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天ZY漫雪

    五代,也叫五代十國,五代並不是一個朝代,而是介於唐、宋之間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就是一個亂世,大小統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人民生活在動盪中。

    五代十國通常認為是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共53年,五代指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十國就是那段歷史時期內同時期相繼出現的十幾個割據政權,有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統稱十國,十國只是指當時政權比較大者,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割據政權。另外和五代十國並存的還有遼和西夏。

    五代十國,可以說是一個大混亂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另外常年戰爭徵賦不斷,唐都長安和洛陽都在這個時期被破壞,所以當時我們也將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初的,最殘酷的刑罰,凌遲(也就是千刀萬剮|)就是在這個亂世出現的,不過。這個時期也有穩定的時候,在周世宗時,採取了許多改革措施,發動了北伐戰爭,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 2 # 濤說精彩歷史

    關於五代十國,我有很多私貨,為網上沒有,抽空寫一部分,供大家參考。

    私貨一,7個字概括五代十國——“承唐啟宋,極亂世”:

    我想在業餘時間寫本書,書名叫《五代十國:承唐啟宋的極亂世》。

    也就是說,我用7個字概括分裂的五個朝代和十個國家:1、承唐啟宋。2、極亂世。

    承唐啟宋:

    五代十國,恰恰位於盛唐富宋中間,其作用一直讓諸多讀者好奇。 透過階段研究,“濤說亂世史”可以確定,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諸多方面,五代十國“形亂中有實變”,起到了承接晚唐開啟北宋的作用,歷史上不能沒有這一階段。

    (五代十國後周局勢圖 ▲)

    極亂: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極亂世代,一個是五代十國,一個是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亂用四個概括——“藩鎮割據”。五胡十六國用四個字概括——“民族融合”,二者並不相同。學界對於這兩個極亂世研究都不夠,且五胡十六國比五代十國更冷門。由於某些原因,我也只能寫五代十國的極亂了。

    我僅挑一點來寫五代十國的極亂——內訌:

    五代十國軍閥之間混戰不斷,且他們內部還內訌不斷,不僅臣下反叛,連父子、親戚也反目。尤其是五代(907年-960年),53年換了14個帝,平均下來,每個朝代僅有10.6年,與唐289年,兩宋319年相差30倍左右;同時連續14個皇帝,每名皇帝平均在位時間3.8年,不及唐朝皇帝的13.8年,和宋朝皇帝的16.8年,僅相當於大學生讀了一個本科的時間,他們或年老上臺(4名),或英年早逝(1名),更多的是因為軍事政變或軍事戰爭倒黴悲慘下臺(8名被殺,1名被俘),可謂戰爭不斷,混亂到了極點。

    私貨二,因此,我獨家給五代十國起個新名字——“鎮國時期”:

    對一般人而言,五代十國這個名字很彆扭,容易歧義。中國軍閥混戰的時期不少,春秋戰國、三國、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民國,都帶了一個“國”字。獨獨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很炸眼,不好理解,還有湊整數的嫌疑。這還沒完,我曾看到過有研究者給五代十國起名叫“七代十四國”,把後唐中的兩次血緣轉移算成3個朝代,然後再加入4國到十國中,繼續湊整,有些道理。

    濤說史也湊個熱鬧,獨家給五代十國起名——“鎮國時期。”

    這裡的“鎮”指藩鎮,意圖提示五代十國的研究核心是:藩鎮和節度使。無論五代十國、五代十一國、還是七代十四國,其都在描述當時藩鎮割據的局面。如果中唐藩鎮只是禍害,只有河朔三鎮割據的話,稱為“藩鎮之禍”;那麼唐末黃巢之亂,“藩鎮割據”真正形成。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所以起名鎮國時期非常恰當,可以從本質上反應那幾十年,而不僅僅從數量上反應。

    私貨三,獨家名詞,也是中國歷史上該設的專有名詞——“廣顯之治”,”廣顯遺憾”。

    五代十國最先吸引我的地方是郭威、郭榮(柴榮),他們摒除滅族喪家之痛,苦心經營後周,不懈努力,為的就是統一天下、結束戰亂。他們的所作所為,不次於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但為一般人所不知。

    南北朝時期,劉宋有一個“元嘉之治”,為什麼五代十國,就不能有一個“廣顯之治”或者”廣顯經營”呢?我們需要用一個歷史專有名詞,公正概括和傳播郭威、柴榮這對養父子對歷史的貢獻和推動。

    (柴榮 清人畫 ▲)

    同時,歷史非常蹊蹺,柴榮在進攻幽雲十六州的最後關頭病倒;在返程途中,稍有好轉,還想收復幽雲十六州,可無奈臣子們不同意。我們不得不說,柴榮銳意進取的精神,中國歷史罕見!可惜天不假年,文武雙全的柴榮英年早逝,實為遺憾。我們不僅為柴榮遺憾,更為歷史本身遺憾!因此,廣顯之治,又被我稱為廣顯遺憾。(北周武帝宇文邕同樣可惜,甚至武功更強,但他文治略不及柴榮,身後還有隋文帝)

    因此,很多人都想寫柴榮。因為他們認為,柴榮早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損失、一大遺憾、一大轉折點。我透過獨立研究文獻和實物證據,深表認同。

    如果自己有時間,一定要完整的寫下郭威、柴榮治國曆史和相關歷迷案(柴榮、趙匡胤的蹊蹺死亡),寫下自己心中的廣顯之治和廣顯遺憾。

    (極簡樸的後周皇陵,比秦漢唐宋明清的皇陵,都要簡樸▲)

    私貨四,我獨家十二個字近似五代十國——“狡梟”、“騰沉”、“背叛”、“暴短”、“遺憾”;“發展”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面對極亂的五代,我嘗試十個概括:

    “狡梟”、“騰沉”、“背叛”、“暴短”、“遺憾”。

      

    其中,後梁——對應 “狡梟”,後唐——對應“騰沉”,後晉——對應“背叛”,後漢——對應“暴短”,後周——對應“遺憾”,這十大關鍵字,一看就充滿了曲折精彩、卻又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我會抽空來寫。

    “發展”——對應南方的九國(十國中刨除北漢,因為北漢算成後漢在北方的延續)。

    私貨五,獨家總結的“五代十國108外號”:

    施耐庵寫《水滸傳》的好漢群體,有108將;而五代十國白駒過隙,人物卻豐富百態;細細品讀,其人物群體形象,比水滸只深不淺。五代十國,不光有皇帝們,還有囂張的武將和受氣的文臣們。

    從正史上看,真實五代十國的帝王將相也大都是草莽英雄,很多人的出身甚至比水滸好漢要低,有木匠、孤兒、贅婿、流氓、鹽販、茶販、殺人犯等等,但最後能爬上一國的高位甚至最高位,真實曲折又戲劇,是任何小說家都編不出來的。

    放鬆點說,五代十國充滿了屌絲逆襲,是個盛行武人中二甚至狂野修真的極亂世,宣傳語可以是“這個世界需要英雄,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

    認真點說,五代十國特有的武人當政、平民上位,直接促成了新的勢官地主階級形成,最終打破了唐代的貴族政治,開啟了宋朝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我獨家總結五代十國108外號:

    部分皇帝、王的部分外號:

    <1>朱溫:出身外號:“偷鍋賊”、“偷鍋朱三”;追加外號:”狡梟殘狠帝”、“後梁爭議帝”、“弒君被弒帝”、“廢墟立國帝”、”離奇招黑帝”、“五代頭名煞神”、“忘恩負義朱全忠”、“憂心猜忌帝”;

    <2>、李存勖:外號:“李天下”,“李亞子”;追加外號:“五代軍神”, “三箭傳奇帝”,“伶官天子”。

    <3>、李嗣源:外號:“李橫衝”,追加外號:“小康明君”,“不識丁皇帝”,“花甲登基帝”;

    <4>石敬瑭:外號:“兒皇帝”……

    <5>、劉知遠:追加外號:“殺伐軍管帝”,“金刀王/紫面白睛金刀王”,“短位帝”。

    <6>、劉承佑:追加外號:“短命帝”、“二皇帝”。

    <7>、郭威:外號 “郭雀兒”;追加外號:“原魯達”、“刺青天子”、“極樸明帝”;

    <8>、郭榮/柴榮:追加外號:火旋風”、“銳太宗”、“雲破明君天青大帝”、“大志大行大憾大帝”、“養子登基帝”。

    <9>王建:外號:“賊王八”。追加外號:“序二蜀先主。”(序一蜀先主——蜀漢劉備;序二蜀先主——前蜀王建;序三蜀先主——後蜀孟知祥)

    <10>、楊隆演:追加外號:蒼鶻吳王,“捧哏”吳王……

    少部分軍閥、大臣的:

    <11>、朱瑾:追加外號:“挖角紅狐狸·朱二”,“雄武膽大紅狐狸”,“三假紅狐狸”,“挖角同宗·朱二”;

    <12>、王師範:追加外號:“青州百計藩帥/青州百計儒帥”,“五代青州書蟲”, “愚忠藏書家”。

    <13>、史弘肇(zhào):追加外號“神行太師/神行都帥”、“狂暴太白/狂暴太師”、“後漢輕文三子——毛錐子”。

    <14>、楊邠(bīn):追加外號:“沒遮攔宰相”,“狂驕直言尚書”,“後漢輕文三子——虛事子”。

    <15>、王章:追加外號:“雜稅三司使”,“狂斂扒皮使”,“後漢輕文三子——顛倒子”。

    <16>、蘇逢吉:追加外號“靜獄中書”、“扭曲中書”。

    <17>、蘇禹珪(guī):追加外號:“牆頭草中書”,“恬然中書”。

    <18>、李崇矩:追加外號:佛心將軍,黃白朮將軍;隱藏身份:濟公遠祖;

    <19>、李嗣昭:追加外號:“戒酒張飛”,“愛財張飛”。

    <20>、趙思綰:追加外號:‘食肝吞膽活閻王’……

    私貨六、五代十國最迷人之處在於,這一時期研究角度非常多元,一切能定案又不能定案,一起能說死又不能說死;讀五代十國,可以深入研究中國史從中古到近古的轉折,總有新的角度、新的地區去發掘,讓每一個歷史研究者汲取靈感。

    (未完待續)

  • 3 # 不憚求史

    五代十國是繼南北朝後第二次大分裂時期,雖然有人將春秋戰國也當做大分裂,但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沒有遭遇大規模少數名族入侵,就像三國魏晉時期。但是五代十國的北方五代由於在唐朝開放的基礎上,大量少數民族移居中原建立王朝,對中原文化又是一次大破壞。

    五代十國時期有一件事對後世中國的影響是連鎖的,就是石敬瑭把獻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此後北宋失去了北方長城的屏障,不僅無法統一,屢屢敗給北方的遼、金,連西部西夏都無法統一,而後進一步造成宋朝在面對蒙元時天然劣勢。北宋期間,漢民族沒有北方的廣大牧場,無法組建大規模的騎兵,宋朝只能用公元初羅馬那種步兵兵團跟遼、西夏作戰,而無法象漢、唐那樣快速機動,更不可能象漢、唐那樣深入少數名族腹地進行主動打擊。南宋的滅亡,在崖山海戰10萬人浮海,這些人都是中國文化精英,而後面的蒙元對漢民族採取的迫害又導致明朝在文化上無法突破。

    第二個可能是漢文化圈的擴大。既然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了五代王朝戰亂頻仍,中原漢族只能南逃,或者往東北契丹的地盤。我們看宋史發現遼國非常漢化,遼國大臣使者都是漢人,就是因為唐末和五代的一百年間,漢族移民契丹的近千萬,另有近千萬漢族移民在契丹邊境居住。契丹對漢族文化非常想往,高層學習漢族典籍,在全國推行漢族文化,導致契丹遼國比地處中原的五代國家更像漢族政權。漢化的契丹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國力日盛,對後來的北宋形成一個巨大的威脅,使得北宋一直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

    第三個影響就是文化上,由於五代處於由唐入宋的過渡時期,這個過渡時期在文化上所發生的事情直接延續至。比如五代時期,雕版印刷開始大規模應用,對於文化典籍的儲存、傳播都起了前所未有作用,在北宋時期編纂和刻印事業的發展,形成宋體字沿用至今。在文學方面,由於五代更傾向於民間文化,唐詩開始向宋詞轉變。從唐末開始,歷五代幾十年戰亂,詩歌語言日益生活化、通俗化,表示的多為離別、傷感,形成後來的婉約、多愁善感的宋詩風格。 總之,五代雖然只有幾十年的大混亂,漢民族失去北方屏障,是兩宋時期漢民族一直不能統一繁盛的最大後果。

  • 4 # 河東來

    借用古語八個字,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著名學者仲長統對此有個形象的比喻,叫“一治一亂”。

    筆者認為,按照現代生物學的科學研究,應該歸結為生物學的生態平衡理論,即“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打破---新生態平衡”現象。

    孔子對紛亂的諸侯國各自為政的現象,敏銳的指出最後必然是“大一統”的結局。

    只不過他提倡的是“春秋大一統”,而實現的是“秋春大一統”甚至可以說是“秋大一統”。

    上古分春秋二季,後來才分化出夏季和冬季,這就是有名的“兩儀生四象”。

    儒教的治國核心理論,是道家人物掌握,主要是黃老帝王之術,黃帝的《道經》主要講究建設,取春季萬物萌發之意,可以稱之為“春派道家”,老子的《道德經》主要講究肅殺,取秋季利於排除異己,有萬木蕭瑟之意,可以稱之為“秋派道家”。

    “春秋大一統”就是主張宗教力量應該統一,世俗國家力量也應該予以統一,這樣,才能整合儘可能多的力量,以實現單一族群無法實現的目標,也能夠保護儘可能多的族群利益。

  • 5 # 蕭湘居士

    春秋尚可,戰國頻亂。三國三大戰役為主,官渡,赤壁,夷陵,餘者戰鬥不少。南北朝戰亂又起。五代十國戰亂不斷。以I上階段是歷史分亂時期,稱為合久必分的階斷。其餘夏商周漢,兩晉隋唐,兩宋明清,總歸是合治天下,為分久之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班牙人主場與塞爾塔比賽中,武磊斬獲西甲生涯第二粒進球,如何評價這粒進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