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隱追夢
-
2 # 張先生好
無韻之《離騷》,說司馬遷是用寫詩的手法來寫歷史的。歷史本很枯燥,但司馬遷的《史記》卻能引人入勝,原因就是司馬遷用了文學的筆法來敘述歷史。 可以說,魯迅對《史記》的這兩句評價是至高的。
無韻之《離騷》”是說其文學成就。司馬遷著史絕非侷限於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客觀地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筆下人物的奮鬥和成敗,所以筆端常飽含著悲憤。尤其對布衣閭巷之人、巖穴幽隱之士和才高被抑、無可申訴者,更是寫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馬遷在敘事中敢寫事實,以致於“顯暴君過”,本來已經與屈原相似;其“肆於心而為文”,也和《離騷》一致。所不同者,《離騷》是直抒胸臆,《史記》則寄於筆下的人物。《史記》近於《離騷》的那種悲憤,不一定是得之於學,恐怕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感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說,因為司馬遷生於漢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間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憤者比屈原還要深廣。
-
3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將《史記》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是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為知言.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離騷》是戰國詩人屈原創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於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盪,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
魯迅先生給了《史記》
為什麼《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部作品開創了中國史書無數的先河,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中國“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傳說的黃帝時代,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年的歷史。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 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而完成。此書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約3000年的歷史。全書共130篇,有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計526500字。 擴充套件資料: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等。
-
4 # 軍歌遼亮001
離騷是可以唱的有韻的,史記是不能唱的,所以說是無韻之離騷,指其文采好.堪稱不押韻的離騷。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書寫了高潔的志向和人格。說明史記的偉大高尚的著作。
回覆列表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為知言.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第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第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中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裡,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裡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複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傳文學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對於魏晉小說、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戲曲,都有很大影響,成為中國文學重要的源頭活水.
當然,司馬遷修撰《史記》的最高理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要建立一個包羅永珍的歷史哲學體系.更深入的理解,要留待我們對《史記》的具體學習中去體會了.
《史記》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主要有四點:其一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民族觀.司馬遷吸收了戰國以來有關中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周邊國家發展來源的說法,在《史記》中把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原、荊楚、吳越、秦隴、兩廣、雲貴、塞北、東北各地區的國家與民族都當作黃帝的子孫,這對於兩千年來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與穩定,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寫到漢王朝對周邊國家、周邊民族用兵的時候,又總是站在反對窮兵黷武,反對擴張、掠奪的立場,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間平等友好地和睦相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司馬遷是當時漢族被壓迫人民與各周邊少數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經濟思想.這包括強調發展經濟,認為經濟是國家強大的基礎;反對單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農”“商”“虞”四者並重;反對從政治上對工商業者的歧視,而歌頌他們的本領、才幹,並專門為他們樹碑立傳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現的強烈的民主性與批判性.《史記》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馬遷是先秦士大夫優秀思想人格的繼承者與發揚者.他之所以寫《史記》不是單純地為了記載歷史陳跡,而是明確地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記》中就突出地顯示了一種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會的光芒,和對現實政治、現實社會的種種批判.其中有些是相當深刻、相當準確,甚至有些是兩千年來常讀常新的.
其四是貫徹全書的那種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歌頌的幾乎都是一些勇於進取、勇於建功立業的英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他們為了某種信念、某種原則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有一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他遭受宮刑,痛不欲生,為了完成《史記》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他視為榜樣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的個人奮鬥經歷與《史記》中所歌頌的這些艱苦奮鬥的思想,是司馬遷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財富,它永遠給我們以激勵,給我們以啟迪,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給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與勇氣.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著作.從歷史的角度講,《史記》開創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紀傳體的歷朝“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戶曉的朝臣如管仲、晏嬰、蕭何、張良;有百戰百勝的名將如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吳起、商鞅、趙武靈王;其他節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辯型的有張儀、蘇秦、酈食其;俠義型的有魯仲連、荊軻、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優旃等等.他們千姿百態,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約有一百多個.
《史記》人物與先秦文學人物的顯著差異在於它們鮮明的個性.由於作者十分注意設身處地揣摩每個情節、每個場面的具體情景,併力求逼真地表達出每個人物的心理個性,因此《史記》的描寫語言和他為作品人物所設計的對話都是異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們細心地把《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列傳》中有關“完璧歸趙”“澠池會”“易水送別”“秦庭驚變”等情節、場面的具體描寫分析一下;把《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中有關項羽、劉邦、張良等人物的對白分析一下,我們會深深為作者那種出神入化的匠心獨運所傾倒.《高祖本紀》寫劉邦與項羽相峙於滎陽時,項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而劉邦當時竟“乃捫足曰:‘虜中吾趾!’”這對劉邦那種絕頂聰明,那種像是條件反射一樣迅速而自然的隨機應變,而同時又是“恢宏大度”、好罵人、好調笑的性格是多麼生動的刻畫!當項羽被圍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的時候,他“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說:“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與?吾謂此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此話可謂道出了《史記》文學性的某些重要訣竅.也正是從這些方面,我說《史記》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種飛躍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記》文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抒情性.《史記》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長,而通篇像一首詩,如《伯夷列傳》《屈原列傳》《遊俠列傳》就是這樣的.但《史記》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於作品的夾敘夾議,以及融濃厚的愛憎感情於敘事、描寫之中.如《項羽本紀》《魏公子列傳》《李將軍列傳》等就是這樣的.整部《史記》是一曲愛的頌歌,恨的詛曲,是一部飽含作者滿腔血淚的悲憤詩.魯迅曾說司馬遷“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漢文學史綱要》)《史記》的主觀色彩與其抒情性,在歷朝“正史”中是最濃厚、最突出的.
《史記》的出現,確定了中國古代傳記的基本格局,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為鑑,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強調錶現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與全,以及語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記》寫人物、寫故事的方法則又給中國後世小說、戲劇以深刻影響,《史記》中的諸多主題,《史記》人物的諸多範型,以及《史記》故事的許多情節場面,都為後世的小說、戲劇開出了無數法門.
《史記》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大約生於公元46年,死於公元120年,著有《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50篇,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我們把普魯塔克放到中國古代史的長河裡來比較一下,可以發現,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還要晚生14年,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了.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生幾乎兩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