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劉空

    英國崛起於工業革命。由於需要輸出剩餘產品和資本,利用船堅大炮打開了非洲和亞洲國家的大門,使很多國家和地區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世界各華人民紛紛要求獨立,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英國國內也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漸漸落後於美國等發達國家。英國的衰落與國際形勢有關,也與國內統治集團沒有跟上時代發展有關。

  • 2 # 石阡南門生漆店農貿市場分店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每年在海外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佔據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一戰過後,英國不僅流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成為淨債務國。 在歐洲的所有參戰國中,英國採取了最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英國政府花在戰爭上的開銷多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借給法國、俄國等盟友的11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英國一方面透過增加稅收籌集到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透過向國內和美國長期借款籌集到了270億美元;其餘的款項是從國內銀行借來的。 英華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於歐洲國家一開始就把債務視為戰爭合作的一部分,理應放在戰後統一解決。1915年,英法俄三國財長在巴黎財政會議上明確表示:“英法俄三國財長同意整合三國的財政和軍事資源,以促進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爭使歐洲對美國物資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導致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不足20億美元一下子飆升到40億美元。 戰爭一舉改變了美國在世界各國經濟和金融中的地位。戰爭結束後,戰債償還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議程上。 英國被夾在整個債務結構的中間,即擁有大量債權也擁有大量債務。英國深知收回債務的難度,希望統一解決戰債問題,最好全面取消。這符合歐洲歷史的傳統,拿破崙戰爭後各國就全面取消了戰債。在歐洲國家看來,一切戰爭的花費都是“自由國家”維護“自由世界”應盡的義務。 但美國卻堅持按照商業模式完成對於戰債問題的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直到戰爭結束後5年才得以解決。當時,英國為了快速恢復經濟,儘早重建戰前由自己主導的金本位制度,從而接受了美國的方案。 然而,鉅額的戰爭貸款成為了英國經濟復甦的負擔,而美元卻趁機輸入歐洲,蠶食著屬於英國的經濟地盤。英國試圖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端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但是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更加深了之間矛盾。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達到1300萬股,創歷史最高紀錄。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1929年的華爾街

    法西斯獨裁

    納粹黨上臺

    1922年10月,義大利王國國王任命墨索里尼擔任義大利王國總理,法西斯專政在義大利王國開始建立。

    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一大黨。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國上臺,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透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佈《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走上了戰爭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軍部為中心,從首先發動侵略戰爭著手,然後透過天皇制機構,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適應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使軍部實力大大加強。不久,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之後,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與日本簽訂反共產主義協定,並且干預西班牙內戰。

    到1933年11月,法西斯運動遍及23個國家,半年後增至30個國家。

    一戰禍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嚴酷條款懷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國總理,納粹黨掌握國家政權,阿道夫·希特勒開始秘密武裝德意志第三帝國。《凡爾賽和約》就是20年停戰的協議。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國際聯盟的失敗

    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雖然是各國為防止武裝衝突、加強普遍和平與安全而建立國際機構的第一次嘗試,但在實踐中並沒有起到維護和平的作用。它的作用只是幫助大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鞏固了戰後世界體系。受英法兩國的操縱,它缺乏對侵略行為的有力制裁,並且由於美國的缺席,進一步削弱了它的職能。到二戰前國際聯盟已經形同虛設,無力阻止法西斯勢力的擴張。

    二戰加劇了英帝國的衰落。 二戰時期英帝國狀況: 1、殖民地對戰爭勝利的貢獻 二戰是對英國殖民地一次忠誠的考驗。 因為在站前,各個殖民地的地位只是在語言上的規定,而是否參戰則是用實際行動明確了其主權國家的地位。 沒有令英帝國失望,在二戰中,英國殖民地除了愛爾蘭保持中立之外,其他的殖民地都相繼對德國宣戰。 並且將大量的資源運往英國,為英國的戰爭所服務。 而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各個殖民地對英國具有如此高忠誠度的並不是它們具有的同一個目標或者同一個需要,而是具有相同的恐懼。 一旦英國戰敗,那麼其殖民地也會具有相應的威脅。 所以,在這次的戰爭中,英殖民地參戰的注意力並不是集中於巴黎或者倫敦,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華盛頓。 2、殖民地具有分離傾向 一戰使得英帝國的霸主地位發生了動搖,而二戰促使英帝國最終走向了終結。 在二戰勝利之後,更加速了英國殖民地的離心傾向,從而使英帝國逐漸走向衰落。 總結二戰中促進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大西洋憲章》影響了殖民地的獨立。 這份憲章是英美兩國為了獲取戰爭的勝利而動員和鼓勵世界人民參加戰鬥的一項工具和手段。 在憲章中宣告,英美兩國不追求領土和其他方面的擴張,並且尊重各個民族選擇政府形式的權利。 這為後續英國殖民地的迅速獨立埋下了伏筆。 第二,在二戰中,大量的殖民地人民走出國門,參加戰鬥。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思想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軍事技能的提升為後續民族的獨立提供了基礎。第三,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上的敗退影響了英帝國的凝聚力。 在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上的敗退不僅使其失去了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而且打破了英國不敗帝國的神話。 殖民地的人民不再相信和依賴英帝國的可靠性和強大,從而使英帝國的離心速度加快。 第四,在二戰中英國減弱了對殖民地的控制, 對於殖民地提出的各項要求或者發生的動亂,僅是採取簡單的讓步或者鎮壓的方式,這加速了殖民地的離心速度。 第五,在戰爭中德國和義大利進行的偽裝同情和支援獨立的政治宣傳,減弱了各殖民地維護英帝國的決心。 3、戰時英國對待殖民地的態度 英國在二戰期間為了鼓勵殖民地人民參加戰鬥,在對殖民地的統治中主要使用了三個方面的手段。 首先,英國對殖民地採取鎮壓、分化和妥協的態度,目的是維持英帝國能夠更加長久的持續。 此外,當鎮壓和分化不能夠解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時,英國政府採用憲制改革的方式進行讓步。 最後,英國在 1940 年為了應對各個殖民地的反英鬥爭頒佈了殖民地發展法。 總結: 英國透過一系列手段建立的英帝國, 在經過兩次戰爭的洗禮之後,逐漸走向衰落。 儘管英國在這兩次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但是,兩次戰爭使英國在經濟上大幅度萎縮,加大了對美國和各個殖民地的依賴。 而殖民地的人民在經過兩次戰爭之後,民族獨立意識提升,從而掀起了反英的鬥爭。 所以說,二戰加快了英帝國的衰落。 擴充套件資料: 二戰後英國與美國的關係: 英國,位於歐洲西部,是一個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在近代,英國曾輝煌一時,當了二百多年的世界霸主。鼎盛時期的英國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面積佔到了世界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當時英華人在世界上簡直橫著走,英華人傲氣的誰都瞧不上。但在19世紀末,隨著德國的崛起,英華人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德華人的挑戰。 為了挑戰英華人的霸主地位,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硬生生的把英華人拉下了霸主的寶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把英華人家底打光了,搞得英華人欠了一屁股債,勢力一落千丈,霸主地位只好拱手讓給了美國。不過雖然二戰後英國失去了霸主地位。 但在戰後很長時間裡英國一直不服美國,直到60年代末才開始服軟。二戰後英國嚴重衰落,在戰後很長時間裡仍然不服美國。 其實英國在二戰結束後不服美國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國仍然有一定的實力。儘管英國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幾乎被戰爭掏空了國庫,但戰後的英國仍然是世界第三強國,和蘇聯的實力相差無幾。1945年,英國的經濟總量和工業產值並不比蘇聯少多少。 1945年春天英國本土坦克月產量達到蘇聯的70%,軍用飛機月產量達到蘇聯的95%,艦船數量更是遠遠超過蘇聯。如果加上英聯邦國家,其軍工產能一點不比蘇聯遜色。 實際上,二戰結束時英國的實力並不比蘇聯差多少。在五十年代,英國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蘇聯不服美國,英華人自)然也不會服美國。 儘管英國在經濟和工業方面與美國有差距,但英國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英國擁有遼闊的殖民地,雖然印度、澳洲等國家紛紛獨立,但大部分殖民地仍然在英國手中,那些獨立的國家仍然和英國保持著密切的關係,英國仍然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 印度次大陸的棉花和茶葉、澳洲和紐西蘭的鐵礦石和牛羊肉、加拿大的糧食、加勒比的糖、南非的稀有金屬等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英國本土,這是其他國家不能比的。 同時,英華人雖然衰落,失去了霸主地位,但仍然在金融、航運、貿易等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影響力,美華人在戰後花了很長時間才徹底壓倒英國,把英國在這些領域擠出了第一梯隊。 此外,世界上很多規則還是英華人制定的,美華人有時候也不得不按英華人制定的規矩來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華人再厲害,還是得乖乖說英語。因此,英華人自然不服美國。 不過服不服不是英華人說了算,雖然英國在戰後仍然有一定的實力,仍然不服氣,但沒過多久就不行了。因為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都在排擠打壓英國,在美蘇的推動下,世界各地掀起了反殖民統治的浪潮,英法為首的殖民體系到六十年代土崩瓦解。 英華人的勢力因此一落千丈,遭到了重創,再也無力和美蘇叫板。加上當時英國經濟增長緩慢,逐漸被聯邦德國、日本和法國超越,所以英國的地位直線下降,被擠出了第一梯隊,再也無法和美蘇抗衡。 當然,英國畢竟是傳統的老牌強國,雖然衰落,不能再和美英平起平坐,但仍然是世界大國之一。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屈指可數的幾個強國,英國及英聯邦的實力以及影響力仍然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評價日本的護衛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