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曉曉曉

    唐代狀元榜 陳伯玉 杜綰 李琚 羊襲吉 常袞 李博 楊凝 張正甫 陳諷 班肅 李顧行 韋諶 裴俅 李餘 李從實 狄慎思 劉 蒙 趙 峻 許佑孫 歸黯 羊紹素 崔詹 崔液 宋守節 姚仲豫 嚴迪 賈至 楊護 盧庚 王漵 王儲 牛錫庶 李程 徐晦 李固言 盧儲 李合 陳寬 崔峴 顧標 於鑲 裴延魯 歸仁紹 鄭合敬 陸扆 崔膠 盧文煥 李 超 弓嗣初 常無名 李嶷 崔曙 楊譽 洪源 張式 魏弘簡 盧頊 鄭巨源 武翊黃 尹 極 白敏中 韋籌 鄭確 鄭顥 盧深 顏標 薛邁 李筠 孔緘 鄭貽矩 蘇檢 裴格 趙蒙 鄭益 虞鹹 王閱 李巨卿 楊棲梧 楊憑 崔元翰 尹樞 李隨 王源中 鄭冠 宋刓 李肱 盧肇 於珪崔鉶 孫龍光 鄭昌圖 孫偓 李瀚 趙觀文 歸 佾 楊仲昌 許且 範崇凱 王正卿 劉單 楊儇 蕭遘 丁澤薛展 賈稜 封孟紳 鄭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謙 鄭 言 張溫琪 李億 韓袞 孔纁 鄭藹 楊贊禹 崔 諤 歸 系 吳師道 徐徵 趙嶽 楊紘 齊映 黎逢 鄭全濟 苑論 陳權 韋瓘 獨孤樟 柳璟 李珪 崔 囗 易重 李郜 孔緯 鄭洪業 歸仁澤 崔昭緯 崔昭矩 楊贊圖 裴說唐代141個狀元,只有出名的在史書上有明確並流傳下來的詳細記載。從狀元角度,按時間順序,介紹幾個出名的。1.孫伏伽:唐代第一位科舉狀元,約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中舉。隋朝時期做過地方小吏,再升任萬年縣法曹(縣級司法部門部長,相當於法院院長兼公安局長),後順降唐朝,為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徵之風。其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榮辱不驚。拜治書侍御史時,自己先從朝中得旨,歸家後秘而不宣,待朝廷制文到來,閤家狂喜而孫伏伽若無其事。2.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八十六歲告老還鄉,旋逝。屬於盛唐前期詩人,又是著名書法家。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3.王維:乃開元九年(721年)狀元,時年21歲。關於王維應舉,《集異記》曾有一段有趣的記載。當時有一個叫張九皋的人,使人走通了公主的後門,公主曾授意京兆試官,要以張九皋為解頭。王維也將應舉,同岐王商量,希望得到歧王推薦。但歧王權勢哪裡比得上公主,不能與公主爭,於是只好以王維的才華去爭取公主,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番。過了幾日,岐王讓王維穿上錦繡衣服,鮮華奇異,帶著琵琶,同到公主第宅,說是帶酒樂來為公主奉宴。王維為皙白少年,風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公主看見後,問岐王說;“這是何人呀?”岐王回答說;“是個懂音樂的。”便讓王維給公主獨奏新曲。王維彈撫琵琶,聲調哀切,滿座為之動容。公主直接問王維道:“這是什麼曲子?”王維起身答道:“是《鬱輪袍》。”公主甚感驚奇,非常高興。岐王趁機對公主說:“此人不只長於音律,若說詞學,更佳,簡直無人能超過他。”公主更感驚異,問王維是否有寫就之詩,王維從懷中拿出數卷詩獻上。公主看過之後,驚奇不已,說;“這都是我所誦習過的,從前以為是古人之作,原來就是你寫的!”於是讓王維更衣,不作伶人看,而升於客人之列。王維風流蘊籍,而且說話風趣,大為座中各位貴人所欽重。岐王見時機成熟,便說:“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為解頭,誠為國家的榮光。”公主說:“那為什麼不教他去應舉?”岐王說:“聽說您已經囑託,解頭不是要給那個張九皋嗎?”公主笑道:“那是因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給張九皋。”隨即回頭對王維說:“你要取解頭的話,我當全力薦你。”就這樣,又改薦王維,王維做了解頭,一舉登第。這個故事未必完全屬實,或者純屬傳構,但從中可知王維少年時代便成為引人注目的名人。4.崔元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歷史上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5.柳公權: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頫合稱為中國“楷書四大家”。6.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在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殿試中被欽賜狀元及第,是杭州地區第一位狀元,是集詩人、道學家、臺灣澎湖的第一位民間開拓者於一身的歷史傳奇人物。幼年家貧,好學而不畏勞苦,每日上山識字習文,一生與詩歌同行,他的詩歌及道教著作極為豐富,有詩集《西山集》十卷傳世,後人評論他的詩作"新奇瑰麗,格高似陶,韻勝似謝,其品格當不在李杜下"。著名事件: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亂,施肩吾率領族人乘木船,經過多日漂泊,到達了澎湖並最終在此定居。他把大陸的先進生產方式和農業生產技術也帶到了那裡,與當地人一起參加生產勞動,開發寶島。被後人譽為“開發澎湖的先驅者”。總結一下特殊的三位,他們是解元,會元,狀元的集合體,都是“三元及第”。崔元翰 河北定州人 (公元729—795年) 張又新 深州陸澤人 (生卒不詳)

  • 2 # F正在更新分享快樂

    古代考上狀元時是沒有品階的,封官之後才有品階,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如明朝的時候,一甲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選入翰林院。入翰林院相當於繼續深造學習的地方。翰林院任職的學子,前途身份,可想而知。所以,在明朝的時候,一直有一種說法。不是進士出身,不能入翰林院;不是翰林院出身,不能入內閣。南、北尚書、侍郎,吏部右侍郎,這些職位都要翰林院出身的官員擔任。

    中國科舉制度,從隋唐開始,一路演化,經過歷朝歷代的變更,到明清時,達到完備。狀元這個說法,最早在唐代時,就已經出現。說的是那些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的天之驕子。但是,把狀元作為殿試第一名的正式名稱。還要等到明朝時,才開始使用。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計程車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

    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可見,狀元在過去,確實有實實在在的分量。

  • 3 # 唐明國亮

    唐朝狀元易重,最後官至大理寺評事。當時是從八品下,掌出使推按,基本上相當於現在最高法的案件問詢人員。

    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乙丑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七人。複試落第七人。考官:左諫議大夫陳商。這是繼盧肇之後宜春在三年之內所出的第二位狀元,一時傳為佳話。易重後官至大理寺評事。

    該科榜發時,原是張濆為狀元,易重名列第二,進士及第二十七人。名士、舉子皆以為此科取士不公,議論紛起。武宗即命翰林學士白敏中複試,結果張濆等七人被黜落,易重獲第一。時人皆以為公允。由第二為第一,易重頗為得意,即作《寄宜陽兄弟》一詩。詩云:"六年雁序恨分離,詔下今朝遇己知。上國皇風初喜日,御階恩渥屬身時。內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

    易重善詩,尤工文,有佳作千餘篇,名顯一時,惜多已 散失。

    《全唐詩》存其《寄宜陽兄弟》一首。

  • 4 # 天地一孤鴻

    易重,字鼎臣。江西宜春人。生卒:806~872年。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乙丑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七人。複試落第七人。考官:左諫議大夫陳商。這是繼盧肇之後宜春在三年之內所出的第二位狀元,一時傳為佳話。易重後官至大理寺評事。

    大理寺評事,自隋朝起設定,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司直六人,從六品上;評事八人,從八品下。掌出使推按。凡承製推訊長史,當停務禁錮者,請魚書以往。錄事二人。“

    大理寺的官制,於隋朝已大體完備。歷代以來變化不大,羅列於下:

    1、大理寺卿

    2、大理寺少卿

    3、大理寺丞

    4、大理寺正

    5、評事

    6、主簿

    7、錄事

    8、司直

    9、獄丞

    10、司務

    可見評事是大理寺屬員,品秩並不高,職責是案件審理員,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庭審法官。

    易重軼事:

    乙丑科榜發時,狀元是張濆,易重名列第二。這個結果,引得教育界上下議論,名士、考生都認為結果不公正。唐武宗就命翰林學士白敏中進行復試,結果張濆等七人被黜,易重獲得頭名。這個結果大家就頗為滿意。這件事易重自己也覺得是面上有光,遂寫下了《寄宜陽兄弟》一詩:

    六年雁序恨分離,詔下今朝遇己知。

    上國皇風初喜日,御階恩渥屬身時。

    內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

    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

    這事當時也有其他聲音,詩人趙嘏就寫下另一首《贈張濆榜頭被駁落》:

    莫向花前泣酒杯,謫仙依舊是仙才。

    猶堪與世為祥瑞,曾到蓬山頂上來。

  • 5 # 再見理想

    易重(806-872),字鼎臣,唐朝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武宗會昌五年乙丑科狀元及第,江西第二個文科狀元。西漢鎮南將軍易洸後裔。易洸,字文行,其先祖為山東人,承襲父爵,在西漢武帝朝為官,勅拜鎮南將軍,奉命領兵由金陵(今南京)鎮守宜春,死後葬於宜春西部將墳山(今萍鄉市蘆溪縣高崗塘),其子孫因此卜居宜春南山鄧表峰之麓(今溫湯鎮謝坪村九聯坊),是為袁郡易氏始祖,因時間久遠,繁衍不息,人口逾十萬,成為宜春第一大族。

    易重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祖父易思,文采超邁,尤善詩詞,唐貞元年間進士及第,官彭澤令。父親易經大,舉孝廉入仕,官大理寺評事。易經大生有四子,長子易之武、次子易偲,三子易重,四子易裹。由於受家庭薰陶,易重兄弟四人皆胸懷遠大,篤志好學,後來都有所建樹,老大易之武唐寶曆元年(825)考取進士,老二易偲成為有名詩人,易重更是出類拔萃高中狀元。溫塘九聯坊人,江西第二個文科狀元。系西漢鎮南將軍易洸後裔。易洸,字文行,其先祖為山東人,承襲父爵,在西漢武帝朝為官,勅拜鎮南將軍,奉命領兵由金陵(今南京)鎮守宜春,死後葬於宜春西部將墳山(今萍鄉市蘆溪縣高崗塘),其子孫因此卜居宜春南山鄧表峰之麓(今溫湯鎮謝坪村九聯坊),是為袁郡易氏始祖,因時間久遠,繁衍不息,人口逾十萬,成為宜春第一大族。

    易重官至大理寺評事,為政清廉,秉公理訟,善斷奸偽,懲惡揚善,時人讚譽。後遊宦各地,糾察刑獄,鹹通十年(872)巡視至筠州上高,因勞碌過度,身染痾疾,卒於任上,享年66歲。

  • 6 # 西風悍馬

    易重,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字鼎臣。生卒年不詳。

    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乙丑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七人。複試落第七人。考官:左諫議大夫陳商。這是繼盧肇之後宜春在三年之內所出的第二位狀元,一時傳為佳話。易重後官至大理寺評事。

  • 7 # 蘋說

    易重最後官至大理寺評事。

    易重的巔峰時刻

    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乙丑科,發榜時張濆為狀元,易重名列第二。

    然而名士、舉子皆以為此科取士不公,議論紛起。

    武宗即命翰林學士白敏中複試,結果張濆等七人被黜落,易重獲第一。時人皆以為公允。由第二為第一,易重頗為得意,即作《寄宜陽兄弟》一詩。詩云:

    "六年雁序恨分離,詔下今朝遇己知。上國皇風初喜日,御階恩渥屬身時。內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大理寺評事

    官名。隋煬帝置,大理寺的屬員。秩正九品,掌同司直,出使推按,參決疑獄,隋員額四十八。唐、宋沿設,減為十二,唐掌出使推按,秩從八品下,宋改為正八品,與司直詳斷疑案。金沿設,並分設女真、漢人,契丹評事,各有定員,後省契丹評事。明、清均為七品,明初八人,後減為四人。清有堂評事、左右評事,掌繕章奏,清末改制,改大理寺為大理院,評事廢。

    《新唐書·百官志三》:“司直六人,從六品上;評事八人,從八品下。掌出使推按。凡承製推訊長史,當停務禁錮者,請魚書以往。錄事二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寫過或收藏很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