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事變後的太平軍已經實力大損,又加上石達開帶兵出走,清政府怎麼還能讓叛亂持續那麼久時間,戰鬥力弱雞到什麼程度了?
7
回覆列表
  • 1 # 剛剛圖774

    因為清政府沒有力量和能力調集力量進攻太平天國,因為英法聯軍來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兩面作戰能夠守得住就不錯了。

    1856年,天京事變發生,北王韋昌輝、東王楊秀清等太平天國高層互相殘殺,翼王石達開又率兵出走,太平天國確實虛弱到了極點。

    不過,老的一批將領逝去,年輕的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戰場中崛起,經過安慶大捷、三河口大捷等戰役,先後擊破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解了天京之圍。

    在短時間內,清政府也無力調集兵馬和錢糧繼續圍剿太平天國,為什麼呢?

    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清政府正集中力量對付英法聯軍呢,在天津,十萬八旗兵為了抵抗外辱而全軍覆沒,並且《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也賠了鉅額的賠款。

    166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清政府抽出手來,太平天國又開始陷入了困境,再加上得力干將陳玉成被叛徒出賣,太平天國已經是日落西山了。1664年,天京終於被曾國荃攻破,李秀成被俘虜,太平天國滅亡。

  • 2 # 深度工場

    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清軍實力不夠。在1856年,太平天國發生內亂的時候,曾國藩也很快就回去在家丁憂。

    所部湘軍此時,總數2萬左右,兵力很一般。湘軍兵力擴張到十萬人以上,是從1857-1861年完成的。至於綠營兵和八旗軍,勝保在勝保片軍錄記載:在江南清軍總數為7萬人,另外在安徽有2萬數千人。

    太平軍在天京事變以後,主力包括石達開,楊輔清的十幾萬萬人(曾國藩上奏石達開有7-8萬人,楊秀清有6-7萬人),韋志俊數萬人。還有,李秀成,李世賢,陳玉成以及其他將領,還有大量軍隊,和春在奏摺上說,光是李秀成和李世賢就有7-8萬軍隊。此時,太平軍總共擁有至少40萬軍隊。

    實際上,清軍投入到圍攻太平軍戰場上的部隊,大約為10多萬人。太平軍則有超過40萬人,清軍其實是兵力弱勢。清朝雖然還有幾十萬軍隊,但是要分佈在全國其他近千萬平方公里上,沒有辦法提供機動兵力到江南戰場。

    清軍要想剿滅擁有數十萬大軍的太平軍,必須要等到,1861年以後,湘軍和淮軍擴張到20萬人。清軍擁有足夠人數的野戰軍團,隨後,第二,要得到英法等國的軍事和武器支援,提高單位戰鬥力。

    因此從1861年開始,清軍的戰鬥力得到了迅速提升,經過近4年戰爭,就先後全殲了不斷擴軍的百萬太平軍。在1858年,無論楊秀清是否去世,清軍都還不具備,全面壓制住太平軍的實力。

  • 3 # 歷史茶坊

    1856年9月2日,太平天國爆發了著名的天京事變,這是一場由內訌而引發的血腥變亂,總計超過2萬人在變亂中被殘忍殺害。

    東王楊秀清及其家眷、護衛三千餘人,翼王石達開家眷及護衛一千餘人在亂陣中被殺。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被天王洪秀全處死。太平天國高層領導幾乎一掃而空,中下級軍官死傷慘重。楊秀清部屬五千餘人被洪秀全以鞭笞韋昌輝為名,誘入天王府中,繳械之後集中於幾座庫房內盡數殺害。這些人大都是從廣西加入太平軍的老兄弟,久經沙場,勞苦功高,殺掉他們無異於自毀長城。

    太平天國經過天京事變後元氣大傷,人才凋敝。更糟糕的是信仰的崩潰,無所不能的“天父”怎麼會讓這種自相殘殺的事情發生。百姓們私下紛紛傳言“天父殺天兄,總歸一場空。打包回家轉,還是做長工。”為了挽救信仰危機,洪秀全採取了一系列的善後措施。先為楊秀清平反昭雪,將東王遇害說成是贖罪期已至而昇天,又將楊秀清被害當天(7月7日)定為東王昇天節。還將自己的第五子洪天佑過繼給楊秀清,封為幼東王。

    天京事變發生時,太平軍原本形勢一片大好。武昌被攻佔,江西佔據九江等八府五十餘縣,安徽佔據有安慶、廬州等府縣,天京附近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也被擊破。太平天國如果不發生變亂,一鼓作氣攻佔江西省城南昌,或者趁江南大營潰敗之機一舉攻佔蘇州、常州,控制江南財賦之地,局勢將大有不同。可惜,一場內訌將這一切化為泡影。1857年10月,石達開率部自安慶出走,洪秀全不得已將安王、福王罷免,並派人攜“義王金牌”請石達開回京,均遭拒絕。無奈,洪秀全只能從矮子裡面拔高個,將親信蒙得恩提拔為“正掌率”,又提拔陳玉成、李秀成兩位年輕將領加入領導層。

    這才終於穩定住局勢,但軍事重鎮武昌卻於1856年12月19日宣告失守,緊接著1858年5月,九江失守,守將林啟容與一萬七千餘守城將士壯烈犧牲。幸虧陳玉成、李秀成在9月攻破重建後的江北大營,11月又在安徽取得三河大捷,殲滅湘軍精銳七千餘人,悍將李續賓兵敗自殺。這兩場大捷大大延緩了湘軍攻勢,加上長江中游還有軍事重鎮安慶做為屏障,使太平軍得以合軍一處,於1860年5月6日,再次擊破江南大營,取得了迴光返照的空前大捷。

    不過總體來看,自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在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均節節敗退,唯有李秀成率軍開闢的江浙戰場形勢喜人,但此舉卻無關大局。1861年9月5日,軍事重鎮安慶的失陷,敲響了太平天國的喪鐘,天京失陷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天京事變雖然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但俗話說得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天京事變只是太平天國領導層之間的互相傾軋,對駐守各地的太平軍將士並無太大影響。加上又起用了陳玉成、李秀成這兩員虎將,苦苦撐持8年之後,於1864年7月19日宣告覆滅。

  • 4 # 陸棄

    原因有二:第一,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內部矛盾激化的產物,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等人去世後,太平軍的餘部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等將領的餘部還在,太平軍加起來,還有幾十萬人,並且在南方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堅持鬥爭是他們的主旅律。清朝在跟太平天國的戰鬥中,也損失巨大,沒有壓倒的軍事實力迅速消滅太平軍。

    第二,曾國藩在攻破南京後,聰明地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退出官場回家“丁憂”,曾國藩是一面大旗,是湘軍的精神領袖。他退休了,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客觀上給太平軍減輕了一些壓力。

    第三,天京事變後,英國侵略者製造了“亞羅號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軍面臨民族矛盾與內部矛盾的雙重壓力,兩線作戰。鴉片戰爭分散了圍剿太平軍的力量,清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力量對付英法等國軍隊,使太平軍被剿的壓力得到延緩。

    綜上幾種原因,清朝清剿太平軍達八年之久,才最終平息了這次農民起義。

  • 5 # 圍爐品茗人

    1856年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實力大損,按常理清政府應該趁機調集兵力迅速平定叛亂。但是太平天國依然堅持了八年,直到1864年才被鎮壓。關於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其實並非清政府不想,而是所謂“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天京事變的時間背景

    天京事變是1856年9月,因對太平天國的實際軍政領袖東王楊秀清不滿,北王韋昌輝在太平天國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天王洪秀全的默許下從前線秘密返回天京,夜襲東王府,將東王楊秀清在內的東王府家眷部屬兩萬人全部屠殺。隨後韋昌輝不滿從西線戰場趕回的翼王石達開的指責,又將翼王家眷全部殺光,並索性圍攻天王府。逃出天京的翼王返回西線戰場召集部隊討伐北王韋昌輝。同年11月,眾叛親離的北王韋昌輝被殺。歷時近兩個月的天京事變結束。

    隨後首義六王中僅存的翼王石達開執政,但是天王洪秀全又猜忌牽制石達開,1857年5月,石達開負氣出走,帶走大批太平天國的部隊,至此天京事變的影響達到最大化。

    從上述時間背景來看,太平天國兩個月之內死了包括首義兩王在內的幾萬生力軍。隨後又在第二年導致翼王出走,嚴重分化了太平軍的軍事實力。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國賴以起家的宗教體系和精神支柱開始全面瓦解。但是即使如此清政府仍然不能迅速消滅太平天國,原因有以下幾點:

    當時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的主力部隊尚未完全形成

    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的主力是湘軍,輔之以淮軍和楚軍。但在天京事變發生時,這些主力部隊中只有湘軍已經建立,但是卻剛剛被石達開的西征軍打的連主帥曾國藩都尋死了幾次(著名的典故“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就是指的這段歷史)。而左宗棠的楚軍要到1860年才能組建,而李鴻章的淮軍更是在1862年才正式成軍。此時在南方除了湘軍外,剩下的清軍正規軍幾乎都龜縮在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裡面,而這些人不僅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而且在天京事變前三個月,剛被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根本無力再戰。由此可見當時的清政府在太平天國活動的南方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去剿滅太平天國。

    當時的清政府也是自顧不暇,禍事連連

    說起來咸豐皇帝也真是一個倒黴皇帝,剛剛登基不久的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就爆發了

    (1850年登基,但是咸豐的年號從1851年開始使用)。結果短短几年時間,就蔓延到長江流域,並且攻佔南京,隨後更是發起北伐差點打到北京。好不容易圍剿了太平天國的北伐軍,結果南邊的江南大營又被太平軍攻破,湘軍所在的西線又被太平天國的石達開打敗。好不容易在1856年聽到好訊息,太平天國內部發生天京事變,感覺總算可以鬆口氣,準備調集兵力乘機消滅太平天國。結果卻禍事連連,始終騰不出手來。

    1855年秋,即太平天國北伐軍被消滅後的幾個月,天京事變前一年左右,北方的捻軍在安徽雉河集會盟。公推張樂行為盟主,從此,捻軍由分散漸趨統一。從此這支起義軍一直威脅清朝的北方統治區,一直到太平天國都被鎮壓後的1868年才被徹底撲滅。

    1856年10月,即天京事變期間,英法兩國藉口“亞羅號事件”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本來內部就有太平天國和捻軍等起義,又加上這些外國侵略軍,清政府已是疲於應付,焦頭爛額。

    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清政府繼續面臨既要剿滅太平天國,又要抵抗英法聯軍的窘境。

    1858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直逼北京,同時美俄日等列強紛紛跟進,逼迫清政府,瓜分利益。疲於應付之下,太平天國在陳玉成和李秀成的帶領下,取得三河大捷,重新攻破江北大營,聲勢復振。

    1859年,清政府和英法聯軍再戰大沽,擊退侵略者,但是英法再次增兵,清政府形勢依然嚴峻。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倉皇出逃,英法侵略者火燒圓明園。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是咸豐皇帝駕崩,清政府又忙著權力交接,慈禧發動政變奪權成功,但是這一系列的變動也使得清政府難於集中精力進剿太平天國。但是唯一的好訊息是1861年初,曾國藩終於攻佔安慶,取得了對太平天國的重大戰略性勝利,從此太平天國開始處於下風。

    1862年起,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籤訂大量賣國條約滿足外國列強的利益後,外國列強開始撕下中立的面具,配合清政府的“借師助剿”決策,公開協助清政府剿滅太平軍,太平天國形勢於是急轉直下直至1864年失敗。

    天京事變雖然對太平天國影響很大,但是太平軍實力猶存

    其實天京事變的對太平天國的影響最大的還是在宗教體系和精神支柱上的破壞(這種破壞是不明顯的和緩慢的,但卻是致命的,此後的太平軍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撐,逐漸淪為徹底的流寇,後期投機投降者比比皆是,而且也徹底失去了地主階級士人的支援)。單純從軍事上來說,其實實力受損不是特別大。畢竟對於當時的太平天國來說,幾萬人的損失不是說無法彌補(天京事變直接損失也就幾萬人,石達開雖然帶走了許多人馬,但是後來這些人中有不少又離開石達開,重新回到太平天國的建制中來),再加上剛才說的清政府自顧不暇、疲於應付的情況下,太平天國很快又恢復了軍事上的力量。

    正因為當時清政府沒有辦法集中力量進剿,太平軍的軍事實力也實力猶存,所以湘軍只能採用穩紮穩打的方式,緩慢沿著九江、安慶、南京的戰略進攻路線推進。

    綜上所述,天京事變後,清政府禍事連連,深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泥潭,再加上捻軍在北方統治區的有力牽制,使得清政府根本沒有能力集中力量迅速消滅太平天國。直到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慈禧開始執掌大權穩定內部權力,滿足外國列強的利益要求後,才騰出手來集中力量,在湘軍的基礎上,發展壯大了左宗棠的楚軍,建立了李鴻章的淮軍,勾結了外國列強的常勝軍,才終於在1864年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望淮塔300字左右的作文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