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iGmeLon760

    建議不要坐視不管,畢竟鵝口瘡是比較嚴重的口腔疾病。建議給寶寶噴賽樂潔呀,我看到說明書上面寫的賽樂潔可用於炎症引起的牙齦腫痛,對致齲菌及牙周病病原菌有抗菌作用。我之前是牙齦發炎,噴了兩三天就沒事了。

  • 2 # 千金芳官方號

    鵝口瘡,是由於寶寶感染了一種真菌而導致的。感染鵝口瘡的原因一般常見的有兩個,一是寶寶出生時經過媽媽的產道,而媽媽可能在孕期個人衛生不太注意,陰道被真菌感染了,這樣寶寶在經過產道的時候也被感染。再就是寶寶在吃奶的時候,媽媽的乳頭有時候沒有清潔乾淨,被真菌汙染,寶寶透過吃奶而感染。如果寶寶感染了鵝口瘡,家長不採取任何措施,鵝口瘡會自動痊癒嗎?

    1.不治療不會自愈

    鵝口瘡的出現是由於真菌感染,真菌感染一般都很頑固,就像大家熟悉的腳氣病,就是真菌感染,不用藥的話是不會自動消失的。所以如果寶寶得了鵝口瘡,只靠他自身的免疫抵抗鵝口瘡是不可能被消除的。

    2.及時進行干預治療

    家長一旦發現寶寶患了鵝口瘡,就要帶寶寶去看醫生,就算症狀還很輕微,也要及時干預,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太小,用藥對寶寶不好。但是因為這個病是無法自愈的,如果放其不管,寶寶的口腔黏膜持續受到真菌感染刺激,而寶寶自身免疫力不如成年人強大,最後如果真菌大量繁殖,寶寶勢必招架不住,情況就會更加糟糕。

    3.用藥禁忌

    當發現即使用了藥,寶寶的鵝口瘡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了,家長們一定不要自己隨意加大藥物的用量。建議重新去看醫生,在醫生診斷之後再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治療。而除了對寶寶進行治療以外,媽媽們在此期間一定也要做好個人衛生,保證自己的乳頭清潔,避免給寶寶帶來重複性的真菌感染,這樣不僅不利於寶寶病情的恢復,反而會由於持續反覆的刺激而讓後續治療難度加大。總之,要打敗鵝口瘡,必須使用藥物。

  • 3 # 食慄派

    首先我來解釋一下什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又叫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種會發生在寶寶嘴裡的真菌感染。白念珠菌通常存在於正常人面板、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和陰道等處。如果口腔中細菌平衡被打破(藥物或疾病或是過度使用消毒劑),就可能會發生鵝口瘡和其他念珠菌感染。

    這種疾病多見於新生兒早期,其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多見於生活環境太過乾淨。要知道,消化道內的細菌是白色念珠菌的天敵,如果過於乾淨,完全沒有細菌生長的餘地,白色念珠菌就有機可乘。

    何時需要就醫呢?

    鵝口瘡大部分情況下難以自愈,如果寶寶嘴巴長滿越來越多的白斑並引起不適,或者發生吞嚥困難,請及時就醫。

    常規治療

    ① 制菌黴素

    ② 氟康挫口服

    PS:千萬不要亂用抗生素

    如果寶寶得了鵝口瘡,千萬別亂用抗生素!(否則所有細菌又給殺死了,豈不是越幫越忙?)可以用棉籤沾塗一些“制黴菌素”溶液,或是2-3%的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每天3-4次,連續5-7天,即可治癒。

  • 4 # 小兒推拿李波

      

      一.概述

      是因胎熱內蘊(母親孕期生活習慣不良),口腔不潔,感受穢毒之邪引起的,臨床表現為口腔舌上佈滿白屑,狀如鵝口的病證。(雪口)

      二.病因病機

      1.實證:胎熱,口腔不潔,感受穢毒造成的邪熱蘊積於心脾造成粘臘灼傷而形成口瘡。

      2.虛證:胎稟不足或餵養不當(營養不足,津液匱乏)造成虛火上炎,導致粘膜灼傷,形成口瘡。

      

      三.辨證論治

      西醫對鵝口瘡的治療,一般採用外塗抗菌藥膏或內服抗菌藥的方法。用藥後就見效,停藥後很容易復發,很多家長擔心藥物對寶寶產生副作用,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且,對新生兒及小月齡寶Bora說,口服給藥非常困難,無論對大人還是對孩子,都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

      從中醫角度來講,鵝口瘡的病機是心脾有熱,有虛實之分。因此,用小兒推拿來清心脾之熱,再根據孩子病證的虛實增加其他手法,不僅安全,且標本同治。

      (一)實證(心脾積熱)

      主證:口腔佈滿白屑,舌邊紅暈,面赤唇紅,煩躁不安,哭鬧不止,大便幹,小便黃赤,舌質紅,脈滑數,指紋紫紅。

      治則:清解心脾積熱。

      處方:清心經,清補脾經,清板門,清大腸、清小腸、揉小天心、掐揉四橫紋、清天河水,退六腑、順摩腹,推下七節骨

      穴位:

      1、清心經,

      手法:用推法自中指掌面末節指紋起推向指尖(或自指端推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心經。

      次數:100~500次。

      作用:清熱退心火,補益心血,養心安神

      主治: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小便赤澀,驚惕不安,心血不足,汗出無神,目眥紅赤等:

      

      2、清補脾經,

      手法: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來回推為清補脾經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溼熱,消食積,化痰涎。

      主治:體質虛弱,食慾不振,肌肉消瘦,精神萎靡,嘔吐,洩瀉,傷乳食,便秘等。

      

      3、清板門,

      手法:在手掌大魚際之平面。以右手拇指橈側自腕橫紋 推向拇指根。

      次數:推100~300次,運30~50次。

      作用:消食化滯,健脾和胃,除臌脹,止嘔吐。

      主治:食慾不振,傷乳食,嘔吐,洩瀉,腹脹,氣喘,噯氣。

      

      4、清大腸、

      手法:在食指橈側緣,由虎口至指尖成一直線。用右手拇指橈側面虎口推向指尖。

      作用:調理腸道,止寒熱瀉痢,退肝膽之火,通便。

      主治:洩瀉,痢疾,便秘,腹痛,脫肛,肛門紅腫。

      

      5、清小腸、

      手法:在小指尺側邊緣,自指尖至指根。用推法,自指根向指尖直推為清小腸。

      作用:滋陰補虛,清熱利尿,泌別清濁。

      主治:小便赤澀,水瀉,午後潮熱,口舌糜爛等。

      

      6、揉小天心、

      手法:在掌根、大小魚際交接之凹陷中。用拇指甲掐揉之。

      作用:清熱,鎮驚,利尿,明目。

      主治: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澀,目斜視,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等。

      

      7、掐揉四橫紋、

      手法:手掌面,第二至五指節第一指間關節之橫紋。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繼而揉之。

      次數:掐3~5次;推100~300次。

      作用:退臟腑之熱,調和氣血,消脹散結。

      主治:氣血不暢,腹痛,腹脹,疳積,消化不良,氣喘,口唇破裂。

      

      8、清天河水,

      手法:在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從腕橫紋起,推至肘橫紋。

      作用:清熱解表,瀉心火,除煩躁。

      主治:一切熱證,內熱,潮熱,外感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弄舌,驚風,痰喘,咳嗽等。

      

      9、退六腑、

      手法:在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掌根成一直線。退六腑,以食、中二指指腹,自肘關節推至掌根。

      作用: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一切實熱證,高熱,煩躁,口渴飲,驚風,鵝口瘡,重舌,木舌,咽痛,腮腺炎,腫毒,熱痢, 大 便乾燥等。

      

      10、順摩腹,

      手法:掌或四指擘,稱摩腹,摩3-5分鐘

      作用:消食化滯,降逆止嘔,健脾止瀉,通便。

      主治:腹痛,腹脹,食積,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厭食,疳積,便秘。

      

      11、推下七節骨

      手法: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長強穴)成一直線,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直推。

      次數:100~200次。

      作用:溫陽止瀉,瀉熱通便。

      主治:洩瀉,便秘,脫肛。

      

      (二)虛證(虛火上炎)

      主證:形瘦,兩顴紅,五心煩熱,舌紅少苔,口腔舌面白屑稀疏周圍紅暈不明顯,神氣睏乏,口乾不渴,大便溏,指紋淡紅

      治則:滋補脾腎,引火歸元。

      處方:補腎經、揉二馬、揉腎頂、揉腎紋、水底撈明月、清天河水、揉脾俞、揉湧泉

      穴位:

      1、補腎經、(孫重三流派小兒推拿補腎經為指根推向指尖)

      手法:用推法,自掌根推至小指尖(或旋推羅紋面)為補,稱補腎經。

      作用:滋腎壯陽,強筋健骨,溫養下元,清熱利尿。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體虛,五更洩瀉,遺尿,咳嗽,喘息,癲癇,目赤,膀胱溼熱,小便淋濁刺痛。

      

      2、揉二馬、

      手法:手掌背面,第四、五掌骨小頭後陷中。以拇指甲掐之,繼以揉。揉二人上馬,以拇指或中指揉之。

      作用:補腎滋陰,順氣散結.利水通淋。

      主治:小便短赤,腹痛,體虛,淋證,脫肛,遺尿,消化不良,牙痛,咬牙,喘促。

      

      3、揉腎頂、

      手法:小指掌面末端處。揉腎頂,以中指或食指按揉之。

      作用:收斂元氣,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盜汗,解顱等。

      

      4、揉腎紋

      手法: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處。揉腎紋,用食指或中指揉之。

      作用:祛風明目,散結熱。

      

      5、水底撈明月、

      手法:醫者用涼水滴於掌心內勞宮處,在掌心作旋推或由小指根推運起,經掌小橫紋、坎宮至內勞宮,邊推運邊吹涼氣。

      次數:20次左右。

      作用:大涼清熱。

      主治:發熱。

      

      6、清天河水、

      

      6、揉脾俞、

      手法: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用揉法,稱揉脾俞。

      次數:50~1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祛溼。

      主治:嘔吐,腹瀉,疳積,食慾不振,黃疸,水腫,慢驚,四肢乏力等。

      

      7、揉湧泉

      手法:足掌心前1/3處。用拇指端按在穴位上揉之,稱揉湧泉。

      次數:揉30-50次左右。

      作用:滋陰,退熱。

      主治: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

      

      注:本方僅供參考,不作為臨床最終調理治療方案。

    https://www.toutiao.com/i6691477983783289357/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栽核桃樹為什麼要剪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