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小輝

    明朝天啟七年,天啟皇帝朱由校服用“仙丹”身亡,此時的朱由校僅當了七年的皇帝,因為朱由校生前無子,所以按照兄終弟及的慣例,讓年僅十七歲的朱由檢繼承了皇帝位。

    魏忠賢從小家境貧寒,經常混跡街頭,在賭桌上認識了宮中的太監,並得到了進宮的機會,魏忠賢明白要想在宮中混的好就要建立起自己的人際關係,因此便不斷巴結朝中權貴,一步步走到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職位。大權在握的魏忠賢開始迫害朝中異己,並逼死了莊妃(莊妃是崇禎皇帝的養母,這應該也是崇禎皇帝一上位就要搞掉魏忠賢的原因之一吧)。

    在扳倒魏忠賢的過程中東林黨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不僅幫助崇禎帝出謀劃策,還揭露魏忠賢一派的種種罪狀,在加上魏忠賢做事飛揚跋扈慣了,更有時連崇禎都不放在眼裡。但是魏忠賢似乎忘了明朝是君主專政非常強大的朝代,朝政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中,綜上所述魏忠賢只有一死方能罷休。

  • 2 # 李來說歷史

    明朝太監的權力來源於皇權,不敢也不能與皇權發生衝突。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監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司禮監諸太監權力來自明代特有的票擬與批紅制度。明代廢相,內閣與各部大臣奏議公事先行“票擬”,由皇帝“硃批”決定可否。由於廢相後繁瑣朝議使皇帝無力負荷,加以若干君主廢弛朝政,遂有秉筆太監代為“批紅”的制度。可見,魏忠賢對對對權力完全是皇帝賜予的,皇帝可以隨時收回,當遇到勤勉的皇帝時,皇帝完全可以自己處理政務,而不用透過司禮監。魏忠賢的權力要想發揮作用,必須透過依附他的官員來實現,而依附投靠的官員看中的是魏忠賢手中批紅的權力以及皇帝的寵信,以實現自己的加官進爵的目的,當魏忠賢失去皇帝的寵信後,自然也就樹倒猢猻散了。明朝太監不掌握軍權,尤其是禁軍的權力,他即使權力再大,也不可能像唐朝太監一樣,隨意廢立皇帝。崇禎時雖然是明朝末年了,但在當時百姓官吏心中,朱明王朝還是正統,一個魏忠賢是無法與當時老百姓認可的皇帝相抗衡的。

    崇禎能夠在登基三個月的情況下除掉魏忠賢,不是因為他多麼的英明神武,只是制度使然罷了。

  • 3 # 史翰平話

    關鍵還是在於權力制衡之術。歷代宦官權力都是來自皇權,明代由於內閣制度和其他一系列制度的制約,宦官一無多少兵權(二十四監只有御馬監掌握一些部隊),二無人事任免權,連刑訊都要靠南北鎮撫司來間接影響。

    皇帝一般是把宦官外派到一些財稅重地,管銀礦,織造,市舶之類,這些地方確實重要,但是不觸及根本的地方行政權。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宦官都只是皇帝的眼線。

    像魏忠賢這樣的司禮大太監,皇帝寵任他的時候,內閣閣臣和錦衣衛都指揮使會巴結他,因為他在皇帝面前說話算數,一旦皇帝心意流轉,這些人根本不會買司禮太監的賬。

    魏忠賢曾經想在宮內操練一部分宦官(內操),結果有人進言說當年劉瑾要是有三千人馬,恐怕也不會坐以待斃。結果沒多久就叫停了訓練。

    最後擒拿魏忠賢的時候,一紙詔令,錦衣衛大漢將軍立馬奉旨行事。

  • 4 # 二茶阿

    崇禎身為“主人”,魏忠賢是“僕人”,主滅僕,本身就很簡單。

    之所以魏公公是九千歲,那是因為天啟皇帝信他寵他,他再威風那也是背後老朱家的權威。

    崇禎知道這位魏公公有來頭,並沒有著急動他,一年後才出的手。

    這位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東廠督主,看著是權傾朝野,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那都是經過皇帝允許的,所以看著嚇人,實質根基不穩。

    一句話,一朝天子一朝臣。

  • 5 # 愛歷史君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崇禎皇帝“拿下”權傾天下的魏忠賢,並不能說明崇禎皇帝的政治水平很高。在明清兩個朝代,皇帝的權力得到高度的強化,皇帝的權力達到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

    我們說說明朝,明朝的皇帝權力很大,甚至可以為所欲為(或者胡作非為)、不理朝政(如正德、嘉靖、萬曆幾位皇帝),但是這依然不影響皇權的集中。明朝的皇帝沒有出現過大權旁落的情況,這一切歸功於朱元璋的“設計”——

    1、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提高六部職權,分掌天下事務,直接向皇帝負責。

    2、在地方廢除行省制,將行省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負責行政、軍事、司法工作。“三司”地位平等,互不統屬,向中央負責。

    3、設定廠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監控群臣,廠衛歸皇帝任命的太監直接指揮。

    4、採取八股取士,同時大興文字獄,加強思想控制。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相貌確實奇特,很多人認為此畫是假的)

    (另一個版本的朱元璋畫像,這一張更接近正常人)

    朱元璋的設計,讓皇帝成為帝國的中心,臣下相互監督和掣肘,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朱元璋之後,整個明朝都沒有出現過威脅皇帝的權臣和宦官。

    以往的朝代,多少會有丞相這個職位,輔佐和制約皇帝,但是朱元璋廢除丞相這個職位後,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明朝和清朝的皇帝都是高度集權的!

    (崇禎皇帝繼位,是因為他的哥哥天啟皇帝沒有兒子)

    話說回來,魏忠賢雖然位高權重,但是也是皇帝給的權力。當皇帝不再信任他的時候,魏忠賢就一無是處,只能等待束手就擒了!魏忠賢唯一的機會就是偷偷毒死崇禎,但是崇禎防範嚴密,魏忠賢等人無計可施(估計也不敢)。

    (影視劇中的魏忠賢形象。魏忠賢的權力是皇帝給的,皇帝不信任他時,他的下場也就註定了)

    總之,崇禎能夠“拿下”魏忠賢,是因為朱元璋設計的高度集權的皇位制度,在明朝任何大臣或者太監都不是皇帝的對手。此外,魏忠賢等人早就引起官員民憤,誅殺魏忠賢,崇禎不但沒有阻力,還是順應民意。

  • 6 # 歷史守望者

    說起這件事,那可能是崇禎皇帝幹過的最漂亮的一件事了。在交流這類歷史問題的時候,固然有很多文獻材料可以參考,但純粹的照搬文獻記載就顯得挺沒意思的。其實,明朝人和現代人的智商水平應該是差不多的,所以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完全可以加入點自己的觀點。

    第一,魏忠賢當時有低估崇禎的可能。崇禎登基的時候才16週歲而已,而且沒有文獻顯示崇禎登基前有超凡的能力,然而魏忠賢當時已經是權傾天下,魏黨人馬遍佈國家的許多部門,依附魏忠賢者甚多。從這點上講,魏忠賢是有可能把崇禎想的過於簡單。

    第二,魏忠賢沒做好足夠的事先準備,且發動政變也沒把握成功。魏忠賢在天啟時期可謂如魚得水,如今新皇登基,魏忠賢心裡肯定清楚崇禎沒可能像天啟那般放任他。但是崇禎只是個少年皇帝,魏忠賢當時肯定有心存僥倖的盤算著透過自己強大的勢力來“駕馭”崇禎,畢竟能不動干戈最好了。再說了,雖然魏忠賢當時的勢力龐大,但畢竟手中直接掌握的只有廠、衛的少數兵馬,並沒有直接掌握軍權,發動政變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他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我估計當時的魏黨中應該也有人提過政變,但魏忠賢最後選擇心存僥倖的靜觀其變。

    第三,崇禎在處理這件事的策略是正確的。不得不說崇禎在這個事件中表現出了高超的智慧,估計是有其他人幫他一起謀劃的。他先是不動聲色的穩住甚至嘉獎魏忠賢,等到魏黨骨幹兵部尚書崔呈秀被彈劾而假意提出辭歸的時候,崇禎出乎意料的批准了。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自此旁人看出了崇禎要剷除魏黨的決心,於是彈劾魏黨的奏疏紛沓而至,最終魏忠賢被髮配去鳳陽守陵,並於途中自盡。

    第四,魏忠賢在此事中失策了。起初的失策就不贅述了,在第一、二點已闡明。期間的失策表現為:當初催陳秀假意辭歸被崇禎批准,他居然還沒看清形勢,在後來故伎重演稱病辭歸,然後就被崇禎軟禁了,最後徹底失算了。

  • 7 # 史裡淘聲

    天啟7年(1627年)8月,明熹宗駕崩,信王朱由檢即位。崇禎二年(1629年)17歲的崇禎以魏忠賢“擅竊國柄,奸盜朝內,誣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為由,將魏忠賢及其黨羽盡數剷除。

    中國古代朝廷皇帝手下的宦官(被閹割睪丸的人)是專門服伺皇帝的一種官職。原則上宦官不準干預朝政。但是歷代有些懶惰的皇帝經常把批文,蓋御印等權力交給宦官,久而久之,宦官的權力在皇帝之下,萬人之上。明朝明熹宗時候的魏忠賢就是這種人。明熹宗喜好木工活,而把朝政事務都由魏忠賢去管。

    魏忠賢不但管批奏摺,還管轄東廠錦衣衛,勢力很大。崇禎皇帝上位後,知道魏忠賢是壞人,但是礙於他強大的勢力,表面上不打草驚蛇,暗地裡總想辦法除掉他。

    好在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防止宦官禍害朝廷,便在宮中立了塊牌子標明“內臣不得干預朝政,犯者斬”。所以魏忠賢批奏摺,蓋御印的權力是明熹宗給他的,明熹宗一死,崇禎也不讓魏忠賢亂來。魏忠賢以為崇禎才十七歲也就沒防備他。

    崇禎不放任魏忠賢的權力,再加上崇禎非但不昏庸,反而擅長帝王心術。所以粗心大意的魏忠賢沒多久就裁倒在崇禎皇帝手上。

    而崇禎也正因為自以為是,最終在北京自縊而亡。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評

  • 8 # 風塵講歷史

    魏忠賢是明末宦官,是明朝閹黨亂政的典型,極受明熹宗朱由校的寵信。他在朝堂之上排除異己,專斷朝政,民間的百姓甚至“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魏忠賢也因此被稱作“九千九百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好景不長,天啟皇帝在位僅僅七年就因為落水生病後又服用“仙藥”而亡。由於熹宗英年早逝膝下無子,所以就傳位給了弟弟信王,也就是後來的崇禎皇帝朱由檢。朱由檢上位對魏忠賢來講可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崇禎帝還沒上位時就對魏忠賢的罪惡一清二楚,上位後肯定會對魏忠賢下手。

    果然朱由檢繼位後錢嘉徵就上疏彈劾了魏忠賢,並列舉了魏忠賢的十大罪狀,分別是與皇帝並列;蔑視皇后;搬弄兵權;無二祖列宗;克削藩王封爵;目無聖人;濫加爵賞;掩蓋邊功;剝削百姓;交通關節。崇禎帝隨後就將魏忠賢發往鳳陽,但是魏忠賢在去鳳陽的路上還養了一批亡命之徒,崇禎帝得知後大怒命人去逮捕魏忠賢,最後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就自盡了。獨斷專權的魏忠賢就這麼被一個剛剛上位的年輕皇帝扳倒了,難免令人唏噓。為何崇禎皇帝剛剛上位就能扳倒隻手整天的魏忠賢呢?這主要得益於明朝的皇權高度集中。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是布衣皇帝,從小放過牛,要過飯還當過和尚,一步步取得江山不容易,所以特別在乎手中的皇權。為了加強皇權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的錯失。

    首先是政治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把中書省,將中書省的權力分到六部。這也意味著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就此廢除,將權力收歸皇帝之手,加強皇權。朱元璋還設立了三司,分別是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將行政權、軍權和檢察權分立,互相制衡。為了加強皇帝對百官的監視和控制,朱元璋還設定了巡檢司和錦衣衛,使得皇帝對百官的一舉一動都清楚,可以高枕無憂。

    然後是法律改革。朱元璋頒佈了《大明律》,規定只要是謀反者不論主犯還是從犯,一律凌遲處死,以及身邊眾多親人都得連坐。其中對貪官汙吏的懲辦也十分嚴厲。此法不僅威懾了百姓,還震懾了官吏,使得皇權進一步穩固。

    最後是軍事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除大都督府,改為中軍、左軍、右官、前軍、後軍等五軍都督府,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全國各軍事要塞設立軍衛,交由都督府管理。而且五軍都督府只有統兵權沒有調兵權,兵部只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這一舉措使得都督府與兵部相互制衡,且二者都對皇帝負責,軍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所以崇禎帝能這麼輕鬆地拿下魏忠賢就是因為朱元璋當初將皇權高度集中,使得終明一朝沒有任何大臣能夠威脅到皇帝的權力,況且魏忠賢的閹黨早已犯了眾怒,崇禎帝清除閹黨屬於順應民意,沒有阻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不要進行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