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藤樹先生

    印度那爛陀大學有著悠久的教育歷史。印度的河流域的文明遺址的發掘使我們注意到文字的存在,這表明當時的印度人擁有足夠的知識,一定程度上在塑造他們的文化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幸的是,那個時候的文字還沒有被破譯,所以關於印度的河流域的文明時期盛行的教育體系,沒有誰能說的清楚。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在恆河流域定居,形成了更為精細的教育體系。印度宗教也在這個時候發展起來,《吠陀經》的編纂工作也開始了。最初,四部吠陀經經口代代相傳,但後來被寫下來,後來被人們所知道。正是聲學知識使得古印度人能夠將吠陀經代代相傳。《梨俱吠陀》是印度教徒主要的宗教和社會經濟文字,寫於公元前1300年至1100年。傳授知識的制度形式是在基督教時代的早期出現的。學習的方法是學習邏輯和認識論。

    印度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都學習邏輯學。在認識論領域,以耆那教貢獻為最大的中心。古印度的教育以三個簡單的過程為Sravana(薩瓦那),Manana(馬那那),Niddhyaasana(內德哈薩那)。

    Sravana(薩瓦那)就是聽著老師口中說出的真理。知識在技術上被稱為“斯魯提”,也就是耳朵所聽到的,而不是文字所看到的,是薩瓦那的本質。知識的第二個過程是Manana(馬那那),這意味著學生必須自己思考老師口頭傳授給他的課程的意義,以便能夠被完全吸收。第三步被稱為“內德哈薩那”,意思是學生對所教真理的完全理解,這樣他就可以活在真理中,而不僅僅是用語言來解釋它。

    在古印度,知識的目標是它必須導致真理的實現。入學是透過正式的Upanayana儀式入會儀式進行的,透過這個儀式,學生離開其生身父母的家,進入導師的家以獲得知識。在這個新家,他有了第二次生命,被稱為Dvijya或兩次出生。

    古代印度的教育制度形式

    其機構形式為彌耶學校,教育的機構形式首先是透過古魯-斯什雅學習系統傳授的。這些學生的訓練是在一位婆羅門教師家裡進行的。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的。在一些文字中,老師被描繪成可憐的苦行僧,學生有義務為老師求情。

    在古印度,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個性,他的內在和潛在的能力,作為一個人的內在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這種教育觀形成了自己的技術、規則、方法和實踐。這個家庭的功能就像一個家庭學校,一個阿斯羅摩或一個隱士。在這裡,老師不斷的關注和個人指導發展了學生的心智慧力。給學生上的第一節課是桑迪亞的表演和伽耶提咒的背誦。教育被視為個人關心的問題,而不是大規模生產的方法。在古代印度,思維原則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教育課題。思維的訓練和思考的過程對獲得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教育的主要焦點是思想本身。Nyaya學校支援四部pramanasNyaya學派印度思想中最重要的話題是Pramana或可靠知識的手段。Nyaya學派支援四種Pramanas——感知、類比或比較、單詞(Sabda)和吠陀經的發音作為可靠的知識。韋丹塔學派後來又增加了一個概念,即直覺。古代印度的教育體系假定了三段論和公認的邏輯,如歸謬法、迴圈論證、無限迴歸、困境和無知。根據古代印度的教育體系,不僅存在和不存在兩種可能性,而且存在七種可能性,並承認世界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複雜和微妙。

    古代印度的高等學府

    古印度有專門的機構來促進先進的學習和研究。這些在梨俱吠陀中被稱為婆羅門-僧伽或哲學家大會。在婆羅門僧伽(Brahmana Sangha),被稱為Parisads的學院用精煉的梵語進行學術討論,以表達他們的最高思想。在奧義書中,提到潘卡拉帕裡薩德,甚至國王也參與其中。婆羅門哲學的編纂是在大師哲學家亞耶納夫卡尼亞的指導下完成的,在婆羅門-僧伽進行了詳細的討論之後。 在婆羅門僧伽,男女平等。

    《梨俱吠陀》提到了被稱為婆羅門阿瓦蒂尼的女性瑞斯參加婆羅門僧伽。一位名叫Gargi的女哲學家是這次討論的傑出參與者,特別值得一提,此外,像Uddalaka Arni這樣的男人也被提到參與了討論。在公共會議上的討論也促進了這些學習,這是古印度農村生活的一個常規特徵。它是由被稱為Carakas的流浪學者提出的。這些學者在全國各地進行公開演講,並邀請當地人民進行討論。

    古代印度的教學方法

    一般的老師會教幾個學生。起初,研究的主要課題是吠陀經。學生們每天要花好幾個小時反覆背誦《吠陀經》的一段又一段,直到他們掌握了其中至少一段。為了確保記憶的正確性,讚美詩的傳授方式不止一種。很快課程被擴大,六個吠檀多被教授——犧牲的表現,正確的發音,韻律知識,詞源,語法,和日曆科學是學生們主要的研究的主題。

    在後吠陀時代,老師們經常在六所哲學學校指導婆羅門的優秀的學生們進行相關的學習和研究。《胃炎》的作者堅持認為,上層社會的年輕的女性接受過這一系列的相關的訓練。王子和其他主要的kshatriya們接受了各種各樣的一系列的科學的訓練,使他們能夠很好的適合政府。一些社會底層的人被禁止接受相關的教育,男孩只有透過他們的父親學習這門手藝,而女孩仍然沒有受過教育。

    古代印度的學習中心

    古印度有很多地方與學習有關。一些學習中心變成了城鎮,其中最著名的是瓦拉納西、佛陀時代的塔西拉和基督教時代初期的凱蒂。瓦拉納西因其宗教教義而聞名。瓦拉納西有大約500名學生和一些教師。塔西拉和烏傑恩也有大學。它們是醫學、數學和天文學的學習中心。在南方,凱蒂成為一個重要的學習中心。然後是瓦拉比,納蘭達和維克拉馬西拉。 塔西拉以其世俗研究而聞名。一些城市因為他們的老師而出名。

    在與塔西拉有關的著名人物中,有一位是公元前5世紀的語法學家帕尼尼。一個Jataka的故事講述了一位塔西拉的老師如何善待那些給他錢卻讓別人等著的學生。還有像查拉卡這樣博學的人,他是印度醫學科學的主要權威之一。毛里亞Chandragupta Maurya的婆羅門部長Kautilya是一位政治學專家。古文淺表性胃炎認為,少數學生習慣於在一個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然而,這不是一條規則。整個機構由慈善人士維持。理想情況下,老師不收任何費用,但是學生們透過對老師的服務來償還他的債務。

    那爛陀大學-印度古代大學

    那爛陀最初是一所佛教大學在古印度的學府中,那爛陀大學在各個方面都屹立不倒。那爛陀大學不僅吸引了來自印度各地的學生,還吸引了來自西藏、中國、南韓和中亞的學生。那爛陀大學(Nalanda University)龐大的校園裡有著宏偉的建築。

    校園裡有八所學院,每一所都按照不同的模式建造。其中一所學院是由蘇門答臘島國王Sri Vijaya建造的。據玄奘說,其中一所學院有四層樓高。 那爛陀大學有各種各樣的學習設施。根據西藏的記錄,那爛陀大學有三個很棒的圖書館。同時那爛陀大學的考試標準非常嚴格。對於所有申請入學的人來說,入學考試都是在大學門口舉行的。只有通過了嚴格的選拔的考試的考生才能被這所大學錄取。

    此外,在招生方面,候選人還被要求熟悉他將要學習的新書和舊書的書名以及作者。那爛陀大學是最早的住宿兼教學機構之一。這裡聚集了數千名僧侶,他們致力於學習、哲學和冥想。包括他們學校的教師在內的一萬多名學生在這所大學裡生活和學習。他們這些人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好學生。

    雖然那爛陀最初是一所傳授佛教的大學,但它的實際的課程裡包括可一系列的印度教經文、哲學和醫學。玄奘認為,由於學生需要與訪問學者進行對話,邏輯學和訓詁學是最重要的學科。這種公開辯論的迫切性使教師和學生對所有的思想體系都有了準確的概括。那爛陀大學也有一批優秀的教師。Dharmapala是來自Kanchi的泰米爾貴族。Janamitra來自另一個國家。玄奘的聖人導師西拉巴德拉來自阿薩姆邦。

    這所大學的一個偉大成就是它能夠在遙遠的國家不斷地復興佛教。西藏的記錄提到了一系列來自那爛陀大學的有學問的僧人訪問他們的國家。也提到蘇達喀拉·西姆哈曾到中國從事佛經翻譯工作。古代印度的教育體系在人類發展方面非常豐富,為印度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隨著印度從古代到中世紀再到現代的跨越,印度文明的理念繼續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印度教育》

    《南亞次大陸的佛教》

    《大唐西域記》

  • 2 # 北斗影視

    佛教雖然反對婆羅門教,但佛教的教義和婆羅門教的教義卻是基本相同的,兩者都敬奉梵,都要人透過禁慾苦修而求取精神慰藉。佛教比婆羅門教進步之處在於它具有一定限度的民主性。佛教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相標榜,認為不只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等再生種姓可以脫離輪迴轉生,達到解脫的境地,首陀羅同樣能透過修行而登上彼岸。它對勞苦大眾表示關切,表現在教育上,主要是廣設寺廟,使教育面向較多的群眾。婆羅門教以家庭和學校為教育園地,施教的物件不廣,相反,佛教要求教徒出家修行,以寺院為教育場所。由於寺廟有財有勢,社會上形成“入寺習僧”的風尚。從此廟宇日多,僧徒日眾。與此同時,寺廟的清規戒律也日嚴。僧徒必須學習經卷,外出行乞,由僧師予以解釋和指引。婆羅門教以古老的梵文施教,理解困難;佛教則用地方語為教學用語,容易理解。而且,寺院在初級階段的教學,多由教師口授,學生記誦,到高深階段,則進行爭辯和議論,教育方法也有發展。僧徒修習12年,經考驗合格者,叫作“比丘”,即僧人之意。比丘多數回家工作。少數留寺深造,繼續學習者,由僧侶一人負責教義傳授,另一人任生活監督,再行苦修10年,然後擔任寺中僧職。佛教與婆羅門教不同。對女子教育很重視。尼庵和寺院同樣分佈各地,成為婦女習經和修行之所。尼庵在接受幼尼和施教方面,和寺院大致相似。但除個別尼庵外,一般水平不如寺院高。女尼學習完畢稱為“比丘尼”。無論寺院或尼庵,所施的都是培養僧尼的神學教育。

    佛教還重視家庭教育。因為佛教教育面向廣泛群眾,而寺庵為數有限,不能盡容,一些信徒可以在家修行,並接受教育。這種在家僧叫優婆塞,在家尼叫優婆意。優婆塞、優婆意都要受戒律的約束,苦行修煉,祈禱誦經,更要參加寺院定期舉行的宗教儀式。寺庵僧尼則對優婆塞、優婆意負有指導學習的任務。在家僧尼的水平,限於條件,一般低於寺庵的僧尼。透過這種輔助家庭教育的形式,佛教便在民間廣為流傳。

    由於佛教寺院既多,又受世人尊重,財力富裕,藏書豐富,學者集中,教育質量日益提高,終於出現了 6、7 所著名的學府。其中以那爛陀寺最為著名。當時除印度本華人士外,還在一些外籍青年爭往寺內就學。最盛時曾聚有僧徒 10000人,僧師1510人,恰似一所萬人大學。中國唐代僧人玄奘曾留學寺中達5年之久。該寺幾乎每天舉行學術討論和講演達100次,涉及闡述教義和爭議哲學、科學、藝術等世俗性的課題。為顯示學術自由,該寺曾招收非佛教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卸妝水的情況下怎麼卸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