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胖梨子

    晚清三重臣的鬥爭是必定的,太平天國起義後,各地的八旗軍讓太平天國打得潰不成軍,太平天國席捲半個中國,之後定都南京,與清朝劃江而治,在此之時,曾國藩在老家湖南組織民兵成功打退太平天國對湖南的染指,中央看到曾的成功,不但承認了曾的民團,還從資金上予以支援。各地民團如雨後春筍而起,安徽的李鴻章雖然出身於湘軍,但中央不可能讓湘軍一技獨大,否則湘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央了,李鴻章就此成為中央重點扶植物件,李的淮軍迅速發展壯大,成為繼湘軍之後的第二大民團。中央雖扶植了李的淮軍制衡湘軍,可是湘軍還是強大的讓中央寢食難安,那從湘軍內部進行分化瓦解就提上了日程,左宗棠被中央看中,左的湘軍就此獨立成軍,至此湘軍被一分為二,三大民團鼎足而立。漢人武裝的強大是清王朝最不願看到的情形,雖然三大民團鼎足而立互相制衡,可是三人還是漢人,清王朝仍然對這三人不放心,必須在這三人之間挑起矛盾,讓這三人水火不容,這三隻老狐狸哪會不知道清王朝的心思,三人就演爭鬥戲給清王朝看,你只要願看,我們仨就願演,晚清最大政治真人爭鬥戲就此一演幾十年,奈何清王朝的八旗軍不給力,估計這清王朝戲也看膩了,就想在中央成立一支新軍來壓過這三人的民團,可惜這新軍的領導還是漢人袁世凱,三大民團是老實了,可袁世凱的新軍直接抄了清王朝的家。這是後話。

  • 2 #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一個是認賊作父,唯利是圖,賣國投降,割地賠款大漢奸,一個是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為了國家民族利益不惜身家性命,寸土不讓的忠國之臣,所謂志不同不相為謀,忠奸不共戴天。就如岳飛與秦檜怎能和諧共處,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 3 # 孟煩了的歷史

    有人推測,這是不是在暗中演的一出雙簧,當時這四位大臣都是漢人,怕遭到滿清皇室的猜測,故意演的這麼一出,像和李鴻章意見不合的時候,一個主張重視塞防,一個注重海防,兩個人很可能就是故技重施,否則這四人肯定無法在滿清的統治下,把控著幾乎全國的命脈。

    曾國藩是當時有名的理學家,城府很深,而且克己復禮的工夫堪稱一流,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他的喜怒,而左宗棠是武建書生,非常的直率且主張王道,不會弄虛作假,對此他自己也表示非常高興能活出本色,這兩個人從性格上來說,就是相剋的,一卑一亢,一個喜歡用外交來談和,另外一個主張動用武力來討伐敵人,可以說是繼而相反的兩個人。

    在當時左宗棠非常受歡迎,甚至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足矣看出時人對左宗棠有多追捧了,不過左宗棠出山較晚,而且當時還是曾國藩幫助他,把他推舉做了高官,所以兩人其實淵源頗深,在平定江南的時候,左宗棠率領大軍屢獲奇功,然後左宗棠在朝廷上就多次讚揚曾國藩,這對曾國藩的仕途幫助非常大,曾國藩也一直對左宗棠非常感激,並且起勢後也不斷舉薦他。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這兩個人組成的“CP”,有一次曾國藩在巡視軍隊的時候,看到左宗棠的帳幕有些狹小,就立刻吩咐後勤組專門製作了兩個大號的帳幕送給左宗棠,這關懷可是無微不至,但無奈的是,這兩個人的性格屬實合不來,一個陰柔一個陽剛,做事的風格也不一樣,所以他們倆也經常鑼不對鼓,一言不合。

    左宗棠和曾國藩兩人正式開始結怨的時候,不是在平定江南時,而是在攻破江寧之後,當時曾國藩聽到手下將士說洪秀全的兒子已經死在了亂軍中,江南的戰事可以結束了,但是沒過多久,在湖州又傳來訊息,說洪福瑱帶著殘餘部隊流竄到此,這件事被左宗棠直接上報給了朝廷,這下可讓曾國藩非常非常惱火,認為這是左宗棠在耍手段想借機除掉自己,就直接大罵左宗棠忘恩負義,現在想要獨攬功勞,身為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哪能受得了這窩囊氣,又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指責曾國藩欺君罔上,這一吵架可好,直接吵到皇帝那去了,最後實在沒辦法,這都是朝廷的左右重臣,說誰錯都不是,只能兩面調解下來了。

    這件事也讓原本還算合得來的兩位重臣起了間隙,然而這時候一些小人也露相了,不僅不給兩人調和,反而多次挑撥兩人的關係,讓他們兩的矛盾越積越厚,雖然最終洪福瑱被抓獲殺頭了,太平天國的事情告一段落,但這二人的恩怨卻還沒完。

    不過曾國藩這個人還是明事理顧大局的,雖然二人產生矛盾,但到了國家大事上,還是非常推舉左宗棠,當時有人和曾國藩談起左宗棠治軍的政策,曾國藩當時就大聲讚歎,認為左宗棠在治理軍隊上,天下第一,能說出這番話,也說明曾國藩有過人的雅量,並不是故意要擺出高姿態瞧不上左宗棠。

    後來也不是沒人給兩人說和,但當時兩人已經算是天各一方了,在同治十年的時候,大學者王闓運恰巧遇到了曾國藩的巡視船,兩個人久別重逢,就一同坐下看戲,王闓運看曾國藩的心情不錯,就想幫他和左宗棠說和說和,這麼多年兩個人的矛盾鬧得是滿朝皆知,根本沒人敢提這茬事,這次王闓運也是找機會提起,建議曾國藩和左宗棠摒棄前嫌,重修舊好,說到底就是一場誤會嘛,但曾國藩知道,想要重修舊好是不可能的了,但他和左宗棠的芥蒂早就消逝了,就說了一句“他如今高居百尺樓頭,我如何攀談?”,當時左宗棠正率軍在西北平定叛亂,兩人沒有大事是不會相見了。

    左宗棠和曾國藩其實就是英雄惜英雄,雖然左宗棠性格要強,不會把這種心情表現出來,但心中肯定敬重曾國藩,在左宗棠眼裡,天下沒人比的過他,但只有曾國藩可以和他相提並論,在後來曾國藩去世後,左宗棠多次想起二人早年的交誼,都是非常傷感,還專門為曾國藩製作一副輓聯,足矣見得兩人早年的感情是多寶貴,雖然半路擱淺,但二人肯定沒有真正的棄置過著這段交誼。

  • 4 # 歷史的迴圈

    我個人認為左宗棠和李鴻章不存在互鬥,左宗棠的一生是做事業的一生,被排擠的一生,說他們互鬥,不如說,李鴻章排擠左宗棠。

    左中棠起家於太平天國動亂時期,從浙東殺入,收復杭州,克定湖州,南下追擊太平軍餘部,在閩南徹底繳清洪楊之亂。接著揮師西北 克定新疆,西北又歸中央管轄。如此大功勞,僅僅封了二等恪靖候。而李鴻章只拿下蘇州,剿殺太平軍,後又平定二十年的捻亂。封為一等肅毅候。

    時過境遷 ,淮軍成為清政府的武裝支柱,在甲午戰爭前,15年時間,李鴻章的私人武裝保衛了整個中國的華北、東北、長江沿岸。李鴻章是青雲直上,天下第一號功臣!

    而左宗棠收復新疆後,在京城主政僅僅半年,就拍屁股走人了,放倆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離開了權利中心。在1885年左宗棠悲憤的逝去。

    在軍權上,左宗棠沒有抓住。李鴻章一直在培養自己的勢力,靠軍隊打天下,一輩子都沒離開軍隊 。人事權上,左宗棠一生獨來獨往,從不拉幫結派。他的幕僚中,沒有一個人擔任朝中一二品的文官。而李鴻章的勢力培養到了什麼程度就不說了。在財權上左宗棠西征的時候,向西方几個國家借錢。而李鴻章那,從宰相合肥天下瘦這句話就知道李鴻章多麼會撈錢。

    左宗棠以天下為公,一輩子不知道培養自己的勢力,結果為國家做出來了特別大的貢獻,卻被排擠出政治中心,在福州鬱鬱而終。一輩子的事業,洋務馬尾船政局,被法華人一炮給轟沒了。苦苦建立的南洋水師,也不受重視,也沒有發揮作用。而李鴻章一輩子投機,左右逢源,官運亨通,在政治中心周旋了一生。

  • 5 # 機房日子

    左宗棠只比曾國藩小一歲,曾國藩在左宗棠在失意時給予過大力提攜,但他們之間並無師生關係。而李鴻章則是曾國藩的得意弟子,後來自己單幹組建了淮軍。左宗棠和李鴻章之間的矛盾很深,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政見不和以及性格差異所致。

    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從鎮壓太平天國起家,在剿滅捻軍的過程中也都起來重要作用。而後都受到清政府的重用,軍委朝廷肱股之臣。但左宗棠認為“邊塞防守”重要,在朝廷猶豫不決的時候決意上書收復新疆,平定回亂,保住了大量國土。李鴻章則是典型的“海防”派,他認為海防遠比塞防重要的多,東南沿海才是需要重點防守的地方。兩人為了塞防和海防之爭鬧得不可開交,形同路人。

    左宗棠是個典型的湖南人性格,爭強好鬥,又頗為自負,常有恃才傲物之舉,脾氣太倔,容易得罪人,在同僚中沒幾個知心朋友。他有點鄙視李鴻章,對李鴻章的貪財、蘇州殺降和對洋人軟弱等事上大力抨擊。李鴻章也不甘示弱,時不時地利用機會反擊一把,為扳倒左宗棠還整垮了左宗棠的錢袋子胡雪巖。

  • 6 # 隨便123840952

    左宗棠和曾國藩的關係是僚屬而非師徒。左宗棠先是作為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幕僚,後來又做了湘撫駱秉章的幕僚。後來被樊燮參劾一官兩印。後來得到郭嵩燾,潘祖蔭的相助才化險為夷。在1860年,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組建了楚軍。所以左宗棠和李鴻章根本非同門。而且左宗棠和李鴻章的相爭,也不全是政見,派系的鬥爭。他們都是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主要要爭的其實是清政府有限的資源。養軍隊,辦洋務都需要錢,國家財政無法同時滿足大家的需要,那麼大家就會有矛盾,會鬥爭。晚清著名的海防塞防大討論,其實就是經費的爭奪。最後是左宗棠的塞防論佔了上風。李鴻章反對西征,其實根本原因是不想將經費花在西北用兵上。他當時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錢都讓左宗棠拿去西征了,如果一旦俄國從海上進攻,他就不知道拿什麼去抵抗了。而且左李二人都是靠鎮壓太平天國起家,李的軍功已經很大了,也不願再去西北受苦。左是因為軍功還不夠,希望透過經略西北來達到自己不世武功。

  • 7 # 魯sh濤

    左宗棠和李鴻章是晚清時期的兩大重臣,是清末最有權勢兩個實權大佬,也是洋務運動的引領者。兩人都是治國的良才,又都權傾朝野,可謂一時瑜亮。不過兩人雖然齊名,但關係可不咋地,是出了名的對頭。自出道以來,兩人就一直在爭,一直在鬥,一斗就是幾十年,兩人誰都不服誰。最終,這場持續的鬥爭以李鴻章獲勝而結束,左宗棠輸了個七零八落,遺恨而終。那麼左宗棠為何輸給了李鴻章?

    第一,左宗棠和李鴻章的鬥爭並非僅僅個人恩怨,他們代表了湘淮兩系的鬥爭。兩人同出曾國藩的湘軍,但由於湘系勢力過於龐大,所以遭到了清政府的嚴重打壓。清政府不僅逼迫曾國藩大肆裁軍,而且對曾國藩的湘系進行分化,李鴻章就是清政府扶植用來制衡湘系的。湘系在清政府的打壓下,勢力急劇萎縮,而且一盤散沙,誰也不服誰。左宗棠雖然是湘系名義上的老大,但他根本無法號令整個湘系,沈葆楨、劉坤一等小集團和他走到並不近。左宗棠孤掌難鳴,當他調任陝甘總督後,其勢力轉移到西北,西北地瘠民貧,左宗棠手裡的資源有限,所以根本無法和李鴻章對抗。雖然左宗棠靠著西征收復新疆讓湘系煥發了第二春,但湘系的中興非常短暫,隨著左宗棠被調到中央,從此脫離了軍隊,沒有了依仗。沒有了左宗棠的西北湘軍(確切的說是“楚軍”),也逐漸被分化瓦解。而李鴻章是淮系的老大是淮系唯一的首領,而且是清政府重點扶植的物件。李鴻章始終牢牢把持著淮系的領導權,掌握著軍權,而且他把親信安插到了各地和要害部門,淮系其實已經控制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事實上,李鴻章的北洋已經尾大不掉,清政府也無法動他,清政府最後就亡在了北洋手上。

    第二,左宗棠性格孤傲剛直,善於做事,而李鴻章圓滑世故,善於做官。精通官場的李鴻章在官場上左右逢源,大搞裙帶和斂財,所以混的風生水起。李鴻章不僅掛著醇親王、恭親王等滿清權貴,還把慈禧太后哄得團團轉,各地督撫官員也紛紛攀附李鴻章這棵大樹。在做官方面,左宗棠這個倔騾子是比不上李鴻章的。左宗棠獨來獨往,不喜歡拉幫結派,手下僚屬中多是低品級的官員,而且多是武將,其勢力完全不能和李鴻章相比。左宗棠天下大公,不拉幫結派,雖然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難免還是被擠出權力中央,鬱鬱而終。

    第三,李鴻章善於借勢,李鴻章不僅和滿清權貴關係密切,而且還把洋人拉上了船,挾洋自重。清政府最怕的就是洋人,自然不敢動李鴻章。其實,李鴻章的事業能做那麼大,洋人是出了不小的力的,起碼不是所有人都能從洋人那借來那麼多錢。而左宗棠是主戰派,恨不得把洋人都打跑,所以洋人對左宗棠是比較排斥的。在新疆他和俄華人打,在東南他和法華人打,打來打去,把資本都打沒了。他苦心建立的福州船政局和南洋水師被法華人打廢了,整個湘軍集團也被打的七零八落,湘系集團逐漸被打沒了。中法戰爭中,李鴻章力主和法華人和談,讓法華人不勝而勝,白瞎了左宗棠嘔心瀝血的付出。最終,左宗棠憂憤交加,中法戰爭後不久就一病不起,病逝在福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12華為和榮耀佔據了銷量第一,這會不會把某些人氣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