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靈精怪的熊
-
2 # 吾心亦飄零久
老杜想成為一個為民造福的清廉之官,但是官場風氣卻不允許。一來皇帝怕清廉之官的民意太高不容易統治,二來那些個貪官汙吏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影響,所以也會排擠。這就造成了古代為何清官較少的主要原因
-
3 # 此生只為遇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杜甫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於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而後幾年皆在漫遊。天寶六載(747)年,唐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但當時的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計程車子全部落選,杜甫二次落第。之後杜甫獻賦得到玄宗的賞識,但因權相李林甫依舊未被任用,隨後任職為河西尉、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些無用低階官職。此時杜甫已四十餘歲,科舉之路因李林甫等權臣貴族已無望。
杜甫生活的時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當時經過開元盛世後,國力強盛,統治者志得意滿,放縱享樂,官場上行下效。唐玄宗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權相惡相,重用高力士。唐玄宗後期,節度使擁兵自重,權臣宦官當道,官場奢靡成風,杜甫根本得不到重用,杜甫若不與權貴同流合汙,阿諛奉承,根本不可能一展才華,實現曾經的抱負。
杜甫人生中大多接觸的都是普通民眾,看到許多人民疾苦,也看到很多為富不仁,權貴橫行霸道以及統治階級的黑暗及罪惡,所以他的作品大多反應當時社會面貌,描述人間疾苦,憂國憂民,天寶十四載他的小兒子餓死,杜甫寫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隨後安史之亂爆發,當時人民流離失所,生活更加困苦,杜甫隨後寫下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成了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縱觀杜甫一生,前期科舉之路不順,權相李林甫、楊國忠當道,不得唐玄宗重用,後期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為肅宗所不喜,隨後不再被重用,一生仕途不順,而且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反映當時政治黑暗,不為權貴官僚所喜,很難在官場上得到重用。就算有人引薦也難得到重用,所以辭官也就不奇怪了。
-
4 # 飽書醬
題主這個問題,隱含了一個意思就是說,杜甫窮困潦倒,有滿腔的愛國之心,為何還要辭官?
第一個問題,杜甫窮困潦倒嗎?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後期,唐朝由盛轉微,開始步入下坡路。外有動亂,內有奸臣。在當時,我想不僅僅是杜甫一個人很慘,而是有很多的天下士子懷才不遇,只是當時那麼多慘的人中杜甫最是慘的讓人刻骨銘心。
杜甫有才,卻沒能考中,相信很多人也因為這事懷疑杜甫。而杜甫的失敗是因為當時宰相的緣故而名落孫山的,和其才能高低並無太大關係。杜甫考試未中,客居長安十年。這十年杜甫各方打聽,走動,卻不受重視,直到被封為河西尉的小官。畢竟杜甫是一代文人,他在當時並不願意,所以被調職成了另一個小官“右衛率府曹參軍”。杜甫接受了,因為他已經四十多歲了,一個無業遊民長年居住在首都,生活壓力迫於他接受了。
但是,杜甫回家探親的時候,遭遇人生一大打擊,其幼子餓死。固然杜甫一事無成,長年在外,照顧不了家裡,若是在一個平穩的年代,試問會出現餓死的事件嗎?而幼子卻確實餓死,足見當時國家的混亂,上層皇帝昏庸,奸臣擋道,底層人民水深火熱,孩童慘死。
之後不久安史之亂髮生,杜甫搬家到小地方避難。後來唐肅宗繼位當了皇帝,就去投奔朝廷,卻半路被叛軍抓了,押到長安。過程艱辛但最終投奔唐肅宗成功,封為“左拾遺”,但沒過幾天日子,杜甫為好友房琯上書被貶到了華州,從此杜甫不再受重用。
慢慢的杜甫覺得政治腐敗不堪,國家民不聊生便棄官而去,在友人的幫助下於成都建了一座草堂。因為嚴武推薦做了官,待嚴武再次回到蜀地時,杜甫便做了嚴武的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但是不久杜甫又辭官了,一直過著悽苦的生活,直到嚴武辭世,杜甫離開成都。
後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暫住於此,代管公田,自己也租了一些田地,自己家人和僱工都有勞作,小日子安安穩穩的過下去了。但隨著杜甫年紀越來越大,其思鄉心切,便想著回家。但是杜甫卻沒能如願便去彬州投奔舅舅,在投奔的途中遭遇江水暴漲,因為洪水阻路不能去彬州,杜甫便決心北歸返鄉,結果死於小船之上。
這就有問題了。杜甫在夔州的時候,有都督照拂,自家人又勞作,按理來說其生活肯定優於普通百姓,杜甫思鄉心切便會有所準備,想必路上盤纏也是有準備的。但其回家確實萬分艱難以至於改奔舅舅。更說明了,當時國家的混亂,極有可能當時官府貪婪成性,漫天要價,而杜甫雖有儲蓄卻招架不住,是個官就要給錢,還漫天要價那種。
政治思想杜甫青少年時期家裡殷實,過著富足的生活,所以在青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他的政治理想,儒家仁政的思想。
雖然想要做官施展報負,但不願和腐敗的官場同流合汙。他仁政思想很難被當時的官場接受,又恰逢亂世,終不得志,雖然靠好友接濟勉強度日,卻依舊十分貧困。
杜甫自身命運坎坷,嚐盡人間困苦,說他為何辭官,還不如說正因為杜甫特有的經理和思想,而成就了詩聖,讓我們領略他的非凡成就。
如今,杜甫也成為擁有面板最多的男人了。
~。~
-
5 # 郭大叔196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身為朝庭作官的社甫的人生本後。完全不置於撈取油水,同那些官僚截然不同的本質區別。
-
6 # 有書共讀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公元759年,華州司功參軍杜甫滿眼悲涼難掩心鬱悶,毅然辭官西行秦州。
杜甫出身盛唐仕宦之家,家境優渥。其自幼聰穎飽讀詩書,也曾有年少隨性巡遊快意人生,可他亦有傾力效忠堯舜般帝王,將國家治理的民風淳樸的凌雲志。
杜甫性率真,雖初涉科考失利,但自許來日方長並未太在意。誰料他再次參加為唐玄宗選拔人才的考試時,卻遇奸臣李林甫竟然為獻媚玄宗,聲稱人才早已被玄宗取盡,以致此場考生全部落選。杜甫敗不失志,只得留居長安靠投贈朋友再謀仕途。他歷盡十年艱辛,終於倚仗丞相張說之子駙馬張垍舉薦,得以向玄宗獻賦得賞識才以不入流小官入仕。
兵曹參軍雖官職低微,卻也是杜甫踏入仕途第一步,他亦希冀藉此更上一層樓以報國恩。後因戰亂朝代更迭杜甫又在肅宗朝做了左拾遺,雖最終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可並未退出仕途。那一心為國的杜甫為何卻要辭官呢?且聽有書君為你梳理分解。
一,杜甫空有宰相之志卻無政治智慧,屢受挫折漸生失望之心。
杜甫於玄宗朝既已入仕,遂請假返老家洛陽探親,卻逢安祿山謀反爆發安史之亂。叛軍旋即攻克潼關玄宗西逃入蜀,杜甫隨著洛陽失守,只得將家人帶至陝西鄜縣安頓避難。
雖然玄宗朝廷已分崩離析,可杜甫報國信仰未滅,他聞聽太子李亨已於寧夏靈武自立為帝號肅宗,自覺依舊是官身,而且國家危難時刻正是精忠報國大展宏圖時,於是其意欲投奔肅宗共赴國難。
當穿著麻鞋,衣衫襤褸露著雙肘的杜甫,歷盡叛軍羈押磨難九死一生來到靈武時,肅宗感杜甫忠誠封其為左拾遺。此職雖低微,卻屬能參言政事的言官,杜甫聞之大受鼓舞,誓要恪守職責為肅宗多加諫言。
杜甫只上任半個月,就遇肅宗以收復長安失利等欲加之罪嚴懲丞相房琯。杜甫與房琯昔日於長安曾有布衣之交,於是杜甫顧念舊情更何況房琯確有冤情,就未多思直言進諫肅宗小題大做,肅宗為之勃然大怒。
只嘆杜甫才雖高卻無政治智慧,他根本未看清當時朝堂局勢。玄宗未死肅宗繼位局面尷尬微妙,父子二人表面虛應卻暗鬥洶湧。房琯本玄宗舊臣,此次正是肅宗藉機清洗玄宗一黨的開端,杜甫天真撞向槍口。
雖說肅宗在他人勸說下未將杜甫治罪,可杜甫於謝罪信中仍想較真辯出子醜寅卯。杜甫曾自詡乾坤一迂儒,其不懂妥協融通不合官場政治的模樣呼之欲出。肅宗一氣之下將杜甫放了大假。
既使杜甫對官場政治感覺再遲鈍,也感到了肅宗冷漠疏遠態度。其深感報國無門鬱結於心,只得返回鄜縣探望家人疏散心情。他沿途親見戰亂後民生凋敝慘狀,其思想境界已悄然向關注底層百姓生活轉變。
隨著唐軍大舉進攻,蟄居鄜縣的杜甫突聞唐軍收復長安與洛陽訊息,其自覺大唐復興在即急需人才,那顆壯志未酬的心又躍躍欲試飛向長安。歡欣鼓舞歸來的杜甫卻未料玄宗、肅宗同歸長安,父子同堂場面更尷尬。肅宗歷盡十八年太子生涯,為保命隱忍謹慎早已養成懦弱無能之性,對宦官李輔國言聽計從,加速清洗玄宗老臣,排擠玄宗無力於朝堂立足。
杜甫本不是重要目標,卻再受房琯等人牽連,被貶謫華州司功參軍。
杜甫躊躇滿志來長安卻黯然離去,尤其是新職位無實權只是抄錄公文等繁瑣雜務。杜甫本自負宰相之才,希冀助君王處理政務指點江山,可如今只能深陷瑣碎小事,無法施展報國之志,其心中鬱悶難抒,失望之感日漸蔓延,這應為其日後辭官打下伏筆。
二,戰局風雲再起,杜甫親歷百姓疾苦脫離幻想轉身關注底層民生。
杜甫被貶州縣小官,這對志向高遠的杜甫是沉重打擊。朝廷腐敗仕途失意,可他又不得不為養家餬口忍耐,其為排解煩悶再次歸洛陽探親。
可就在杜甫想由洛陽重返華州時,安史之亂戰局突變,安祿山突然被刺殺,叛軍大權落入其子安慶緒手中。唐朝大將郭子儀討伐安慶緒落敗,退守河南河陽,致使洛陽一帶再次陷入戰亂。
杜甫返回途中親眼看到了新婚妻子送郎君上前線的依依不捨之情;親眼看到了戰敗歸來計程車兵面對房倒屋塌的庭院,自感無家可回的痛哭悲聲;親眼看到沿途村莊已十室九空,僅餘幾戶人家既使兒子們皆在前線,仍難逃郭子儀軍隊徵壯丁的厄運,家中老婦為留下個男人護孫子周全,毅然讓老公翻牆逃跑,自己充兵源赴前線當火頭軍。杜甫望著老婦背影,眼見百姓再苦亦為國家著想的善良,可戰亂造成的民不聊生已深深刺痛杜甫之心。
他疾筆寫下的《三吏》與《三別》,是對殘酷戰亂的真實寫照,其心中所思所想已與百姓融為一體。其關注焦點已由官場仕途,開始俯下身來真正關心底層民生。
三,官場黑暗政治前途迷茫,致使杜甫信仰執念崩塌毅然辭官追求本性自由。
杜甫回到華州正逢關中大旱,他面對餓殍遍野既憂心百姓生活,又牽掛戍邊戰士辛苦,卻又苦於無能為力,只得長嘆一聲漸生辭官之心。
雖有人說杜甫是源於關中大旱,因餓而辭官。有書君覺得天災人禍物價飛漲,杜甫清廉朝廷俸祿確實不足以餬口,這亦應是杜甫辭官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杜甫一生最鮮明個性就是對人生信仰的執著追求,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就是其心中理想執念。可是安史之亂未平息,百姓慘遭生靈塗炭,肅宗卻不重國事只一意清除異己,自己卻空有抱負無力迴天。可以說局勢的混亂朝廷的腐敗,已經使杜甫深感絕望信仰崩塌,他於政治看不到光明前途的無力感,應是其辭官根本原因。
縱觀杜甫一生,他一直用詩歌記錄生活。從青年時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心懷高遠意氣風發,到見證揭發官場黑暗百姓疾苦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再到“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信仰不滅。從“忽聞劍外收薊北”的幻想重整河山的欣喜欲狂,到《三吏》、《三別》體驗百姓悲苦的轉變,最終“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這才是杜甫信仰崩塌後不拘於框框,追尋自由的本性。
杜甫詩作記錄的就是其由雄心萬丈,到被現實擊敗絕望失落繼而辭官追求自由的心路歷程。杜甫雖西行秦州後入巴蜀,無論他如何落魄皆不曾放下過憂國憂民之志,既使身居茅屋亦想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杜甫雖一生鬱郁不得志,可是其心懷天下之志可昭日月,無愧詩聖之稱,其詩心名垂千古永流傳。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回覆列表
因為官場必須貪,杜甫不貪就在官場容不下。官員不貪個上億都不好意思見街坊鄰居。
杜甫是為民憂慮之人,哪能貪人民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