答案被系統篩選出來刷到最前面推薦給你,供你選擇,請問,這時候,你還需要專業翻譯麼?
其實我上面說的這一點,很多美劇字幕組已經做到了,要知道,人家效率之高,卻是免費、自願,無機構支援的。
我並不是唯技術論者,我相信,科技始終不能取代人類占主導地位,因為要是那樣,就成了電影《終結者》裡的場景了。而目前我們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科技的發展,依然是曲折往復地前進的,因此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幾年,未來幾十年就一定能怎樣。但是,我的觀點是,今天科技發展的速度,相較於過去,是呈幾何倍數遞增的,這種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的傳統認知經驗。並且未來科技進步的速度應該會越來越快。我們不應該盲目樂觀,但是也應該做好足夠的準備。比如一個外語、翻譯本科生,你就不能僅僅滿足於詞彙量和語法,在你讀本科的時候,或許就要多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多瞭解各種輔助科技裝置,以及深度挖掘和積累語言背後的文化,那麼在未來的競爭中,你才不會被機器,被同行所淘汰。
回到主題上來。
我認為,在未來50年,那種穿著小西裝,拿著資料夾去幫助別人同文的人,會變成一個夾在耳朵上只有耳麥那麼大的儀器,它連通著網際網路,連通著雲資料夾,連通著一種契約制度下分時線上的全球的使用者和專家,連通著各種模板,那個時候,科技將建成我們祖先未能建成的那座巴別塔。
那一天,也就是專業翻譯這個職業衰亡的日子,那一天,並不遙遠。
同時,在未來50年裡,很多傳統職業都會消亡,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然而,與其說其衰落和消亡,不如說是傳統技藝和現代科技的結合,使得產業進行升級。任何一個行業的精英都將變得更加精英,而最艱難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中間層次,這就是技術帶來的行業升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結果。
回覆列表
說消失的話就太絕對了
這個要看人工智慧發展的速度了,但是再發達也不會完全取代人工翻譯的,之前的翻譯工作者會進去人工智慧行業,或者二者一個好的結合。
人工智慧的發展真的給我們得生活帶來了許多改變,翻譯行業要求的是嚴謹,準確
即使人工智慧發達也難免出現問題,這個要看翻譯的場景了,日常使用可能會用翻譯軟體或者其他輔助裝置。
如果涉及到商業,政務,重要海外活動還是需要人工翻譯的,更場景更靈活更可控。
不過可能可以這麼理解,翻譯行業門檻會變的更高,對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會更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