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繼勞
-
2 # 聞淶
先說說什麼是喪文化,指一些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但喪文化不是焦慮後放棄希望,而是在“喪一喪”後重拾希望,再次積極進取。原因分析
網路媒體分析:
關於90後的研究我們也看過不少。他們所身處的成長環境,是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他們經歷了應試教育、升學壓力、就業困難、經濟轉型等種種壓力,他們透過網際網路得知全球範圍的動態,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這是一個風險社會。跟其他年代尋求外部擴張不同,90 後知道外部擴張是要承擔風險的。並且,他們享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更為扁平的家庭和就業關係,對他們來說外部擴張不是必須的。他們更經常談論的是“我”,是“成為我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網際網路工具成為他們情緒的宣洩口。有一部分人透過網際網路釋放自己的里人格(在這裡,里人格指內心想法),他們把負面情緒、犬儒的理想釋放在網上,而在日常生活的這個“我”,似乎跟網際網路上的那個“我”沒有半點關係,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共用一具軀體的兩個不同靈魂。但更多的是另一部分的人,他們是內外統一的青年人 —— 我就是我,我是一個完整、獨立,並勇於為自己發聲的個體。
這批內外統一的年輕人樂於做自己,不需要扮演別人心目中三好青年的完美形象,所以承認自己是垃圾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他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缺陷,併為自己而活,接受自己是一個這樣的人,與自己和解。
像葛優躺這有帶有負面情緒的形象在微博走紅,是青年人勇於去轉發、去分享、去傾述、去再創作,去告訴別人“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我覺得躺著什麼都不用做的狀態挺棒的”。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在以前,內心迫切希望當一個不勞而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也會羞於開口吧。
先前我已經說了,葛優一躺表現出來的頹廢、絕望、悲觀、生無可戀,正是這批超時工作、超額吃飯、壓力大、掙錢難的大眾內心狀態。壓力大很容易理解,但為何壓力大導致的不想努力會成為全民狂歡?是什麼導致了他們選擇了葛優躺來傳遞內心的渴望?
我認為,這是因為傳統努力已經難以實現生活的質變和階層的上升了。目前在這個國家,由於社會成本高居不下,下層通道往上的空間逐漸已經堵塞。我們都知道“不努力就去死”、“越努力越幸運”諸如此類的勵志名言,但是更有把握的是“努力未必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鬆。”
這樣絕望特質的發言,是青年人洞悉並受困於自身無能的“喪(sàng)文化”的崛起。
學術界分析:
青年"喪文化"產生與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虛擬網路的現實"擬構性"、青年自我的"主動汙名化"、集體和社會的"無意識"和"有意識"、"微時代"的情緒感染:從"微"到"大"等四點。應當採用"理性與謹慎並行"的方式對待青年"喪文化",應當運用優勢視角對青年"喪文化"展開研究,應當引導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促進青年積極。
-
3 # 近代歷史
在小時候或者是高中的時候,我們曾經豪情萬丈,幻想著在上了大學之後的計劃和抱負。但是在上了大學中之後,很多人會覺得身心俱疲,整天無所事事只知道在寢室打遊戲看美劇。這樣的大學狀態和我們高中的期待完全不一樣,大學應該是學習的殿堂,但是很多大學生在大學之後卻喪失曾經的理想,只知道混沌過日。我們雖然知道這種狀態是不對的,但是卻無力改變現狀。這就是造成了大學生普遍“喪”的狀態,大學生的“喪文化”是因為什麼呢?
大學生的“喪”是因為缺少強力的管制
到了大學,父母遠離身邊,沒有班主任的監管。大學的導員、老師對同學們的管控也很寬鬆。大學生雖然已經成年,但是很多時候自我控制能力卻甚是缺乏。在很多時候,他們都管不住自己,如果有誘惑存在,就會輕易被誘惑若引導而改變自己的計劃和現狀。缺少了強力的管制,大學生很容易偏離自己的計劃。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大學生需要強力的管制呢?答案是否定的。有較為強力的管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方式,大學生在缺少了強力的管制之後,容易喪失生活的熱情及方向,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學生就需要強力的管制。大學生需要修煉的是極強的控制力,只有這樣,合理的安排時間而不是渾噩度日,大學生們才能遠離“喪文化”,成為一個合格的積極向上的大學生。
大學生的“喪”來自於身邊朋友的影響
“你今天去上課嗎?”“我不去。”“那我也不去。”這種情況在大學寢室中經常發生,當別人不去做某事的時候,自己也很容易被影響而不去做或者去做某事。比如說當你的室友不去上課的時候你就會也不想去上課,當你的朋友不去自習的時候你也會不想去自習。在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不知不覺的被他人影響,和周圍環境同化。這是因為大學生的心智仍不成熟,極易受他人的影響。
喪文化”是一種比較容易傳染的文化,因為“喪”不需要消耗任何的智力與體力,只需要混沌度日。積極向上需要很大的努力和毅力,但是走下坡路卻不用。在別人的影響下,我們可能就陶醉在自己的舒適圈裡而不求上進。要克服別人的“喪文化”的影響就必須磨練出強大的內心,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別人的話語或行為的影響。強大的內心意味著你有自己的原則和堅持,並且能夠在有誘惑干擾你的情況下不為所動。只有具備強大的內心才能很好的面對“喪文化”的侵襲。
網路世界加劇“喪文化”的傳播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網路世界能夠快速的將資訊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到世界各地。網路資訊對於大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大學生也是網路文化最重要的受眾群體。因為大學生經常使用網路,所以網路世界的“喪文化”很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和感染。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大學生不應過度沉迷於網路世界,應該更多的接觸實實在在的人和事,在真實的世界中感受生活的趣味,在真實的世界中去感受生活帶給你的樂趣
個人觀點,應該如何避免喪文化
不得不說,大學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我們的大學就是知識儲備和性格養成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最應該做的是積極的生活和學習,而非在這種“喪文化”中度過我們的大學時光。首先,必須要做的是有一個積極的心態,遇事不消極不迴避,積極主動去面對大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其實生活和學習中的挫折是定量的,當你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時你會收穫許多前所未有的知識;當你用“喪”的態度去面多生活時,你能感受到的僅僅是越來越糟糕的生活
第二,身體上的健康會抑制心理上的低落。如果你每天跑步,積極運動,你的身體就會分泌健康的激素去啟用你的能量,讓你精神倍增,遇到事情也會想更多的解決辦法。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有許多人面色紅潤,整個人都充滿了幹勁於活力,這就是堅持運動給我們帶來的改變。大學生是最有潛力和活力的一代,請不要讓“喪文化”影響你的生活
-
4 # 雞毛蒜皮的事
喪文化,指一些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但喪文化不是焦慮後放棄希望,而是在“喪一喪”後重新積極向上。
-
5 # 路長山人風水學
答:古代先賢首推簡葬,而後擇地為先,金玉非寶,石棺非堅,苟求厚葬擇地為先,就是最好的說明,細節見下面圖片解說
-
6 # 雪域守夜人
“喪文化”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沮喪、頹廢,反映了我們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上的是普通的學校,乾的是普通的工作,過的是普通的生活,每天上上網,關注著自己喜歡或者羨慕的東西,看清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和階層之間的差距,然後又感到無能為力,想努力卻沒突破口,無奈只好聽天由命。
從另一方面看,“喪文化”是源於大眾生活的壓力和經歷,畢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一個合理的宣洩釋放口又有何不可?文明的社會需要更大的包容,又有誰不認為自己是個普通人呢?
回覆列表
社會壓力很大,很多的青年人索性放飛自我,在網上曾經流傳至今的“小確喪”給我們帶來了一種非常另類的生活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喪文化,面對很多人的喪,其實都有不同的表現,一個人宅在家裡不出門叫做喪,不想上班叫做喪,各種各樣在我們的認知裡負面的東西都可以叫做喪,但是喪的同時也是我們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之下的一種暫且逃避現實的方式。而具體什麼是喪文化,如何具體地辯證對待,下面就一起來探討下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玩過這個著名的躺,其來自《我愛我家》中葛優飾演的的季春生,他在賈家蹭吃蹭喝,不想奮鬥,不想工作,而且總是表現的自暴自棄,他的這個“躺”就是“喪文化”的最典型表現。
“喪文化”是個啥?
說到“喪”,我總是第一個想到“喪屍”,可能是熒幕上關於這樣的電影太多了。
喪屍喪失了一切人類情感,終日遊蕩,沒有目標,沒有激情。而“喪文化”也類似,它表現的是一種人,他們喪失了理想鬥志,終日無所事事,對任何東西都提不起興趣,他們對社會失望,認為人根本不需要奮鬥,好吃懶做,等死過日也是一種快樂。
“喪文化”影響很大
之所以喪文化”會如此火,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一、社會大環境,壓力太大
造成“喪文化”流行的最主要原因還是由於社會環境,當今就業壓力大,學業壓力大,造成了很多孩子一遇到啥問題就選擇“葛優躺”,
“我不念書了”、“唸書無用”、“我生來智商就低,就是不會學這個東西!”、“那麼多人都找不到工作,我也肯定找不到”、“工作都是要憑關係的,我沒有關係,找不到!”
諸如此類的話語就是“喪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媒體的渲染
其實我覺得“喪文化”之所以流行,媒體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你想想,整天網站上放葛優躺,宣傳什麼“史上最難就業季”、“找工作走後門”之類的訊息,是不是也會讓天天抱著手機刷微博朋友圈的孩子們看到這些,從而讓他們也覺得社會如此艱難,乾脆我就不奮鬥了,坐吃山空得了,能蹭一天是一天。
三、家人的作用
“喪文化”的流行還有一個原因——家人,包括父母親戚朋友。比如父母總是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上,“你看看隔壁張阿姨的孩子,人又考全年級第一了,再看看你!”“你看老王家的二丫,人家可是國家公務員!”
諸如此類的話也會間接讓孩子覺得,反正我也不如人,父母也對我沒啥希望,乾脆我就這麼湊合著活。
“喪文化”,是一種抗議!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喪文化”,我覺得這代表了年輕一代對於社會的“溫和反抗”,他們透過網際網路,敢於曬自己的“某某躺”,敢於公開宣洩自己的“失望”和“失落”,這就是一種對於社會現實的反抗,他們希望這個社會改變,也許也是在透過這種方式為自己加油鼓氣。
最後,寫完“喪文化”,就想到了日本電影《瀨戶內海》中的一句臺詞:“青春為什麼一定要跑步流汗,為什麼不能就在河邊虛度呢?”是啊,青春會遇到很多的壓力和困難,老是拼搏奮鬥會累的,何不嘗試下適時的在河邊發呆的坐一下午呢?
有很多人在批判“喪文化”,但從辯證法的角度,其實有的時候人也是需要“喪文化”的,在這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壓力又無比巨大的社會中,每天工作結束後,如果能在家裡靜靜的“葛優躺”,能“喪失”一下鬥志,讓神經鬆弛下,不也挺好的嗎!
生活中需要暫時的“喪文化”,但只能是暫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