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父母關係糟糕。小時候爸媽老是吵架,爸爸還會動手打媽媽,家裡摔得亂七八糟,我又是獨生女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傾訴,經常是他們一吵架我就躲在角落裡哇哇哭,過一會就有左鄰右舍圍觀勸架,感覺自己丟死人了。吵架後爸爸就不回家,媽媽就拉著我哭訴說她多麼多麼不容易,都是為了我才不離婚。
7
回覆列表
  • 1 # 告白老司機教你撩妹

    這套法則,治好你的情緒焦慮

    目的是想幫助你瞭解關於情緒的一切

    讓你學會與情緒相處

    並獲得平衡情緒與理智的能力

    因為情緒很難用語言和文字詮釋

    但又非常容易體驗到

    所以給自己一點耐心,反覆閱讀

    並在生活中體會,自然會有收穫。

    情緒的產生

    關於情緒,我們從情緒的產生開始分享。

    在心理學領域,有三塊大重點:情緒、認知、行為,並且它們互相關聯。

    在情緒聚焦療法出現之前,情緒是很難控制的,我們大多靠認知進行對情緒的調解。

    如果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較高,那麼他對情緒的調節和控制就會較有效率。

    比如對待偏執的情緒,這個人突然生氣了,別人會對他說:“咦,你怎麼生氣了?”

    這時候他若對情緒背後的原因採取進一步探究認知的方式,就可以明白自己生氣的真正原因,並且讓別人理解自己為何生氣,這樣就可以化解情緒。

    這是透過一個成年人以增強認知水平的方式對自己的情緒發生的原因做進一步疏通。

    所以,常常有人會問,情緒從何而起?其實,從我們出生一刻起,情緒就出現了。

    我們講到「依戀」,那麼嬰兒的依戀有三個基本型別。

    第一種,是安全型依戀。媽媽和嬰兒在一起的時候,嬰兒很開心,媽媽離開的時候,嬰兒會難過,等到媽媽再回到孩子身邊的時候,嬰兒會由難過變為開心。

    第二種,是焦慮型依戀。媽媽和嬰兒在一起的時候,嬰兒很開心,媽媽離開的時候,嬰兒會焦慮,等到媽媽再回到嬰兒身邊的時候,嬰兒會反過來攻擊媽媽,嬰兒會覺得媽媽怎麼離開了這麼久?

    第三種,是疏離型依戀。媽媽的離開和回來,嬰兒的感覺都是無所謂,沒什麼情緒表現,比較冷淡。

    這是對初始嬰兒的研究結果。依戀型別,對於嬰兒來說,是沒有選擇的,而是和嬰兒的主要撫養者有關。而對於成年人來說,依戀型別沒有嬰兒這般簡單,而是一個複雜的座標系。

    它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憂慮被棄的程度,一個是迴避親密的程度。當用座標系的方式來看待一個人的時候,至少會形成四個象限,情況會變得更復雜。

    因此,舉個簡單例子,例如,焦慮型的嬰兒長大後,很容易出現透過分手來讓對方重視自己,他們會透過假裝攻擊或者分手的方式,來讓對方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但其實他們是希望對方能夠安慰自己或者是希望以此來讓對方改變。

    從嬰兒長到成年人,情緒模式的形成有幾個不同階段:

    最初,嬰兒和他的主要撫養者建立了一個是否安全的依戀關係。隨著他的成長,比如隨著父親帶著他如何探索這個世界。再大一些,進入校園,會有老師同學等各種新關係的出現。

    總的來說,他會有一個穩定的依戀風格,但是人生會有創傷,創傷也會對一個人產生影響。比如家人的去世,戀愛中的創傷,等等。

    情緒聚焦療法認為,情緒會在經歷和經驗的發生過程中,慢慢內化為一個人的一部分。

    而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如果比較恰當,那麼孩子的情緒就會比較穩定。

    而一個內心有很多問題的父母,如果對孩子的態度不恰當,那麼孩子長大後就很難有安全感,而是時常感到焦慮。一個是孩子會害怕,想逃跑;另一個是孩子會不恰當地攻擊他人。隨著時間地推移,孩子們成年後會出現各種性格。

    我們觀察會發現,很多人在不同的狀態會使用同一個模式,比如一個人從小到大面對不同的情況時,情緒反應卻是相同的。

    比如有的人會說,我就是生氣,總是生氣,不知道為什麼。而有的會說,我總是很敏感,同樣不知道為什麼,時常感到害怕,時常哭泣。

    兩個不同的人,都是沒有成年的小朋友,卻表現著穩定的情緒。而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應該是會在面對不同的狀態時候,有不同的情緒反應,並且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會過分的生氣、敏感以及害怕。

    成熟的人,會對自己的情緒為何發生內心清楚,也能夠理解別人的情緒,但不會被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所困然,並做到平衡的處理。而這,是極為困難的。

    以上我們談論的主題是情緒的產生,我們出生時,情緒的系統已經伴隨著我們同步誕生,這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每個人都是如此。

    情緒的發展

    從基礎情緒到次生情緒之間,其實就是防禦,我們每個人都有防禦。因為當我們感到不安全的時候,防禦這個心理功能就會開始工作來保護自己。所以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防禦,他是無法生存的。

    比如我們見到獅子,就會逃跑,心理的防禦是對自己的保護。再比如我看到一個人會攻擊我,我感到害怕,於是我會攻擊他,為了自我保護,這也是防禦。

    可是在任何狀態下,我們都可以選擇攻擊或者不攻擊。比如有的成年人會因為別人的一個動作變得敏感,哪怕一個小動作、一個很小的事情,但是這個成年人會反應過激。

    所謂的防禦,當你表現出情緒,不論是基礎情緒還是次生情緒,都會有恰當與不恰當之分。

    比如有的人講話讓我生氣感到不公,我的生氣是可以恰當表達的。我可以對他說“你這樣講,我很生氣。”這就比較恰當,而不會選擇把對方殺掉。

    而如果因為一個小事兒生氣而將對方殺死,這就比較過分了。因為我是一個可以穩定自己情緒的人。

    所以情緒聚焦療法認為,情緒分為適當的情緒和不適當的情緒。而基礎情緒只有那麼六七種,例如喜悅、憤怒、悲哀、恐懼、厭惡、驚訝,都很簡單也容易識別。

    而在此基礎上,人們透過構建防禦體系,發展了各種各樣複雜的次生情緒,我下面透過舉例來幫助讀者進行理解。

    例如,我曾經做過一個很長時間的個案,有一位女士來見我,想要處理自己在婚姻中遇到的創傷。

    當然,我已經得到了這位女士的允許,所以才引用這個例子。以後在我的專欄中,其他例子也是如此。

    見了她幾次,我就發現,每次她講自己悲傷的故事的時候都會笑著說。比如:“哎,其實也是蠻好玩的,原來我丈夫是這樣一個人。”

    剛開始觀察到的時候,我沒有說什麼,後來這樣的情況發生了三次,我就問她:“為什麼每次在你講悲傷的故事的時候,你都在笑?”

    然後她就愣住了,在一段時間的沉默以後,她忽然哭了。

    在這個案例中,她的笑,不是真正的基本情緒,不是喜悅的笑,而是為了掩蓋悲傷的笑。這是一個防禦的情緒,是一個由基礎情緒發展來的次生情緒。

    在親密關係中,真正的基礎情緒,是心與心的連線,女孩子會對另一半說“你這樣講我很難過,我感到你傷害了我”,這裡面的情緒就不是生氣,而是悲傷,因為這是真的投入進去了,是真的連線。

    那麼,人和人之間真正的連線是怎麼產生的?答案是:因為被看見。

    當一個人真的懂你了,當你的想法真的被另一個人理解了,這是一個連線真正的產生。

    而很多小孩,往往是認知上知道爸爸媽媽愛自己,但是卻感受不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心和心的連線。

    透過這個例子,我想大家都明白了為什麼我們需要把情緒進行深化,去尋找真正的基礎情緒,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情緒是什麼,以及這個真正的基礎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我再舉另一個案例,繼續幫助大家理解情緒。

    比如當我們感到有一點點悲傷或者是快樂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基礎情緒是什麼。而有一些更高階的偽裝起來的防禦性的次生情緒,一開始是會有點難以理解,因為它們是嫁接在基礎情緒之上的次生情緒。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的語言學專業課程是曹煒教授執教的,他的語言學功底很深,做了漢語言的語法和詞彙研究。他認為每一本書裡,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心情和狀態的詞彙是不一樣的。

    十幾年過去了,我到現在還記得,他曾在課上說過這樣一段話,華人用很多很多的詞彙來表達「羞愧」和「不好意思」,但是英語裡面就沒有那麼多詞彙來描述這些感覺,這是因為文化不同。

    藉著他的觀點,我聯想到,可能對於愛斯基摩人來說就有幾十種詞彙來表達冰和雪的狀態,而我們漢語就只有幾種方式來表達。

    所以我覺得也許可以這樣理解,我們華人之所以會在「羞愧」和「不好意思」方面有這麼多的詞彙來表達,說明我們漢文化在這方面有更多的次生情緒。而這些是防禦,或者說是驅動人的方式。

    可能華人有「謙卑」的文化,所以在修辭上有很多種方式,而在其他方面的情緒就沒有那麼多了,因為華人常見「不要將你的情緒暴露在外面」,於是很多情緒就隱藏了起來。

    在基礎情緒方面,其實人和動物是沒有差別的。我舉一個例子,如果你養過狗,會發現狗也有悲哀和快樂,也就是說我們的基礎情緒和動物是一樣的。

    但在次生情緒上,我們還會受到文化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和原生家庭有關。這是我希望透過第二個例子能夠幫助大家理解的事情。

    比如基督教相信人有「原罪」,人在做事情的過程是一個贖罪的過程。而我們華人是不講「原罪」的,而是要「孝順」要聽爸媽的話,不聽父母的話人就會內疚。還包括「家醜不可外揚」之類的,而老外很少講這些。

    總之,我想表達的是,在次生情緒階段,情緒的產生不僅僅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會受到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文化中,家庭的概念很重,而家庭則將中國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所以情緒聚焦療法就是一個將自己和別人,以及文化與環境合到一起來看待人的學科。

    回顧並梳理

    最後,我們回顧並梳理一下今天的內容:

    基礎情緒和次生情緒都有適當和不適當的。

    我們理解清楚情緒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對每一位讀者都很重要,因為當我們在親密關係當中時,如果我們不能夠理解我們的情緒究竟是什麼的話,經常會做錯事。

    因為很多情緒是防禦性的,真正的情緒往往被包裹起來了。

    自從情緒聚焦療法創立後,我們對情緒的基礎組成和高階組成之間的關係有了深刻地瞭解。而當我們有更高級別的次生情緒產生後,我們總是有辦法可以將高階情緒分解到基礎情緒之中。

    比如以親密關係為例,在兩性關係當中,當對方讓你感到羞愧的時候,其實羞愧把它分解到基礎情緒階段就是厭惡。

    瞭解自己的情緒是如何產生的,這個瞭解的過程可以搞清楚一些事情,也許你會發現自己的這個情緒本身就是不適當的。

    因為原始情緒沒有對錯,喜怒哀樂都很正常,可是你的次生情緒有可能是你的父母教給你的,而他們教給你的過程,可能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他們自己是怎麼就出現了這樣的情緒反應,他們本身就不明白自己,然後還把這樣的情緒反應模式傳遞給了孩子,於是讓孩子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很被動,這個是需要自己改正的地方。

    透過今天的文章,希望大家可以瞭解到任何一個讓自己捲入或者沉浸的情緒都可以把它深化與還原到六種基礎情緒之中。而這個還原和講述地過程,對於一個人來理解自己的情緒是有幫助的。這就是搞清楚了自己的情緒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

    祝每位讀者跟自己的情緒相處愉快!

    本期寄語:

    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情緒。因為人和人之間,如果沒有情緒,意味著沒有任何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尤文已經意甲七連冠了,如果再引進C羅,意甲其他隊會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