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喜悅瑪瑞娜Marina

    不同的音樂攜帶不同的能量頻率,人也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頻率,當振動高的傳遞放鬆或喜悅或快樂或美好的音樂傳遞給人,這個人就會受到那個頻率的影響。

    因此並不同所有的音樂都帶來快樂,這取決於音樂本身自帶的頻率和資訊。

  • 2 # 文心雕龍DCLee

    音樂能讓人心情變好,個人覺得有兩個因素:

    一、分散注意力:當你情緒低落的時候,給你放個比較激情的音樂,或許可把你的注意力分散到音樂上。比如我們常見一些傳銷組織會場,他們就會用比較嘈雜刺激的音樂當背景,調動你的亢奮,激情演講,人在心情愉悅或是比較興奮的時候容易被洗腦。

    二、音樂本身魅力:一些音樂本身就具備一種魅力,很多比較有物質實力或是享受生活的人,都會選修一門藝術,如音樂、歌劇、馬術……這算是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吧,如果仔細聆聽音樂,一首比較愉悅的曲子,你聽懂了,就會融入其中。

  • 3 # 名偉裝飾裝修

    先直接回答問題:我們現在不知道人類大腦是怎麼辦到的,也不確定為什麼。準確地說,我們連為什麼有音樂這玩意兒都不是很確定。

    音樂和情緒 是音樂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專門研究人類情緒與音樂的關係的。

    有專門針對此領域的刊目,不謝:Psychology of Music

    我一直覺得藝術和科學的關係非常奇妙,藝術能夠向受眾傳遞科學難以傳遞的感情和情緒——雖然在神經科學上認為它們是物質性的,但是進化到今天,藝術家能夠透過顏色、陰影和harmony來傳遞強烈和複雜的情感,即使時間流逝,生命逝去、環境和思想也改變了,這份情感還是能透過藝術品傳遞給觀眾。

    說來說去,並不是材料的本身,而是某種精準地組合,組合的可能是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線條陰影,也可能是和絃,透過展示這種組合就能瞬間解鎖觀眾大腦中的某種特定情緒。這種情緒可能因人而異,但大多感受到的情緒很相似,而且往往不是非常簡單的情緒。

    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共鳴。

    個人來看,這是人類最出色的技能。太特別了,也太複雜了,以至於我們現在都並不清楚人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 Steven Pinker將音樂比喻為 Auditory Cheesecake,聽覺芝士蛋糕;咱們華人姑且想成聽覺包子也不錯。音樂是一個人類學習來製作和傳遞情緒的事物,就如同包子對於舌頭上的味蕾一樣。

    2009年(Fritz et al 2009) 德國的一項針對讓非洲土著(也就是從來木有接觸過西方音樂的人)去聽西方古典音樂的實驗發現,西方音樂中有三種基本情緒:快樂、憂傷和恐懼。即使文化背景、音樂背景不同,這三種基本情緒還是可以被識別的。

    最近我對這方面非常感興趣,由於我的專業是神經科學,從我的角度看現在談情緒還有些困難,應該先搞清楚更基礎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旋律好聽,有些不好聽?瞭解點音樂的小夥伴都會說合諧harmony,那harmony為什麼讓你覺得好聽呢?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我用我那淺薄的音樂知識來講一講,不要注意細節,目的是像咱們這種完全沒學過音樂的人也能大致理解。

    我們這裡以西方音樂為例,西方音樂由7個音組成(準確地說叫 音階 scale),就是我們小學就學過的

    哆來咪發唆啦西 

    do re mi fa so la ti

    C D E F G A B 

    (補充:中國古典音樂是由五音組成的 宮商角徵羽;而日本古典音樂是根據中國的宮商角徵羽添加了一個音階變為6音階)

    chord是指同時按下兩個音(或是更多音的組合)。有些音的組合好聽,即 協和 (consonant);有些組合不好聽,即 不協和 (dissonant)。瞭解哪些音組合協和(也就是好聽),哪些不好聽,是作曲的基礎。

    為了下面的解釋的方便,讓我們來看一個鋼琴的鍵盤。

    音樂家們發現,兩個音中,一個音正好是另一個音之後的第五個音,或說中間差4個音時,是最好聽的,這就是perfect 5th (完全五度音程),有著Perfect consonance 完全協和。什麼叫第五個音呢?我們隨便先選擇一個音,do,那它之後的第五個音是so,兩個鍵同時按下,這個組合就是perfect 5th, 聽起來最好聽。(以鋼琴為例,白鍵為一個音、黑鍵為半個音。)

    Perfect 4th 也很好聽,細節在此就不多說了。經典西方音樂理論將這個總結成了一張表,詳情見下(越靠下,越難聽):

    (自制表)

    值得注意的是,感知旋律”好聽不好聽“直接會影響聽音樂的愉悅感,這裡愉悅感不等於情緒快樂。完全不愉悅的旋律,不在現階段考慮音樂和情緒的主要研究範圍,完全不愉悅的旋律,你不會想聽,更不會把它當成音樂,當然這有很強的文化影響。

    認知科學家Mark Changzi 認為音樂會引起情緒是因為我們將聲音與動作聯絡了起來。因為我們能夠透過觀察其他人類的表情、聲音和動作,引起了我們自身的情緒。換言之,音樂是一種介質,它傳遞了真實的人類動作。

    這個理論我個人很贊成,因為我想起了兩件事兒:

    1. 節奏感。人非常喜歡tapping,譬如無聊時,用手指有節奏地輕敲桌面;當我需要全神貫注地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跟蹤一個重複出現的聲音,無論是音樂還是單調的聲音,自己打節拍,會幫助我集中注意力。這種現象,我們家sne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sms) 感知和動作同步化。而聽覺系統對拍子的感知和動作同步化的能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最有趣的產物就是舞蹈。話說,其實鳥也會跳舞的你知道嗎(劍橋的發現)?同種的鳥的叫聲也會有不同的口音哦(隔壁實驗室的發現)~

    2. 在鋼琴演奏比賽是,你覺得評委是以聲音為標準還是視覺為標準的呢?

    你肯定想,不是廢話嘛,鋼琴比賽肯定是聲音啊。雖然評委估計也是這麼打算的,可惜,研究已經發現很明顯地,在演奏比賽中,看到的比聽到的更占主導地位。在鋼琴比賽中你看到的是什麼呢?看到的是演奏者的動作和表情。也就是說,你認為的演奏水平,很大程度上受

  • 4 # 風車音樂

    人體為什麼會在特定的音樂環境中產生反應?醫學界研究人士認為,這與人體細胞本身的節奏有密切的關係。當人體細胞的震動與外部節奏協調時,人就有舒暢、愉悅的感覺。  音樂與健康  近年來有許多科學家透過科學研究證實,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音樂還有很多奇妙的功能。 

     美國一位醫學家曾統計了35名美國已故著名音樂指揮的年齡,他們的平均壽命為73.4歲,高於美國男子的平均壽命5年。據德、意等國家的調查,經常聽音樂的人比不聽音樂的人壽命通常要長5~10年。 

     音樂治療法已經在很多國家盛行,醫學界透過臨床實驗認定,音樂對放鬆身心、振作精神、誘發睡眠等,都很有實效。在生理上,音樂能引起呼吸、血壓、心臟跳動以及血液流量的變化。有一些型別的音樂還能刺激身體釋放一種內啡呔天然鴉片製劑,可達到松馳身心和紓緩疼痛的效果。 

     1972年,波蘭政府根據幾位病理學家和音樂學家的建議,設立了第一個“音樂治療研究所”,頗見奇效。不久,英、美、日等國有醫院也隨之採用了音樂治療的方法。比如,每日飯後聽3次音樂,能治療神經性胃炎;給患高血壓病者聽抒情音樂,可降低血壓;給受了驚嚇的人聽柔和輕鬆的樂曲,可以使病人安靜以至恢復正常。  人體為什麼會在特定的音樂環境中產生反應?醫學界研究人士認為,這與人體細胞本身的節奏有密切的關係。當人體細胞的震動與外部節奏協調時,人就有舒暢的感覺。 

     西方人士認為聽西方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效果最佳。有的專家指出,舒伯特的音樂能助失眠者入睡,巴赫音樂可減輕消化不良,莫扎特音樂能減輕風溼性關節炎的疼痛感。也有的說,莫扎特的音樂可以起到消除疲勞、重振精神的作用。 

     中國醫學界對於音樂產生的養生療效,也有廣泛的研究。根據中醫的學說,中國五音(宮、商、角、徵、羽)的特性,正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有不謀而合之處。如宮音雄偉、寬宏,具“土”之特性,可入五臟中的“脾”;商音清淨、肅穆,具“金”之特性,可入“肺”;角音屬“木”,可入“肝”;徵音屬“火”,可入“心”;羽音屬“水”可入“腎”。五音和五臟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概念,經由“五行”而彼此產生作用。  西方所謂的“恰當的音樂環境”,東方就是依據個人的體質去選取,如“火”型人宜選“水”樂來減少浮躁的情緒,“水”型人宜聽“火”樂可增強腎的功能,“木”型人處事優柔寡斷,可聽“金”樂以激勵自己。 

     然而不是所有的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國外有位心理學家曾對3個不同的交響樂隊的208名隊員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以演奏古典樂曲為主的樂隊成員,心情大都平穩愉快;以演奏現代樂曲或以演奏現代樂曲為主的成員,70%以上的人患有神經過敏症,60%以上的人急躁,22%以上的人情緒消沉,還有些人經常失眠、頭痛、耳痛和腹瀉。還有人對一些音樂愛好者作過調查,發現在經常欣賞古典音樂的家庭裡,人與人的關係相處得和睦;經常欣賞浪漫派音樂的人,性格開朗,思想活躍;而熱衷於嘈雜的現代派音樂的家庭裡,成員之間經常爭吵不休。

    據說是長期聽這種音樂,會使神經系統受到強烈的刺激,甚至破壞心臟和血管系統的正常功能。

  • 5 # 退出江湖笑談人生

    音樂能讓人的心情變好,這實際上是一個很深奧的科學問題。因為人都喜歡美好的東西,這是一個共性。

    在這個世界上能創造出美好東西領域有很多,如,音樂、美術、藝術、文學、數學、天體的執行、大自然的美,宇宙時空的美等等,它們都會給我們帶來美感,帶來愉悅。

    問題是,為何我們總是對美好的東西讚不絕口。 要想回答好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兩個疑惑。一是,什麼是美;二是為何美能給人帶來愉悅。

    什麼是美?這個從有人類以來就在思考的問題,到如今也沒有很好的解釋。我們都知道美是一個好東西,但什麼是美,並沒有很好的解決。

    有人說,美是人的一種主觀需求。當你需要母愛和性愛時,你會覺得乳房的美和臀部的美;當你需要狩獵時,你會覺得肌肉的美和力量的美。

    有人說美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就像一朵正在綻放的花朵,一副山清水秀自然風光——。我想說美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結合,其本質是一種共振、共鳴、和諧。

    客觀的存在就在那裡,問題是哪些是美的,那些是醜的,這要看能否與人產生共鳴。可以想象,人一定有與客觀產生共振與共鳴的固有的“美的頻率或頻譜”。當人本身的“固有頻率”與外界“頻率”發生共振時,人就產生了愉悅感,美也就產生了。

    那麼,人對美的“固有頻率”藏在哪裡呢?為什麼我們沒有發現呢?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固有頻率”隱藏的太深了,人們還沒有發現它。現代科學已經走進了它的身邊,這就是基因技術。他很可能就藏在人的染色體裡。那裡有密密麻麻的基因編碼,也一定有対美的固有編碼。當有一天被破譯的時候,我們就一定能夠從定性的美進入到定量的美,從自然王國到必然王國。到那時,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譜寫出貝多芬的交響樂,揮灑出大師級的畫作,呈現出藝術家的作品,探索出科學家的發現。

  • 6 # 妙姈58

    音樂是共通的語言,在每一首曲子的播放中找尋自心的所在!

    悲傷時的《水手》,在真實的演繹著內心的失落,同時又會讓妙姈我有堅定的信念於心,是來自音樂的安慰!

    開心時《嗨歌》,讓妙姈我的心在旋律的時潮中忘乎所已!情不自盡的手舞足蹈,有時竟不再覺的自個是陳妙姈!

    當思念被攪的難以入眠時,《真的好想你》的深情,會開啟妙姈我心的匣子,裝滿了對老公建峰的相思!並在睡夢中與之相伴!

    總之音樂的旋律就是寬廣的海面,有一眼望不到邊的深髓!

    我深深的愛著你就如同愛著建峰一樣,永不改變!

    妙姈我要睡了,親愛的建峰你睡了嗎!就上《月亮出來亮汪汪》,捎去妙姈我的陪伴與思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中,背景最強大的妖怪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