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陽光雨露9

    鎮南關戰役中,清軍以兩萬人之眾據守鎮南關,以守代攻,迎擊總兵力約為7000人(能真正作戰的約為4000人)的法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傷亡代價,不能不說這場戰役贏得其實是很勉強的。

    總體上講,清軍地武器裝備比起法軍,差距不算太大,但清軍的戰鬥力卻十分虛弱,面對雖然氣焰囂張,但是卻面臨著遠離後方補給基地,失去了遊弋於江河中的炮艇火力支援且兵力十分薄弱的法軍,在法軍指揮官出現重大指揮失誤地情況下,也沒有能夠達到全殲法軍的戰役目標,這其實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而且,鎮南關戰役結束後,法軍吸取了戰敗地教訓,很快集中了一支強大的兵力,而此時徹底倒向法國的越南政府也出兵數萬支援法軍作戰,清軍所面臨的戰場形勢其實並不容樂觀,而且清軍在越南戰場上雖然取得了勝利,而臺灣戰場上,重要城市基隆卻被法軍奪佔,對中國來說,“乘勝議和”爭取以最小地代價結束這場戰爭,是必然的選擇。

    中法戰爭中清帝國“全域性大敗,區域性小勝”罷了。看地圖就知道了,當時法國佔領和經營越南已經是既定事實了,鎮南關只是把侵略者擋在國土外面而已,沒有阻止法國透過戰爭達成自己的既定目標。

    說到中法戰爭的結局,大中學教科書幾乎都是這樣表述:在中法戰爭中,中國軍隊英勇戰鬥,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並收復了諒山,就在前線勝利進軍聲中,腐敗軟弱、一味求和的清政府“乘勝即收”,與法國侵略者加緊談判,最後竟在1885年6月9日簽訂了屈辱的《中法新約》,造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局面。歷史果真如此嗎?我們還是從當事人的一些記載來看個究竟吧。

    如果把中法戰爭分解為“海戰”和“陸戰”兩個領域的話,大的結局擺在那裡——海戰全敗;陸戰呢,勝敗其實不太好評估。那種全景的、教科書式的敘述往往是空洞的。我們不妨透過個別當事人的視角來透視那段歷史。——唐景崧可以說是中法戰爭陸路戰場的見證人,從1882年,“請纓”出關,到1885年戰爭結束,唐景崧一直活躍在抗法前線。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彙輯成《請纓日記》,雖有失實之處,但不失為一部中法陸路戰場的實錄,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其真相。

    中法戰爭是由法國侵略越南引起的,起初是法華人跟越南人打仗,面對法國堅船利炮的進攻,越南軍隊節節敗退,大半國土落入敵手。法華人不斷尋找著通往中國南疆的交通要道,探測到紅河可以直通雲南,於是派兵往越南北部進攻。越王見本國軍隊不中用,便把流落到越南的劉永福黑旗軍當作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劉永福是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1864年組織黑旗軍,三年後進入越南,駐紮在保勝,並將黑旗軍擴充成一支很有實力的隊伍。1873年應越南國王的請求,率軍抗擊法軍,擊斃法軍頭目安鄴,因功被越王封為興化保勝防禦使。

    這一仗使劉永福聲威大震,也給遠在北京的一位廣西籍小京官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位小京官就是時任禮部候補主事的唐景崧。唐景崧在1865年考取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經考核擔任禮部候補主事。但此後的仕途並不順利,在吏部主事的位子上一“候補”就是十五年,這令他非常鬱悶。1882年4月,法國海軍上校李威利率軍佔領河內,越南北部告急,中國南疆告急。“鄉關訊息近蒼黃”,出生於廣西灌陽的唐景崧看到家鄉面臨的危機再也坐不住了。在苦苦思索應敵之策時,他想起了劉永福這位曾經打敗過法華人的老鄉。於是,上書光緒帝,提出為“綏藩固圉”,自願“請纓”出關,聯絡劉永福的黑旗軍,抗擊法國侵略者。清政府面對南方的局勢束手無策,想不出什麼好的應對辦法。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收到唐景崧的請願書,皇帝自然高興,很快就下了批示:“吏部候補主事唐景崧,著發往雲南,交岑毓英差遣委用。”這是一個模稜兩可的批示,並沒有明確派唐景崧到越南去。但唐景崧認為,雲南離劉永福控制的地區近,朝廷怕引起外交糾紛,故派他去雲南,有“暗寓用劉之意”。唐景崧按照自己的理解,輾轉進入越南,與劉永福取得了聯絡。這是清政府介入越南抗法鬥爭的開始。

    唐景崧到越南後,一面拜會越南官員,一面做劉永福的思想工作。據他記載,他為劉永福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以保勝為基地,扼守山西,控制北寧等北方七省,自立為王;中策是主動出擊河內;下策是株守保勝。參照其他史料,唐景崧當時並未勸劉永福自立為王,而是勸說他不要株守保勝,一定要固守山西,並透過主動進攻河內的方式來達到保衛山西的目的。在唐景崧的策動下,黑旗軍主動出擊,進駐到河內以西不遠的紙橋附近。1883年5月15日,派黃守忠突襲河內城外教堂,並攻擊其中的一個營壘。這可惹惱了法軍將領李威利,他於19日率軍傾巢出動,直撲劉永福營地。當時,劉永福有三營共兩千多人,駐紮在紙橋以西。右營管帶黃著恩請任前鋒,劉永福告誡他與洋人作戰不要操之過急,黃著恩慨然說道:“見洋人而能忍耐,就不是人了。我就是戰死也要擔任先鋒。”於是把部隊開到紙橋分三隊應敵:一隊據守橋旁關帝廟,二隊埋伏在廟後,自己帶親兵為三隊扼守直通河內的大路。劉永福派左營管帶吳典鳳率部埋伏路左,前營管帶黃守忠駐紮大路,劉永福率親兵在後督戰。法軍在猛烈的槍炮掩護下,向楊著恩的右營發動猛攻,先後突破一隊、二隊,對三隊形成夾擊之勢。面對敵人炮火的猛烈轟擊,楊著恩沉著應戰,鼓勵戰士要拼死抵抗。當敵人的子彈打傷他的雙腿,士兵們勸他退出陣地時,他誓死不離開,他忍痛坐在地上指揮戰鬥,一次又一次向敵人射擊。右手受傷就用左手持槍,繼續射擊,最後胸部中彈而壯烈犧牲。法軍繼續進攻前營,黃守忠力戰不退卻,吳典鳳從路左殺出,直衝法軍,兩軍“紛攪成團”,一片混戰,黑旗軍乘亂割下李威利首級,法軍潰退。劉永福因黃著恩中彈身亡、吳鳳典受傷而停止追擊。據《請纓日記》載,此役,斃法軍頭目三十餘,士兵二百多,黑旗軍死亡三十餘人。此數似有誇大之嫌,有研究者認為法軍死亡人數為32人,這可能比較可信,但黑旗軍擊退了法軍的進攻則是事實。黑旗軍後來又阻法軍於懷德,冒雨勝法軍于丹鳳,聲威大震。

    劉永福的黑旗軍武器準備差,並不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而且是在幾乎獨立作戰的情況下,能夠在抗法戰鬥中屢屢獲勝,除了作戰英勇外,還與其戰術得當有關。他們往往採用伏擊戰來偷襲敵人,講究的是出其不意,這是在武器裝備大不如人的情況下的取勝之道。但是,包括黑旗軍在內的中國軍隊,由於裝備差,在城池的攻守上與法軍存在著很大差距,因此在隨後的山西戰役、北寧戰役中連連失利,城池一座座被法軍攻佔。以山西保衛戰為例,當時的守軍有黑旗軍、清軍以及越軍六千多人,法軍也有約六千人。戰鬥的經過我們無需描述,中國軍隊雖然進行了頑強抵抗,但最後還是因戰局不利棄城逃遁。撤退部隊慌不擇路,顛沛流離,用狼狽不堪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如果說山西戰役,法軍遇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那麼,在北寧戰役中,法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守衛北寧的桂軍和黑旗軍共五十餘營一萬多人,散佈在各據點。進攻北寧的法軍兩個旅也有近萬人。他們用大炮轟擊中國軍隊陣地,一些守軍不戰而潰。這一仗,法軍死傷五十餘人,而清軍則傷亡慘重,僅黃桂蘭所部左路軍就傷亡七百多人。自清軍直接介入戰爭後,戰事接連失利,除武器裝備等硬體不如法軍外,官兵素質、戰術素養以及協同作戰能力都有很大差距;清軍內部鬧不團結,各自為戰。這些都是清軍失利的原因。

    這場陸路戰爭,中方始終處於退勢和守勢狀態,被法軍從紅河邊步步壓到了自家國門口下。戰爭的總體態勢是很明顯的。

    法軍攻城略地,佔領宣光等城鎮後,大清國焦慮不安。為了扭轉中國在海戰中的不利局面,清政府於1884年8月命令各軍進攻北圻,以牽制法國海軍的行動。張之洞任兩廣總督後,命唐景崧自帶四營,號稱“景軍”。他親率景字軍四營“行無人之地千餘里”,與滇軍、黑旗軍合力圍攻宣光城。黑旗軍駐紮在左育攔截援軍,景軍和滇軍負責攻城。當時,宣光守軍不多,只有六百多人,但宣光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守軍有先進的武器。而擔負攻城任務的滇軍和景軍,因缺乏攻城大炮,只能採取比較落後的“滾草龍”、“挖地洞埋炸藥”等辦法,不斷地向宣光發起進攻。後因糧草匱乏,以及劉永福把守的左育失守,敵援軍將至,不得已解圍而去,致使宣光戰役功敗垂成。清軍的出擊不但沒能扭轉敗局,反而讓法軍擴大了戰果:他們接連攻下諒山等地,把戰火燒到了中國邊境,直至以偏師直取鎮南關,轟毀關門後揚長而去。至此,清軍已經到了已無退路的地步。

    在關鍵時刻,清政府起用了老將馮子材,他經過精心準備,率軍在鎮南關設伏,打敗了法軍,乘勝追擊,收復了諒山。這段歷史,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了,我們不必複述。但是,清軍取得鎮南關戰役勝利後,是不是從根本上扭轉了陸路戰場的不利局面了呢?從當時的情況看,鎮南關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仍被法軍佔領,據前線指揮官報告,諸軍軍心不穩,“軍民多怨”,法軍也不斷添兵,企圖奪回諒山,而特別能打硬仗的黑旗軍經左育失利後,軍心渙散,僅剩五百多人,後多方招募也不足一千人。此外,法軍對臺灣的進攻,也吸引了清政府的注意力,是保臺灣還是保越南,成了兩難的抉擇。在陸戰無勝算絕對把握,臺灣又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乘勝即收”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 2 # 我陪孩子學詩詞

    只用一句話作答:

    當然這個答案可能會被摺疊!

    參照抗日戰爭可以知道中國會損失慘重,變得千瘡百孔!但中國依舊會勝利!

    參照解放戰爭可以知道,清政府依舊會退出歷史的舞臺!被新的政權代替!

  • 3 # 犬大將

    中法戰爭法軍戰敗,當時的法國內閣倒臺,但是清朝的國力已經空虛,並沒有多少兵力再折騰,清朝政府政治的腐敗和戰術、武器的落後時不爭的事實,當時的清政府海軍實力也很差,馬尾海戰法國戰勝,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而且法華人再次籌集了5000萬法郎,為進一步戰爭做好了準備,當時的情況,除了法國,還有別的列強環伺。再打下去清朝也耗不起了。

  • 4 # 紙上的宣仔

    一直打下去,清朝的財政恐怕要比法國先破產。四川總督丁寶禎在1884年就拿不出供鮑軍的十萬兩銀,說“鮑超軍需甚重,措辦為難”,馬江海戰失敗後,清政府清楚已無法阻止法國軍艦北上大沽口,同時北韓又發生甲申政變,張之洞五營兵勇和物資因此不能支援臺灣。於是在1885年初出現了日本和法國結盟攻擊清朝的危險“而正是由於4月和法國議和,才消除了這種危險。所以清朝手上的牌其實很有限。

    中法戰爭,法國複製了當年英國東打一下,西打一下加海上封鎖的模式,但我們可以看到經過20多年的近代化國防建設,清軍已經今非昔比,已經不像鴉片戰爭時一邊倒,而是和法軍打得有來有回,取得了不少戰術上的勝利,法國的傷亡也比較大。

    但其實,法國還是憑藉自己海上的絕對實力,取得了對清政府對戰略優勢,那就是制海權。中法戰爭期間,法國其實是希望透過佔領臺灣來迫使清政府服軟的,因此發生了一系列的臺灣登陸戰,結果在巡撫劉銘傳的領導下,登陸屢屢受挫。但法軍還是佔領了澎湖,並且用艦隊切斷了臺灣和大陸的聯絡,也就是說,臺灣法艦在封鎖下,彈藥和補給都是過不來的,如果法國執意擴大戰事,那麼其實是對中國不利的,這是在簽訂中法新約前的一個重要事實,不過大家一般都會忽略這件事情,只看到清軍勝利的一面。

    中法戰爭法國海上進攻路線圖

    由於馬江海戰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此時北洋水師的軍艦還在建造中,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清政府已經是有海無防了,如果法軍艦隊北上呢?還好當時中法戰爭法國並未正式宣戰,而只是一種“軍事上的報復”,所以也沒有采取過激行為。但是如果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法國正式宣戰,那麼直接北上進攻大沽口那也是可能的。所以這些都要納入考慮範圍之內。

    中法戰爭,雖然清朝丟失了越南,但實際損失沒有我們想象的大。因為越南只是藩屬國, 不是領土,帶不來稅收,這種朝貢關係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也是有限的,唯一損失最大的就是劉永福的黑旗軍,清朝失去了對越南的控制後,劉永福就再也不能在越南的內河收稅了。長期看,我們丟失了一個可能的商品和資本輸出物件,但這事考慮的也有點遠,因為晚清早已經是自身難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琴吹奏有哪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