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勵史趣事

    大名府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全縣面積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萬畝。全縣轄6個鎮,14個鄉,651個行政村,人口73萬。

      大名縣屬黃河沖積平原,黑龍港流域,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有漳河、衛河、馬夾河三條河流橫貫全境,全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適合花生、小麥、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和各類乾鮮果品的種植。

      大名,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解放後,曾建大名市。大名縣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為發展大名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三國魏陽平郡,北周魏州,唐為天雄軍治,五代唐曰興唐付,晉曰廣晉府,又為天雄軍,漢改為大名府,周因之,宋仍為大名府,建為北京,金曰大名府路,元曰大名路,明仍為大名府,清因之,屬直隸省,民國廢,故治即今河北大名縣。 大名府香油是大名的經濟特產!

      歷史名人:水滸傳裡的《盧俊義》就是大名府的還有水滸傳的大鬧大名府也是這裡!

  • 2 # 不負韶華plus

    大名府又稱北京大名府,中國古代的重要府衙之一,在今天的邯鄲市大名縣,轄境大約相當於今河北省邯鄲市東部大名縣等地、河南省濮陽市市區、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安陽市內黃縣東部、滑縣東部、新鄉市長垣縣東北、山東省東明縣等地。

    唐朝末年,魏博節度使田悅升魏博的魏州為府,典故取於《史記》的一句話:“萬,盈數也。魏,大名也。”故改稱“大名府”,未獲唐朝政府承認。五代十國時,置興唐府,又改廣晉府,後漢時改為大名府。

    北宋時為了成為對抗遼國的邊陲重鎮,地位提升為陪都,乃北宋四京之一的北京,也是當時河北最大的城市,故又號“河朔重鎮”、“北門鎖匙”,在其北方不遠便是遼國的燕京。北宋被金朝擊敗南遷之後,大名府失去其戰略地位而衰落,但仍為大名府路治所。元代為大名路,明清兩代仍為大名府[1]。民國初年為大名道首縣,後來由於交通形勢改變而失去河北南部主要城市的地位,現今的大名府舊址只是村落等級的小地方。

  • 3 # 鴻儒說史

    元朝統一天下以後,建立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在元朝統治下,大名府開始隸屬於河北省,當時的稱呼是中書省。元朝的行省制度存在各種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明清時期,行省制度進一步完善,也正是在明清時期,大名府成為了河北省最南部的一個府。

    我們講一下大名府的由來。大名府這個名詞出現於五代十國時期,宋朝建立以後,由於北方的遼國屢屢南下,成為了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宋朝逐步設立了4個首都,分別是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歸德府和北京大名府。在《水滸傳》中,盧俊義就是大名府的首富。

    開封府是宋朝皇帝的所在地,屬於宋朝的首都。洛陽、商丘和大名都屬於陪都,其中,大名屬於宋朝抵禦遼國的前線和指揮中心。在隨後的歷史中,大名雖然不在是陪都,但仍然中國北方地區的重要城市。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加貝的精彩

    宋朝時期的大名府在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的東南部,這座城在北宋時期作為陪都70多年,雄踞黃河北岸,成為抵禦遼兵南侵的橋頭堡。城池規模宏大,氣勢巍峨,後來的河北路、河北東路等省級機關和大軍區在這裡駐紮,管轄3府、11州、5軍、57個縣。具體位置如下圖紅色標記。

    宋仁宗慶曆二年在大名建陪都,史稱“北京”,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並稱四京。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水滸》裡多次提到它,後來被淹沒。可嘆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場大洪水淹沒了這座城市,結束了北京大名府長達千餘年的雄壯歷史。

    大名府在歷史上名氣很大,它曾歷經9個朝代,綿延上千年。

    公元535年,東魏統治者在大名東北部的古趙城重新設定了貴鄉縣。公元578年,北周統治者將古趙城的貴鄉縣治又遷回到孔思集寺,也就是今天的大名縣大街鄉。公元579年,北周在此設立魏州,州治、縣治同廓,使這座城得以復生。

    隋朝時,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魏州改為武陽郡,管轄14個縣,郡治就設在這座城裡。隋大運河使武陽郡成為連線南北交通的樞紐中心,造就了其成為商業大都會的地位。

    唐代後期,出現了歷史上的“藩鎮割據”時代。驕橫跋扈的叛將們,聯起手來鬧藩獨,洛陽以東的廣大地區,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魏博鎮,首府在大名,是河北三個藩鎮中最強大的一個,也是鬧藩獨的領頭羊。魏博節度使田悅抗拒唐命,自稱魏王,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為“大名”,把“州”改為“府”,取名大名府。

    此後位於衛運河畔的大名府成了本區域歷史上繼邯鄲、鄴城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箇中心城市。

    五代時,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在大名府登帝位。李存勖出生於公元885年的晚唐,他和他的父親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佔據河東。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溫牽制圍困,地盤、兵力都不及朱溫。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哀帝在洛陽稱帝建立後梁。就在第二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繼襲晉王位。

    公元915年,後梁所轄的魏博兵變,李存勖乘勢佔領魏州,兼領魏博節度使。

    公元923年4月,李存勖在大名府築壇祭天,登位稱帝,國號為唐(後唐),年號同光,建都魏州(大名),都名東京(大名),他以魏州府舍為宮殿,取名“興聖宮”。

    同時,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把縣衙在魏州城裡的元城縣改名為興唐縣,貴鄉縣改為廣晉縣(元城、貴鄉兩縣都是現在的大名縣)。12月,李存勖從東京(大名)移都洛陽。同光三年(925年)改東京(大名)為鄴都。

    在北宋澶淵之盟後的第38年,機遇再一次垂愛了大名府。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慶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訊息傳到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很多人主張遷都洛陽,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他說如果皇上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即使城牆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建議,撥國庫銀10萬兩,修建北京行宮,即宋朝陪都,史稱北京大名府。於是,國中便有了以開封府為東京、以河南府(今洛陽)為西京、以應天府(今商丘)為南京、以大名府為北京的“四京”。宋朝陪都大名府的規劃和建設日趨雄偉壯美,宮城(皇城)周長近2公里,共有6個城門。外城稱羅城,周長24公里,開9道城門。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金朝人訛裡朵攻陷大名。又過了兩年,投降金兵的景州人劉豫被金立為兒皇帝,建都大名府,國號大齊,年號“阜昌”。大名府又做了國都,卻多少帶著屈辱。

    做過三次國都的大名府,在成吉思汗的鐵騎踏來之後,於公元1229年,將大名府設為大名路。到明、清時期,又設為大名府。

    1914年,民國時期,在這裡建大名道,轄冀南47縣,1928年改道為大名專區,轄13個縣。1945年大名解放,一度將縣城及郊區建市,不久廢市併入縣。

    在今天以大街村為中心半徑3公里的軌跡上,分佈著南門口村、東門口村、北門口村、鐵視窗村、城角村、堤上村。據考,這些村名都與這座地下之城有關。在一些村莊周圍,還依稀可見當年古城牆的痕跡。

    舊城逝去,風韻猶存。古老的北京大名府城以一千餘年的閱歷,見證了大名古老的輝煌和蒼桑變遷,也為現代大名的復興奠定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 5 # 平安才俊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全縣面積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萬畝。全縣轄6個鎮,14個鄉,651個行政村,人口73萬。

      大名縣屬黃河沖積平原,黑龍港流域,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有漳河、衛河、馬夾河三條河流橫貫全境,全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適合花生、小麥、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和各類乾鮮果品的種植。

      大名,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解放後,曾建大名市。大名縣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為發展大名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三國魏陽平郡,北周魏州,唐為天雄軍治,五代唐曰興唐付,晉曰廣晉府,又為天雄軍,漢改為大名府,周因之,宋仍為大名府,建為北京,金曰大名府路,元曰大名路,明仍為大名府,清因之,屬直隸省,民國廢,故治即今河北大名縣。 大名府香油是大名的經濟特產!

      歷史名人:水滸傳裡的《盧俊義》就是大名府的還有水滸傳的大鬧大名府也是這裡!

  • 6 # 路之問

    讀過《水滸傳》的人,大概都知道大名府。大名之府,其名大氣,如雷貫耳,大名鼎鼎。《水滸傳》120回,其中18回都有大名府的戲,楊志、盧俊義、燕青等一眾粱山好漢,沒少在那疙瘩溜達過。大名之府,名揚天下,其名不虛。

    如今,大名府在哪裡?怎麼不見經傳,很少耳聞?

    翻開中國地圖,你就會發現,大名府的位置,就在冀魯豫三省交匯處大名縣的東南一隅。它東靠黃河,西鄰運河,水陸交通便利,數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

    中原之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文化積澱深厚,隨便拔拉一個縣,都是千年古縣。大名府,唐朝即為府治所在。曾兩度作為國都,七次作為陪都,成就了它北方重鎮之首之殊榮。

    大名府的鼎盛時期,是北宋王朝。北宋因燕雲十六州的丟失,讓大名府的戰略地位突顯,成為北宋王朝的北大門。面對遼國的威脅,宋朝的投降派們鼓譟著遷都,捲鋪蓋走人。宰相呂夷簡力主在大名府建陪都,作為京都的屏障。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建北京大名府,由此成為北宋的四大京城之一,即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洛陽),南京應天府(商丘),北京大名府,人口曾達百萬之眾。慶曆八年(1048年),置大名府路,領北京、澶、懷、衛、德、濱、隸等州軍,州所在地即現在的河北省大名縣,河南省濮陽市、焦作市、衛輝市,山東陵縣、濱州市、惠民縣等地。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屬河北東路,大名府下轄12縣,即:河北省的元成縣、大名縣(兩縣建國時合併)、成安縣、館陶縣、魏縣、臨清縣(臨西縣),山東省的莘縣、夏津縣、宗城縣(臨清市)、清平縣(今屬聊城)、冠氏縣(城冠縣),河南省內黃縣。大名府一時名聲顯赫,名噪一時。作為北宋王朝的陪都七十多年,成為抵禦遼國、金國南侵的軍事重鎮。直到1127年,北宋為金國所滅,大名府的光環才嘎然而止。最可悲的是,公元1401年,明朝建文三年,漳河、衛河洪水大發,水淹全城,往日的繁華,被深深地埋入地下四米多深的泥沙之中,無情地結束了它一千多年的風雲史,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新的大名城又倔犟地挺立於這塊土地,繪畫著它新的歷史畫卷。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歲月的滄桑已湮滅了歷史的痕跡,但時間抹不掉的是大名曾經的輝煌。曾經在這片熱土上演繹過的大名府故事,仍在千古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美元大漲,全球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