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題主所說各諸侯爭霸所指為東周前期,即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特殊的時候,它是中國奴隸社會逐漸瓦解而封建社會逐漸形成的時期。那個時候雖然各諸侯國依然奉周王為天子,但天子的帝位已經名存實亡,隨著周王朝實力的減弱,各諸侯國為了凸顯自己特殊的地位,開始群起爭霸。然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經濟方面。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周王朝分封的各奴隸主開始有了生產剩餘,於是他們開始不斷壯大自己,來攫取其他弱小奴隸主的土地和奴隸,長此以往,強者更強,弱者更弱,那些實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之間也慢慢演變成了更激烈更聲勢浩大的也更殘酷的戰爭,即各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第二,社會屬性。春秋時期依然是奴隸社會時候,在周王朝時期,禮教在人們心目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春秋時期,周王朝已經統領天下幾百年,周天子的正統地位更是根深蒂固,雖然爭霸不斷,所以當時即使有一個諸侯國實力很強大,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直接推翻周王朝。所以,當時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會採取爭霸的當時來得到周王室的認可,同時為自己的國家謀取一些利益。這樣的思想也貫穿整個春秋時期,也使春秋爭霸持續了相當長的時期。

    第三,文化方面。東周實行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諸侯很多,各個諸侯之間實行不同的制度禮教,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僅各種文化教育學派層出不窮,政治學派也開始不斷湧現,形成了諸子百家,百家齊鳴的現象。而這些思想正好能被各諸侯利用,用來統一自己國家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同時這個時期的人才也是層出不窮,再加上各種政治文化思想,為各諸侯統治者統治、治理、革新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所以才會有春秋爭霸的出現和持續。

    春秋爭霸是中國歷史社會發展的產物,在爭霸的過程中大大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各地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為封建社會的開啟創造了最適宜的背景。

  • 2 # 聽瀑軒

    首先這種現象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民國年間都有,說明這是人的本性——慾望,暗示權利是多麼好的玩意,當然這也是危險遊戲的開始,其次說國家(中央)已喪失民心,貪圖享樂,致使腐敗滋生,“堡壘從內部攻破”就是描寫這種情況,這些給一些有想法的地方大員創造了“替天行道”的理由,最後其他大員跟著效反,民國時期就是這樣的情況。

  • 3 # 三農天下185

    首先是實力,其次是雄心,最後是歷史發展必然(天下統一)。

    齊桓公稱霸齊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到643年在位。在眾多的諸侯中為什麼齊桓公能首先稱霸中原成為原來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他爭霸的主要活動又有哪些?這是本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有利的條件齊國有今山東北部,負山面海,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這就為齊桓公爭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板書可簡化為:東方大國,有魚鹽之利。) 雄厚的實力有利的條件,只是為稱霸提供了可能性,並不等於就一定能夠稱霸。齊桓公能夠稱霸的根本原因,是他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倡導節儉,發展生產,還改革軍制,組成了3萬人的常備軍。這些改革措施,使齊國很快就國富兵強,具有爭霸的雄厚實力。管仲是中國奴隸社會傑出的政治家。課文小字敘述了齊桓公不計一箭之仇而信任管仲的故事,表現了他為建立霸業而惜才用賢的過人膽識。課文中的圖畫描繪了齊桓公聽取管仲改革建議的情景。管仲胸有成竹的呈述,齊桓公聚精會神地聽取。齊桓公雙目遠視,炯炯有神,右手前伸,似乎有對管仲說:“好,就照你說的辦!” .成功的政策在諸侯紛爭錯綜複雜的形勢下,有了爭霸的實力,還必須講究爭霸的政策和策略,否則,稱霸的目的也難以實現。又是管仲根據當時的形勢,為齊桓公制定了一項“尊王攘夷”的政策。(請同學們看課文的註解③)為什麼說這是一項成功的政策呢?第一,周王室雖然日益衰微,但周朝長期的統治使人們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傳統思想,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偌大的號召力,驟然取而代之就必然樹敵過多。第二,當時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周邊少數民族,乘著中原諸侯紛爭政局動盪的局面,向一些諸侯國發動進攻,威脅著他們的安全。因此,在各諸侯國中,誰能制止少數民族的進攻,誰就能受到擁戴,就可能成為霸主。總之,實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減少爭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爭霸的政治資本。 主要的活動 北擊山戎公元前664年,山戎進攻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親率大軍北征,擊敗山戎,維護了燕國的安全,阻擋了北方“戎狄”的南下。“老馬識途”的故事,說明管仲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劃地送燕的故事,說明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運用得極為成功。 南伐楚國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魯、宋、陳、衛、曹、許等八國軍隊討伐楚國,指責楚國不向周天子納貢。這次聲勢浩大的討伐迫使楚國承認錯誤,阻止了南方:“蠻夷”的北上。 擁立太子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內訌,齊桓公聯合諸侯保住太子鄭的地位。不久,又擁立太子鄭為王,即周襄王。 葵丘會盟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這是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齊桓公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後滅掉30多個小國。組織課常討論:齊桓公為什麼能首先稱霸?小結學生答問後便轉入下一子目的講授。在小結時,要強調指出:東方大國,有魚鹽之利,是齊桓公爭霸的有利條件,而他能夠首先稱霸的主要原因則是任用管仲為相,實行改革,使齊國很快國富兵強,同時又採取了“尊王襄夷”這一順應當時政治形勢的政策。 晉楚爭霸 改革圖強齊桓公的霸業為一些較大諸侯國樹立了爭霸的榜樣。齊桓公的霸業結束後,晉楚兩國就競相效法,實行改革,圖謀霸業。晉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他任用賢才,發展生產,整頓內政,訓練軍隊,為確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35年,他約會諸侯國幫助周襄王平定內部的武裝叛擾,博得“尊王”的美名。幾年以後,便全力向南發展,與楚國爭霸。這時,南方的楚國是楚成王在位。他也透過改革,使楚國成為千里大國。楚國的勢力已經發展到黃河流域,並繼續向北擴充套件,與晉國抗衡。這樣,晉楚兩國的矛盾日益尖銳,很快釀成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城濮之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晉楚爭宋。公元前633年,楚國聯合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文公爭取齊、秦兩國出兵配合,自己率兵攻打楚國的盟國曹、衛,並在衛國的陶丘與楚軍相遇。第二階段是楚逼晉退。楚軍勢力強大,咄咄逼人,晉軍為爭取政治上和軍事上的主動,便退避三舍。楚軍恃強進逼,在城濮與晉軍對陣。第三階段是城濮決戰。公元前632年4月,晉軍繼續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打敗楚軍,取得決戰勝利。城濮之戰,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戰後,晉文公會諸侯,周襄王親往勞師,並策封晉文公為諸侯之長。 楚莊王爭霸中原城濮之戰後,楚國不甘失敗。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採取措施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為繼續北上爭霸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兵北上,在周王朝境內陳兵示威,問鼎中原,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氣勢。此後10年間,楚軍一次伐宋,兩次伐陳,七次伐鄭,聲威十分顯赫。

  • 4 # 浪裡白條不再白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說到中國歷史上比較精彩的時期,當屬春秋戰國時期。這東周末年各大小諸侯國紛紛自立為王,搶佔山頭,進入了春秋時期。這個時期,那不管你這個諸侯國是大是小,又有多少兵力,統統都是脫離周朝,宣佈獨立。也是為我們這些後人唱了一出精彩的稱霸大戲。

    而這些原本是周王朝分封的各路諸侯為什麼都統統宣佈獨立呢,我想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的。

    各路諸侯土皇帝當久了,野心膨脹

    周朝建立八百餘年,這分封制度也是傳承了八百餘年。周朝的分封制度讓各地的諸侯在自己的封地中擁有極大的自主權,並且兵權在握。可以自己建立軍隊。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土皇帝了。並且,諸侯王經過八百餘年的傳承,對周朝王室已經不再是那麼的忠心,況且,土皇帝當久了,哪裡還會想著屈居人下。所以,這一有機會肯定會自立的。

    周朝王室勢微

    正所謂,和平太久了,這統治階層就容易貪圖享樂,墮落成癮。這周王室也是不例外的,到後期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從而丟了自己國都的鬧劇。這也讓原本已經沒有什麼威望的周王室雪上加霜,另外,分封制度八百餘年,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幾十個,周朝國土大部分都在諸侯手裡,真正在周王朝手中的可以說是寥寥無幾,這也讓周王室的實力還不如一些小諸侯國,那些手握精兵的大諸侯國根本不會將周王朝放在眼裡。

    榜樣作用

    雖說,後期周王室腐敗無能,但是,礙於當時盛行的禮樂制度和各諸侯國的互相牽制,隨=雖然背地裡已經脫離周王朝,但是,明面上大家都還是周王朝的附屬諸侯國。也算是相安無事。直到禮崩樂壞,魏、楚等大諸侯國先後稱王,讓原本平靜的周朝如同燒滾的沸水,數百諸侯國紛紛稱王自立。開始了精彩的殺伐吞併時代。

    總結

    讓諸侯國先後稱王的原因總的來說:其一是各地諸侯統治時間太久,並且山高皇帝遠,當久了土皇帝導致野心膨脹。其二是周王室昏庸無能,讓諸侯對周王室失去信心。其三,是周王室自己手中的國土和兵力隨著分封不斷的削弱,已經起不到威懾一些大諸侯國的作用。這三點原因,最終導致了原本應該護衛周王朝的諸侯開始了稱王吞併。

  • 5 # 中孚鑑

    提到諸侯先後先後爭霸,首先想到的就是春秋時期。西周末年,華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的統治根本,後周幽王被犬戎殺了,西周滅亡。後來周平王繼位並遷都,是為東周。東周雖是一個朝代,但卻分為兩個時期,分別是春秋和戰國。春秋時期,是一個動亂的時代,諸侯林立相互攻伐、爭奪地盤,周天子雖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但天下諸侯已經不在聽命於周朝王室了。

    春秋時期連年的攻伐,諸侯的爭霸也先後出現了強盛一時的霸主,比如比較著名的有春秋五霸,當然在春秋五霸之前,於春秋初期時,還出現過春秋三小霸,因為他們霸業不如春秋五霸,所以稱為三小霸,但就算如此,能為一時霸主,也說明其當時的地位、實力。還有一句古話就是“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

    那諸侯先後爭霸的原因是什麼呢?

    諸侯之所以先後爭霸,簡單的來說就是出於想要更大的權利和更高的地位。權利之爭自來如此。當然還有就是當時的局勢,周王室勢弱,諸侯自然而然的不聽從周天子的王命,既然不聽從周天子的,更加不會聽從別的諸侯國。

    但是其想讓別的諸侯國聽從自己,在周王室不能主事的情況下,諸侯之間誰也不服誰,就只能以武力解決了,慢慢的勝出的、實力大的就成了一時的霸主。

    本來在東周建立之時,東周王室的地位就不在像西周時那樣有權威,東周本身是依靠著諸侯著,王室和諸侯為了相互信任,王室就以交換質子來取得信任,此舉本身不僅說明東周的軟弱,而且也動搖了周天子的權威。

    特別是當鄭國的崛起,之後鄭國又直接和王室交戰,如此就打破了一直以來的周天子神聖不可侵犯的光環。有了此次的經歷,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既然鄭過可以和王室交惡,那別的諸侯國也不再聽從王室。畢竟從西周到東周已經很多年,雖然周禮很重要,但此時王室的衰弱,也出現了禮樂崩潰的現象。

    而既然周天子已經不能控制諸侯,那諸侯們為了生存,為了利益,為了地盤,只能自己強大自己。但有利益、地盤之爭就會有矛盾,就會出現相爭。

    春秋時期畢竟是諸侯林立的局面,他們之間的相互征伐,取勝的就是強者,強者就會稱霸一時。當然其雖稱霸,但因為後來治理不善,所以其霸業則會走向衰敗而被其他諸侯取代。所以就會出現諸侯先後爭霸的現象。

    簡單的來說,就是周天子勢衰、諸侯興盛,周天子不能控制天子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天下,而開始相爭,他們之間時為敵人,時為盟軍,從而有了一系列的諸侯爭霸之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志戰略版s4孫尚香戰法點?