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怪師兄

    1、將新娘送到男方家中時,一定要等男方家派人出來迎接才能進門。現在的婚禮上,一般都是由男方親自迎接,男方也會派親戚在門口等候,所以送到就可以直接進門了。

    2、婚禮當天男方前來接親的車輛要為單數,當合並上女方送親車輛數目就會湊成雙數,而且不能走回頭路,這表示夫妻雙雙把家還,有著吉利的意思。

    3、很多地區送親時,女方的姐妹是不能一同前去的。不過不同地區習俗不同,可以詢問下長輩。

    4、送親時,女方家要將男方送來的有7根肋條的豬肉三四分,將有三根肋條的豬肉歸還讓男方帶回家,表示女兒雖然嫁出去,但有一半依舊在孃家,孃家依舊是新娘最溫暖的歸宿。

    5、有些地區送親習俗中,不允許寡婦、孕婦送親,也有“爹送媽不送”的習俗。這些關於女人不能送親的習俗,有一半是因為從古以來對女性的輕視(現在好多了),還有一半是因為女人是感性的,面對新娘出嫁容易傷心。

  • 2 # 一株吊蘭

    首先是結婚有什麼習俗?至於結婚有什麼習俗,我想,應該都是差不多的。無非是接親、舉行婚禮、賀喜的人聚在一起慶祝一番。但是有兩個習俗,不知其他地方有沒有?如有,也請大家給介紹一下。第一個習俗是接親的時候,男方家庭要跟車去一個抱雞的。抱雞的只能是小男孩,這個小男孩或是男方的弟弟,或是男方的侄子。我們這接親有帶著一對雞的風俗:一隻公雞、一隻母雞。這個抱雞的小男孩就是專職抱著這兩隻雞的。這個抱雞的可不是白去的,到了女方家,女方是要給紅包的。第二個是借娶不借嫁。什麼意思呢?就是自家的房子可以借給親戚、鄰居來娶媳婦,而不能用來嫁女兒。因為,娶是進來一口人,嫁是出去一口人。大家都能看到也能夠切實感受到,娶媳婦的時候,事主一家大人小孩都是高興的合不攏嘴,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而嫁女兒時,儘管也是喜事,可是,作為父母心裡總是有一些哀傷的。這就是區別。所以說,就是現在,因為交通的原因,有些人家女兒出嫁時,為了不耽誤第二天的行程,往往是提前一天到縣城裡住賓館,好第二天從賓館裡發嫁。開酒店、賓館的可不管什麼“借娶不借嫁”,它是圖賺錢的。

    另一個是送親有什麼講究?我們這邊送親的不叫送親,叫“嫁客”,意思就是“送嫁的人”,和“送親”只是叫法不一,意思是完全一樣的。送嫁必須是兩輩人,一個是叔父大伯,舅舅姨夫也行,但叔父大伯送嫁的居多。否則,到了男方家,人家一聽,偶,是舅舅姨夫送的嫁,這家應該是家族不大。所以,選擇叔父大伯送嫁,是顯示自家實力大,也讓男方家人感到女方家有人,不敢欺負自家女兒。叔父大伯這是一輩人,是為長輩;另外一輩是和出嫁的女孩同輩的男孩,是堂兄弟。

    以上就是本地有關結婚、送親的一些習俗。也請大家貢獻一下本地的習俗,讓大家多多瞭解。

  • 3 # 明智慧擇

    結婚的習俗因地域而議,有的地方很講究,因為必盡是人生的大事。有的地方留傳了一句婚嫁禮儀叫"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子的命”。也就是說,男方的姑姑不可以去娶親,但男方的姐夫可以去。而女方的姨姨,姐姐都不可以去送親,只有哥嫂可以送親。雙方還可以各派壓婚車一名小孩孑,也是在娶親,回門安排。另外,男方在娶親的上午必需準備的禮品有,四色禮,(菸酒糖茶雙份),離娘饃饃五十個,一刀帶三根肋骨的肉,一雙新筷,一個連根的雙棵蔥,〈用空酒瓶插上),娶親的伴郎姐夫,放禮炮手,壓婚車一名,其於根據需要。去了女方家會有人迎接招待,壓婚車的不下車,女方專門有哄騙迎接的,實在哄騙不下車會用錢買下車。一切辦妥後,女方打扮化妝的時侯,禮儀師會把離娘饃饃分一半,把三根肋骨肉剔除(寓意是骨肉分離了),然後在把雙棒蔥空瓶裡放一把綠豆,(寓意生根發芽)。一切齊備後,一半離娘饃饃,三根助骨,蔥瓶綠豆,又給男方帶上了,一起帶上的還有女方的陪嫁物品,新娘上車,迎娶回家,典禮,耍笑,開席,敬酒,認親,改口,領紅包,洞房,第二天新媳婦回門。〈大致禮俗):

  • 4 # 筆硯影

    謝邀,我們這裡結婚跟農村沒啥區別,主要是南方北方的區別而已,從媒婆開始介紹女方先到男方家裡看過後,如果滿意就給見面錢,再到男方去女方家裡看,定下彩禮多少,日子,過段時間相處合適就可以訂婚了,訂婚是在女方家裡,完了之後就是結婚了,結婚那天男方去接親,再到看好的吉時拜堂,一路上就會整新郎新娘,但是不會太過分,不像有的地方那麼過分去打人啊等等,再就是坐席吃飯了,新郎新娘敬酒,也是要忙一天,晚上還要鬧洞房,到了晚上新人基本沒力氣折騰了,結婚也確實是體力活了!

  • 5 # 詩境笙音

    男婚女嫁是人生中的大事,因此,人們對婚嫁禮儀甚為重視,視為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最為重要的禮儀。

    隨著改革開放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除有一部分男女青年仍按傳統的方式進行擇偶和舉行婚嫁外,相當一部分男女青年已拋棄傳統觀念和做法,透過自由戀愛或由婚姻介紹機構和透過大眾傳媒進行擇偶。其婚嫁禮儀也採取喜事新辦的方法來舉行,這些做法已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支援。這裡只對傳統的婚嫁禮儀做一些介紹。歷史上高密的傳統婚俗,境內之四面八方,大同而有異,這就是所謂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共同的是富裕人家繁,貧窮人家簡和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男女成年後,由媒人從中串聯,男女雙方家長按自己的意願和一些通行的迷信說法,主要是歲數、屬相、命的相生相剋酌定;也有找算命先生問吉否者。然而,這一過程並不很嚴格,家長們先入為主地認為稱心,多不去過分苛求。

    雙方家長相互暗暗瞭解,尤其是對男女雙方的驗看是必不可少的。

    聘禮的商定,只要男方能納得起,很少有斤斤計較者。

    婚可行與否,男女雙方本人無須參加意見,全由父母作主。

    這裡有一個預設的理念:門當戶對、即兩家經濟狀況與社會身份不能相差懸殊。

    婚事既定,訂親、下媒啟、送日子3部曲的禮儀活動不能缺少隨即啟動。

    訂親,即訂婚,顧名思義是親事已談妥,無異議,要定下來。下媒啟,也叫投啟、傳柬,指相互交換媒啟。媒啟,也叫媒柬,即婚約。媒柬的內容是男家向女家求婚,女家慨然應允。意即“恐口無憑,立字為證”。《西廂記》裡張君瑞與崔鶯鶯的婚事,只是老夫人口頭應允,致以後老夫人悔婚,使張君瑞無所措手足。假如有媒柬,張君瑞將老夫人告到官府,他肯定是贏家。那時的媒柬,是一生婚姻的憑證,有法律效應。有官府與輿論的支援,極其神聖。一旦交換了媒柬,誰要悔婚,不但要受到社會的譴責,打起官司來,也註定要輸。猶如今日政府發之“結婚證書”。送日子是男家將擇定的結婚日期及有關事項,以傳統形式,用紅紙書寫明,送於女家,讓女家知曉有備待嫁。3部曲以一定禮儀進行,以示嚴肅、隆重。

    3次禮儀俱要由男方家族長輩數人,帶著禮品,多是豬肉、糕點、化妝品、衣料布等到女家去。行訂親禮時必由媒人帶領,此後,媒人就不一定介入了。女家隆重設宴招待。酒飯畢,女方梳洗打扮到客房向男家主人見面,多表現為難、羞怯,心裡忐忑不安。男家長輩代表當面取出看錢,放在茶桌上。以後的兩次禮儀上的問好,女方的緊張感就差些了。

    3次禮儀以下媒啟為最隆重,因為,一旦交換了媒啟,才是婚事的落實。因此,禮品也最豐厚,必有大饅頭,而且所,有聘禮都應交齊。女家之招待規格達到極致。但是,名曰下媒啟,實則在訂親禮儀上已將媒柬交換了,名不副實,只是儀式依然。揆之理,在訂親儀式上交換媒柬,反映了人們想盡快落實婚事的心願。否則,儘管說得多麼結實,無憑無據,總是虛無縹渺,有定而不定的感覺。因此,一旦有人有此創意,便很快得到人們的仿效,響應,禮儀名堂就不必管了,遂為約定成俗。

    同樣,交換媒柬提前,送日子也提到下媒啟上,有順延的意味,早知曉有利。因此,送日子禮儀仍保留,已無實質性之事宜,只是兩親家見面與有關結婚拾遺補闕之事的交談。送日子之後,婚期在即,男女雙方家都在做著倒計時,以待婚期。

    因為送日子已無要事可行,無可無不可,所以有的人家,多因婚期迫近,乾脆將下媒啟與送日子合而為一,稱之曰“連啟帶日子”。

    吉日已屆,結婚的禮儀是相當隆重的。“結婚小登科”,據說,七品縣令路遇結婚隊伍,都給讓路。

    結婚之日,男女親朋滿堂,衣冠楚楚,熙熙攘攘,張燈結綵,貼對聯,洞房更是佈置一新。

    迎親的吹鼓手,頭天晚上即到,新郎家招待畢,即席圍桌唱戲曲段子助興。人群圍聽,拉開了迎親的序幕。

    迎親日,男家備花轎,供新娘乘坐。新郎乘官轎去女家相迎。新郎衣著仿九品官服,冠插金花,又似學子登科,吹鼓手為主要儀仗。

    迎親隊伍一行到新娘家,吹吹打打,熱鬧非常。女家一切準備就緒。兩位送客,應是新娘家族與新娘的平輩兄弟,身著禮服到新郎官轎前將新郎迎出。新郎到女家門前行禮畢,即與送客同去用飯。

    宴席由一鄰居負責擺在與家居有一定距離的閒屋內。用飯畢,兩送客陪新郎人官轎,待新娘發嫁。

    迎親花轎到女家時,女家著人將轎內賃鋪備之命婦裝取回家,備新娘穿用。

    發嫁時,新娘衣著命婦裝,頭頂紅蓋頭,由兩位已婚婦女,將新娘扶人花轎內。

    女家的裝奩隊伍早已打發先行。

    迎婚隊伍返回進村,到大街後,轎子緩慢行進,名曰踏街,吹鼓手要施盡渾身解數吹打。旁觀的鄰里擁擠不堪,非凡熱鬧,此為迎親高潮。

    迎婚轎子到新郎家門前,轎落下,安排女家兩送客去鄰人之待客家休息用飯。男家備之兩嫁女客,多為已婚女子,侍候新娘梳髮、烤腳後,由花轎內將新娘扶出,新郎前導,踏著紅氈步入新郎家庭院,行拜天地禮。

    庭院內陳設香爐、燭臺之類的案桌早已備好,由新郎族中輩分最高者領新郎拜天地。嫁女客扶新娘在後。拜天地畢,新郎前導,新娘在後由嫁女客換扶入洞房。此時,洞房內新娘的妝奩已佈置好。新娘上炕坐定稱“坐床”。頭一頓飯已由鄰居送到,短時坐床後,新郎用筷子將新娘蓋頭挑起,插在窗上方牆壁處,便用飯。

    新郎挑起新娘紅蓋頭之際,方是男女雙方初識面之時。此時此刻的剎那,在腦際是一生中不能磨滅的痕跡。

    然後分粸子,糖果,花生,香菸等,在西鄉通常以為小孩子搶到第一把粸子為豪,謂之好養

    新娘家兩送客臨回前,到親家與新娘公婆辭行,並必要說些姐妹若有不足,請諒解的客套話。

    鬧房是結婚儀式中最熱烈的場面。自新娘坐床畢到晚間喝合婚酒後,新郎的平輩或小輩,不論同族還是異姓,不管男女老幼,洞房內擠得水洩不通,嘰嘰喳喳,喜氣洋洋,直至日落,新郎、新娘喝合婚酒。此間為新郎、新娘首次對話的場合。合婚酒畢,新娘到公婆房內向公安問好。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裡說:“華人的禮儀,和他們的風俗一樣,都是教育的內容。”婚俗的禮儀同樣如此。整個婚禮細節繁縟,不勝細述。其全過程皆體現隆重、倫理、喜慶、吉祥,有的細節暗示婚後生活美滿、早生貴子的企望。

    儘管有些迷信色彩,正面說來,是家裡人的美好願望的表達。儘管新郎、新娘不能盡理解其中寓意,在朦朧的意念中,按程式化程式走下來,仍有陶冶情操之作用。傳統婚俗與其他風俗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結婚後的第三日,女方孃家派親人攜帶禮品到男家“看三”,以及女方孃家的叫頭一趟、新媳婦住伏等習俗,應是婚儀的續曲。

    改革開放以後,迎娶程式逐步崇尚時代精神。在農村,男和小轎車迎接新娘。新娘有孃家人陪送。下車時放鞭炮、奏鼓樂歡迎新郎、新娘步入院中,由司儀主持儀式,舉行“手堂”後新郎、新娘入洞房。是日晚,新郎、新娘同食“寬心面”,共飲“交杯酒”。之後,開始“鬧喜房”。鬧喜房男性長輩和兄長不得參與。鬧房者嬉戲新郎、新娘,花樣頗多,熱鬧非常,盡興方止。現在,婚慶一般在酒店、招待所舉行。新郎、新娘拍婚紗照,結婚錄影,搭彩虹門,放鞭炮,隆重熱烈,喜氣洋洋。另有喜事新辦、移風易俗,組織集體婚禮,既熱鬧又節儉。還有選擇旅遊結婚,既觀光又新潮,一舉兩得。

  • 6 # 海海文化閒談

    本人成長於西北某省份,所謂十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習俗。今天非常開心能夠跟大家分享我們當地的婚嫁習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七歲的崇禎,上任才三個月,為何就能扳倒權傾天下的魏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